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研究(加引用注释)

合集下载

中国阶层流动与固化研究

中国阶层流动与固化研究
层Biblioteka 构2 中国社会阶层 的流动性
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变化。这种流 动性可以是由于个人能力的变化,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2.1 个人能力的变化
个人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程 度、技能和经验会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的进步,对于受过良好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提高自己的 教育和专业技能,许多人有机会从较低的社会阶层流动到较高的社会阶层
4.2 促进就业公平
促进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就业市场的公平 竞争。同时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 ,还应当鼓励创业和创新,为更多的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4.3 深化经济改革
政府应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促进市场化进程,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不同地区和不 同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此外,还应当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
3.2 就业机会的限制
就业机会的限制也是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就业市场上的竞争非常 激烈,许多职位都有大量的人在竞争。这导致了只有部分人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其 他人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此外,一些行业和职业的就业机会也受到限制,这使得一些 人很难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4 促进中国社会阶 层流动性的措施
促进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措施
为了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社会阶层固 化的现象,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措施

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

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

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蔡志强2012-7-18 10:40:13 来源:2011-6-27 社会学视野网上世纪80—90年代末,中国的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分化。

其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模式的变化加剧了阶层的多元性。

但是不到20年的时间,阶层分化的速度趋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

科学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现状,对有效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现状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作为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的产物。

阶层划分主要受收入状况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影响,在一定阶段还受意识形态影响。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划分,主要是以所从事的职业来对人群的身份进行界定,如古代有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划分。

1949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群体主要分为工人、农民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社会阶层逐渐分化。

政府和社会都期望发育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以建立社会稳定的橄榄型结构。

许多人认为,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中国中间阶层达到人口总量的40%左右,社会就进入基本稳定的状态。

但在实践中,中国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中间阶层的发育远未像预设的逻辑有效展开,其总体比例依然较小。

在分化还不充分且尚未定型的情况下,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加速。

表现为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日渐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社会结构调整速度变慢,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动力减弱;大量刚刚摆脱贫困状态的阶层,面临着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窘迫境地,以至有学者质疑: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层。

孟子曾经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如果社会上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道德失范,信仰迷失,从而造成社会失范、失序。

这一逻辑并非意味着富人有恒心穷人无恒心,而旨在说明物质充裕和保障有力可以维护社会良序。

社会分层与阶级固化的原因及影响研究

社会分层与阶级固化的原因及影响研究

社会分层与阶级固化的原因及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都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

尽管大多数人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都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和平等的机会,但事实上,现实世界中,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很常见的。

而这种不平等往往会带来阶级固化,导致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一些主要因素的角度来探究社会分层与阶级固化的原因,并分析阶级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机会在社会体系中,教育是划分个人和社会阶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那些有机会接受更高教育和培训的人通常具有更好的机会去取得较高的薪资,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更多权力和话语权。

然而,由于每个阶层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教育对于穷人来说常常是一个奢侈品。

因此,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会使一些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晋升的机会,进而导致阶级固化。

经济机会经济机会是另一重要的社会分层因素。

那些能够获得更高工资和更好待遇的人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

然而,经济机会的不平等往往是由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家庭背景,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等等。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摆脱阶级固化的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阶层固化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经验,这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

例如,出身于富裕家庭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有更好的社会资源,而那些处于低端社会文化中的人则很难逃离自己的底层地位。

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民族歧视、宗教认同等,一些人很难摆脱自己阶层的渊源。

影响及建议阶层固化的影响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甚至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某些人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那么他们很难摆脱自己的穷困生活,从而很难发挥他们潜在的才能和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破除隐形的阶级瓶颈,铲除导致阶级固化的因素,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实现个人的潜能。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的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士人作为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

农民居于社会底层,他们负责粮食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柱。

工人则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商人阶层的地位在封建时代长期被忽视,商人被视为有损社会稳定的存在。

二、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此外,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快速推进了农村集体化,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管理,使他们得到了较高的地位。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新产生了一批富裕阶层,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术劳动,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且一些高新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精英。

此外,中产阶级也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脱节和差距。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平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等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关键字】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篇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前言关于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献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当时中国阶级阶层形势分析,指出了在进行民主革命时期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党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奠定了阶级路线基础。

经过20多年的革命斗争,我们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实践证明,这条阶级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工业化建设,我们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逐步形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

这是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

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和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正确认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从中得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结论,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和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据以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经济社会政策,用以协调好党和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内部成员的组成和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既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

本文的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

关键词:阶层结构变化;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Abstract:With China's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and various aspects in full swing, changed significantly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original social class, stratum structure,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wo classes and one stratum" members appeared again on the the number of new social strata. New changes of social stratum of the existing political system, also have the reason of economic system.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and perfect, the system environment i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social. Deepen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f produ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in china. The study of this thesis is in the background.Keywords: stratum structure change; political s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研究理论意义 (1)2.2研究实践意义 (1)(三)研究方法 (1)一、社会阶级、阶层相关概念的界定 (2)(一)社会阶级内涵 (2)(二)社会阶层概念的界定 (2)(三)社会中间阶层概念的内涵 (3)(四)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界定 (3)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新变化的表现 (3)(一)社会阶层结构要素趋向复杂化 (3)1.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阶级内部分层趋向复杂 (4)2.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分层趋向复杂 (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阶层明显分化 (5)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增添了新的阶层 (5)(二)社会阶层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化 (6)1.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比例趋向扩大 (6)2.我国农业产业人口比例趋向缩小 (7)(三)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流动性强 (7)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成员垂直性流动增强 (8)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成员水平流动性增强 (8)(三)工人阶级内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9)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群体收入差距不大 (9)2.改革肝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9)(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趋向多元化 (9)1.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利益关系简单 (9)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多样化,利益关系较为复杂 (10)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结构变化原因探析 (10)(一)政治制度的变化 (10)1、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使得政治身份废除. 112、人民公社解体和户籍制度松动,使得“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开始淡化 (11)(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12)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2)2、分配制度的变化 (1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2)(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4)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浅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我国就业难、房价高、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社会分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变动,加剧了社会分化,造成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流通堵塞,长此以往,逐渐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情况出现。

社会阶层固化现状在经济制度、教育资源、政府政策几方面都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下去必定会阻塞社会流动、加剧社会阶层矛盾、阻碍社会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标签:社会阶层;阶层固化;原因;看法前言近些年,“二代”一词十分流行,“富二代”、“穷二代”等等,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关于各种“二代”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二代”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反映出了我国阶层逐渐固化的趋势,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出现了停滞、疲软的情况,人脉资源和财富地位在代代传承之中发生了垄断,在这一趋势之中,其实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阶层矛盾冲突和社会安全隐患。

一、我国社会阶层发展现状“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作为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的产物。

”〔1〕阶层划分主要受收入状况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在一定阶段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阶层固化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者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在短期或者较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变化。

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改革,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的调整和变化,经济繁榮,国力昌盛,社会阶层也日益多元化。

我们从去年大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就可看出,剧中五个女孩其实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真实的展现了我国当下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中上层正在慢慢发展还属于上升发展状态,就目前而言,社会阶层状态其实是中下层人们占大多部分,上层占小部分的“洋葱头”型阶层结构形态。

而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中层占大多部分,上层和下层占小部分的“橄榄球”型的形态。

“在‘洋葱头’的社会阶层结构下,阶层固化也潜滋暗长。

使各阶层之间流动缓慢甚至停滞。

中国的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

中国的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

中国的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等级体系,其特点是等级关系相对稳定且阶层固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社会等级和阶层固化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就中国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的现象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体系在古代中国,社会等级主要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阶层。

贵族阶层通常是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和资源,代表着社会的最高权力;士人阶层则是具备文化修养和行为规范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和工匠则是劳动阶层,生活依靠农田和手工业。

这种社会等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固化现象。

贵族阶层的地位是通过血统世袭来维持的,士人阶层也有明确的门第制度,这使得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人们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改变。

二、现代中国的社会等级体系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等级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层级主要分为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等阶层。

工人和农民是劳动者的代表,而干部和知识分子则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性相对提高,但仍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固化现象。

一方面,干部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在政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较为稳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农民阶层在城市化过程中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三、阶层固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社会等级与阶层固化现象对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阶层固化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改变,从而导致社会阶层间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富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穷人则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此外,阶层固化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感,造成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社会动荡的可能。

当社会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流动性受限的人们感到无法改变自身状况,容易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威胁社会稳定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研究
张敏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现象趋于明显,对于普通社会劳动者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是相当困难的,现阶段促进弱势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势。

然而,只有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合理的流动才对社会进步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

强势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维护着本阶层的边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述机制;而弱势阶层在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失去向上流动的渠道。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总体呈现出封闭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无论是在稳定社会还是在变迁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

关键词:中国社会阶层;社会流动;固化趋势
一、引言
社会阶层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随着调查资料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阶层结构的复杂性也有了更深更具体的认识。

一般认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一种阶层间的固化结构,或者说是封闭化的阶层结构。

在这种阶层结构中,尤其是社会底层,只有通过少量的途径,如农转非、参军转业等方式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并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从底层促化出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事实。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社会阶层流动是开放化与封闭化同时并存的过程,在各种制度(如再分配制度、市场转型、教育机制等)的安排和角逐过程中,学者们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化的研究和对社会阶层结构分层的类型化与因素化研究颇多,而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封闭化研究不足,虽然有学者零星触及了这一问题,但是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明确的探讨。

所以,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流动存在着明显的阶层间封闭性强化的趋势,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
阶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

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现象的存在,由于社会成员对于各种资源占有的不同,由于其他种种社会差异成分以及社会成员多样化取向的不同,一个社会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处在不同状态和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就构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处在相同状态和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则组成同一个社会阶层。

在进行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研究时,不同的学者纷纷提出不同的分层观点,目前被学术界引用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所提出的关于内地社会群体划分的10个阶层和5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1],即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即(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这种划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现实存在的客观状况。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更加直接得分析了中国社会阶层,虽然稍有偏激,但是比较客观的反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现状。

他认为:“第一个阶层(也是处于最顶端的王者阶层)是由几百个家族组成,他们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

在他们之下是第二个阶层——地方性的豪族,数量也许是几万家,这些人控制着地方的权力,自然也拥有无与伦比的财产。

第三个阶层是由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垄断国企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等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以及顶级白领阶层等这些群体中的人员组成。

第四个阶层是生活比较安逸的一般民众,他们经济上还算比较宽裕,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力。

第五个阶层是由城市平民和农村中生活比较好的农民组成(有较大的生活压力,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有奋斗的机会)。

第六个阶层是贫困群体,也就是四亿没有购买能力的民众(收入刚够吃饭,谈不上消费)。

第七个阶层是一亿没有财富的赤贫阶层,第八个阶层就是最后那一亿灾难性赤贫的阶层。

”1
三、社会阶层固化趋势
很多学者从理论角度来分析了社会阶层固化趋势的问题。

能够充分体现阶层的封闭性的主要是阶层特征(如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阶层意识等内容,在阶层间封闭性的社会背景上,有学者认为,稳定性是各阶层走向封闭性的前提,在稳定社会中各阶层有走向封闭的趋势[2]。

同样,也有学者指出,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模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下,分层的文化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在稳定的社会局势里又出现了复归的倾向[3]。

因而,稳定的社会背景似乎构成了社会阶层间封闭化的前提条件。

然而,有学者认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里,阶层分化的程度可能会相当的显著,但未必导致明确的阶层意识;而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里,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对变化,使之敏感于自己的得失,更有可能导致明确的阶层意识的产生[4]。

甚至有学者认为,“无论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往往是例外的结果,而社会秩序的复制将是常规。


以上论述说明,阶层的固化和封闭化是社会的常态,而阶层的开放化则是一个过渡形式。

因此,不管是在稳定的社会,还是在变迁的社会中阶层的固化都广泛存在着。

四、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严重。

根据新闻评论文章[5],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日前自杀身亡,网上可以找到他留给母亲的遗书,文中有这样的字句:“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既得利益集团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现在要凭正直的才华去出人头地,太难太难了。

我也曾试着找过工作,但是没有人用我。


在对这名博士生这样轻生行为强烈地表示反对和痛惜的同时,不禁也联想到了几个月前
1郎咸平.中国社会8个阶层,你属于哪一个?[/f?kz=600768412]
另一名因为类似原因自杀的中国研究生杨元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的高学历者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来了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痛楚?一方面是个人性格极端,心理脆弱;另一方面,从这两名学子生前的遭遇和家庭背景看,他们的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的社会阶层关系正在固化,缺乏正常合理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这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和绝望。

2
有数据显示:当前,有4.7%的人认为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没有冲突”,有95.3%的人认为各个阶级阶层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冲突,认为冲突程度严重的人(认为“有较多冲突”和“有严重冲突”的人)已经高达32.5%[6]。

阶层之间的冲突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主导阶层对边缘阶层的歧视(如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主导阶层致富的手段(如通过寻租、腐败、垄断、偷税漏税等途径)不为社会边缘阶层所认同,社会边缘阶层中普遍产生“仇富的心理”。

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开始升级,现实的冲突频频发生。

社会精英通过在“总体性资本”上占据的优势地位对普通民众的权力和利益的忽视,如私营经济主阶层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和对其工资水平与劳动强度的压榨;房地产开发商控制市场和哄抬房价从而获取暴利;经济垄断部门利用“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等。

边缘群体通过上访、集体事件,甚至于直接针对主导阶层中的某些个体进行人身伤害,严重的有绑架、暗杀等。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的阶层冲突具有相互不断探索对方底线并动态修正调整的特点[7]。

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需要精英来担当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大任,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由于缺乏公平的竞争、选拔和退出机制,来自弱势群里的精英无法跻身社会的中高层,领导发展和变革,同时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另一方面,大量把持这些优势社会地位的强势集团子弟,他们唯一动力和目标就是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

2郎嘉.中国应当警惕社会阶层固化.中国聚焦,2010,(4).[/special/ china/cnpol/pages3/cnpol100402d.shtml]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2.
[2] 徐晓军.论稳定社会中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J].社会科学,2000,(1I).
[3]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4] 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A].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0—221.
[5] 郎嘉.中国应当警惕社会阶层固化.中国聚焦,2010,(4).[/special/ china/cnpol/pages3/cnpol100402d.shtml]
[6] 李培林,张翼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1.
[7] 樊平.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新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8] 程启军.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J].学术交流,2010,(1).
[9] 刁乃莉.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