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6学时)A4(1)

合集下载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教版)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教版)实验报告

实验二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的测量
实验三形状误差的测量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2.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3.圆度误差的测量
实验四位置误差的测量
1.平行度误差的测量(mm)
3.跳动的测量(mm)
图样标注跳动量合格性结论端面跳动
径向跳动
径向全跳动
测量位置测量数据
最大最小差值1—1
2—2
3—3
4—4
5—5
6—6
7—7
8—8





实验五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各参数
实验一齿轮齿圈经向跳动的测量(表一)
实验一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表二)
实验一齿距偏差及齿距累计误差的测量(表三)
实验一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的综合测量(表四)。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引言:互换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系统、组件或部件之间的相互替换性能。

在工程领域中,互换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制造和设计过程中。

技术测量则是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和工具,对互换性进行定量评估和验证。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支持结论。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尺寸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能,来研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备与方法:实验中使用了一组螺丝和相应的螺孔,分别为直径为1mm、2mm和3mm的螺丝。

通过测量螺丝和螺孔的直径、长度和螺纹间距等参数,来评估互换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千分尺、游标卡尺和显微镜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出不同尺寸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尺寸的螺丝和螺孔的测量结果,我们发现直径为1mm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最好,其尺寸差异最小。

而直径为3mm的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最差,尺寸差异较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螺纹间距对互换性也有重要影响。

螺纹间距越小,螺丝与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越好。

这是因为螺纹间距较小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匹配度更高,更容易实现互换。

而螺纹间距较大的螺丝和螺孔之间的互换性较差,可能需要额外的工具或修整才能实现互换。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密切相关,通过精确的测量可以评估和验证互换性能。

2. 尺寸和螺纹间距是影响互换性的重要因素,尺寸差异小和螺纹间距小的系统具有更好的互换性能。

3. 技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对于准确评估互换性至关重要,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进一步研究:本实验仅仅是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数据和样本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

另外,可以研究不同材料和制造工艺对互换性的影响,以及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测量来优化互换性能。

(教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

(教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

实验一 外螺纹中径的测量一、实验目的熟悉测量外螺纹中径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

2. 用三针测量外螺纹中径。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1. 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图1为螺纹千分尺的外形图。

它的构造与外径千分尺基本相同,只是在测量砧和测量头上装有特殊的测量头1和2,用它来直接测量外螺纹的中径。

螺纹千分尺的分度值为0.01毫米。

测量前,用尺寸样板3来调整零位。

每对测量头只能测量一定螺距范围内的螺纹,使用时根据被测螺纹的螺距大小,按螺纹千分尺附表来选择,测量时由螺纹千分尺直接读出螺纹中径的实际尺寸。

图 12. 用三针测量外螺纹中径图2为用三针测量外螺纹中径的原理图,这是一种间接测量螺纹中径的方法。

测量时,将三根精度很高、直径相同的量针放在被测螺纹的牙凹中,用测量外尺寸的计量器具如千分尺、机械比较仪、光较仪、测长仪等测量出尺寸M 。

再根据被测螺纹的螺距p 、牙形半角2α和量针直径m d ,计算出螺纹中径2d 。

由图2可知: )(222CD AD M AC M d --=-=而 2sin 22αmm d d BD AB AD +=+==⎪⎪⎪⎪⎭⎫⎝⎛+2sin112αm d 42αPctgCD =将AD 和CD 值代入上式,得:222sin 112ααctg Pd M d m +⎪⎪⎪⎪⎭⎫⎝⎛+-=对于公制螺纹,060=α,则P d M d 866.032+-=图 2 为了减少螺纹牙形半角偏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选择合适的量针直径,该量针与螺纹牙形的切点恰好位于螺纹中径处。

此时所选择的量针直径m d 为最佳量针直径。

由图3可知:2cos2αP d m =对于公制螺纹,060=α,则P d m 577.0=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成套的三针中没有所需的最佳量针直径时,可选择与最佳量针直径相近的三针来测量。

量针的精度分成0级和1级两种:0级用于测量中径公差为4—8μm 的螺纹塞规;1级用于测量中径公差大于8μm 的螺纹塞规或螺纹工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实验一量块的清洗、研合、组合与维护量块是平面平行长度端面量具。

作为生产中长度测量的基准,用于检定和校对量仪和量具。

比较测量,用来作为标准尺寸,调整仪器的零位。

还可用来直接测量高精度工件的尺寸及精密划线。

通过量块作媒介,可使米的光波长度基准逐级地传递到各种量仪和量具上。

最后以量具测量工件,形成了量值传递系统,从而保持量值的统一。

量块上测量面中点至与其下测量面相研合的平面的距离为工作尺寸——中心长度。

尺寸≤5、5mm的量块,尺寸数字刻在测量面上;尺寸>6mm的量块,数字刻在非测量面上。

量块具有可研合的特性。

用汽油洗净量块,用少许压力将两块量块工作面相互推合后,可使之牢固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可按需要,把不同工作尺寸的量块组合起来使用。

其组合原则是:为了减少组合误差,应选尽可能少的量块数目组成所需尺寸。

一般是按需尺寸的末位数开始选择量块。

为了组成各种尺寸,量块时成套制造的,一套包括一定数量的不同尺寸的量块,装成一盒,量块的编套见书P10表2-1。

例:是选择组成尺寸23、265mm所需的量块。

23、265—1、005——————第一块22、26—1、06 ——————第二块21、20—1、2 ——————第三块20、00 ——————第四块即可选择尺寸为1、005,1、06,1、20及20、00mm的量块各一块,组成尺寸23、265毫米。

根据量块中心长度制造的极限偏差和平面平行度偏差划分量块的精度等级,分为四级(0、1、2、3级,其中0级最高);按检定精度分为5等(1、2、3、4、5等,其中1等最高)。

量块按级使用时,所依据的是刻在量块上的基本尺寸;按等使用时,所依据的则是量块的实际尺寸。

使用量块时,要正确研合,避免划伤测量面。

在测量过程中,严禁碰撞或掉落地上,使用完毕,要用绸布和航空汽油洗净并涂上防锈油。

为了减少温度影响,使用量块时应尽量避免量块与手直接接触,最好用竹镊子夹持,否则将因热膨胀引起测量误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学与技术领域,测量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无论是在制造业、医疗领域还是科学研究中,准确的测量结果都是决策、判断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然而,测量技术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互换性。

本实验旨在探讨互换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电子天平和一组标准质量块。

首先,我们将天平调零,然后称量了每个质量块的重量。

在每次测量之前,我们都将质量块放在天平上,确保其与天平接触良好。

每个质量块的测量重复了五次,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互换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尽管我们使用了同一台天平和相同的质量块,但在不同的测量中,质量块的重量存在微小的差异。

这表明互换性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讨论:互换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测量之间的结果差异。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操作员的技术水平等。

在测量技术中,互换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互换性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校准仪器: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校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比对。

2. 控制环境条件:在进行测量时,尽量保持环境条件的稳定,如温度、湿度等。

这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培训操作员:提高操作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以减少人为误差的可能性。

操作员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并遵循正确的测量步骤。

4. 重复测量: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多次测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互换性是测量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互换性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通过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培训操作员和进行多次测量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测量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互换性测试,评估不同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以确定其互换性及可靠性。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招募了5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

实验分为三个步骤:预测试、互换性测试和结果比对。

实验步骤:1. 预测试:在实验开始前,受试者接受一次预测试,以排除基本数据差异的影响。

他们需完成一项与实验内容有关的任务,以获取基准数据。

2. 互换性测试: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标记为A组和B组。

每组受试者分别接受两个连续的测试,但测试所使用的变量相互互换,以探究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

A组受试者在第一次测试中使用变量X,第二次测试中使用变量Y;B组受试者则相反。

测试时,受试者需完成一项与实验内容有关的任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 结果比对:收集和整理受试者的实验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便进行结果对比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互换性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两轮测试中的得分均无明显差异。

这表明,变量X和Y在测试中的互换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即它们具有较高的互换性。

2. 与预测试结果相比较,两组在互换性测试中的得分均无明显变化。

这意味着,测试的互换性对受试者的成绩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验证了测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结果比对中的统计分析显示,在整个实验中,受试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中的得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可能是因为受试者在第二次测试时拥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熟悉感,所以得分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通过互换性测试评估了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证明了变量X和Y在测试中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稳定性。

这一实验为后续使用这些变量进行科学研究或进行其他测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实验的局限性和建议:1. 本次实验的样本规模较小,仅招募了50名受试者。

为了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以后的实验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

2. 在实验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互换性测试,以进一步验证变量的互换性和可靠性。

互换性实验报告

互换性实验报告

篇一:互换性测量实验报告公差实训实习任务书一、实训实习的任务和具体要求:1、掌握孔、轴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及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

2、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国家标准、基本方法和合理应用。

3、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计量器具和量仪的使用方法。

4、掌握一般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学会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数据、编写检测报告。

二、实训实习前期的课程名称《现代工程制图》三、实训实习内容孔、轴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测量、齿轮的各个参数的测量等。

目录实验任务书?????????????????..1游标量具的使用及零件的测绘????????...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7圆度误差的测量????????????????10准直仪测量直线度??????????..13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15垂直度误差的测量???????????????..17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18标准样块比较法测量表面粗糙度??????..19 螺距的测量????????????????20 螺纹中径的测量????????????21螺纹牙型半角的测量??????????.22 万能角尺的使用?????????????23测量齿轮的模数???????????????24齿轮齿厚的测量?????????????????26齿轮公法线的测量???????????..27 齿轮径向综合跳动的测量?????????.28 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30实验一游标量具的使用及零件的测绘一、实验目的1、了解游标量具的读数原理;2、熟练掌握各种游标量具的使用方法;3、运用游标量具对零件进行测量,并绘制零件图。

二、实验原理1、游标的读数原理将两根直尺相互重叠,其中一根固定不动,另一根沿着它相对滑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统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统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河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一(1)用投影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目的仪器名称刻度值(μm)示值范围(μm)测量范围(mm)仪器不确定度(μm)被测工件名称公差标注极限偏差(μm)上下测量示意图测量数据实际偏差(μm) 实际尺寸(mm) 测量截面测量方向A—A B—B合格性结论理由实验一(2)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实验目的仪器型号测量范围(μm) 物镜放大倍数仪器分度值E(μm) 被测工件名称取样长度(mm) R Z(μm) 允许值测量R Z(格)计算R Z(μm)次序h峰h谷12345合格性结论理由审阅实验二(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目的仪器名称分度值(秒)示值范围(分)测量范围(米)被测工件名称被测表面总长(mm)桥板跨距L(mm)直线度公差(μm) 桥板位置00-11-22-33-44-55-66-77-8读数(秒)顺测回测平均累积值画出误差曲线,做出最小包容区域:求直线度误差:(μm)f= 0.005·L·a =合格性结论理由实验二(2)在平板上测量位置误差实验目的1.平行度误差的测量:被测工件名称公差值(μm)基准所用工具指示表分度值(μm)被测两孔公共轴线长度(mm)两孔公共轴线相对基准底面的平行度误差:(μm)f∥=两测点距离(mm)两测点高度差(μm)芯轴长(mm)合格性结论理由2.跳动误差的测量测量项目零件名称公差值(μm)基准所用工具指示表分度值(μm)跳动误差值(μm)合格性结论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审阅实验三(1) 齿轮径向跳动测量仪器名称分度值(mm) 测量范围(mm)被测齿轮模数m齿数Z压力角α齿轮公差标注径向跳动公差Fr (μm)8 (GB/T10095.2-2001)测量记录齿序读数(μm) 齿序读数(μm) 齿序读数(μm)1 10 192 11 203 12 214 13 225 14 236 15 247 16 258 179 18测量结果齿轮径向跳动△Fr (μm)合格性结论理由仪器名称分度值(mm) 测量范围(mm)被测齿轮模数(m) 齿数(Z) 压力角(α)跨齿数n = 0.111Z + 0.5 =公法线公称长度W = (mm)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E bns = E sns cosα-0.72F r sinα= (μm)E bni = E sni cosα+0.72F r sinα= (μm)测量记录齿序实际长度(mm)齿序实际长度(mm)齿序实际长度(mm)齿序实际长度(mm)1 8 15 222 9 16 233 10 17 244 11 18 255 12 196 13 207 14 21公法线平均长度W= (mm)公法线长度偏差△E bn = W-W = (μm)合格性结论理由仪器名称分度值(mm) 测量范围(mm)被测齿轮模数(m) 齿数(Z)压力角(α)齿顶圆公称直径(mm) 齿顶圆实际直径(mm) 齿顶圆实际偏差(mm)分度圆弦齿高ah= m[1+2Z(1-cosZo90)]+2齿顶圆实际偏差=分度圆公称弦齿厚S= m z sinZo90=齿厚极限偏差E sns = (μm)E sni = (μm)测量记录均布测量齿序 1 2 3 4 齿厚实际值(mm)齿厚实际偏差△E sn (μm)测量结果合格性结论理由审阅实验报告打印及装订说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分为32学时与40学时两种课时32学时的班级只打印‘实验一’及‘实验二’的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室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室编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及目录:
实验一、尺寸测量
实验1—1、轴的测量
实验1—2、孔的测量
实验二、形位误差测量
实验2—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实验2—2、平行度误差、平面度误差测量
实验三、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测量
实验3—1、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实验3—2、螺纹中径、螺距及牙形半角的测量实验四、齿轮测量
实验4—1、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的测量
实验4—2、直齿圆柱齿轮齿厚偏差的测量
实验报告:轴的测量一、实验目的
四、测量示意图:
五、测量步骤:
七、测量数据分析并判断被测零件是否合格;
八、思考题:
1、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属于什么测量方法?
2、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分度值?刻度间距?
4、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
实验报告:孔的测量一、实验目的
四、测量示意图:
五、测量步骤:
七、测量数据分析并判断被测零件是否合格;
八、思考题:
1、用内径千分尺和内径量表测量孔的直径是,各属于哪种测量方法?
2、内径量表测量孔时“转折点”意味着什么?一旦“零位”确定,百分表指针超过“零位”
发生转折,示值为正还是负?百分表指针不过“零位”发生转折,示值为正还是负?
3、组合量块组的原则是什么?
实验报告: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形状公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四、测量示意图:(要求画出简单的仪器的测量原理图和被测面的测量截面图)
六、作图:分别用最小区域法和两端点连线法求直线度误差值,并作出合格性结论。

七、思考题:
1、以本实验为例,试比较按最小区域法和两端点连线法评定的直线度误差值何者更合理?
2、用作图法求直线度误差值时,如前所述,总是按平行于纵坐标计量,而不是按垂直于两条平行包容直线的距离计量,原因何在?
实验报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值。

用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
z
四、测量记录:
实验报告:直齿圆柱齿轮齿厚偏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
一、测量步骤:
六、合格性结论:
七、思考题:
a)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b)齿厚极限偏差(E ss , E si)和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E ws , E wi)有何关系?
c)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些因数有关?
实验报告: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
四、测量步骤:
六、实验数据分析及合格性结论:
七、思考题:
a)测量公法线长度偏差,取平均值的原因何在?
b)有一个齿轮经测量后确定: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而公法线长度变动量不合格,试分析
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