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运动

合集下载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充满了奥秘和壮丽景色的行星。

而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巨大运动的总称。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貌的变化,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板块运动是由地壳上的大块构造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构造板块是指地壳上由岩石构成的大块,它们与地壳下面的岩石流层相互作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上的板块被分为主要的七个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

这些大板块包括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以板块边界为基础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分离、边界碰撞和边界滑移。

边界分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断裂,使得岩石上下移动。

边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压缩,使得岩石向上移动形成山脉或火山。

边界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水平移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地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山脉的形成是由板块碰撞引起的,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

火山的喷发也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岩石在板块碰撞过程中被融化时,就会喷发成火山。

此外,地震也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在边界上发生滑移时,能量会释放出来,形成地震。

板块运动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板块运动的存在,地球上出现了许多珍贵的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金属矿物等。

这些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板块运动还造就了各种自然环境,例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食物和能源等。

尽管板块运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是板块运动的直接结果,在过去的历史中,这些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板块运动也会导致地壳的移动和变形,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威胁。

地理知识点板块运动

地理知识点板块运动

地理知识点板块运动导读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顺把地球的岩⽯圈层划分为六个⼤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相应的⽔平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是⾼考的重要考点。

在复习时应抓住以下⼏点:熟悉板块分布的位置及名称;能运⽤理论知识说明某些重要的地质事件的成因。

⼩编在此把这些知识作了⼀个梳理。

1全球六⼤板块及分布⾼中教材中要求⼤家掌握的是六⼤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利亚⼤陆和印度洋的⼀部份。

▲其实六⼤板块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图所⽰▲其实六⼤板块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图所⽰由于⾼中教材只要求我们掌握住其中的六个板块就⾏了,所以更加详细的划分仅仅作为参考。

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道经过六⼤板块,从0度经线开始⾃西向东依次为:⾮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个需要注意的地⽅1、马来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三⼤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带;2、红海位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长边界处;3、⼤西洋西部整体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4、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洲板块,南部南极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则属于印度洋板块;5、北冰洋分别属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6、科迪勒拉⼭系的落基⼭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成,⽽安第斯⼭脉则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成。

2板块构造及板块运动⼀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边界处地壳⽐较活跃,多⽕⼭、地震。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的碰撞和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貌。

▲教材资料中也有这样的板块分布图⽣长边界⼤多是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边界,那⾥易形成裂⾕或海洋、海岭等,⽐如东⾮⼤裂⾕、红海、⼤西洋等。

消亡边界⼤多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边界,如果是⼤陆板块之间碰撞⼤多易形成⾼原和巨⼤的⼭脉,⽐如喜玛拉雅⼭脉、阿尔卑斯⼭脉等;⽽⼤陆板块与⼤洋板块碰撞⼤多易形成海沟(⼤洋板块俯冲)、岛弧或海岸⼭脉(⼤陆板块受挤隆起),⽐如马⾥亚纳海沟、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脉、落基⼭脉等。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运动地球科学是一门关注地球上的各种现象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板块运动。

什么是板块运动呢?简单来说,它是指地球上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

这个研究方向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 板块运动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板块指的是地壳的大块状构造,一般包括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

地球上有七大陆板块和数十个海洋板块。

而板块运动则是指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其速度一般是几公分到几十公分每年不等。

板块之间有三种主要的相对运动形式:1. 拉近或远离;2. 滑移;3. 重叠。

这些运动形式分别会引起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山脉和海底山脊等地表现象。

板块运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还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二. 板块运动的机制我们知道,板块实际上是由岩石圈、上部地幔和可能的下部地幔组成的硬壳。

岩石圈下面是热流体的地幔,其内部的对流形成了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热流体上升并在地球表面形成岩石圈,然后沿着地球表面向外扩散,又再次下沉到地幔深处。

这个循环就形成了板块运动的机制,因为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往往是与地幔某些对流细节密切相关的。

三. 板块运动的影响板块运动所引起的现象,成为了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许多地球现象,比如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带的形成等。

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相互碰撞和分离的地区,尤其是边缘地带。

当板块运动导致岩石弯曲或拉伸时,就会产生地震。

火山活动也是板块运动的产物之一。

比如在日本,本州岛就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正是因为这种汇聚及产生压力效应,火山喷发才成了那里的常态。

四. 板块运动的探测方法由于板块运动的地质过程相当缓慢,因此,要了解板块运动需要一种持久稳定的、可靠的、高精度的地震测定网。

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测量精度越来越高。

利用现代精密仪器配合数值模拟和GIS技术,可以重新构建一个全世界的大地测量网,从而实现地球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31
32
33
许多学者认为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幔的物质成分, 形成于洋中脊,通过海底扩张,侧向水平到海沟俯冲下 去,部分溶剂,部分通过挤压—剪切出露。所以现今大 陆上出露的蛇绿岩套被认为是古洋壳变动后留下来的残 片。
34
二:双变质带
定义: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 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形和低压形两条变质带
1:高压变质带——高P/T
主要是冷洋壳板块的俯冲
2:低压变质带——低P/T
主要是火山岛屿区板块俯冲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是识别古板块离散的重要标 志
45
46
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物质表现。若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遗迹 和现代地理位置不相适应,说明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并不处 于现在位置,而是以后漂移来的。
48
4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0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地震活动带沿板块边缘分布, 故由此可以划分板块。
2020/7/5
slide 51
2020/7/5
slide 52
谢谢观赏!
2020/7/5
slide 53
无论海相或陆相生物的 生态都和当时的地理环 境有密切关系,若见有 反常现象,就有可能是 古板块活动造成的。故 研究特定古生物的演化, 有利于古板块的重建。
47
在两个大陆碰撞之前,应具有不同的磁极游移路 线,碰撞对接之后,两个大陆块的游移路线也就 互相接近或重合了,因而古地磁极的测定,对于 确定古板块相对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成员:李毅 曾棒 谢子潇
一: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古板块划分的依据

全球构造演化历史

全球构造演化历史

南美板块演化史图—早古生代
奥陶纪-458百万年前:古海洋分隔开了各个大陆 在奥陶纪的时期,古海洋把劳伦西亚(Laurentia)、波罗地(Baltica)、西伯利亚(Siberia)和刚瓦那(Gondwana)这几个古大陆分 隔了开来。到了奥陶纪结束时,气候进入了地球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冰雪覆盖了整个刚瓦那大陆的南半部。 在奥陶纪时,许多张裂的海盆使得古大陆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包括巨神海(Iapetus Ocean) 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后来巨神海闭合时,形成了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以及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还有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把冈瓦那大陆从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分隔了开来,而巨大的古大洋 (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当时大部分的北半球。 在奥陶纪"冰室"世界的末期,进入了一个大冰期。冰原的厚度可以达到3 km,覆盖了大半非洲(Africa)的北部与中部以及部 分的南美洲(Amazonia,亚玛逊盆地)。从冰帽中流出冰冷的融冰水,冻结了世界各大洋,导致生活在赤道附近暖水种的生物
3
南美板块演化史图—早古生代
志留纪-425百万年前:当古生代的海洋闭合,各大陆开始互相碰撞 劳伦西亚(Laurentia)与波罗地大陆(Baltica)的碰撞,使得巨神海(Iapetus Ocean)的北面分支被关闭,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四处扩张,陆生植物则开始往荒芜的大陆「移民」。 在古生代的中叶(大约四亿年前),巨神海的闭合使得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碰撞一起。这次的大陆碰撞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陆 边缘岛弧的上覆运动,导致了斯堪地那维亚半岛(Scandinavia)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形成,以及英(Great Britain)北部、 格陵兰(Greenland)和北美(North America)东部海岸的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都在同时形成。 同样在古生代中叶,非常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北中国陆块(North China)与南中国陆块(South China)自冈瓦那大陆(Gondwana)的「印 度-澳洲」(India-Australia)边缘漂移开来,往北移动并穿越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从整个古生代的早期到中叶,范围 宽广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就覆盖了大部分的北半球,同时在海的周围还环绕落隐没带,像极了今日太平洋周围的「火环」 4 (ring-of-fire)。

统整笔记-板块运动

统整笔记-板块运动
(A)海底平原 (B)海底珊瑚礁 (C)中洋脊 (D)大陆棚
3. 下列何图为正确的地函热对流?
(A)
(B)
(C)
(D)
4. 关于地球内部分层构造,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岩石圈包括地壳与全部的地函 (B)岩石圈是由七个大板块及数个小板块所
组成 (C)地函皆呈熔融状态 (D)软流圈位于地壳中
5. 下列关于全球板块分布的叙述,何者的说法 正确? 甲:「板块边界和火山带、地震带大致吻合, 可以利用火山带及地震带的分布来界定板块 边界」。 乙:「有火山的地方一定是板块交界处」。
2.台湾与安地斯山 圣安德鲁
地点 2. 东非大裂 脉
斯断层

(海洋与大陆)
3.日本、印尼
(海洋与海洋)
边界类型 张裂性
变质作用 不强烈 火山活动 有
地 火成岩 玄武岩
质 造山运动 无
活 动
褶皱断层
以_正__断层 为主
聚合性
强烈 有 安山岩 有 以_逆__断层 和褶皱为主
错动性
中间 有 无 无
_平__移__ 断层
地震
多,以浅源 地震为主
多, 浅、中、深 源皆有

示意 图
▲三种板块边界构造图
6-2 板块运动
1. 大陆漂移学说不能说明哪一问题因而失败?
(A)全球陆地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大陆 (B)印度大陆的古地层有冰川遗迹 (C)南极大陆发现煤层 (D)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何处
2. 声纳探测发现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之后,建 立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
(A)甲对,乙不对 (B)乙对,甲不对 (C)两人讲得都对 (D)两人讲得都不对甲
6. 下列哪一种地质活动不会在聚合性板块交界 地带发生?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在讨论板块的球面运动时,通常认为板块是刚性或近于刚性的,并认为地球表面积保持不变,这样就有可能用数学方法来描绘板块运动了。

板块相对运动及其几何学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举例来说,大西洋中脊两侧的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正在相互分离,但这并不能断定大西洋中脊相对于地理极是静止的,也无法确定两个板块之中哪一个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只能假定其中一个板块静止不动,然后去分析另一板块相对于它的运动。

由此可知,欧亚板块相对于北美板块是向东运动,而北美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则是向西运动。

欧亚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是向西运动,相对于印度洋板块则是向南运动。

举例说来,大西洋四周各大陆间的距离,在过去2亿年的时间内,至少移动了数千千米,而利用现代空间技术所观测到的现代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则可以达到每年几个厘米的量级(图5.27)。

刚体板块沿地球表面的运动,应遵循球面运动原理,即必定是环绕通过球心(地心)轴的旋转运动(图5.28)。

在球面上,任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弧线的运动。

平行于赤道(离旋转极90°的大圆)的一系列同轴圆弧(欧拉纬线)标明了板块旋转运动的方向,同轴圆弧的垂线(大圆)相交于旋转极。

正因为板块运动是一种旋转运动,所以,板块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随远离旋转极而增大,至旋转赤道线速度最大。

板块的旋转运动由旋转极(欧拉极、扩张极)的地理坐标(γ、)和旋转角速度(ω)确定。

界上一些点的相对速度和方向,也可反演两板块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由于转换断层的走向平行于相邻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也就是说,相邻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轨迹就是转换断层(图5.29),故采用求转换断层为界的各对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旋转极(ρ),例如,采用作图法对大西洋中脊不同转换断层分别作垂直于它们的球面大圆,结果都相交于球面上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理解为一个极点,即旋转极,实际位置在58°E及38°W附近。

全球构造演化历史

全球构造演化历史
10
南美板块演化史图—中生代
晚侏罗纪-152百万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 盘古大陆(Pangea)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罗纪晚期,中央大西洋(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 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宽广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就覆盖了大部分的北半球,同时在海的周围还环绕落隐没带,像极了今日太平洋周围的「火环」
(ring-of-fire)。
4
南美板块演化史图—晚古生代
泥盆纪-390百万年前:泥盆纪-属于鱼的世代 古生代早期的海洋在泥盆纪时期闭合,形成「盘古」(Pangea)大陆的前身。淡水鱼类开始自南半球的陆地迁徙到北美(North America)和欧洲(Europe)。森林则是首次出现在赤道地区的古加拿大(Canada,今天的北极附近)。 泥盆纪时期是属于「鱼类的世界」,在泥盆纪早期演化出的有颔鱼类到了泥盆纪晚期成为最顶尖的掠食者。植物此时也开始 大量出现在陆地上,同时最早形成于热带沼泽地区的「煤」,则是覆盖了大半今天加拿大极区附近的岛屿、北格陵兰 (Greenland)以及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等地。
3
南美板块演化史图—早古生代
志留纪-425百万年前:当古生代的海洋闭合,各大陆开始互相碰撞
劳伦西亚(Laurentia)与波罗地大陆(Baltica)的碰撞,使得巨神海(Iapetus Ocean)的北面分支被关闭,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四处扩张,陆生植物则开始往荒芜的大陆「移民」。
火成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