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散文二篇 精美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省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散文二篇 》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一、读一读 臼齿( jiù ) 蔓延( màn ) 洗涤( dí ) 消逝( shì)
茸毛 ( rónɡ ) 凋谢 ( diāo ) 炫耀 ( xuàn ) 卑微 ( bēi )
二、记一记
卑微: 形容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消逝 : 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无能为力 :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
同情苦难带来的结果: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 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一个思想家对人类关 怀,悲天悯人博大情怀。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 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 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 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 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 言。
语言品析
2.在春天,我们以着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 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表现了新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的样子。作者的心情是欣喜的, 感动的。 3.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 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延续了人类的 整个生命。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 宽广的胸襟。
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混为一体: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 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
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
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
写作背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PPT教学课件:散文二篇

精读品味,赏析语言
用下面的句式赏析:
生命多么 (
), 我是从(
)
文字中知道的。找出来读一读。
美美地读(注意情感、语调、重音、停顿)
我们都非常可怜!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 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 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 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 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 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 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来的迹印。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朋友说, 人活着是为了 吃饭;那吃饭 是为了什么? 吃饭是为了活 着。。。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 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 社会活动家。为表彰他 “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 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 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 文学奖。
我为何而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爱情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 的缩影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 “爱情”的论述?
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 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 兄弟姐妹的亲情。
4.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的具体 内涵是:
15 散文二篇
导入新课
王莲花,在清晨的时候露一下脸,半个小时 就萎谢了.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是小麦的花, 它只开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就谢了.
15散文二篇1精品PPT课件

品味赏析
1.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 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 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臼齿( jiù ) 兴味( xìnɡ) 洗涤( dí )
茸毛(rónɡ) 牛犊( dú )
2.词语释义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 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 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
• 一生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结构图示
生命的易逝
永
抑
久
的 生
生命的永久
赞美生命
命
扬
生命的奇迹
拓展延伸
1.生命是永恒发展,生生不息的,你还能举哪些例 子?
2.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诗名句。
•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 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 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 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 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 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2.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 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 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 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 慨叹。
散文两篇优秀课件

语言品析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暂时地在那一个个 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却永远存在。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
1.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1.
没有唯一的哲理,只有丰富的人生。
1.
1.
1.
1.
1.
1.
伟大与平凡,都是生命的精——席慕容
生命是什么呢?
永久的生命
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讲述哲理?
语言品析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 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 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15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先抑后扬 赞美生命
永久生命
结构梳理
时间流逝 生命创造新生命 生命高兴和威势
可怜 感动 赞叹
20/53
课堂练习: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么可怜!”为何这么说? 因为过去了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事你丝毫 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本身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生命。 3.最终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真实意义”,你以为“生命真实意义”指什 么? 生命是永久、不朽,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21/53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认识?谈谈你了解,学 生自己探索,自由讲话。
①每一个人生命即使是卑微、柔软,但整个人类生命却是无穷无尽。 ②生命道路是波折,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永久不朽,不能 被任何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生命是有限,要用有限生命去创造无限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主动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事。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 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署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罗素偕夫人到英 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 禁。
• 1964年创建罗素和平基金会。
39/53
作者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逻辑次序?
是按照境 界、感情由浅 入深逻辑次序 排列
对人类 苦难同情 对知识追求
对爱情渴望
——冰 心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高兴看作是生活 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 理想。
——爱因斯坦
49/53
当堂评价
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è) C.松懈(xiè)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3.《永久生命》第2自然段用“地面上小草”比喻 什么?
比喻生命,突出生命本身伟大;同时告诉我们: 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生命。
10/18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4.《我为何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用“纯洁”“强 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说明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奋斗不息强大精 神动力。
1.《永久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何赞美生命? 生命充满了希望,用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地宣示它高兴和威势。作者感叹生命不朽与神奇, 认为生命存在奇迹。
9/18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永久生命》第1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 可怜!”为何这么说?
因为过去了日子永不再回来,你力量是那样小, 对于生命上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15/18
随堂测试
1.选词填空。
际遇 机遇 遭遇
(1)电影诞生成就了迪斯尼,而网络诞生,赋予
中国企业一样
。
(2)人一生会
各种各样事,其中有令人难
以置信事,也有不讲道理事,但都必须给予克服,
这就是生活。
(3)我以为你可能能从我
中引.赏析以下句子。 (1)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5/18
文题讲解
《永久生命》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对象特征。 《我为何要活着》提出议论话题,告诉我们文章 主要围绕活着原因来写。
6/18
生难字词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炫耀 (xuàn) 疲倦(juàn) 繁殖(zhí) 蔓延 (màn) 消逝(shì) 飓风(jù) 【蔓延】像蔓草一样像周围扩展。 【消逝】消失。 【卑微】地位低下。 【俯瞰】俯视。 【炫耀】照耀,夸耀。
比喻生命,突出生命本身伟大;同时告诉我们: 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生命。
10/18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4.《我为何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用“纯洁”“强 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说明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奋斗不息强大精 神动力。
1.《永久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何赞美生命? 生命充满了希望,用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地宣示它高兴和威势。作者感叹生命不朽与神奇, 认为生命存在奇迹。
9/18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永久生命》第1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 可怜!”为何这么说?
因为过去了日子永不再回来,你力量是那样小, 对于生命上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15/18
随堂测试
1.选词填空。
际遇 机遇 遭遇
(1)电影诞生成就了迪斯尼,而网络诞生,赋予
中国企业一样
。
(2)人一生会
各种各样事,其中有令人难
以置信事,也有不讲道理事,但都必须给予克服,
这就是生活。
(3)我以为你可能能从我
中引.赏析以下句子。 (1)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5/18
文题讲解
《永久生命》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对象特征。 《我为何要活着》提出议论话题,告诉我们文章 主要围绕活着原因来写。
6/18
生难字词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炫耀 (xuàn) 疲倦(juàn) 繁殖(zhí) 蔓延 (màn) 消逝(shì) 飓风(jù) 【蔓延】像蔓草一样像周围扩展。 【消逝】消失。 【卑微】地位低下。 【俯瞰】俯视。 【炫耀】照耀,夸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 》课件(共53张PPT)

作者从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写起,表明
看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 为后面的扬蓄势。所以这是作者使用了欲扬先
抑的手法。
3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小草虽然卑微而柔弱,但是每个严寒
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
钻出来,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 是这样。小牛犊、其他生命也像它一样永
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 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
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
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 索和联想的空间。
掌握字音
jiù
臼齿 màn
xuàn
炫耀 diāo
róng
茸毛 dí
蔓延
凋谢
洗涤
理解词义
臼齿: 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 其形如臼。
远延续下去。所以从外在现象来说“生命
自身”是不朽的。
4
第三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生
命个体一个个单独来看,它们是暂时的。“合 起来”指的是将所有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整体,
生命是永久的。
5
作者说“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样 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员。主要著作有散文集 《山寺暮》,童话集《南
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 寓言集》,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
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 心的“散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 2.主题归纳 •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 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 3.写作特点 • (l)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 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 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 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
• 4.问题探究 •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 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 人都无法改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 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 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 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 4.问题探究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 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如何理解 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 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 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 2.作者名片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与弗 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 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 哲学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幸福之 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 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
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
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
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
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
久存在的。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 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
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
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
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 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 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 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细读感悟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 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 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 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
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
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 感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 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 感情转入低谷;②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 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 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
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
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 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 打动人心。
15 散文二篇
R·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
的感悟。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
的写法的妙处。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
观、豁达的人生观。
新课导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 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 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 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 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 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 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
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 的共鸣。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 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相见欢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
kàn
飓风
yuān
濒临
fěng
俯瞰
深渊
嘲讽
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 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 三个目标是: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 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
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
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 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 神动力。
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 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 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 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 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 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 的情感。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 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 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①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
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
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②作者又感悟
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
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 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 无依的老人。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
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走近作者
作者 评价
罗素 生卒年 1872—1970 国籍 英国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 代表作品 理》《物的分析》等
字词积累
è
jù
bīn
遏制
阳人。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
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诗词诵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
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 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西风把自己 的泪吹到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