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教学组合中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
它的舞蹈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
舞蹈风格则可以用:“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来概括。
而在特有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其中“兰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兰花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深动形象的刻画了封建社会的女性。
兰花又分大兰花与小兰花,大兰花稳重秀美,舞姿优雅大方,而小兰花却是俏皮可爱,舞姿灵敏活泼。
虽然两者舞蹈风格迥异,却一致体现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具体舞蹈动作的分析进一步的论证大兰花与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与区别。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课堂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并使其完善,让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使我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的认识得到提升。
被喻为“东方芭蕾”的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它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怀远、颖上等20多个市。
而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它的舞蹈形式多样化,并具有非常浓厚的当地民族特色。
一、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花鼓灯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而花鼓灯舞蹈的动律特点则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遛得起,刹得住,刹住不断线”。
封建社会的妇女裹小脚,羞哒哒的,三步不出闺门。
而由于那时候特有的社会风气,女性都不便于抛头露面,所以都是由男人扮演女角。
模仿妇女裹脚后走路重心不稳左右摇晃的的姿态,因此成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动律特点,也因此才会出现花鼓灯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等舞蹈风格特点。
二、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及舞蹈风格特点(一)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兰花”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她是对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的深动的刻画,并且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兰花”这一人物不仅体现出花鼓灯舞蹈独有的风格特征,也充分反应了安徽民间艺术的特点。
汉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由于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
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人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东北秧歌是我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以热情火爆、幽默风趣著称。
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种形式。
东北秧歌的教材以“高跷秧歌”为基础,吸收了“地秧歌”、“二人转”中的舞蹈成分,既保持了来自高跷的“眼劲” 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把艺人的表演精粹升华为“步法”、“手绢花”、“鼓相”等单元训练和典型的表演组合,成为系统的民间舞训练体系,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东北秧歌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以下这些具有风格特色的舞态、律动、节奏、道具使用及音乐伴奏和秧歌队形中。
①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口良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②东北秧歌律动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岀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
“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 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
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
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
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
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
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
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
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
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
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
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
《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
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之比较-最新资料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之比较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与民族底蕴,可谓是千奇百态。
舞蹈更是如此,他们有各自的风格特征,如不同的动律特征、不同的装扮、不同的肢体感觉……等等。
舞蹈在我们的生活中,表达着人类的各种情感,民间舞蹈就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劳动以及心里因素的源泉。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使人想去深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每个民族的舞蹈信息。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特征。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当听到或看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舞步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风格特征。
一、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比较(藏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每个民族舞蹈都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所谓“地域有别,文化各异”,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地域有别,舞韵各异”。
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正因为文化间的差异而导致各有各的感觉、韵律和风格。
民间舞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因素:劳动、节日、喜庆、悲哀等等。
学习民间舞的一般会从藏舞开始学起,因为它易掌握。
记得我刚接触舞蹈是在中专,我学的第一个民族舞种就是藏族舞蹈。
(一)藏族舞蹈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案例设计:彭国辉活动目的: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一.背景介绍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1.马走:原地马步走。
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
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
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
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
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
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
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
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探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通过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了教学方法与技巧、编创方法与流程,以及舞蹈组合创作技巧的分享。
文章也探讨了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实践。
展望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舞蹈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创作水平,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编创方法,舞蹈组合,创新,传统,特点分析,技巧探讨,流程分析,创作技巧分享,结合实践,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如何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组合编创,已成为舞蹈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技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舞蹈的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表现技巧。
在编创方法与流程方面,舞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和舞蹈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编创技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舞蹈作品。
舞蹈组合创作技巧的分享也是促进学生舞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作品,借鉴其创作思路和技法,拓展自己对舞蹈创作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实践中,舞蹈教育者和学生可以不断尝试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正文2.1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藏族踢踏舞教学目标: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
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
师生互动。
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练习过程多样化。
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
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
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教学过程: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学生回答:……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
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
规范中的自由教学——民间舞的教学模式

二、 民间舞教学模式现 状
( 一) 民 间舞 教 学模 式 现 状
堂上舞蹈教学的相关 内容 , 必须遵照训 练性 、 系统性 和艺术性 等
根源性” 风格的组合演 2 l 世纪经济 的迅猛发展 ,人 民物质生活水准 不断提升 , 同 方 面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进 入到民间舞 “ 最后再发展为可以呈现到舞 台上的表演性 的整合训练 。 样的也对精神文明提 出了更高和更多的要 求。这对于舞蹈教育 练 中 , ( 二) 民 间舞 教 学 实质 也提出了进一 步的要求——创新性。 可是 , 因为我们传统 的教育 以胶州秧歌为例研究一下民间舞 的教学实质: 教学方式 , 大部分 的民间舞课 堂依 旧存在着古 旧的“ 填 鸭式” 灌
创造出更 多 、 更美好 的相关舞蹈动作 2 、 观点二 : 通过舞蹈教学把人体培训 、 教导成合 乎跳舞 的肢 扬 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我们认为 , 民间舞 的教学实质就在 于学生对 体、 动作 , 这样才称得上是专业舞蹈人 才。 尤其是 民间舞 , 因为来 及舞蹈艺术 。因此 , 舞蹈质感 以及 民族风格的全方位 掌握 。 自于最基层的民间 , 本身就存在更多的随意性 , 如果不在舞蹈课 动作韵律 、
所以, 在时下 的民间舞教学过程 中, 应该拨乱 反正 , 尽量使
承、 民间娱 乐等 ; 另一 方面丰富我 国人 民的精 神文化生活 , 使我 国社会可 以经济建设与精神 文明同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