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

精品文档

. 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

有创伤、出血或大量体液丢失史

心率增快,血压正常或下降,脉压差减

小,皮肤湿冷、尿量减少、口渴

用16#-20#穿刺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优选上腔静脉)快速补充血容量立即平卧

位或休克

体位

病因治疗终

止止血失液

保暖

吸氧

改善微循环病情观察

神志

精神状态监测生命体征、CVP

心电监护

留置导尿、监测尿量

观察皮肤温度、色泽

观察药物治疗

及副作用

低血容量休克

低血容量休克 1.简介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三十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1-3]。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4]。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5-7]。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5,6],以及内毒素易位[5],细胞损伤,最终导致MODS[6,7]。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8](见表1)。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推荐意见1:应重视低血容量休克的组织低灌注(E级)。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它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9]。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 )或脉压差减少(<20mmHg )、尿量<0.5mL/(h ·kg )、心率>100次/分、中心静脉压(CVP )<5mmHg 或肺动脉楔压(PAWP )<8mmHg 等指标[10]。然而,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价值。有研究[11-15]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认识到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 )、心排量(CO )、氧输送(DO 2)、氧消耗(VO 2)、胃黏膜CO 2张力(PgCO 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SVO 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3.监测 有效的监测可以对低血容量休克的病情和治疗反应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病人的预后。 3.1一般临床监测 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在休克早期阶段往往难以发现明显的变化。皮温下降、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塌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休克的严重程度。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特异性症状。心率加快通常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但是心率不是判断失血量多少的可靠指标。比如较年轻病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收缩来代偿中等量的失血,仅表现为轻度心率增快。 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休克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有研究支持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可允许性低血压” (permissive hypotention) [32]。然而,对于可

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流程图

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流程图 ↓ 脉率﹥100次/分,周围循环不良表现,收缩压﹤90mmHg /脉压差﹤30mmHg ,尿 量﹤400ml/d.,<30ml/h ↓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生命体征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温、高热物理降温 ↓ 迅速补充血容量:先迅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l。再根据血压调整补液量 ↓ 红细胞压积于30%以下适量输血,最好为新鲜全血或浓缩红细胞。还可采用血浆 代替部分血液,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 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紧急止血带及手术尽快止血。处理原发病: 1)生脉针:以生脉散配制而成,每次40~60ml,以等量的50%葡萄糖稀释后静注,或加入10%葡萄糖中滴注,治疗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有效。 (2)参麦针:用人参、麦冬等量配制成10%的浓度,每次20~30ml加入50%的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1次,直到血压回升改为静滴,对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均有效。 (3)参附针:每次10~20ml,加入50%葡萄糖30~40ml静注,1~2次后,用40~80ml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一日二次。对阳脱有效。 (4)强心灵:每次0.125~0.25ml,加50%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推注,一日1次,对心源性休克有效。 (5)枳实针:每次0.3~0.5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每15分钟1次,待血压回升后,改为0.15~0.35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中静滴。休克纠正后停药,对低血容量性休克、阴脱之重症有效。与生脉针合用,对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均有效。失血性休克西医治疗方法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在程序上,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有效。气道通畅是通气和给氧的基本条件,应予以切实保证。对有严重休克和循环衰竭的患者,还应.该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止血是制止休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压迫止血是可行的有效应急措施;止血带应用也十分有效。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两根静脉输液通道。 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 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为了救命,可以输同型的

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编写工作小组(按姓氏笔划为序):刘大为,严静,邱海波, 何振扬,赵灵,黄青青,管向东 1 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 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30 年来,低血容量休克 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 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 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 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低血容量休克 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 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 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 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 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 分级法(见表1)。 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 分级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 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 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l 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V 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 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Ⅲ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休克是一种全身性严重反应,严重的创伤如骨折、撕裂伤以及烧伤,出血,剧痛以及细菌感染都可能引发休克。休克时间过长,可进一 步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争分夺秒送 院急救。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遇到休克病人,如能立即找出休克原因,予以有效的对症处置最 为理想。然而在紧急情况下,有一些病不能马上明确原因,立即采取 措施,同时立即送院救治。 尽量少搬动、少打扰病人,保持其安静。松解病人衣领、裤带,使之平卧。休克严重的头部应放低,脚稍予抬高。但头部受伤、呼吸困 难或有肺水肿者不宜采用此法,而应稍抬高头部。注意病人保暖,但 不能过热。 对某些明确原因的休克者,如外伤大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结扎, 但要注意定时放松,在转运中必须有明确标志,以免时间过久造成肢 体坏死;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应固定患肢,并服用止痛药以止痛。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 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 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 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低血容量休克,主要由于大量失血或失液而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 减少所致血压下降和微循环障碍,因而治疗的首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并 纠正失液。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失液,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 包扎或压迫伤口止血并马上到附近医院就诊,病情较重者应迅速送到 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即能作各种大手术和输血等治疗的医院)进一 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低血容量性休克

您好,欢迎来到好大夫在线!请登录免费注册 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你准备好了么?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4 发表者:安洪宾(访问人次:2194) 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 中心环节是迅速扩充血容量及制止出血。 争取在发生休克4小时内改善微循环,避免不可逆休克发生,以降低死亡率。 (一)一般处理 宜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尽量不搬动,适当保暖(但不宜加温,以防血管扩张和增加组织 耗氧量)。 (二)保持呼吸有效通气量,是抢救休克首要原则。 休克时肺循环处于低灌注状态,氧和二氧化碳弥散都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又能加重休克,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保证充足供氧。 先经鼻导管供氧,鼻导管插入深度适中;取鼻翼至耳垂间的长度,氧流量保持5—6L/分钟, 必要时采用面罩加压供氧或气管插管供氧。 (三)确保输液通道 急性出血性休克时,末稍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依靠静脉穿刺输液有困难,应多采取套管针,选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保留硅管针套,衔接好输液管进行输液,滴速快,易固 定。 颈静脉距心脏较近,可直接经上腔静脉入心脏,保证液体迅速灌注,便于插管测中心静 脉压,增加抢救成功率。 (四)补充血容量 休克均伴绝对或相对血容量不足,扩充血容量是维持正常血流动力和微循环灌注的物质基础,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输入液体的选择,原则上为缺什么补什么。 初期宜输入不含旦白质、不含葡萄糖、含钠盐浓度和血浆接近的晶体溶液,输入乳酸钠平衡液或等渗盐水。葡萄糖有利尿作用,可进一步降低血容量,使尿量不能正确反映腹腔血液 灌注情况。 若一开始输入钾盐含量较高呈酸性的库存血,将加重心肌功能的损害。 要求在数十分钟内输入平衡液2000ml,临床实践证明,伍用电介质溶液治疗休克,其疗 效应比单纯输血为佳。 血压回升并保持稳定,往往表示失血量不太多。 如红细胞压积低于30%,必须输全血,大量失血者应补充等量全血,使红细胞压积维持于40—45%。短时间丧失大量血液,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耗损,应按3:1补充新鲜血。如

低血容量性休克

第四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其中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循环容量丢失。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外源性丢失和内源性丢失。外源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亦即显性丢失,包括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内源性丢失亦即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循环系统之外,但丢失的容量仍然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和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不利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 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低血容量休克时的氧输送下降,其基本原因是循环容量不足,心脏前负荷不足,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减少。肺循环灌注减少使肺脏气体交换发生障碍,氧合功能受损,导致氧输送的进一步下降。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机体可通过代偿心率加快和体循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的内容,具体内容:休克的种类是很多种的,感染性休克、烧伤型休克、心源性休克等,那么,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流程是怎样的?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休克是一种全身性严重反应,严重的创伤如骨折、撕裂伤... 休克的种类是很多种的,感染性休克、烧伤型休克、心源性休克等,那么,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流程是怎样的?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休克是一种全身性严重反应,严重的创伤如骨折、撕裂伤以及烧伤,出血,剧痛以及细菌感染都可能引发休克。休克时间过长,可进一步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争分夺秒送院急救。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遇到休克病人,如能立即找出休克原因,予以有效的对症处置最为理想。然而在紧急情况下,有一些病不能马上明确原因,立即采取措施,同时立即送院救治。 尽量少搬动、少打扰病人,保持其安静。松解病人衣领、裤带,使之平卧。休克严重的头部应放低,脚稍予抬高。但头部受伤、呼吸困难或有肺水肿者不宜采用此法,而应稍抬高头部。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过热。 对某些明确原因的休克者,如外伤大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结扎,但要注意定时放松,在转运中必须有明确标志,以免时间过久造成肢体坏死;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应固定患肢,并服用止痛药以止痛。 什么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

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预防常识 低血容量休克,主要由于大量失血或失液而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血压下降和微循环障碍,因而治疗的首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并纠正失液。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失液,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或压迫伤口止血并马上到附近医院就诊,病情较重者应迅速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即能作各种大手术和输血等治疗的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为什么会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血液丢失(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糖尿病酸中毒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烧伤性休克均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朋友都经历过休克,可是大家知道吗有很多的人只是休克只是暂时性的晕倒,其实休克是有很多的种的,所以当我们发生休克的时候要及时的到相关的医院检查治疗哦。 怎么判断是否发生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方案

低血容量性休克护理应急演练方案 一、目的:为了使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抢救成 功率,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时间:2012 年11 月20 日 三、演练地点:急诊科 四、组织体系 总指挥:徐金美 参与部门:护理部、急诊科病区医疗及护理组 五、人员安排 为了使抢救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科室成立应急抢救小组,白班:主治医师、护士甲、护士乙、护士丙。中午班及夜班:值班医师、值班护士 2 名,(必要时传听班)。组长、副组长负责指挥协调。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各自分工开展抢救工作。 组长:陈向荣 副组长:兰婷 成员:医师 1 人及护士 3 人共 4 人。 六、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实施方案 1.场景: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就诊,家属诉患者吐血量约1500ml ,护士 毕金花、张小英立即接诊患者,组织进行抢救。小组各成员迅速到位,职责 分别如下: 医师职责: 1.立即为患者检查,询问病史,听取护士汇报。

2.根据病情下达医嘱,随时为患者进行查体,了解病情转归情况。 3.医患沟通,交代病情。 护士甲职责: 1.立即通知医师,看表计时间。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询问病 史并查体。指导家属挂号。 2.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随时执行医嘱用药。 3.关心、安慰、体贴患者,密切观察病情,观察心电监护。 4.患者病情平稳,指导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电话通知病房和电梯,填写转送患 者登记本,护送患者入病房继续治疗。 5.医师补记医嘱后负责核对并签名,与第二人核对空安瓿后弃去,认真做好护 理记录。 护士乙职责: 1.准备抢救车及其它急救用物。 2.核对患者姓名、年龄,询问过敏史,书写腕带核对并佩戴。 3.复诵、核对、抽取药物,记录。 4.标明①②通路,标注灭菌水及棉签的打开日期及时间,完善记录。 5.与护士甲核对医嘱、清点空安瓿,正确无误,垃圾分类放置。 6.抢救结束后负责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于 2 小时内补齐抢救车内物品及药 物。清点备用。 护士丙职责: 1. 协助护士甲乙清理呕吐物、取卧位、盖被保暖,测血压,大声复 诵医嘱为患者吸氧(一定要试通畅)。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临床表现 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4.尿少,甚至无尿。 诊断依据 1.继发于体内外急性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或有液体(水)严重摄入不足史; 2.有口渴、兴奋、烦躁不安,进而出现神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3.表浅静脉萎陷,肤色苍白至紫绀,呼吸浅快; 4.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体温下降; 5.收缩压低于12.0-10.6kPa(90-80mmHg),或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以上,脉压差在2.6kPa(20mmHg)以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6.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有助于监测休克程度。治疗原则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升压药物; 3.病因治疗: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用药原则 1.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因而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圈血量; 2.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 3.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 4.药物止血或纠正失液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5.补充电解质、维生素。 辅助检查 1.典型、病情较轻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病情严重,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者,检查专案可根据可疑病因选择相应的其他检查。疗效评价 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体液及血容量得到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 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

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1.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 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三十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1-3]。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4]。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5-7]。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5~7]。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8](见表1)。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它方式的 不显性体外丢失[9]。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次/分、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10]。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人们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有研究[11-15]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应急预案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应急预案 一护理应急预案 1 判断患者反应(意识淡漠或障碍、皮肤湿冷、口干、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同时通知医生。 2 采取休克卧位,平卧,将头和脚各抬高30 °。并使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 3 备好抢救药物及抢救设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 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面罩吸氧或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85-100毫米汞柱。必要时用负压吸引器清楚呼吸道的分泌物。 5 迅速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输注平衡盐溶液,同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查生化、血常规用,必要时深静脉置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快速输液。 6 迅速补充血容量:开始可用血浆容量扩张剂如代血浆、血浆及右旋糖酐等,待交叉配血后立即快速加压输血。遵医嘱应用升压药:多巴胺、间羟胺等。 7 给予心电监护,做心电图,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动态变化。 8 观察患者神志,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脉压、呼吸、体温、尿量及末梢循环的变化。 9 监测血常规、生化及血气分析,根据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选用补液的种类、量等。 10 在进行抗休克的同时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11 做好基础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12 病情稳定后,将送至相关科室进行治疗并做好交接。 二出血性休克 1 创伤失血性休克 ①清创缝合撕裂的组织,,根据撕裂的情况采取大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法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控制出血的来源,尽快止血。 ②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立即用小夹板和石膏做临时固定。 ③检查有无血胸、气胸等,必要时做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 ④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骨折。当怀疑是内出血引起时,应在抗休克同时进行手术止血。 2 非创伤性出血最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①立即通知禁止饮食。 ②熟练掌握三腔二囊管的操作和插管前后的护理。 ③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凝血酶、巴曲酶、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用冰水或冰生理盐水200ml加去肾上腺素16ml分次口服)。 ④遵医嘱应用制酸剂。 三体液丢失性休克 1 失血浆性休克最常见于大面积烧伤 ①迅速脱离烧伤现场。 ②初步计算烧伤面积,估计烧伤的深度。 ③创面应简单包扎加以保护,以免污染和再损伤。

休克的急救流程

休克的急救流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 1.取休克卧位。 2.氧疗,必要时使用正压通气。 3及时快速补液。 4.祛除病因,协助检查。 5.导尿、监测生命体征 6.术前准备。 过敏性休克: 1.取休克卧位就地抢救。 2.肾上腺素应用消除致敏原。 3.氧疗,必要时气管切开。 4.建立静脉通道改善微循环。 5.血管活性药、激素等应用。 6.积极处理并发症。 7.观察病情、注意保暖。 感染性休克: 1.取休克卧位。 2.氧疗,必要时使用正压通气。 3.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4.控制感染祛除病因 5.血管活性药、纠酸药、激素等的应用。 6.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保暖。 心源性休克: 1.取休克卧位,绝对卧床休息。 2.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监测。 3.镇痛、吸氧。 4.建立静脉通道,祛除病因。 5.血管活性药、保护心肌药的应用 6.机械辅助循环及冠脉血运重建术。

大咯血应急护理及急救流程: 1.通知医生,稳定患者情绪,绝对卧床休息。 2.保持呼吸通畅,处理窒息。 3.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输血或手术。 4.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重哮喘应急护理及急救流程: 1.取端坐或前倾卧位。 2.我话吸入B2受体激动剂。 3.氧疗,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4.建立静脉通道,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的应用。 5.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感染。 6.病情观察,心理护理。 急性肺水肿应急护理及急救流程: 1.取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 2.氧疗,必要时使用无创通气。 3.镇静药物应用。 4.建立静脉通道,强心、利尿、扩血管、激素等药物的应用。 5.病因治疗。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性呼吸衰竭应急护理及急救流程: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合理氧疗,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3.建立静脉通道,呼吸兴奋剂应用。 4.病因治疗。 5.支持治疗。 6.病情观察。 心搏骤停应急护理及急救流程: 1.判断意识,呼救。 2.正确摆放体位。 3.畅通气道,判断呼吸。 4.人工呼吸。 5.判断脉搏,胸外心脏按压。 6.心电护理。 7.室颤者电击除颤。 8.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 9.脑复苏亚低温治疗。 10.严密监测,预防并发症。

非常好的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图集

急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陪人禁入 病情较重 说明:1、CT 、X 、检验等检查项目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抢救押金情况而定。 2、急救药物若缺可由护士去药房借用后一起结算。 记录(医生记录抢救病历) (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 进一步抢救或收入病房 抢救成功(医生开出所有抢救治疗单,护士或陪人去收费处初步结算) 观察病情、化验单、影像检查结果进一步评估 请相关二线班会诊 留观室 向陪人交待病情及签危重通知单 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 急救患者就诊 初步判断病情 重症监护室

急救通则(Fist Aid ) 一个需要进行抢救的病人或者可能需要抢救的患者 第一步 紧急评估:判断患者有我危及生命的情况 A :有无气道阻塞 B :有无呼吸,呼吸频率和程度 B :有无体表可见大量出血 C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S :神志是否清楚 第二步 立即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重要大出血 ●清除气道血块和异物 ●开放气道并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 心肺复苏 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压迫、结扎) 第三步 次级评估:判断是否有严重或者其他紧急的情况 ●简要、迅速系统的病史了解和体格检查 ●必要和主要的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 第四步 优先处理患者当前最为严重的或者其他紧急问题 A 固定重要部位的骨折、闭合胸腹部伤口 B 建立静脉通道或者骨通道,对危重或者如果90秒钟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则需要建立骨通道 C 吸氧:通常需要大流量,目标是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D 抗休克(见休克抢救流程图) E 纠正呼吸、循环、代谢内分泌紊乱 第五步 主要的一般性处理 ●体位: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侧卧位、面向一侧可以防止误吸和窒息 ●监护: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必要时检测出入量 ●生命体征:力争保持在理想状态:血压90-160/60-100mmHg ,心率50-100次/分,呼吸12-25次/分 ●如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严重感染 ●处理广泛的软组织损伤 ●治疗其他的特殊急诊问题 ●寻求完整、全面的资料(包括病史) ●选择适当的进一步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正确确定去向(例如,是否住院、去ICU 、留院短暂观察或回家) ●完整记录、充分反映病人抢救、治疗和检查情况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愿望和要求 紧急评估 抢救措施 评估和判断 一般性处理 注释说明

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首选平衡盐溶液。 2.血红蛋白>100,不需要输血;血红蛋白70~100 g/L,输红细胞;血红蛋白<70g/L,输浓缩红细胞。 急性失血超过30%的可输全血。 3. 血压CVP 原因处理原则 正常高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舒张血管 正常低血容量不足(低)适当补液 强心,纠酸,舒张血管 低高心功能不全(衰)或血容量相对 高 低低血容量严重不足(低)充分补液 补液试验 低正常心功能不全(衰)或血容量不足 (低) 注:常压CVP,高缩低就低;低压CVP,高高衰低低,正常衰或低。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与5~10min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三、感染性休克 1.病因:G-为主。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冷休克(低动力型)G-暖休克(高动力型)G+ 皮肤温度湿冷或冷汗比较温暖、干燥 脉压<30>30 尿量<25ml>30ml 神志躁动、淡漠或嗜睡清醒 皮肤色泽苍白、发绀淡红或潮红 脉搏细速慢、搏动清楚 延长1~2s 毛细血管充盈时 间 3.治疗:休克未纠正前,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休克纠正后,应着重 治疗感染。 (同时抗休克,抗感染) 1)先使用血管扩张药; 2)皮质激素:用量大10~20倍,不能超过2天。 四、过敏性休克 1.先使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第十一节周围血管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1.危险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吸烟、糖尿病、肥胖 2.临床表现:早期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晚期:静息痛。 3.确诊:动脉造影。(金标准) 4.鉴别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45 ≤45 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无常见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常见常无,常有吸烟、寒冷潮 湿 受累血管大、中动脉中、小动静脉,由远及近其他部位动脉病变常见无 受累动脉钙化可见无 动脉造影(金标准)不规则狭窄和阶段性闭 塞,硬化动脉扩张、扭曲阶段性闭塞,病变近、远侧血管壁光滑 5.治疗:1)非手术治疗:降低血脂和血压; 2)手术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内膜剥脱术: 旁路转流术: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病因:主要是吸烟。 2.病理:病理过程:先动脉===>静脉。 3.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疼麻白无常,还敢游走人间。 ①麻痹②皮肤苍白,发绀③感觉异常④患肢疼痛⑤游走性钱静脉炎。(5P综合症)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 题眼:三高+间歇性跛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吸烟+间歇性跛行+5P==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分期:I期:踝/肱指数<0.9; II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III期: IV期:踝/肱指数<0.3. 5.确诊:动脉造影(金标准):形如弹簧状。 6.治疗:1)戒烟; 2) 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时间缩短提示大血管阻塞加重。 有房颤病史,提示血栓掉落,为动脉血栓。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第二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概述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重症综合征,在医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病因各异,病理生理变化复杂,病情表现不一,来势迅猛,故需及时识别与监测,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患者的预后将极为凶险。人类对休克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尽管从临床实用的角度来说,低血压仍然是衡量休克的基本临床指标之一,但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它不是最好的指标。随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休克的认识。今天,休克定义表述虽不尽一致,但在核心内容上却大致相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30年来,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低血容量性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 10%~40%。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 。低血容最性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 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二、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的不显性体内丢失。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或脉压减少(<20mmHg、尿量<0.5m1/(kg·h、心率>100次/分、中心静脉压(CVP <5mmHg 或肺动脉嵌顿压(PAWP<8mmHg等指标。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人们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02)、氧消耗 (VO2)、胃黏膜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0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表6-1-2。成人的平均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7%(或

护理工作流程图汇总

一、入院护理流程图 (2 二、出院护理流程图 (3 三、转入护理流程图 (4 四、危重病人转运(检查流程图 (5 五、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6 六、静脉化疗流程图 (8 七、药物过敏反应急救流程图 (9 八、紧急封存病人病历应急预案流程图 (10 九、留置鼻胃管操作流程图 (11 十、管饲操作流程图 (12 十一、导管滑脱管理流程图 (13 一、平日大小便化验送检流程图 (14 二、急诊化验送检流程图 (15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样流程图 (16 四、采集24小时尿标本流程图 (17 五、患者家属赴血站取血应急流程 (18 内外科常见专科护理流程图 (19 一、急性左心衰急救流程图 (19 二、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流程图 (20

三、心包填塞急救流程图 (21 四高血压急症急救流程图 (22 六、成人心脏病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图 (23 七、心动过速处理流程图 (24 八、心动过缓处理流程图 (25 十、低血压/休克/急性肺水肿处理流程图 (26 十一、低血容量性休克流程图 (27 十二、感染性休克急救流程图 (28 十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图 (29 十四、心源性休克急救流程图 (30 十五、呼吸困难急救流程图 (31 十六、大咯血急救流程图 (32 十八、自发性气胸急救流程图 (33 十九、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流程图 (34 二十、腹痛急救流程图 (35 二十二、脑疝急救流程图 (36 二十三、抽搐急救流程图 (37 二十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流程图 (38 二十八、高血钾急救流程图 (39

专科护理操作流程 (40 四、心肺复苏流程图 (40 五、异物窒息处理流程图 (41 六、肺扣击操作流程图 (42 七、约束工具使用流程图 (43 一、入院护理流程图 病人接 通知后 办理住院手续危重病人 通知医生,做 好抢救准备 一般病人 护士负责安排床位、建立病历、通知医生 穿上病人服安置病人,与护送护士做好交接班配合抢救,检测 生态体征 病情稳定 做好入院介绍: 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失血性休克抢救

失血性休克抢救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1、评估患者休克程度及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立即通知医生。 2、同时快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留置针大号针头)。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若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维持时,调整滴速(必要时问医生);否则,遵医嘱继续快速滴入胶体溶液或血液制品。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 4、给予休克卧位(中凹位)。 5、遵医嘱积极准备手术。包括抽取血标本,备血,导尿,备皮等。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 )。指数为0.5多表示无休克,> 1.0-1.5有休克, > 2.0表示严重休克。 休克 休克(shock )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 发病机制 休克是一个有着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虽然休克病因各异,类型不一,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相同,即休克发生后机体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注流状态,导致细胞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继续发展可导致细胞损害、代谢紊乱,组织结构损伤,重要器官功能失常,最终出现MODS 。根据微循环的改变可将休克分为三个阶段。 1、休克I期(休克早期,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引 起循环容量降低、动脉血压下降。此时机体 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调节和矫正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又通过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此时微循环内动静脉间短路开放,前括约肌收缩,表现为“只出不进”,血量减少,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常较容易得到纠正。 2、休克H期(休克进展期,失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当休克继续发展,微循环将进 一步因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开放,使原有 的组织灌注不足更为加重。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部分血管失去代偿性紧张状态。此时微循环内“只进不出”。临床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病程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发展。 3、休克皿期(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当休克H期持续较长时间后,休克进入难治期或不可逆期,失代偿期时出现的某些脏器的微循环淤滞更加严重,由于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细胞处于严重缺氧和缺乏能量的状况,引起细胞自溶并损害周围其他的细胞。最终引起大片组织、整个器官乃至多个器官受损。 临床观察指标 (1)精神状态:意识情况是反映病人的脑灌流,脑灌流不足就会出现意识改变。 此时可能病人的心率、血压等正常。在治疗中,若病人神志清楚,对外界的刺激能正常反应,则提示病人循环血量已基本足够。相反,若病人表情淡漠、不安、谵妄或嗜睡、昏迷,则提示脑灌注不足,存在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