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白细胞减少(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白细胞减少(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白细胞减少(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气血两亏1,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禀赋亏虚,或伤于药物、放疗,或因于外感病邪,伤及气血,脾虚不足以生化气血,化源亏乏,面无以荣养全身。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药物:炙黄芪15~30g,党参10~15g,当归15g,熟地10~15g,川芎6~10g,白芍10g,阿胶10g(烊冲)。

陈皮5~10g。

丹参15g,虎杖15~30g,鸡血藤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以生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以扶正,阿胶养血润燥,陈皮理气和胃。

丹参、鸡血藤、虎杖为经验用药,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

加减:食欲不振、腹胀脘痞者加砂仁、木香、谷麦芽,理气和胃,泄泻便溏者去熟地、当归、白芍、阿腔等滋补呆滞之品。

加用山药、扁豆、茯苓,自术以健脾益气。

若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炮姜温阳扶正。

若白细胞始终在2×103/L左右,加用鹿茸粉0,3~O,6g吞服,日2次连服1个月,以温补肾阳而充髓生血。

5、变通法:若病人反复发热,而又无外感之证,倦怠多汗,为气虚发热者。

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胃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为治。

上方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鸡血藤、补骨脂等,益气养血,健脾补心;或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益气养血。

(二)气阴两虚1,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加重,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痛。

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气虚不足以抗邪;阴血亏耗,阴虚耗损而内热。

3,治法:益气养阴,滋阴清热。

4,方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增液汤(《温病条辨》)、二至丸(《证治准绳》)合方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15~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生熟地各15~30g,麦冬10~l5g,玄参15g,丹皮10g,当归10g,虎杖30g,鸡血藤30g,地骨皮10g,五味子10g。

『血液病』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大全

『血液病』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大全

『血液病』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大全中医一般把白细胞减少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一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

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肪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

”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OXIOg /L(4000/nnm)者。

现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

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的主要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致使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治疗,因而对此颇感棘手。

西医用维生素民、鲨肝醒、利血生及激素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在停药以后,白细胞往往会重新跌落。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

1965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之后70年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

特别是肥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人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达4000;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尸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

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

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

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病因病机]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针灸试治白细胞减少症

针灸试治白细胞减少症
肝 、 、 四脏 有 关 , 中 与 脾 、 两 脏 的 关 系 脾 肾 其 肾 尤 为 密 切 。本 虚 ( 脾 肾 两 虚 ) 白 细 胞 减 少 症 即 是 的根 本原 因 。 为后 天之 本 , 血 生 化之 源 , 脾 气 五 脏 六 腑 赖 以 滋 养 , 脾 虚 , 血 无 以 生 化 则 成 若 气 血 虚 之 证 ; 为 先 天 之 本 , 骨 生 髓 , 五 脏 六 肾 主 受
Hale Waihona Puke 刚 肾 两 虚 , 卫 气 血 不 足 而 成 本 病 。 外 , 毒 侵 营 此 热
袭 和 瘀 血 凝 结 也 是 引 起 和 加 重 本 病 的 重 要 原
因 。热毒 ( 、 疗 ) 邪侵 犯 人体 , 阴被 劫 。 放 化 之 营 大部 分 患者 表 现 为气 阴两 虚 之证 , 数则 兼有 少
维普资讯
2o ̄3 第3 o8p 月 期
. 蹇审 药 勇 |
白 细 胞 减 少 症
疾 患 的 病 人 , 死 率仍 然 较 高 。 病
种 实 体 肿 瘤 化 疗 后 导 致 的 多 种 血 液 病 , 严 重 感 染 及 原 因 不 明 者 等 。在 我 国 , 细 胞 减 少 症 白 和 粒 细 胞 缺 乏 症 的 预 后 良 好 , 但 如 果 粒 细 胞 缺 乏 症 治 疗 不 及 时 ,年 龄 较 大 或 有 其 他 脏 器 白 细 胞 减 少 症 在 中 医 学 中无 相 同 病 名 ,
据 其 主 要 症 状 有 乏 力 、 晕 、 悸 、 9, 发 头 心 易 t 感 热 等 表 现 , 属 于 中 医 学 “ 血 虚 ”、 虚 劳 ” 当 气 “ 、
“ 病 ”、 诸 虚 不 足 ” 范 畴 。 温 “ 等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效验良方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效验良方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效验良方白细胞减少症指的是体内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

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中医药良方,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和补充营养,有助于提高白细胞数量。

一、黄芪补气汤黄芪,中草药中的一味宝贵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力、提高免疫功能等功效。

黄芪补气汤是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平衡的中药汤剂,可以提高白细胞水平。

黄芪补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多味药材。

此方能够补充气血,调理机体免疫系统,加强免疫功能,提高白细胞数量。

二、四神汤四神汤是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典方剂之一。

四神汤的组成成分有:黄芪、白术、人参、半夏。

其中,黄芪和白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人参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力,并且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半夏则有助于消化系统的调理。

通过使用四神汤,可以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三、归脾汤归脾汤是用来治疗脾胃虚弱等内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药方剂。

此方的组成包括:白术、黄芪、党参、川芎等草药。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改善体质虚弱,进而提高白细胞数量。

归脾汤的用药原则是通过内调脾胃,以使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正常状态。

四、枸杞补益汤枸杞是一种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它能够补充肝肾营养,有助于提高血液中各种细胞的生成。

枸杞补益汤是由枸杞、白芍、川芎、赤芍、黄芪等中草药制成的方剂,通过调整人体肝肾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促进白细胞数量的增加。

五、党参蒸大鸡党参蒸大鸡是一道中医药饮食疗法,有调补脾胃、滋养气血的功效。

此方法通过蔬菜和中药党参的调理,能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白细胞水平。

以上是几种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良方,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补充营养和促进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白细胞数量。

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应当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调理,确保各种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适合个人情况。

白细胞减少症中药方与食疗

白细胞减少症中药方与食疗

白细胞减少症中药方与食疗*导读:白细胞减少症,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

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白细胞减少症,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

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温补升白汤组成鸡血藤、太子参、大红枣各30克,北黄芪、枸杞子各15克,仙灵脾、巴戟天各10克,红花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主治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

备注服药期间,停服中、西补血成药,禁食酸醋、萝卜、蟹、虾、干咸鱼等。

*丹首生血灵组成丹参30克,何首乌、鸡血藤、仙灵脾、黄芪各15克,茜草4 5克,枸杞子、肉苁蓉各9克,红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日服3次。

3岁以下者服1/3剂,3-6岁者服1/3~2/3剂,6~12岁者服2/3~1剂。

功用温肾壮阳、益气补血。

主治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备注本方也可用于治疗脱发。

*升血汤组成生黄芪、黄精、生苡仁各30克,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健脾、益肾。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食疗方: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

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次分服,15天为1疗程,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偏方治白细胞减少便方白细胞减少症秘方白细胞减少症(秘方数:10)。

白细胞减少症10方

白细胞减少症10方

白细胞减少症10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说:“本病属中医“虚劳”、“气血虚”范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责其病因病机,则与心肝脾肾有关,然而尤以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虚则运化失权,气血生化无源;肾虚则精髓不足,精不足则血衰。

故对白细胞减少症,多以脾肾虚弱立论,通过健脾、补肾而达益气生血的目的。

”方例1、升白丸《王晋源方》:补骨脂30克、淫羊藿15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黄芪30克、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研末为丸。

每服10克。

功能补益脾肾,养血化瘀。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方例2、健血散:《沈汉澄方》棉花根30克、丹参6克、山茱萸9克、黄芪 6克、太子参8克、茯苓6克、炒白术6克、川芎5克、炙甘草5克、炒枳壳3克、红枣15克,研末,制丸,每服9克。

功能补血益气。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方例3、升白宁《钟达锦方》:赤小豆、黑大豆、白扁豆、仙灵脾、补骨脂、苦参、丹参、柴胡组成。

功能养血健脾,补肾活血。

方例4、升白散《洪瑞炎方》(1)鸡血藤30克、炒白术15克、女贞子15克、补骨脂15克、灵芝6克、宁麻根8克组成。

(2)鸡血藤15克、白术7·5克、女贞子7·5克、黄芪7·5克、补骨脂7·5克、灵芝3克、苧麻根3·5克、没药3克、虎杖10克、紫丹参10克、五灵脂5克组成。

共研末。

用法:先服一方四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者,改用二方。

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再服药两周。

总疗程2-3个月。

方例5、补肾方《候跃东方》(1)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茯苓18克、菟丝子12克、怀山药30克、枸杞12克、当归9克、鸡血藤30克、黄芪30克、官桂6克、炙甘草12克组成。

功能益气温肾;主治肾气虚型白细胞减少症。

(2)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制首乌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怀山药30克、当归9克、生地15克、陈皮12克、炙甘草12克组成。

中医汤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中医汤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中医汤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

发病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

中医针对包细胞减少症状推出以下几种中药秘方:化淤升白汤方药当归、川芎、丹参各15~30克,红花8~10克,鸡血藤15~60克,赤芍20克。

加减变化脾气虚者酌加党参(或泡参)、黄芪、谷芽各15~30克,白术、厚朴10~15克,炒山楂、陈皮各10克;肾阳虚者酌加肉桂10克,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各15~30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30克,千里光15~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贯众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女性月经期暂停服本方3~5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

白细胞减少症。

速效升白汤方药太子参、鸡血藤各20克,茯苓、枸杞子、虎杖、黄芪各15克,炒白术、炒白芍、地骨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取约120毫升,早、晚饭前服。

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填精,养血生血。

白细胞减少症。

敷贴升白方方药人参(红参为佳)15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

用法上药共为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时将药末调入生理盐水,搅伴成泥膏状,取适量作穴位敷贴(选脾俞、胃俞、肾俞、肝俞、足三里,中脘、血海等穴),用胶布固定。

每3天换1次,连续5~10次。

在观察期间除白细胞<2×109/升(2000/立方毫米)者加用青霉素外,一律停用其他升白细胞药物。

功效主治:健脾疏肝,益肾填精。

白细胞减少症。

石苇大枣汤方药石苇30克,大枣10克。

加减变化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升者,加用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鸡血藤30克;头晕目眩、自汗乏力者加用黄芪、党参各15克,鸡血藤30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加附子5克,菟丝子15克;咽干自汗、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生地30克;食少便溏(即大便稀烂)、身倦乏力者加白术、党参各10克。

中医医案——白细胞减少症

中医医案——白细胞减少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卫阳固腠理法治愈卫阳不振病案:徐某,女,28岁。

主诉及病史:1978年8月,因头痛服去痛片后,继而出现白细胞减少,头晕无力,食欲不振,稍有劳则汗出恶风,容易感冒,睡眠及二便尚可。

经保健室给服西药(药名不详)未效,后又住院服西药治疗,白细胞维持在2700/mm3。

诊查:舌质正常,脉象浮缓,余症如上。

辨证:证为卫阳不振,腠理不固。

治法:宜温卫阳,固腠理以增强其机体之抗病机能,用桂枝加黄芪汤。

处方:桂枝10g 白芍15g 黄芪20g 甘草3g 生姜5片大枣5枚服上方药7剂,复查血象白细胞为5400/mm3。

药已中病,仍守原方。

再服药7剂,白细胞已升至7800/mm3,诸症霍然。

随访6年,未见复发。

按语白细胞减少症,以白细胞减少、倦怠乏力,或发低烧、容易感染等为临床特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卫气虚证。

本案患者虽无低1烧,但其他症状均为卫阳不振、腠理不固之表现,故用温卫阳、固腠理之法而获显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156-157,谭日强医案。

谭日强,1913年生,湖南省湘乡县人。

中医教授。

17岁拜师学医,1934年考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在湘西、湘南一带行医;抗战胜利后在长沙开业。

1952年到湖南省立中医院工作,1960年调湖南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余年,擅长内、妇科,对心血管病、血液病、肝脏病的防治颇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金匮要略浅述》等书。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发表者:徐文江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指由各种病因所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成人低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低于4.5×109/L,10岁以下低于5.0×109/L),可伴有或不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成人中性粒细胞少于2.0×109/L,儿童10岁以上少于1.8×109/L,10岁以下少于1.5×109/L。

由于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症是粒细胞减少所致,且通常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比例少,故粒细胞减少症通常又相当于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granulocytopenia)是指在各种病因影响下,使粒细胞增生减低,或成熟障碍,或寿命缩短,或分布异常,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少于2.0×109/L,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低于0.5×109/L,并出现急性发热和粘膜坏死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粒细胞缺乏症是粒细胞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病情严重的表现,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

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0.054%,近年有增多趋势,可能与滥用药物有关。

发病率与种族、国家、地区有关。

以女性多见,儿童、少年少见。

医务工作者较多见,可能与较常接触化学药物有关。

死亡率过去高达50%~90%,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由于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目前已降至20%左右。

患者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医护条件、保护隔离措施及经济条件等。

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徐文江本病属中医“虚劳、急劳、内伤发热、温病”等范围。

【病因病理】1.感受外邪,邪毒伤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热或瘟毒疫疠之邪,邪气传里,郁而化热化火;或放疗或接触放射线,火热之邪直中人体,邪热蕴积成毒,均可耗人精血,损伤正气而为病。

2.药毒内攻,精气亏虚:服药不当,或误食误触有毒之物,或化疗之后,药毒内留,郁而化火,火毒炽盛,耗伤精血,损伤正气而成本症。

3.禀赋薄弱,精血不足:父母精血不足,或胎中失养,或出生后喂养不当,均可致禀赋薄弱,形气不充,脏腑不荣;若复外感,则更伤正气,而成本症。

4.饮食失调,损伤脾胃:饥饱失调,或暴饮暴食,或嗜食偏食,或饮酒过度,或误食不洁等,均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渐成虚损。

5.劳倦过度,五脏受伤:劳神过多,忧愁思虑,久郁不解,劳欲过度,损伤心、脾、肝,心虚则血不足,脾虚则化源缺,肝虚则阴血少,肾虚则精气亏,日久渐成虚劳。

6.久病大病,耗伤正气久病失治误治,耗伤精血,或耗伤阳气;或瘀滞日久,新血不生;或大病暴病,邪气太盛,正气受伤,精血、阴阳亏损,发为虚劳、急劳。

总之,本症的病机在于脏腑虚弱,阴阳气血亏损。

其病因可为因虚致病,亦可为因病致虚。

正如《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指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瘟疹病后之因,由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正气既亏,卫外不固,极易复感外邪,或停痰宿饮,或瘀血、邪毒内留,郁而化热化火,本虚标实,或邪毒蕴结,腐肉成脓;或火毒上攻,壅于头面;甚或内传营血,气血两燔;或热极生寒,阳极化阴,阳无所恋,阴无所依而阳气暴脱,阴阳离决,是为危候。

本症病位在五脏,病机特点为:五脏相关,脾肾肺为主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为脏腑之根;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司卫气,为脏腑之华盖;肝为罢极之本,主藏血。

体质、生活、疾病诸因导致疾病,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精血相生,阴阳互根,故一脏受病,可累及他脏,而又一脾肾肺为主。

正虚受邪,本虚标实正气既虚,常以复感外邪,或停痰宿饮,或瘀血、邪毒内留,有易加重正虚,终成本虚标实之证,即以脏腑阴阳气血亏虚为本,外邪、痰饮、瘀血、邪毒为标。

【临床表现】一、白细胞减少症1、一般症状白细胞减少症的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偶然在血分析检查时发现;临床表现较轻者,可有乏力、疲倦、头晕、反复感染、或低热等;较重者可见心悸、纳差、失眠、四肢酸软,或有原发病表现。

2、继发感染白细胞减少常易继发感染,如咽喉炎、支气管炎、口腔炎、肛周炎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二、粒细胞缺乏症1、症状:发病迅速,前驱症状不明显,可仅在发病前2~3天略感疲乏。

突然出现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困倦、极度衰弱、恶心、关节及肢体疼痛,或痉挛性腹痛,或心悸、气促,甚至虚脱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冷等。

2、体征:常有特征性粘膜坏死,以口腔粘膜、咽峡、软腭、牙龈、舌等处多见,皮肤、鼻腔、食管、阴道、直肠、肛周亦常发生脓肿、溃疡等炎症改变;呼吸道常有炎症,X线表现可较实际病情为轻;可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见黄疸;肝脾常不大,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可见粟粒状坏死,极易发生败血症。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一、白细胞减少症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成人少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少于4.5×109/L,10岁以下少于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轻者1.0~2.0×109/L;重者0.5×109/L)。

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多正常。

部分病人代偿性单核细胞增多。

2、骨髓象增生多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可增生减低;多有粒细胞系统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粒细胞形态异常,胞浆见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核固缩;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二、粒细胞缺乏症1、外周血象白细胞多在2.0×109/L以下;粒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降至1%~2%以下,直接计数少于0.5×109/L,甚至缺如;血片可出现中、晚幼粒细胞,粒细胞核固缩成块,胞浆有空泡且颗粒粗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可相对增多;血小板数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减低,红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大致正常。

粒细胞系统增生多减低或极度减低,成熟障碍,多停留在早幼粒、中幼粒阶段,粒细胞形态异常,见中毒颗粒、细胞残余、核分叶过多等,或见巨型早幼粒细胞,红系及网状细胞、浆细胞等相对增多,粒:红比例减少;部分骨髓增生活跃,出现较多原粒、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少见。

恢复期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或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3、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数值升高,阳性率大于40%,积分大于80。

4、其它血沉增快,α2球蛋白增多,部分胆红素增高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1.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见下列情况时,可诊为白细胞减少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低于4.5×109/L,10岁以下低于5.0×109/L。

2.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见下列情况时,可诊为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绝对值低于0.5×109/L。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依据是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具体尚须结合其年龄而定;而且应取手指血,最好抽静脉血作计数,连续查2次以上,采血时间固定在某天中的同一时点。

只有排除采血误差、不同时间的白细胞生理波动及检验误差,方能确诊。

(二)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较为常见,其病机不同,证候各异,宜详加辨别。

尤须分清虚实寒热,辨识卫气营血。

1.辨病要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分别诊为虚劳、急劳、内伤发热、温病等病证。

而这些病证又须分别与肺痨、外感发热、伤寒等进行鉴别。

2.辨证要点:(1)辨纲目,别虚候本病临证宜先辨清纲目,以阴阳气血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互相配合,可辨别五脏之中何脏阴阳气血之虚。

(2)辨标本缓急,明何邪何犯虚劳之人尤易感邪,故本病常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临证宜权衡标本缓急。

标证又有邪毒、六淫、痰饮、瘀血等邪气滞留之异,亦须一一辨明;还应分清邪之在表在里。

(3)辨顺逆,察危候病人神清气爽,不伴高热寒战,口咽不烂,脉细弱,经治白细胞和粒细胞在短期内回升者为顺;神迷气乱,寒战高热,口咽溃烂,脉洪大弦数,久治不愈者为逆。

若合并严重感染性,出现休克或败血症,症见神昏谵语,面色苍白或面红如妆,寒战频频,高热不退,或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咽溃烂,或痈疽漫肿,气粗息高活气息微弱难续,倦卧不起,脉微细欲绝或洪大滑数,血压下降,外周血粒细胞外周血粒细胞少于0.5×109/L 或缺如者,是为危候。

二、鉴别诊断1.本症应与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鉴别后三者常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骨髓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最有鉴别诊断意义。

如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活检可见大量原幼粒细胞浸润;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或局部增生活跃,但活检见脂肪组织明显增多,造血组织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三系细胞至少一系细胞增生减低,原幼粒细胞比例增多,粒、红系可见巨幼样改变,或派胡畸形,可见小圆巨核细胞,活检可见幼稚细胞异常定位(ALIP)等。

2.本症还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鉴别后者可有粒细胞减少,但外周血及骨髓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常超过2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VCA-IgA滴度增高;IgM增高约1倍,IgG亦可明显增高。

【治疗】一、中医治疗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热毒、痰浊、瘀血为标。

本病治疗大法当以扶正祛邪为主,临证宜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攻邪不忘正虚,衰其大半而止;补虚不忘邪实,“二虚一实,先治其实”。

攻邪宜选用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清气凉营,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

补虚须视五脏阴阳气血之虚,分别选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尚应注意欲补五脏,脾肾为先,并重视补肺固表。

一般来说,对于粒细胞重度减少者,在祛邪解毒的同时,扶正多选用补气温阳,养血填精为主。

(一)辨证论治1.气阴亏虚主要证候:面色苍白或萎黄少华,疲乏懒言,潮热气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头晕眼花,或纳呆便溏,舌质淡嫩,苔少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祛风固表。

方药:生脉散合玉屏风散。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防风疏散风邪。

中气虚较甚,疲乏声低、动则气短、四肢酸软,纳呆便溏者,可将党参改用吉林参,加枳壳、山药、陈皮、茯苓、升麻;血虚明显,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者,可加当归、鸡血藤、黄精、阿胶;气血两虚俱甚者,可改用八珍汤;潮热汗出较显者,可加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并有肾虚,腰酸膝软、耳鸣,遗精或经闭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补骨脂、熟地、山茱萸。

2.邪犯肺卫主要证候: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喉肿痛,咳嗽痰白或黄,口渴,或周身骨痛,有汗或无汗,舌质淡边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