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说理散文(课堂PPT)
合集下载
议论性散文PPT课件

名师出高徒精彩段落
• 在一为名师的指导下,是比在普通 教师的指导下好,因为,既然是名师, 必定经验丰富,讲的都是精华部分,有 利于学生学习,还能用仅有的时间讲出 更多的知识点。可是就权出“高徒”吗? 不!不是的。即使在名师的指导下,可 是学生的智商低或整天无所事事、不听 讲,那麽,他也不会成为高徒。
议论性散文是一种能全面展示学生语
文素养的文体,兼有议论文的框架和散 文化的笔法,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 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 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 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 现文章观点。
2、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先声夺人,字数100字左右。
2、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
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
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
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
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 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 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 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5、由抒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 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 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 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 的毒瘤……”
(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 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 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 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 的目光。
• 在一为名师的指导下,是比在普通 教师的指导下好,因为,既然是名师, 必定经验丰富,讲的都是精华部分,有 利于学生学习,还能用仅有的时间讲出 更多的知识点。可是就权出“高徒”吗? 不!不是的。即使在名师的指导下,可 是学生的智商低或整天无所事事、不听 讲,那麽,他也不会成为高徒。
议论性散文是一种能全面展示学生语
文素养的文体,兼有议论文的框架和散 文化的笔法,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 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 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 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 现文章观点。
2、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先声夺人,字数100字左右。
2、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
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
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
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
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 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 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 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5、由抒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 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 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 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 的毒瘤……”
(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 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 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 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 的目光。
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性散文 PPT课件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
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
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
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
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 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 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要求: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分析]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具有多重关
[点招]议论性散文的论据选用 归纳近年高考佳作,提供以下四种技法供参考: (1)名句串联 做法: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
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
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 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 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 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 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 串联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又形 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 的诗意回味。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 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 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 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
议论散文的写作技巧ppt课件

2020/6/29
•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 ,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 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 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 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 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 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 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 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祸患。(反)
2020/6/29
议论性散文以其表达的灵活性,不拘时 空的广阔选材,深厚的文化底蕴,文采 斐然的抒情说理成为一种适合高考写作 的体裁。
议论型散文其结构程式化,易于掌握, 这是我们应试作文熠熠生辉,获得高分 的一条捷径。
2020/6/29
2020/6/29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也有论点、分论点
议论文的框架 散文化的笔法
2020/6/29
陶渊明素材:五柳先生、五斗米、采菊东篱、带月
荷锄、菊花酒、桃花源、素琴……
• 陶渊明归隐田园,或采菊东篱,或饮酒草 堂,或醉抚素琴,或读书吟诗,或临谷长 啸,或种豆南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 文化的一部分?
2020/6/29
作文训练
• 请你将上次的作文进行局部或整体的修改 ,让它具有议论性散文的一些特征。相信 自己,你一定能看到进步。
•
人生因转折而美丽
•
我们应以微笑面对转折
•
层进式结构模式
2020/6/29
推荐一种易于借鉴的模式
•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 发展。(点)
议论说理散文 ppt课件

3.选用合理的句式进行说理 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句式,能使 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摇曳生姿。
4.巧用事例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运用事例构成排比句,是很普遍的一 种方法。但是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却也是有讲究的。
[例] (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 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 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 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 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 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 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 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 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 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 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 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语言的功夫,展示自己的文采。
1.议论的有关知识。议论的概念、作用、方法,是阅读 议论文的必备知识,也是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的必不 可少的内容。
2.议论说理散文的有关知识。了解议论说理散文的内容、 特点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前提。 3.议论说理散文在说理上的特点。了解了其说理特点,
就找到了一条阅读此类文章的捷径。
1.议论说理散文与一般性的散文、一般的议论文
的区别。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体,有着自己
复 独特的魅力。明确了它与一般性散文、议论文
习 的区别,易于掌握其阅读方法。
难 2.议论说理散文的阅读方法。注意整体感知,重
《作文教学: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课件(PPT7)

你所件有、的日对子照;句等,使文章语言优美。
只有这样,一切开始才有美好的结局,一切困难才会 迎刃而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将不是梦,一切才皆有可 能。
(《生有所息》)
排比;假设
一.议论性散文的主体 1. 优美语言成段
运用条件句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 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 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 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 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
读·感悟
午后的阳光慢慢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 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 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 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篷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 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酷刑,面对众人的嘲 笑,他没有屈服,他仍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 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 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 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 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 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情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 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 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只有这样,一切开始才有美好的结局,一切困难才会 迎刃而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将不是梦,一切才皆有可 能。
(《生有所息》)
排比;假设
一.议论性散文的主体 1. 优美语言成段
运用条件句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 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 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 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 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
读·感悟
午后的阳光慢慢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 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 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 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篷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 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酷刑,面对众人的嘲 笑,他没有屈服,他仍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 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 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 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 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 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情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 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 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议论性散文PPT课件

2021/7/23
3
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的异同点
比较点
议论文
议论性散文
内涵
说理
说理
结构 笔法 语言 情感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灵活自由 解决问题
议论文笔法
散文笔法
严密平实
华丽优美
一般
强烈
2议021论/7/23性散文的特点是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4
一、 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框架
第一节: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 势。
2021/7/23
24
练习
梦想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只要它尚“鸣于鞘”中,跋涉的 旅行者就不会被满眼的荆棘吓退。
梦想是
,只要
,就。
梦想是
,只要
,就。
示例:
梦想是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只要它还唱着,屡遭 打击的心就不会沉寂落寞。
梦想是一座永远不灭的灯塔,只要它还亮着,迷航
的行船就不会被黑暗湮没。
2021/7/23
2021/7/23
18
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 人生选择;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 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 这才是真正心灵的选择。
读李白,让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
2021话/7/23题的文章开头。
10
5.对比入题,表明立场
选择,是人格的写照;有人选择劲挺的白 杨,永远直立着把人生的向往深深种植在大 地上;有人选择“无骨”的紫藤,为了攀附 的需要而将自己任意扭曲。
解说:对比句式的运用,由于正反两方面论述营 垒分明,句式整齐,极有力的增强了论说的力度和 气势
议论说理散文3 ppt课件

预习展示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 什么作用?(5分)
【审题指导】 内容:
写出了什么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标题/上、下文 (注意特殊位置:开头、结尾) 艺术效果: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性 对读者的影响
(三个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
【回归文本】
•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 10郡府楼前,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梳理文章思路2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去游览都江堰途中因见“上 善若水”横幅而引发感悟,开启下文。
• 第二部分(第2段):阐释“上善若水”的精髓,为 下文赞美都江堰及其修筑、维护者立下了一个标 准。
• 第三部分(3~6段):赞美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是“上善之作”。
• 第四部分(7~9段):赞美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 善之人”。
• 第五部分(第10段):写游览后的幸福感受。
• 本文也是一篇文化游记,全文大致按 游记的一般顺序写,但在游记的主体
部分并未按照游记的惯常写法写,而 是按照由物及人(由都江堰到修、护都 江堰的官员)、由实到虚(由描写都江堰 到对其的感悟)的思路写。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
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上善若水 (09江苏卷)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 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 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 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 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 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 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 “道”了。
第16课《 散文二篇》课件(27张PPT)

读第3自然段 思考:
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 知识?
追求知识的主要成就
1.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 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永久的生命
作者:严文井
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 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 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 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 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人是唯一追人 义寻的是自身唯动存一物在追。意义寻的自动身物 存在意
16.散文两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 英国,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 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 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20世纪 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 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 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的写作。
热爱生命
汪国真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
诚。
•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 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 意料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梳理文章思路
方法回顾—— • 首先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关注每一节的关键词句,如转折关联词等)
• 然后根据每一节的意思进行同类合并。 ( ①关注关键词句,如关联词,指示性代词等;
②关注陈述对象的转换;
③关注相关题干给予的提示。)
5
游记散文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 ⑧好在都江堰有。
12
•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 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 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 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 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 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 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 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 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 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11
•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 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 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 明合而为一。
•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 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 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 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 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 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 “道”了。
8
•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 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 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 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 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 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20
预习展示
21
1、开头一节的三审题指导】 内容:
写出了什么内容 结构:
标题/上、下文 (注意特殊位置:开头、结尾) 艺术效果: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性 对读者的影响
(三个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
22
【回归文本】
•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
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 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 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 百姓飨其利”。
9
•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 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 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 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 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 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 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 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18
思路展开的特色: 1、移步换景 2、由实到虚
整体(都江堰实景——与之有关的人、事), 局部(如第3节、第6节)
19
本文主旨
• 本文通过叙写游都江堰的经过,赞美了都 江堰是“上善之作”,李冰及其后任者是 “上善之人”,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 告诫人们要秉持“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 做“上善之事”,做“上善之人”。
6
游记散文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
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7
上善若水 (09江苏卷)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 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 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 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 频生感悟。
• 第四部分(7~9段):赞美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 善之人”。
• 第五部分(第10段):写游览后的幸福感受。
17
• 本文也是一篇文化游记,全文大致按 游记的一般顺序写,但在游记的主体 部分并未按照游记的惯常写法写,而 是按照由物及人(由都江堰到修、护都 江堰的官员)、由实到虚(由描写都江堰 到对其的感悟)的思路写。
10
•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 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 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 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 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 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 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 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 10郡府楼前,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16
梳理文章思路2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去游览都江堰途中因见“上 善若水”横幅而引发感悟,开启下文。
• 第二部分(第2段):阐释“上善若水”的精髓,为 下文赞美都江堰及其修筑、维护者立下了一个标 准。
• 第三部分(3~6段):赞美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是“上善之作”。
13
•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 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 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4
梳理文章思路1
• 1-2巨型横幅“上善若水”引发作者思考,并解释水之 “上善”;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 6-9由伫立水边的所闻所见,引发自己的思考:反思现实, 赞扬都江堰的科学治水方法及护堰官员无私奉献、造福 百姓;
• 把握文章思路,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
——议论说理散文
1
学习目标
• 能认识议论说理类散文特点 • 能够快速阅读文本进而把握文章思路及主旨
2
解读文本《上善若水》
3
理解标题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wù),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 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 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 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梳理文章思路
方法回顾—— • 首先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关注每一节的关键词句,如转折关联词等)
• 然后根据每一节的意思进行同类合并。 ( ①关注关键词句,如关联词,指示性代词等;
②关注陈述对象的转换;
③关注相关题干给予的提示。)
5
游记散文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 ⑧好在都江堰有。
12
•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 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 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 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 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 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 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 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 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 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11
•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 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 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 明合而为一。
•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 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 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 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 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 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 “道”了。
8
•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 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 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 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 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 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20
预习展示
21
1、开头一节的三审题指导】 内容:
写出了什么内容 结构:
标题/上、下文 (注意特殊位置:开头、结尾) 艺术效果: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性 对读者的影响
(三个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
22
【回归文本】
•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
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 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 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 百姓飨其利”。
9
•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 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 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 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 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 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 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 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18
思路展开的特色: 1、移步换景 2、由实到虚
整体(都江堰实景——与之有关的人、事), 局部(如第3节、第6节)
19
本文主旨
• 本文通过叙写游都江堰的经过,赞美了都 江堰是“上善之作”,李冰及其后任者是 “上善之人”,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 告诫人们要秉持“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 做“上善之事”,做“上善之人”。
6
游记散文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
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7
上善若水 (09江苏卷)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 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 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 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 频生感悟。
• 第四部分(7~9段):赞美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 善之人”。
• 第五部分(第10段):写游览后的幸福感受。
17
• 本文也是一篇文化游记,全文大致按 游记的一般顺序写,但在游记的主体 部分并未按照游记的惯常写法写,而 是按照由物及人(由都江堰到修、护都 江堰的官员)、由实到虚(由描写都江堰 到对其的感悟)的思路写。
10
•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 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 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 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 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 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 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 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 10郡府楼前,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16
梳理文章思路2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去游览都江堰途中因见“上 善若水”横幅而引发感悟,开启下文。
• 第二部分(第2段):阐释“上善若水”的精髓,为 下文赞美都江堰及其修筑、维护者立下了一个标 准。
• 第三部分(3~6段):赞美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是“上善之作”。
13
•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 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 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4
梳理文章思路1
• 1-2巨型横幅“上善若水”引发作者思考,并解释水之 “上善”;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 6-9由伫立水边的所闻所见,引发自己的思考:反思现实, 赞扬都江堰的科学治水方法及护堰官员无私奉献、造福 百姓;
• 把握文章思路,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
——议论说理散文
1
学习目标
• 能认识议论说理类散文特点 • 能够快速阅读文本进而把握文章思路及主旨
2
解读文本《上善若水》
3
理解标题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wù),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 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 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 中至高至圣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