名著导读【论语】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1《论语》 课件 (共31张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
的 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 伤。”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 (前551
年~前479年)子姓, 以 孔为氏,名丘,字
仲尼。排行老二,又 称:孔二,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fù)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中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
不也愉快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
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 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得。”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
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
改正并告诉他人。”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 满 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译文 )孔子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 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 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 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 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 者也不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 种。结交正直诚信的朋友,恕人大度的朋友,知 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 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 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辟是指谄媚逢迎之人 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 背后诽谤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于花言巧语之人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 并走入《论语》, 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 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 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 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 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用法律去约束人的行为合乎规范只是 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制结果,不如用礼仪、 道德去约束人们的 行为规范,它是发自于 心的,属于内在的自我要求,这样既可以 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更可以 完成人们内在心灵的自我升华。
微课《论语》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1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白话虚词,能用古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涵养程度,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1.积累白话文词语,培养浏览白话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残缺地表达。
白话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绪。
2.培养先生的创新认识,突出先生的理论活动。
1.搜集材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次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10分钟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章;研读第一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君子长戚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名言都是出自于哪里?《论语》二、全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搜集整理的材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整理、研讨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言语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次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涵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朗读感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必然的工夫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无情投意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讨论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本人而本人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涵养的人吗?”三、课堂练习1、解释以下字的意思。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一单元

《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认识到要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或自己喜欢的片段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三、教学难点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领悟法、梳理分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重温孔子经典故事同学们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了,相信大家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大家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请二到三位学生讲故事)(三)梳理分类思想《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
(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1.“仁”的思想《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
名著导读《论语》授课版1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青壮年时期
周游列国时期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政治上的辉煌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 都的市长“中都宰”,政 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 鲁国大治。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 自己的人。
孔子说:“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
2013-8-12
名著导读《论语》
38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2013-8-12 名著导读《论语》 34
2、教育思想
2013-8-12
名著导读《论语》
35
兴办私学
2013-8-12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名著导读《论语》
36
温、良、恭、俭、让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教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 学 温故知新 谨言慎行 为人处世 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2013-8-12 名著导读《论语》 23
二、孔子思想
2013-8-12
名著导读《论语》
24
《论语》是一部 语录 ___体散文集, 门人 是孔子的___和 再传弟子 ______所辑 录的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录。宋儒把 孟子 《论语》和《__ 中庸 _》《___》《 大学 ___》合称为 “四书”。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
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
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均谈及为人处世。
三、感受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语段 领悟(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
共 一
一、导入: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 .了解《论语》的影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 《论语》无论是在中 响。
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课 孔 子 及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 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 . 引 发 学 生 探 究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滕利玲 地区:张家界 学校:慈利县第一中学 邮编 电子邮件: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名著导读《论语》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思路
主要 教学 方法
、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感受《论语》的魅力。 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论语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文本时,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个第一课时一、导课: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 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二、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他主仁义,主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
上前问哭者。
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
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
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其肩似子产。
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
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
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
然乎哉!然乎哉!(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
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
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四)孔子被围困在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
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
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
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
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
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
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1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2 课外去查找《论语》,摘录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语段并背诵。
3 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容,引用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1份):1、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温良恭俭让的风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与礼的辩证法怎样才算是好学?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2、为政第二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是孝道的根本态度不是小问题大智若愚的颜回观察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不要吹牛皮要团结不要分裂书呆子与空想家异端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3、八佾第三不要铺浪费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9、子罕第九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循循善诱的艺术待贾而沽,不藏于椟逝者如斯夫!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后生可畏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匹夫不可夺志岁寒才知松柏后彫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10、乡党第十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圣人穿不穿时装?吃饭睡觉不说话11、先进第十一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鬼神生死之间嶢嶢者易缺不言则已,言必有中谁能升堂入室?过犹不及文人心态的不平对症下药不要盲从上级儒者的“清明上河图”12、颜渊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皆兄弟也什么叫“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与质的辩论税收问题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君臣父子,各就各位片言折狱的是与非政府公务员守则政府公务员守则君子成人之美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欲起盗心风吹草动的统治术闻人与达人先事后得及其它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君子以文会友13、子路第十三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谁来种田地?学以致用表率的作用实行富民政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近者悦,远者来欲速则不达“直”也有讲究士的标准狂者与狷者恒心的重要性“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易事而难悦泰而不骄刚毅木讷,近于仁德14、宪问第十四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治世和乱世的言行有言者不必有德不要溺爱,不要愚忠贫富都作等闲看什么是完人?恰到好处看人看大节用人之妙大言不惭,为之也难为谁而学?思不出其位胸襟宽广而明察人才的品质更重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怨天,不尤人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知其不可而为之15、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忠信笃敬走遍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言与不言的利和弊杀身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卖弄小聪明“名”的情结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有错不改,错上加错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得之容易守成难小知与大受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当仁不让贞而不谅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己16、季氏第十六且看侵略者的逻辑礼乐征伐自谁出?朋友有益还是有害?快乐有益还是有害?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人生三戒该不该有所畏?天才、勤奋者与懒汉君子的九种思虑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诗礼传家17、阳货第十七圣人的虚与委蛇人性的问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仁的五条行为准则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六言六蔽诗的伟大作用不学诗如面壁而立礼乐到底是什么?色厉荏,穿窬之盗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古今人物毛病谈天何言哉?不屑之教丧期要不要改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君子尚义不尚勇君子憎恶什么?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人过四十万事休穷达行藏各有志周公用人的经验谈18、微子第十八时代的病态孔子为什么要出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谁来指点迷津?到底该不该做官?穷达行藏各有志19、子第十九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日日月月有进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百工居肆,君子求学小人文过饰非君子有三变信任是前提大德不逾,小节不拘读书与做官的问题法外有情墙倒众人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圣人无常师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圣人不可毁其生也荣,其死也哀20、尧曰第二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尊五美,屏四恶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明确: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