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导学案
高二语文《心术》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218《心术》导学案一、字音预习麋鹿()谨烽燧()延斥堠()丰犒()使之狎()缒兵于穴中()尺箠()冠胄衣甲()有所恃()二、研读课文1.第一步: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第二步: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3.梳理文章结构:(列出各段内容)[1]论[2]论[3]论[4]论[5]论[6]论[7]论[8]论4.思考探究: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三、阅读《心术》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8课 心术 学案 含解析

◆18 心术潇洒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不紧张,不声嘶力竭。
我们说,这是潇洒。
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种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宁古塔的土地上,面对流放那“山非山兮水非水”的酸辛与绝望,敝裘短褐的他以潇洒的态度在这里点燃文明的火种;经十一年的贬谪重回京城的他,仍不失那份潇洒与豪放,面对春光普照下的妩媚桃花,吐出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心胸……潇洒能体现出一个人高贵的灵魂。
面对困境,是绝望地郁郁此生,还是昂起高傲的头,对它不屑一顾。
当年,面对气势汹汹的桓温,谢安镇定安闲,颜色不变,他直接在席上就坐,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铁桶般的卫兵,而是先吟诵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老道的桓温也被他这种潇洒旷达的风度镇住,竟不敢有所行动。
乌衣巷已然是夕阳野草,然而谢安那份贵族的潇洒却如林间清风般陶醉一代又一代人。
潇洒可以超脱苦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有了这份心境,才能淡然地将功名尘土,将得失草芥,从痛苦绝难中超然解脱。
庄子在妻子的坟头“鼓盆而歌”,是大悲之后的解脱,接到自己被任命为宰相的消息,仍能静坐泥泞之中,拒绝这个入世成名的机会。
他的出世无为构成了中国文人心灵的后院,在这个院子里,每一个失意的文人都被他的潇洒温情地抚摸过。
潇洒是画中的一抹水痕,将浓墨调和,将色彩匀淡,潇洒的人仿佛是一弯弦月,在孤寂清幽的天上,散发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光。
然而这份温煦而平和的光却柔柔地照耀着世人,令每一个人都为它所吸引。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心术》教案范文

《心术》教案范文《心术》是一本以心理学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心理成长故事,探讨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心理问题。
本教案将以阅读和讨论为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并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心理素质。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小说《心术》,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心理问题,理解其中的心理学概念。
2.讨论小说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通过讲述小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分析小说中的心理问题,如主人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并回答相关问题。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演绎小说中的情节,通过角色的思维和行为来理解心理问题。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引入《心术》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并回答相关问题。
a.请学生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b.请学生分析主人公在小说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思考与自己的生活有何共通之处。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心理问题进行讨论。
b.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发言人,依次向全班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
c.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指导学生提出更全面和深入的观点。
4.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演绎小说中的情节,通过角色的思维和行为来理解心理问题。
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b.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导演,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演和解读。
c.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并进行全班讨论和点评。
粤教版-语文-高二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

第18课 心 术1.古今异义(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以兵尝.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怒⎩⎨⎧ 夫惟义可以怒.士: 怒.不尽则有余勇:(2)为⎩⎨⎧为.将之道: 非一动之为.害: (3)而⎩⎪⎨⎪⎧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 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使之狎而.堕其中: (4)固⎩⎨⎧ 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后可以动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知节则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用长短..之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尺箠.当猛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词作动词①冠.胄衣.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邓艾缒.兵于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形容词作动词善.用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句式(1)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1)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心术·教学设计

《心术》教学设计一、其人及其文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后人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
苏洵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
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心术》是其中的第一篇。
除引言以外,另有《法制》、《强弱》、《攻守》、《用间》、《孙武》、《子贡》、《六国》、《项籍》、《高祖》。
二、文题及文脉心术,在本文中是指将领的心理素质和军事修养,即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
苏洵在《权书》开篇的引言中就已经阐明了“心术”与“仁义”的关系: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
”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
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何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
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
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
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
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苏洵认为,术道相济,不可偏废,仁义之师无术而自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术”恰恰是实现仁义的手段和方法,和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意思差不多。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2学案心术

2017年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2)学案:第18课心术第18课心术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其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他自评其文为兼得“诗人之忧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
美字体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赏美文苏洵:伟大的父亲我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眉山!眉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山不高,水有韵,岷江穿城而过,悠扬一笔篆书,喟然一首抒情诗!心灵经历虔诚地膜拜眉山古朴的青石板、青瓦屋和三苏祠,再遥想百里之外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清风明月,耳得目遇,声色皆致,不觉心驰神往,小小的心,狂傲成跌宕的岷江,巍峨成奇峻的峨眉…… 是的,我想起了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想起了群星闪耀的宋朝文学星空,想起了嘉�v元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家乡,远赴开封,三个背影渐行渐远,慢慢走成了三座文学丰碑!那年,作为父亲的苏洵,已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
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
他不想考试。
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两个儿子身上。
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
旅途的劳顿和艰辛,被性情开朗达观的苏洵调和得趣味横生。
他和两个儿子一路读书,一路游历,开开玩笑,讲讲故事,使原本枯燥的旅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偶遇风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兄弟俩就崭露头角,名噪京城。
在礼部考试中,年仅22岁的长子苏轼金榜高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苏轼为第二名。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 术

第18课心术双调沉醉东风·重九卢挚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
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漂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
②白衣送酒:东晋人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
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
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赏析这首小令描写重九景色,抒发作者的淡淡哀愁。
首句用题叶御沟的典故,但只用红叶和黄花相对写秋色。
中三句写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视野宽阔,几只迟归的大雁,在长空疾飞,显得稀稀落落。
秋月西沉,天光转暗,山影也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状。
这是用稀疏雁影和山容消瘦渲染寂寥清冷的气氛。
结尾写衰柳寒蝉的景色,进一步写秋色的萧瑟。
结句写作者渴望有朋友送酒来与他一同消忧解愁,透露出作者所以愁郁,就是由于世态炎凉,没有知心好友。
全曲所写的景是清冷的景,情是淡淡的愁情。
情景交融,自然天成。
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二、背景资料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心术》教案与学案

《心术》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苏洵其人,体会其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4、排偶句的运用。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苏洵其人,体会其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
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御将》、《兵制》、《上韩枢密书》、《项籍》以及《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
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
三、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
为求苟安,北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四、题解心术:①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
②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五、检查生词注音麋(mí)鹿斥堠(hòu)袒(tǎn)裼(xī)烽燧(suì)狎(xiá)六、先听朗读录音,后齐读。
七、学习第一自然段(一)齐读全段(二)疏通文意1、抓重点词语:将、道、治、兴、左、制、利害、待等。
2、特殊句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mǐ)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三)概括与探究1、段意:论“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术》主编人:------ 审核人:------- 终审人:-------- 使用年级:高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二、教学要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思路。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比较(2课时)四、教学步骤:1、走近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
著有《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
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
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
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
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
如“心术不正”。
(2)心计、计谋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三、检查预习麋鹿()谨烽燧()延斥堠()丰犒()使之狎()缒兵于穴中()尺箠()冠胄衣甲()有所恃()4、研读课文(1)第一步: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1]论[2]论[3]论[4] 论[5] 论[6] 论[7] 论[8] 论(3)思考探究: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
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1]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
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2]文章的语言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
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五·练习题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知势则不沮沮:沮丧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吾蔽而置之蔽:隐藏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使之无所顾顾:回头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冠胄衣甲衣:衣服据兵而寝兵:武器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兵劲城固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参考答案】1.A2.B 3.B(暴为显露)14.C课后练习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二.填空题: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②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③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④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6.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 B。
与战胜而得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C.犹抱薪救火 D。
然后得一夕安寝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8.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四.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知势则不沮沮:沮丧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吾蔽而置之蔽:隐藏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使之无所顾顾:回头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冠胄衣甲衣:衣服据兵而寝兵:武器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