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名画——山水卷

合集下载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国画山水十大名画的赏析:
1.《千里江山图》:作者为北宋画家王希孟,画面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景色,色彩鲜明,构图恢弘,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2.《白雪山图》:作者为南宋画家谢赫,画面以太白山为背景,表现了独特的山水风貌和自然景观,形式上极具表现力。

3.《水墨花鸟图》:作者为明代画家徐渭,画面以花鸟为主,运用水墨技法,表现出极具生动感的自然景观,是中国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4.《清明上河图》: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构图精美,色彩绚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

5.《渔舟唱晚图》:作者为宋代画家马远,画面以渔船为背景,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感,是中国山水画的杰作之一。

6.《富春山居图》:作者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画面描绘了江南富春山的壮美景色,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古典气息。

7.《十八学士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顾恺之,画面描绘了唐代十八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场景,构图繁复,细节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8.《红楼梦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高鹗,画面描绘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构图精美,画风细腻,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作。

9.《山水十二屏》:作者为清代画家郑板桥,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象,构图严谨,色彩和谐,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10.《八大山人千里江山图》:作者为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江山万里图》及其艺术特征

《江山万里图》及其艺术特征

《江山万里图》及其艺术特征《江山万里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王希孟创作的一幅著名作品,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被誉为“千古第一山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中国绘画史上,它占据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江山万里图》及其艺术特征。

《江山万里图》是王希孟创作于宋代的一幅长卷山水画。

长卷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画卷长度达数米,画面从左至右展开,通过逐步展开的形式,展现山水风景的全貌和壮丽。

王希孟的《江山万里图》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特征一:山水融合,宏大壮丽《江山万里图》以巨幅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象。

王希孟以其非凡的笔墨技巧和超凡的想象力,将千里江山表现于一副长卷之上,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这副长卷中,山峦叠嶂,江水蜿蜒,令人感叹江山之雄伟壮丽,山水之变幻多姿。

整幅画面气势磅礴,宏大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艺术特征二:笔墨意境,苍劲有力王希孟的绘画风格以苍劲有力、刚健有力而著称。

他善于以一笔一墨勾勒出江山崎岖的轮廓,在画面上表现出少即是多的美学特征。

在《江山万里图》中,无论是山峦的层次感,还是江水的弯曲流淌,都充满着墨韵,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浑然天成。

他的笔墨之中还蕴含着浓郁的诗意和哲学意蕴,令人感悟无尽。

艺术特征三:取法自然,神似自然王希孟擅长观察大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揣摩和人文情怀。

他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心,使得他的作品神似自然,仿若置身其中。

艺术特征四:意蕴深远,寓意悠长王希孟的画作在描绘自然景观的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情感。

《江山万里图》以其艺术的高度和广度,不仅展示了自然山水的壮美,更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慨,以及对社会现状和人生境遇的思虑。

这幅作品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和寓意,使得其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部诗意的山水之书。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供大家参阅!富春山居图赏析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

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生平事迹,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当过小吏,后因平章张?的案件牵连,坐了几年牢。

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加入道教全真教,并以卖卜为生,大约活动于江浙一带,常常游历深山大川,以诗酒书画自娱。

据他在一则题跋中自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文》)。

后来主要学**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并且他在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

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十岁以后自成一家,可谓大器晚成。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痴”。

如果从画家师承上看,确实也是如此。

《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画上题字称“无用禅师”)而作。

这幅画大约在元至正七年(1347),画家七十九岁高龄开始创作,他在题记中说“三、四载未得完备”,究竟何时完成,已不可考。

这幅《富春山居图》在明清时代受到画家极高的赞誉,许多画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临仿之作。

宋高清团扇辑录鉴赏——山水卷

宋高清团扇辑录鉴赏——山水卷

宋高清团扇辑录鉴赏——山水卷宋画之美,美在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散落在哪里?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私人等200多个收藏机构。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

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北宋王诜玉楼春思图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

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是宋代画院的佳作。

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北宋夏明远楼阁图▲宋佚名长桥卧波图图中高架平湖的木桥刻画精微,与波澜不兴的水纹相映成趣。

画面大片的空白使得作品兼具坚实与空灵之美,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给观者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想象空间。

▲北宋燕文贵江邨图▲南宋夏圭烟岫林居图该图为《宋元集锦册》之一,左下方署有“夏圭”二字款,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高士奇等藏印共五方,曾经《书画鉴影》著录。

全图笔墨苍润,水墨淋漓,构图洗练,层次分明,为夏圭小景画精作。

▲北宋王诜莲塘泛舟图水阁以细笔勾勒,刻画精微,设色淡雅,虽大不盈尺却美仑美奂。

此图高度写实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北宋画院的传统,而莲塘的迷濛与空灵增添了画面亦真亦幻的抒情效果。

▲南宋李嵩水末孤亭图▲北宋许道宁云关雪栈图图绘山野雪景,天色阴沉,近景危岩寒林,一人赶着牲口,走在山涧的栈道上。

山腰有几间茅屋点缀。

栈道虬曲伸进山中,给人以深远之感。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

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第二段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 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 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 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 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 插天际,达到高潮。高峰左边的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 了回转的作用,成为第二段的结处。漫步于此处,意味无穷。由跨江大桥踏上 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 房屋错落有致。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 感。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处,返回原来的小路且赏且行。 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逍遥的隐居生活,招来船家继续前行。舟在水 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似是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虽尽力向对方倾斜着, 却难以碰触。岸上一片绿色的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似乎传来 了渔翁的吆喝。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 之勇。
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
初一(12)班-陈赫然
《千里江山图》简介
•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 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 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 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 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第二段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 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 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 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 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 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 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或低坡远 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崚嶒,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 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 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雅神韵的山水景致——明沈士充《山水图卷》、《山水图折扇》赏析

古雅神韵的山水景致——明沈士充《山水图卷》、《山水图折扇》赏析
法 衡 之 ,转 不 及 代 笔之 合 度 。余 少年 学 画 ,或 谓 笔致 近 董 ,因 临 其 自作 诸 迹 ,苦 无 所 人 。 及 累摹沈 氏 长 卷 ,于 是 董 笔 与赵 沈
展开福建博物院积翠 园艺术 馆馆 藏的沈士充纸本 山水图 卷 轴,映入眼帘 的是一派 晚秋 景色:苍 苍茫茫,山未尽,水
卫R镬}扭上{ 乜 . 墨之善 卜


正 t音 。、 鱼 Z 寸 孳 五, 十
《‘ . { 十目{ ^ I、
卅 娃羔
惜 ‘ 什蕞 扎者 母 乞 奴 凡l 譬 l
’ 一 { 哥 嘻 亏 ~ 、 一 4' 5醇畦 哥 c
文, 赵
人 {越辨 二汜 无 赶 。 打 . 宦 推乒 易砖址 聃

噶旺^
岔 、 ● 口 圆 疆
译 丰砖 五 丝 蕾 上 t 革 上 甜缸扭寸

小. 宣 怔. 毒 {“j抖: f{ 二 ,拉
1 毒 产采上善 = 轷
礴 上 .6 丘 寸 .
. 一

n七1 拼. .耳 定j,豫音 t 蕾
r 曩. ^ 工 ;乏 I 手 ; ,{ 让池诗
村闲静 。休念沈 郎腰瘦 ,他 生诗 里无声。哪须 润笔付三星 ,依 样华亭形影。沈子居常 为董 玄宰 代作 山水 ,吴思 亭曾托 眉公致
子居 一 札 ,云 润 笔 三 星 为求 作 绘 ,将 请 董 老 署名 也 。戏 谱 西 江
平坡 小丘 ,林木疏 朗错 落,远处 山峦连绵起伏 ,由前而后,与 天相 接,天水一色 ,空旷辽远 。树木掩映在云烟 问,结构繁密 而笔法简练 。特别是在 山下树丛 间,隐约 中有茅屋数 问,我 们
从徐邦达 的 西江月》词中可见,徐老不仅审定此 图卷是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1.《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其画面宏伟壮阔,以秀美的江山为主题,充满了山川河流的美妙景色。

2.《红岩》:这是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其以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描绘了岩石的质感和山水的壮美。

3.《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由于其画面十分细致入微,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市景观画的代表之一。

4.《富春山居图》:这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其画面通过对山水、人物、建筑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别具匠心的山水人物画。

5.《春山图》:这是明朝画家唐寅的代表作,其画面以一片春天的山野为主题,通过流畅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呈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6.《游春图》:这是清朝著名画家郎世宁所作,其画面通过对春天的山水、花鸟等元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7.《潇湘图》:这是明朝画家文征明的代表作,其画面以潇湘江的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江水、山岳、人物等元素,呈现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图。

8.《山水十二屏》:这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所作,共分为十二幅画,每幅画呈现出不同的山水景色,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山水长卷。

9.《溪山行旅图》:这是唐朝画家王维的代表作,其画面以溪山
的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和人物的互动,刻画出了山水间的和谐之美。

10.《断桥残雪图》:这是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所作,其画面通过对断桥和残雪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冷峻、凄美的山水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傳世名畫——山水卷山楼绣佛图明卞文瑜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

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

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

远山如黛,轻岚浮动。

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

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双树楼阁图明项元汴纸本墨笔纵6.6厘米横3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项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画家。

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

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

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

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

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桐阴寄傲图明项德新纸本水墨纵57.2厘米横27.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

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

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

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

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

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吴中十景图明李流芳金笺本墨笔纵27.7厘米横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

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

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

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

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

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梧桐秋月图明宋珏纸本设色纵82.4厘米横3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宋珏(1576—1632),明代书画家、篆刻家。

字比玉,号荔枝仙。

福建莆田人。

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

工书画。

他写山水树石行笔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之风。

这幅画写皓月当空之夜,梧桐高耸,树影婆娑,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正在晤谈。

整幅作品构图简率,章法简洁,用笔虽简而意态丰盈,意境清雅,富于诗意。

画面上色彩清淡,表现了清幽的意境。

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其诗为:“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

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

山楼对雨图明宋珏纸本设色纵82.57厘米横27.4厘米故宫博物藏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

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书画合璧图明张瑞图纸本墨笔每幅纵34.7厘米横2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

张瑞图也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黄公望。

《书画合璧图》用笔颇有灵气,画面上山石、树木、楼阁、村舍皆刻划严谨,画境富于古意。

该书画册为纸本,共11页,书及款7页,墨笔画4页。

其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

每页均有题句,其中两页录《归去来辞》句,其书分别为行书《乐志论》及“果亭山人瑞图”款;行书“归去来辞”。

日濯清泉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152厘米横53厘米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

”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

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秋林平远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61.5厘米横6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

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

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幽涧鸣泉图明恽向纸本墨笔纵214厘米横90.5厘米恽向(1586—1655),是明代画家。

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

武进(今属江苏)人。

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

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

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

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松风斜照图明关思绢本设色纵158.7厘米横50.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关思,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思,更字仲通,号虚白。

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他所画山水,苍秀奇崛,是“吴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构图繁密,到晚年时的作品简笔粗疏。

此画描绘的是夏日溪山阳光斜照,远处高山耸峙,山间泉水淙淙;近处林木葱茏,掩映着草堂数间,中部湖水水平如镜。

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松以双勾,其画风近似吴门画派,而又自己的变化。

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清齐虚蔽小栏杆,六月松风洒面寒,步到西边桥外看,一山斜照瀑长湍。

”仿张僧繇山水图明蓝瑛绢本设色纵177厘米横91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蓝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

一生以卖画为生。

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

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

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

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

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白云红树图明蓝瑛绢本设色没骨青绿此画画面前景以平远构图,画山间水畔的村落,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绕。

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关系。

树木的轮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

树木的枝叶工整细致,有宋画的风致。

白云以花青和白粉晕染而成。

蓝瑛的没骨重彩,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装饰美感。

江皋话古图明蓝瑛纸本设色纵169.4厘米横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

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

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

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

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郑州景物图明文从简纸本墨笔纵98.2厘米横3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从简(1574—1648)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文徵明的曾孙。

山水画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学王蒙、倪瓒,爱用枯笔皴斫,稍有变化。

《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

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怀古图明杨补纸本墨笔纵26.7厘米横3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杨补(1598—1657)明代画家。

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

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

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

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

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

山水花卉图明倪元璐绫本墨笔纵39.3厘米横65.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

倪元璐喜欢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

此图册共八开,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开。

第一开描绘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钓,但见江水浩淼,笔简意远,耐人寻味。

第二开表现的山村欲雨的景色。

虽为米家山水,但笔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浓淡不同的墨点和墨色,渲染坡坨层林,留白处宛如浸漫于岭间的云霭。

用简略的线条勾出村屋数幢,笔墨具备。

山水图明项圣谟纸本水墨纵56.5厘米横31.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他的祖父是项元汴,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画家。

伯父项德新也善画。

此图画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笔意,画面近处,孤松高耸,枝干遒劲盘曲,笔致劲秀,用墨雄浑。

远处山石疏简空灵,用墨苍劲。

整幅作品气韵天成,风格清隽。

画的左上角有五言诗一首:“林下两高士,清谈销日长,不知尘外客,逐逐自多忙。

仿石田先生笔,项圣谟。

”放鹤洲图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剪越江秋图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

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

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

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

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

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