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
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课税范围:商人都要交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5、明清时期:
(2)清代——摊丁入亩
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 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 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废除了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1928年发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同意大利、法国、西班 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议》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唐中期推行两税法
评价:
积极: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七、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 丁银
• 1、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 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 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 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 2、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 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 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 3、影响: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 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 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 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 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 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蒋晔
一、春秋:初税亩
•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i征”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地好坏征税)。鲁国 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 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 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 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 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秦汉:编户齐民
三、隋唐:租庸调制
• • • •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3、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 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 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4、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 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 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 也促使荒地开垦;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D、由租调制到 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 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物税制度
这一时期实行实物税制度,农民需上交一 定数量的农产品或其他实物作为赋税。
VS
徭役制度
国家对农民实行徭役制度,要求农民为国 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无偿劳动和服务。
隋唐时期
租庸调制
隋朝实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按丁征收农作物税、户调 制和庸调制。
两税法
唐朝实行两税法,将所有赋税统一为农业税和商业税两大类 ,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促进土地流转
赋税制度的变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资 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3
推动农业发展
合理的赋税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 动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土地制度决定税源
土地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赋税的来源和征收方式,进而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土地制度影响税收水平
不同的土地制度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同,进而影响税收水平。
二者相互关系的演变
先秦时期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逐渐兴起,国家通过 授予耕种官田的特权来获取赋税。
隋唐时期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国家通过按田亩数量征 收实物或货币地租,以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 租。
秦汉时期
实行田赋和劳役相结合的赋税制度,国家通过强 制征收田赋,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逐渐兴 起。
3
认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利用方式。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当今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通过对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研 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土地制度和 税收制度的本质。
可以深入探讨当今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中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
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以田地为单位征收赋税。
夏代实行“皇帝土地”的制度,由各地的贵族占有土地并进行耕种,然后向中央政府上交一部分产出。
商代则逐渐形成以众贵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贵族们作为土地的占有者,组织百姓耕种,向国家交纳丰产款。
周代采用了地主制度,国家封建地主贵族,贵族们耕种土地,并向国家进贡一部分收获。
2.秦汉时期:秦朝在征服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实行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根据户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确保了赋税的公平性。
赋税制度的在秦朝得以深入,这对于统一制度、整合资源、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
汉朝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同时还增设了其他税种如奴婢赋、财物赋等。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了均田制,但这一制度不久便废除。
唐朝随即推行了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对地方上的田地进行测量和评估,依据田地的质量和产量,收取租税。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提倡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的控制。
4.宋元时期:宋代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粮税、商税、义税等。
粮税是主要的税种,按照土地质量、产量等因素征收,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给。
商税是对商品征收的税种,按照商品的种类和规模进行征收。
义税是对富有者的附加税,用于补充国家特殊支出。
元代对宋代的税收制度基本沿袭,同样也实行了粮税、商税和义税等税种,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实行了两税法,即户口税和田产税。
户口税主要以人头数为依据,按照户口数量征收的税种,对百姓而言较为公平。
田产税是以土地面积为计算依据的税种,按照田地的质量和产量进行征收。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比较简明,并设置了多种特殊税种,如草料税、良田税等。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大了商业税收的力度,同时减轻了农业税收的压力。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在对农业赋税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对商业和精细加工业的税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赋税种类的变化:在先秦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秩禄和关税,后来逐渐增加了货币税、人头税、土地税等种类。
2. 税率的变化:在不同朝代,税率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税率比较简单,根据不同的职务和土地等级设置不同的税率。
汉朝时期,对土地、户籍等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提高了税率。
3. 征收方式的变化:在古代,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主要是采取征收现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改为征收实物、货币和役徒等。
4. 财政管理的变化:在古代,政府对财政的管理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秦朝时期实行“徭役制”,政府通过强制征召民夫修建各种工程来获取财政收入;汉朝时期实行“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获得财政收入;唐朝时期,实行“银两税制”,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白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朝着更加复杂、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2.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2024年统编版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2024年统编版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1. 从古代到近代的赋税制度演变:夏商西周的贡赋、秦汉的土地税与人头税、唐代的租庸调制、宋代的募役法与科差法、明清的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2. 现代税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税制完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税种和税制特点。
2. 分析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纳税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税收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至现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税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历史背景及相关图片。
2. 学具:历史地图、时间轴、税种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地图,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引出本课主题。
(1)古代赋税制度:夏商西周的贡赋、秦汉的土地税与人头税、唐代的租庸调制、宋代的募役法与科差法、明清的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2)现代税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税制完善。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模拟纳税过程,体验赋税制度的变化。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古代赋税制度的题目为例,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现代税收制度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中国古代至现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见板书设计。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简化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税制度演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直接赋税主要包括地租、徭役和贡赋。
地租是农民根据自己种植的土地面积和产量交纳的税金,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务。
徭役是农民被强制征召为官府或地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通常是在耕种季节。
贡赋是农民每年向官府或地主交纳的各种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养殖产品,主要用于官府和地主的消费。
中国古代的间接赋税主要包括关税、商税和市舶税。
关税是对外贸易征收的税费,通常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征税。
商税是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进货税、销售税和营业税等。
市舶税是对沿海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征收的税费,其税率与货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除了以上的直接赋税和间接赋税,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赋税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政府和地主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而农民根据自己的地块面积进行赋税。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官田制度,即官府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由官员和士兵进行耕种和管理,农民需要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另外,中国古代还实行过一些特殊的赋税制度,如预赋制度和庸调制度。
预赋制度是指政府提前预收赋税,农民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和农产品,并预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赋税。
庸调制度是指政府根据灾情和兵员需求等因素,对农民进行物资调拨和服役调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以直接赋税为主,通过对农民征收地租、徭役和贡赋等方式,向官府和地主收取税金和劳务。
与此同时,间接赋税如关税、商税和市舶税等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部分。
这些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的国家财政和农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初税亩
B.编户制度
• C.租庸调制 D.一条鞭法
• 10.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 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我国的封建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 D.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11.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 的是
• ④局限: • 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
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 担沉重 • 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 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 ⑤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 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 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 税制度的基础。
•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 税法为标志)
•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 鞭法为标志)
• 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上相 同的是( )
• A.按田亩多少收税 • B.废除了丁口税 • C.按财产和田亩多少收税 • D.用银两收税 •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头税制度开始实行
• 9、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分别实行“相地 而衰征”、“初税亩”,其实质是 ( )
• A、推广铁器和普及牛耕 •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 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D、建立新的封建制度
• 10、唐代杨炎实施两税法体现了怎样 的理财思想 ( )
• A、轻徭薄赋 B、平均负担
• C、不夺民时 D、开源节流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 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 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 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 发展的需要;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对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表述正确 的是 ( )
• A.纳税依据一直以人头税为主 B.唐朝时农民不能以实物代役
• C.方田均税法保障地主免税特权
• D.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需求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从一个 介面反映出封建经济的盛衰。据此 回答9-11题: 9.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 形成的标志是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物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税种逐渐增多
• 赋税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历代封 建王朝多次改革,但每次并税改革后会出 现一次杂派高潮,农民负担短期略有减轻, 但稍后再度加重并超过以前,被称之为 “黄宗羲定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表示 “共产党人一定会跳出这种‘怪圈’”。 据此回答9-13题。
• ②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 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 ③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 ④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增长
•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 化。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1—13题。
• 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 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 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 生产时间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①措施:
• a、171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 要意义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 1、以税种来分类:
•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 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 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 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 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 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松驰
•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 “庸”为标志)
•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 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 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 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 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和废止的朝代是( ) • A.始于秦废于清 B.始于西汉废于清 • C.始于三国废于明 D.始于东汉废于明
• 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 正确的是①适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②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 联系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增长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 的货币
• A.①②③ B.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