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一):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一):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一):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重大事件;有关国家统一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国家统一的重要影响。
2. 难点: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影响的理解和认识。
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知识整合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1. 先秦时期:民族形成和初步融合时期;从割据到局部统一。
2. 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相对稳定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时期;国家分裂,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4. 隋唐时期:民族交流频繁,民族构成稳定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繁荣发展。
5.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空前辽阔的时代。
6. 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构成基本稳定时期,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基本奠定中国版图;二.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1. 战争: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问题,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的,是正义战争,反之则是非正义战争。
战争往往打破原来的民族分布,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2. 和平交往:主要形式有和亲、互市、会盟等。
和平交往在中国古代史上较战争而言,持续时间较长的。
它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融合,稳定边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各民族的发展。
3. 管辖:指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通过册封、设立管辖机构等方式实现。
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拓展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边疆的开发。
三.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1.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前提。
旧三民主义强调“反对民族压迫和满洲贵族的统治”,新三民主义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高三历史学科必修知识点

高三历史学科必修知识点高三历史学科必修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中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
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设奴儿干都司。
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④元:设岭北行省。
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
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
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③元: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
2024高考政治知识点:矛盾

《2024 高考政治知识点:矛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考政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理解矛盾的概念、特征和辩证关系,对于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矛盾的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1.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就是一对矛盾。
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例如,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两者在世界观上相互排斥,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矛盾,而要正视它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最新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精品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
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
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
(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
……兹奉电示,限期北移。
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
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
……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
……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
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
……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专题二中国近代史【2011年考纲要求】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2019高考政治专题复习矛盾观知识点总结精品教育.doc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矛盾观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专题复习矛盾观知识点总结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①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
斗争性: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作用: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既要…又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机遇、挑战、表转折的词语)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材料(侧重于解决矛盾)3.矛盾具有特殊性。
三个表现:①例外事物有例外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例外过程和阶段上有例外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例外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例外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我们要坚持详尽问题详尽分析。
+材料(例外、特点、针对当地实际、独到)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详尽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详尽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借鉴、试点、推广、典型示范、以……精神为指导,结合某地实际) 注意:如果材料强调主要矛盾答A,涉及矛盾主要方面答B5.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材料(关键、重点、中心、核心、首要)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材料(利弊、是非、主流、方向、大体)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既要重点……又要……)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材料(点明矛盾是什么)2.同一性: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一、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1、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
2、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
3、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
4、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
5、三国:吴国境内的山越,蜀汉境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南中)。
6、东晋十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
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7、唐朝: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②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
③靺鞨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
④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⑤吐蕃:青藏高原。
8、两宋:①辽: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
②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
③大理:控制云南。
④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属金。
9、元朝: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10、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
11、清朝: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
二、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1、十六国: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
2、东魏 北齐 北周3、两宋:①契丹:辽。
②党项:西夏。
③女真:金。
4、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
5、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
四、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1、冒顿单于:秦汉之际,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2、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与汉朝实行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维护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
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
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
(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
……兹奉电示,限期北移。
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
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
……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
……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
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
……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
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
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案例探究
1.(★★★★)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
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
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