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城市道路设置超高路段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2 0 1 3 年 第 4 期
表 3 信号 交叉口上游功能 区范 围表
状 态 速度 / k m・ h 5 0 6 0 7 0 8 0 9 0 1 0 0
通 过上述各方 面对林海公 路安全设 计 的评价 ,
得 出 如下 结 论 。
理
车辆排 队长度 , m
作 者简介 : 刘燕 萍 ( 1 9 8 6 -) ,女 ,助理工程 师 ,本科 ,主要 从 事道路设计 工作。
1 2
中 圄 彳 盛z
刘 燕 萍 : 城 市 道 _ 置 璺 竺 兰 兰
! ! 兰 竺! 外侧车行道边 Nhomakorabea两侧 的标高渐变 ,若处理不当仍会 存在跳车 、行车不舒适 的现象 。经六路设计 方案二
城市道路设置超高路段的交叉 口竖向设计方法
刘 燕 萍
( 上 海 市 城 市 建设 设 计 研 究 总 院 , 上 海 2 0 0 1 2 5)
摘要 :主要对设 置超 高路段 的交叉 口竖 向设计 进行 了探讨 。同时结合 丁程实 例 ,对 比分 析交 叉 1 3竖 向设 计方 案的
优缺点 ,为今后 同类型 的城 市道路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提供参考 。
人经六路 的雨水 口,使整个范围内的汇水面积变小 。
方 案二 的汇水面积较小 ,需处理好海 阳西路 的
图 6 经六路 的纵断面设计 图 ( m)
( 下转第 l 6页 )
1 3
中 圄 彳 茵工 布
蔡 氧 : 林 海 公 路 道 路 平 纵 线 形 和 交 叉 口 安 全 性 设 计
几 种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 的处 理方 式 。 1 ) 海 阳 西 路 设 计 方 案 一 。海 阳西 路 的 纵 断 面 ,
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四川建筑第21卷增刊2001.9
176
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作者: 作者单位:
龚华凤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成都)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龚华凤 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1,21(z1) 2. 陈鹏飞.陈铭.Chen Pengfei.Chen Ming 浅论交叉口竖向设计[期刊论文]-中国市政工程2001(1) 3. 柳绍军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控制[期刊论文]-湖南交通科技2001,27(2) 4. 段成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期刊论文]-中国市政工程2008(1) 5. 吴小平.王义鑫.张建国.WU Xiaopin.WANG Yixin.ZHANG Jianguo 智能化交叉口竖向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期刊论文]-中南公路工程2007,32(2) 6. 卢刚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新方法及CAD技术[学位论文]2006 7. 刘金山.李玉华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高程计算的综合法[期刊论文]-北方交通2007(8) 8. 杨艳艳 基于等高线法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09(15) 9. 王福建.项贻强.陈欢欢 杭州市道路交叉口体系的适应性分析与综合评价[会议论文]-2005 10. 李玉华.李陆平.LI Yu-hua.LI Lu-ping 平面交口竖向设计高程计算的中心点法[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6)
相当比例。 (6)支挡防护结构较多。山区城市道路在横断
面上多为半填半挖的断面,即使在交叉口位置,也 很可能几面都需要修筑护坡挡土墙等构筑物。
3相关设计规范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一90)第6.2.6 条之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中规定:交叉口设计范围 内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 于或等于3%。 从上述山区城市道路的特点及实际工程来看。 在交叉口范围内,一些道路的纵坡很难小于或等于 3%。即使在平行于山腰或沿江(河)的道路上, 其道路纵坡小于或等于3%,而与之相交(即垂直 于江河或山腰)的道路,其纵坡度都可能超过 3%。因此,如何在小路口大坡度的情况下设计出 利于行车、排水及美观要求的交叉口,只能在设计 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高。 4处理措施 根据我们在这些山区城市所做的设计及修建情 况来看,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不仅仅是相交道路平 面、纵断面设计完成后的设计后续工作,它的设计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图纸也是一种系统思想的体 现。这种思想应贯穿路网规划、相交道路施工图设 计及交叉口技术处理整个过程。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2) 凹形形式的地面雨水都向交 叉口集中, 排水比较困难, 应尽量 避免。因受地形、地物的限制而不 可避免时, 应在交叉口范围内设置 雨水口及地下排水管道, 以防止雨 水汇集到交叉口中心, 见图 2。
m; B 为行车道宽度, m; i 为路拱横坡, %。
可根据道路等级来选用计算公式, 一般 14 m 宽
以下的中、低级路面采用式( 1) , 14 m 宽以上的高级
路面及次高级路面采用式( 2) 。
8 勾绘调整等高线
交叉口的竖向应满足行车平顺和路面排水畅通的
要求。通过调整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使纵、横坡的
5) 斜坡形设计时, 相交道路的 纵坡维持不变, 将两条道路的横坡 在进入交叉口前逐渐向其纵坡方向
中国市政工程
段成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2008年第 1 期
过渡, 使交叉口形成单向倾斜 面; 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 人行横道线外设置雨水口, 见图 5。
6) 马鞍形设计时, 相交道路 的纵、横坡度均在交叉口范围内 进行适当调整, 并在纵坡指向交 叉口的道路两侧设置雨水口, 见 图 6。 3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
当主、次干道相交时, 在一般情况下, 对主、次 道路的行车舒适尽可能地照顾到。在特殊情况下, 如 果主道路的交通量和车速都占主要优势时, 要求主道 路上的横坡不变, 此时次道路的路脊线只能交至主 道路的车行道边线, 但这样的设计对于次道路的行 车和排水都不利, 应尽量避免为宜。 6.2 控制点标高的确定
曲线上, 即构成标高计算线网。 4) 平行线法。平行线法是先将道路路脊线的交点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
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
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
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
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
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
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交叉口竖向设计

满足排水要求
确保交叉口能够迅速排除雨水, 避免积水对交通造成影响。
在雨季期间,应考虑加强排水设 施的维护和检修,以确保排水系
统的畅通。
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如暴雨、 洪水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设置排水沟、雨水收集系统等,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岛,可以引导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过交叉口,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
根据道路勘测设计规范,在交叉口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指示车辆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 全。
04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总结词
该案例介绍了一个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际应用。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保障 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义。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意义
提高交通效率
合理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减少 车辆拥堵和延误,提高交通效率
。
保障交通安全
正确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确保车 辆在交叉口处有足够的视距和明确 的行驶轨迹,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 发生。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要考虑到排水系统 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路面积水现 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交通运行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视距 和清晰的行驶轨迹,同时要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处出现 拥堵和延误现象。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考虑到排水系统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 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考虑排水要求
在设计标高时,要充分考虑排水流向,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排出交叉口,避免 积水现象。
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边线竖向设计新探江光兴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徐信孟惠州市公路建设总公司1 总论道路交叉口设计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安全程度。
一般来说,道路交叉口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即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和横断设计。
平面设计一般包括:道路中心线、车行道、人行道、缘石半径及交叉口设计计算范围的确定。
竖向设计: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设计交叉口的类型、特点选用方格网法和等高线法,大型交叉口选取用方格网等高线法计算交叉口范围的施工标高。
横断设计主要是选择路拱的型式,常用型式有:抛物线型路拱、直线型路拱、折线型路拱。
2 常用竖向设计方法边线竖向设计的缺点在三种竖向设计方法中,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是先计算出E、D、F的标高(如图一),然后根据有关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计算出施工标高。
E、F点在缘石半确定以后根据中线纵坡、道路宽度及道路横坡即可计算出标高。
对于D点标高应取决于交叉口的交角和相交道路宽度是否相等(或是否同一个等级)。
在有关的教科书和设计手册里关于计算D点的标高仅对道路正交和相交道路同宽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即:如图一:(图一)hc=[(he+T*i1)+(hf+T*i2)]/2 (1)式hd=ha-(ha-hc)*AD/AC (2)式通过几何计算,我们不难得出,当道路宽度相等时,AD=AC+E。
当道路宽度不等时,AD≠AC+E,A、C、D三点不在同条直线上,显然再用(2)式计算D点的标高就有可以。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1)式,C点标高取值也是不够合理的。
我们将(1)式改写如下:hc=(he +hf)/2+T*i1/2+T*i2/2(令:△h1=T*i1/2,△h1=T*i2/2)△h1和△h2两个增量随着i1与i2递增(减)方向相同而大小相差较大时,这时计算出的hd在EDF边线上,D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凸变。
比较合理的取法是按i1、i2递增(减)的大小去计算hd。
即:h1=he+T*i1 hf+T*i2 h=∣h1-h2∣则:hd=he+h*i1/(∣i1∣+∣i2∣)或hd=hf+h*i2/(∣i1∣+∣i2∣)(2)式我们不难得出,用(2)式计算的标高比(2)式趋于合理,但就整个边线的线型来讲,不是一条顺适的线,而是一条折线,虽然可以通过调整等高线来加以改良,但增加了诸多人为因素,也就是取决全设计者的经验和水平。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作者:李国鹏赵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摘要:作为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附近道路、建筑地坪标高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的确定,以此对行车安全、舒适及排水通畅等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竖向设计方式包括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等,这些方法的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运用,可有效提升道路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本文主要对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原则;方格网法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相交道路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式及纵坡大小等直接决定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合理性,为实现设计最佳效果,设计单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道路具有相同等级时,通常在各自纵坡始终不变的情况下,对其横坡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需对较小纵坡道路的横坡,向较大纵坡道路车行道边线逐渐进行路拱顶连线的移动,促使其横坡路和较大纵坡道路纵坡相同。
2、当具有不同道路等级时,通过保持主道纵横坡度不变,将次干道双坡横断面想主道纵坡进行逐渐过渡,确保其相同,或与单坡断面一致。
3、交叉口竖向设计中,最少有一条道路纵坡方向与交叉口方向相反,为路面排水提供便利。
4、雨水口设置在交叉口范围内,其中一条道路雨水不能从交叉口人行横道流过,或向另一条道路流入,避免积水现象出现在交叉口范围内。
5、交叉口范围内应具有较为平缓的横坡,通常情况下,相比路段横坡要小一点,为行车安全提供便利,纵坡可控制在2%以下,特殊情况下则控制在3%以下。
二、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1、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指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其坐标基准线为2条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根据相应的精度进行方格网的画出,并对方格网上全部节点设计标高一一计算,以此为放样施工提供便利。
这种设计方式具有极为便捷的特点,可通过每个节点高层进行直接放样。
该方法的缺点主要为较差的直观性,也就是说不能由图面上对整个交叉口范围内的所有道路横坡过渡现状、水流汇集途径等进行直接观察,无法为全局掌控提供有利条件。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的交叉口竖曲线设计探讨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中的交叉口竖曲线设计探讨【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图设;交叉口竖曲线设计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87-01对道路等级均为基地的次干道。
笔者在这次道路设计中运用道路软件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谈下交叉口设计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和处理方法。
两条道路相交,如果相交的两条道路在交叉口处纵坡均为直坡,交叉口高程处理相对简单,但如果相交的两条道路中有一条有竖曲线,或者两条道路均有竖曲线,对道路交叉口的竖向高程设计比较复杂。
实际上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第5?2?6条“各级道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第2?3?7条,当主、次干道和辅道纵坡变更处的相邻两个坡度代数差大于9时,应设置竖曲线,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道路交叉点设计为纵坡变坡点,就有可能设置竖曲线。
我们做道路施工图的依据一般是相应用地的控规图纸,在控规图纸中,道路竖向工程规划中道路变坡点多数都取在交叉口处,这样控规设计相对简单,但到了施工图阶段,所有变坡处都必须做竖曲线,也就是说多数交叉口处都要做竖曲线,交叉口设计中多数都存在竖曲线问题。
因此,必须去面对这些复杂问题并把它解决好。
我们来看看两条道路平交的本质。
它们的共同点是有一个相交点,即交叉点,这个交叉点不仅平面位置相同,竖向的高程位置也必须保持一致。
下面我们将原直线变坡点标高称为理论变坡标高,变坡点处对应竖曲线上的标高称为实际设计标高。
道路竖曲线有凸曲线和凹曲线两种,凸曲线时实际设计高程比变坡点理论变坡标高要低。
凸竖曲线变坡点理论变坡标高为405.885m,外矢距e二0?295m,实际设计高程调整为405?885-e二a05?885-0?295二405?590m,比变坡点理论变坡标高低了一个外矢距的距离。
变坡点理论变坡标高值为403?110m,实际设计高程为403.110+e=403.110+0.179=403.289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
• 第一部分 普通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 第二部分 山区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第一部分 普通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概念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一般原则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形式
4. Y型、T型交叉口较多
• 在道路选线时,山区 城市的主干道大都选 在台地上,一方面可 使道路的等级提高, 同时也可以减少场平 的土方量,使道路两 侧的建筑容易布置, 提高沿线的土地开发 强度。因此,对这些 道路来说,很难在其 内外侧同时布置相交 道路。
5. 支挡防护结构较多
山区城市道路在横断面上多为半填半挖的断面,即 使在交叉口位置,也很可能几面都需要修筑护坡挡 土墙等构筑物。
1. 相交道路的纵坡全由交叉口中心向外倾斜
• 设计时把交叉口上的坡度做成与相交道路上同样 的坡度,往往只需调整一下接近交叉口时的道路 横坡即可。让地面水向交叉口四个街角的街沟排 除,不需设置进水口。
2.相交道路的纵坡全向交叉口中心倾斜
• 在这种情况下,地面水都向交 叉口集中,因此,必须设置地 下排水管排泄地面水。为避免 雨水积聚在交叉口中心,还应 将交叉口中心做得高些,在交 叉口四个角上的低洼处设置进 水口。此时街道纵坡必然有所 改变,对行车和排水都不利, 应尽量避免;最好能争取有一 条主要街道的纵坡向外倾斜, 即把其纵坡转折点设在远离交 叉口的地方。
1. 弯多路窄
• 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 响,山区道路在选线时, 为减少土石方及道路的支 档结构,降低工程造价, 道路在平面上蜿蜒曲折, 在横断面尺寸上都较小。 通常道路的设计车速在 15~40公里/小时之间, 道路的宽度也常采用 7米、 10米、12米、16米、20米 等,在地形地质条件较好 的情况下有30米宽左右的 道路。
一、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概念
• 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物进行垂 直方向的高程(标高)设计;既要满足使用要求, 又要满足经济、安全和景观等方面要求。
三、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一般原则
• 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 度可适当改变;
1. 路网规划时应考虑到山区城市 道路交叉口的特殊性
• 对平原城市,路网规划时一般仅考虑相交道路高 程的衔接、雨水污水的流向,以及道路两侧建筑 场平的标高。而对于山区城市,仅考虑到上述因 素是不够的,路网规划时除了应考 虑到上述因素 及相交道路坡度、坡长、 支挡防护工程外,还需 考虑到交叉口控 制高程对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影响。 如果控制高程过高或过低,将会使相交道路中的 某一、两条道路纵坡过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到道 路施工设计图的设计,而且还影响到其它管线的 设计,要修改控制点高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 • 路口设计纵坡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 • 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 • 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流畅,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 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
四、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形式
•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 形,以及和地形相适应的相交道路的纵、横断面。 如以十字形交叉口为例,根据相交道路纵坡方向 的不同,竖向设计有以下六种基本形式:
6. 相对两条道路的纵坡向交叉口倾斜, 而另外两条的纵坡由交叉口向外倾斜
交这 叉种 口形 位式 于。 马 鞍 地 形 上 就 是
第二部分 山区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 山区道路的特点:
山区城市大都或依山,或傍水。城市地形复 杂,地质条件变化多端。道路的平面、纵断 面及横断面都受到制约,因此,作为山区城 市道路,都普遍表现出以下六大特点:
2. 回头曲线较多
• 许多依山而建的城市,其 街道多建在平行于山腰的 台地上,这些道路的相对 高程较大。为使这些道路 连成路网,许多城市道路 不得不采用回头曲线的办 法来减缓道路的纵坡。特 别是一些 自然地势坡降较 大的山区城市,如粤东梅 州地区,都设有不少的回 头曲线。
3. 变坡频繁,坡度大
• 为尽量减小道路的填 挖,保持原状 地质构 造,减少对土基的扰 动,道路的纵坡度都 比较大,其坡长都较 小。
二、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要求
• 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 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三方面的 要求。
(1)使相交的道路在交叉口内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便于车辆和行人 交通。
(2)使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排出。 (3)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高能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
具有良好的空间观感。
• 交叉口中有一条道路 沿河谷线上,则次要 道路进入交叉口前在 纵断面上产生转折点 而形成过街横沟,对 行车不利,应尽量使 纵坡的变坡点离交叉 口远些,在那里插入 竖曲线。
5. 相邻两条道路的纵坡向交叉口倾斜,
而另外两条道路的纵坡由交叉口向外倾 斜
• 交叉口位于斜坡地形上就形成这种形式。设计时 相交道路的纵坡均不变,按照天然地形,将两条 道路的横坡在进入交叉口前逐渐向相交道路的纵 坡方向倾斜,而在交叉口上形成一个单向倾斜的 斜面。在进入交叉口的行人横道上侧设置进水口。
3. 三条道路的纵坡由交叉口向外倾斜,而另 一条道路的纵坡向交叉口倾斜
• 设计时把交叉口上的坡度 做成与相交道路上同样的 坡度,往往只需调整一下 接近交叉口时的道路横坡 即可。让地面水向交叉口 四个街角的街沟排除,不 需设置进水口。
4.三条道路的纵坡向交叉口倾斜,而另 一道路的纵坡由交叉口向外倾斜
6.交叉口较小
由于相交道路的宽度均较小,因此所形成的交叉口 的车行道面积也较小,这就给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带 来极大的困难。
二. 处理措施
• 根据我们在这些山区城市所做的设计及修建情况 来看,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不仅仅是相交道路平面、 纵断面设计完成后的设计后续工作,它的设计也 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图纸也是一种系统思想的体 现。这种思想应贯穿路网规划、相交道路施工图 设计及交叉口技术处理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