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进酒》解题指导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李白其人及其创作背景,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诗歌风格。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风格。

(3)学会诵读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将进酒》的教学内容,了解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将进酒》,了解李白其人及其诗歌风格,收集相关的资料和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案例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如豪放洒脱、激情奔放等。

(3)分析诗中的哲理,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4. 诵读指导(1)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组进行诵读比赛,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8篇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8篇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8篇认真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教案应当有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将进酒》教案四篇

《将进酒》教案四篇

《将进酒》教案四篇《将进酒》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进酒》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并背诵全诗。

学习起兴、用典、夸张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诗中情感脉络之变化,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概括全诗内容与情感。

能品味诗人婉曲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联想比较的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正确认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现实不满的矛盾思想,认识“以酒销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鉴赏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导入,谈谈诗中礼拜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简介(略),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换?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朗读全诗,教师范读。

(注意节奏点,用韵、语调变化)四、分层赏析,理清脉络,帮助诵读记忆。

感情线索:悲——欢——乐←—歌—→愿——恣——愁(首尾呼应)↑↓自己高|潮转折万古(愤激、无奈——豪爽、旷达)(自信)全诗诗眼:悲愁——感情基调:愤激。

全诗中心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品味思考交流】开头四句与全诗主旨关系渲染慷慨悲凉气氛,为第二段“歌弦”作铺垫,也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构成对比反衬效果。

“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开头之“悲”,后来之“愿”有矛盾吗?你怎样理解?思想情感的矛盾统一:入世思想:我必有用——突出愤激之情出世思想:圣贤寂寞作者为什么举“曹植”为例,说明“古来圣贤皆寂寞”?(略)“与尔同销万古愁”中“愁”的对象范围有多大?试举例。

将进酒高考知识点

将进酒高考知识点

将进酒高考知识点高考,即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高考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多个科目,其中又以语文科目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将进酒》有关的语文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考试。

1. 《将进酒》的作者和背景《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豪放的诗风和奔放的个性而著称。

《将进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

2. 《将进酒》的主题和意境《将进酒》的主题是饮酒作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豪情和人生的热爱。

整首诗以饮酒为线索,通过描绘酒的美好、人生的短暂和作者的豪情壮志,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

3. 《将进酒》的艺术特点《将进酒》采用了豪放的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比喻、象征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塑造了作者豪气干云、志存高远的形象,达到了情感与意境的统一。

4. 《将进酒》的诗歌分析《将进酒》分为四个句式相同的八句诗,每两句为一组。

在每个四句中,前两句描绘了酒的美好和自己心情的高涨,后两句描绘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体结构紧凑,节奏感强烈,给人以豪放、激昂的感觉。

5. 《将进酒》的背景知识在学习《将进酒》时,还可以了解一些与诗歌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唐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李白的人生经历等。

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将进酒》这首诗。

6. 与《将进酒》相关的题目分析在高考中,常常会有与《将进酒》相关的题目出现,如作文题、阅读理解题等。

通过掌握《将进酒》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可以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理解题意、把握重点,并进行准确、有深度的回答。

7. 《将进酒》的写作技巧《将进酒》的豪放风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写作的启示。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李白的豪情壮志,运用生动的词语、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文章更有张力和感染力。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篇1教学分析:《将进酒》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

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

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

(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

)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将进酒》 学习任务单

《将进酒》 学习任务单

《将进酒》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能够背诵并默写《将进酒》,积累经典文学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从悲愤到豁达再到狂放。

赏析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领会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把握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意象、手法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将《将进酒》与李白其他诗歌或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拓宽对诗歌的理解。

四、学习资源1、教材中关于《将进酒》的相关内容。

2、网络上关于李白和《将进酒》的解读资料。

3、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

五、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查阅李白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通读《将进酒》,标注出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课堂学习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探讨其中的重点词句和意象,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3、课后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背诵并默写《将进酒》。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1、了解李白其他的饮酒诗,如《月下独酌》等,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研究唐朝的酒文化,探讨酒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3、以《将进酒》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七、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朗诵表演等方面的表现。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人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中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和作者。

(2)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的意义和感受。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

2. 深入研究诗中的某个典故,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将进酒》的艺术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23最新-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二《将进酒》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背诵全篇,了解文意教学手段: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一、解析文题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

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二、文化背景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

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

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

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

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

作《早发白帝城》。

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

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

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

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解题指导
解题指导
一参考下面的提示,朗读、背诵这首诗。

提示:这首诗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中间感情复杂而多变;结尾忽然振起,有如登泰山绝顶,一览天地之大。

朗诵时要注意表达诗人这种开阔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比较易懂,所以要求当堂成诵。

可以分两步走:(1)练习背诵,达到基本成诵;(2)参考上文“诵读提示”,逐句指导学生诵读,能读出诗人的感情。

在前一阶段,试读之后最好大致疏通文义,指出韵脚,并划分层次。

本诗韵脚依次是:①来、回;②发、雪、月;③来、杯;④生、停、听、醒(这里作平声)、名;⑤乐、谑、酌;⑥裘、愁。

划分层次当以诗意的发展变化为准,不要按换韵与否。

在后一阶段,教师应作示范诵读,必要也可以逐句领读。

二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诗的风格。

1.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2.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4.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

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设计的。

诗中可鉴赏的地方很多,以下四小题都是鉴赏的重点,其余如比兴的写法、用典等等,只宜略为道及。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

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因此,这道题中的两问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至于先问哪一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要点: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点。

详见“诵读提示”和“鉴
赏要点”中的第1点。

2.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设计的,也有加深理解诗的基调的作用。

古代长诗的主
旨往往集中在一两个诗句上表现出来,但若不统观诗的全局就很难发现它们。

这首诗中“钟鼓”二句就是这样的诗句,以此为题,正是为了探究诗的全局,这叫做“反其道而行之”。

至于拿《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二句来比较,只是一种启发方式而已,着眼点其实不在这上面,能说出多少异同之处都无关紧要。

答案要点: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

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3.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

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答案要点: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

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

4.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

答案(举三例,供选用):
例一;“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

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

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
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

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详见“补充注释”),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

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这里是重申其意。

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

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

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

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

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

三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课外查找资料,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
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以下篇目可供师生选用:《月下独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襄阳歌》《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