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交叉竖向设计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行车舒适性的探讨

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行车舒适性的探讨

0 引 言
随着 交通事业 的不断发展 ,现代汽车性能结 构的不 断改进 ,汽车对路 面平整 度的要 求也越来 越 高 ,从 而对 道路交叉 口竖 向设计 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 求 。
对 于 一 般 水 系发 达 的城 市 ,一 些 道 路 交 叉 口 常 出 现 沿河 布 置 的 情 况 ; 对 于地 处 丘 陵地 区 ( 或 山 区) 的城市 , 受地形 限制 , 一 些 交 叉 口也 不 可 避 免 地 会 处 在 大坡 度 纵坡 上 。虽 然相 关 规 范 对 路 口设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0 6 作者简介 : 王真 平( 1 9 7 7 一 ) , 男, 江苏徐 州人 , 工程师 , 从 事道路 设计 工作 。
2 0 1 6年 l 2 月第 1 2 期
路段 交叉 口 路段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表 2 渐 变 率 一 览 表
道路 交通
l 3
+ 0 4 0
+ 0 6 0
+ 0 8 0
+ i 0 0
+ 1 2 0
+ 1 4 0
+1 6 0
图 1 交 叉 口 剖 面 图
表1 3 s行程一览 表 注: 交叉 口直行 车道设 计车速按 照路段 的 7 倍取 值
5 案例分 析
以某道路交叉 口为例 : 主干路 与次干路交叉 , 交叉 口紧邻河道 ,由于交叉 口距离桥 梁结构物较 近 ,为兼顾次 干路行车条件 ,选取 主次路 纵坡 不 变 、通 过 调 整 道 路 横 坡 的方 式 进 行 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 主干路 : 红线宽度5 0 m, 设计速度6 0 k m J h , 双向 6 车道 , 四幅路 形 式 , 路拱 横 坡2 %。次 干路 : 红 线 宽 度3 2 m, 设 计速 度4 0 k m / h , 双 向4 车道 , 三 幅路形 式, 路拱 横 坡 2 %。 该 交叉 口采用等分法 、路拱横坡 为上海修 正 三次抛物线路拱进行竖 向设计 ,具体 见交叉 口竖 向设 计 图 ( 见 图3 、 图4 ) 。

浅谈竖曲线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浅谈竖曲线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5 . 设 计实 例 如 图所 示 :A道 路 与 B 道 路 平 面 交 叉 ( 交 角为 9 0 。) , A 道 路 的进 口道 在 交 叉 口处 均 向 交 叉 口倾 斜 , 纵坡为 3 % ; B道 路 的 进 口道 在 交 叉 口处 均 向 外 倾 斜 。
使一条道 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 叉口一侧 。 ( 4)交叉口进 口道纵坡应尽量平缓 ,纵坡一般 不 宜大 于 2 . 5 %,特 殊 困 难 的 情 况 下 不 宜 大 于 3 % 。山
平 面 交 叉 口竖 向 设计 ( 也称立面 设计 ) ,是 通 过
设计 ,可 采 用 方 格 网 设 计 等 高 线 法 。 4 . 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 的 形 式 及 竖 曲 线 设 置
设计交叉 口范围内各点 高程 ,合理确定相交道路 以
及 交 叉 口和 周 围 建 筑 物 之 间共 同 面 的 形 状 , 以满 足 在 行 车 舒 适 、排 水 迅 速 和 建筑 艺 术 等 方 面 的 设计 要
其中相交道路纵坡均保持不变的斜坡交叉口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无需设置竖曲线其余形式均至少可在其中一条相交道路的边坡点处设置竖曲线鞍形交叉口对竖曲线的设置最为敏感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竖曲线的作用
浅 谈竖 曲线在 平面 交叉 口竖 向设计 中的作用
■ 袁兴东 林炳 泉
3 . 方 格 网 设 计 等 高 线 法
线,鞍形交叉 口对 竖曲线的设置最为敏 感,下面我 们通过 一个例 子来 了解一下交叉 口竖 向设计中竖 曲
线的作用 。
的纵坡 不变 ,调 整其横坡 。一般要调 节纵坡相对较
小 道 路 的 横 坡 ,逐 渐 调 整 其 横 坡 坡 度 , 调 至 与 纵 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

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

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

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

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

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

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基于图论的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研究与软件开发

基于图论的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研究与软件开发
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 C A D 软件 。
’、

。 .__ .. _一
本文通 过对 各种类型平面 交叉 口的分析 ,总结出了它们
的共 同特 性 一 都 是 多 边 形 网络 图 结 构 ;接 着 利 用 图论 、 拓 扑 理 论 建 立 平 面 交 叉 口 的 图模 型 ;然 后 实 现 交 叉 口区 域 的 自动
够 建 立 一 个 可 复 用 的 原 理 ,它 能 够 帮 我 们 解 决 各 种 不 同 的 问
题。
( C )“ x” 字 形 平 面 交叉 口
( d) 错 位 平 面 交 叉 口
图论 中的图既然 是解决各种 问题 的抽象概念 ,这 些抽 象
的概 念 一 定 可 以 用 计 算机 程 序 表 示 。一 个 标 准 化 的用 来 遍 历 图的通用接 口, 对 于 图 的 算 法和 数据 结构 来 说 是 相 当 重 要 的 ,
图 1 平 面 交 叉 口常 见 类 型 平 面 交 叉 口除 了类 型 多样 外 ,交 叉 口竖 向设 计还 受基 本
1 O 6
中 国 水 运
第1 4卷
设 计 原 则 和 一 些特 殊 情 况 的 限制 ,拿 “ 十 ”字 形 交 叉 口为 例 , 有 同 等 级 道 路 相 交 、 不 同 等级 道 路 相 交 、 新 旧道 路 相 交 等 多 种 情 况 。 同 等 级 道 路 相 交道 路 的 纵 坡 一 般 保 持 不 变 ,调 整 横 坡 ;不 同等 级 道 路 相 交主 路 的 纵 横 坡 一 般 保 持 不 变 ,调 整 次
在 图论 中,图是解决各种实 际问题 的数学抽象 ,一个图 是一个 ( V,E)对 ,V 是一个有 限集 ( 顶点集 ) ,E 表示 V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6670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6670

2024/1/6
4
2024/1/6
1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1/6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也叫竖向设计)是交叉口几何 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即通过调整交叉口范围内道路 纵坡和横坡,完成交叉口范围内各点的标高设计。
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要同时考虑交通、排水和街道 景观的要求,做到有利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地面雨 水排放顺畅、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交道路的 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状、纵坡方向和大小,以及 当地的地形情况。设计时首先应照顾主要道路的行车 方便,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的前提下,也应适当改 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方便。
2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 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 叉口内产生积水。
2024/1/6
3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 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 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 高协调一致。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分析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分析

工程科技匝道端部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分析李耀龙(西安公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5)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端部平交口[1]起着与被交路交通量转换的重要作用,平交口的竖向设计要根据其预测交通量大小、被交路高程、周边地形高程进行灵活具体的设计,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畅通、工程量小、安全美观等要求。

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方格网法、等分法及等高线法,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所选取的高程计算线不同。

对于匝道端部平交口来说,其平交口形式变化复杂,除了满足规范所规定的交叉角度、平纵指标、视距、加宽超高等各种要求外,还需根据匝道及被交叉路各个方向的交通量、交通岛、分隔带形式进行具体的竖向设计。

本文根据一些工程实例,分析了T 形平交口几种竖向设计模型,对设计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设计原则立交匝道端部平交口竖向设计是为了解决与被交路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统一,合理的确定平交口竖向设计的特征断面、横坡超高,可以使相交道路在平交口内获得一个过渡平顺的三维坡面,从而保证行车安全、排水畅通及和谐美观的平交口。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下文简称《线规》)中的要求,平交口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2]:(1)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纵断面宜平缓,主要公路可保持其纵坡、横坡不变。

(2)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应在0.15%~3.0%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应以0.5%~2.0%的上坡通过交叉口,两相交公路交通量相近时,两公路的纵坡不宜相差太大。

(3)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平纵线形、交通管理方式等调整平交口的竖向高程控制及引道横坡。

(4)分隔的右转弯车道上,各处的标高和横坡应满足相关要求,还要符合实际情况。

(5)平面交叉口范围内路面应该排水顺畅,包括隐形岛在内的任何部分路面上不得有积水。

2设计方法对于普通的柔性路面平交口,一般采用特征断面法设计竖向高程,而对于大型、复杂的柔性路面平交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详细的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布置情况,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高程图法常用的方法是增加计算辅助线,采用高程计算线网,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3]。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2019-07-01摘要:城市道路平⾯交叉⼝的竖向设计,是为了合理确定交叉⼝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上各个点的设计标⾼,从⽽达到相交道路间、交叉⼝以及周围建筑物在⽴⾯位置上的⾏车、排⽔和建筑艺术诸⽅⾯的协调和统⼀。

本⽂探讨了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

关键词: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中图分类号: S611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城市道路平⾯交叉⼝是城市道路⽹的咽喉,是⼈流、机动车流与⾃⾏车流的汇集点,它们之间的相互⼲扰,使⾏车速度降低,出⾏交通拥挤,甚⾄交通堵塞。

因此,汽车对路⾯平整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 从⽽对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也提出了更⾼的要求。

⼀、交叉⼝竖向设计的⼀般原则交叉⼝竖向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调整交叉⼝范围各点的设计标⾼, 合理确定相交道路之间及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共同曲⾯形状, 使之相互协调⽽更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以符合⾏车舒适、排⽔迅速以及建筑艺术三⽅⾯的要求。

交叉⼝竖向设计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横断⾯形式、纵坡⼤⼩以及周围地形。

其原则有以下⼏个⽅⾯。

1、道路等级相同时, ⼀般是在维持各⾃的纵坡不变的前提下来调节它们的横坡。

通常是调节纵坡较⼩道路的横坡, 将路拱顶的连线逐渐向纵坡较⼤道路的车⾏道边线移动, 使其横坡度与纵坡较⼤道路的纵坡相⼀致。

2、道路等级不同时, ⼀般是主道路的纵、横坡均维持不变, ⽽将次道路的双坡横断⾯逐渐过渡到与主道路纵坡相⼀致和单坡断⾯。

3、交叉⼝竖向设计时应⾄少有⼀条道路的纵坡⽅向背离交叉⼝, 以利于路⾯排⽔。

4、交叉⼝范围内布置⾬⽔⼝时, ⼀条道路的⾬⽔不应流过交叉⼝的⼈⾏横道或流⼊另⼀条道路, 也不能使交叉⼝范围内产⽣积⽔。

5、交叉⼝范围内的横坡应尽量平缓, ⼀般不⼤于路段上的横坡, 以利于⾏车, 纵坡不宜> 2%, 困难情况下不应> 3%。

⼆、交叉⼝竖向设计⽅法常⽤的交叉⼝竖向设计⽅法主要有⽅格⽹法、设计等⾼线法、⽅格⽹设计等⾼线等,简单介绍如下。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作者:李国鹏赵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摘要:作为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附近道路、建筑地坪标高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的确定,以此对行车安全、舒适及排水通畅等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竖向设计方式包括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等,这些方法的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运用,可有效提升道路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本文主要对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原则;方格网法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相交道路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式及纵坡大小等直接决定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合理性,为实现设计最佳效果,设计单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道路具有相同等级时,通常在各自纵坡始终不变的情况下,对其横坡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需对较小纵坡道路的横坡,向较大纵坡道路车行道边线逐渐进行路拱顶连线的移动,促使其横坡路和较大纵坡道路纵坡相同。

2、当具有不同道路等级时,通过保持主道纵横坡度不变,将次干道双坡横断面想主道纵坡进行逐渐过渡,确保其相同,或与单坡断面一致。

3、交叉口竖向设计中,最少有一条道路纵坡方向与交叉口方向相反,为路面排水提供便利。

4、雨水口设置在交叉口范围内,其中一条道路雨水不能从交叉口人行横道流过,或向另一条道路流入,避免积水现象出现在交叉口范围内。

5、交叉口范围内应具有较为平缓的横坡,通常情况下,相比路段横坡要小一点,为行车安全提供便利,纵坡可控制在2%以下,特殊情况下则控制在3%以下。

二、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1、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指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其坐标基准线为2条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根据相应的精度进行方格网的画出,并对方格网上全部节点设计标高一一计算,以此为放样施工提供便利。

这种设计方式具有极为便捷的特点,可通过每个节点高层进行直接放样。

该方法的缺点主要为较差的直观性,也就是说不能由图面上对整个交叉口范围内的所有道路横坡过渡现状、水流汇集途径等进行直接观察,无法为全局掌控提供有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谭利英摘要: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的目的、原则,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讨论了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对目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因此交叉口的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

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个部分,本文讨论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 5%为宜。

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

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

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

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

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6) 平面交叉的交叉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

当受地形及其它持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时要进行专门的交叉口设计。

2 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3]:(1) 方格网法: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

(2) 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划出设计等高线并计算出各点填、挖施工高度的方法。

设计等高线法与方格网法相比,能更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实际地形和竖向设计形状;但存在着设计等高线上各点位置不易放样的缺点。

该法普遍用于一般道路的交叉口设计。

(3)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集两者之长处。

它先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计算,再进一步利用内插法算出方格网各角点的设计标高,标出各相应点的地面标高与施工填、挖高度。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适用于大型、复杂的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从以上设计方法比较中可以看出,方格网法多用于刚性路面的简单交叉口设计;设计等高线方法常用来解决柔性路面的交叉口设计;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集两者之优点,适用范围最广,既可解决柔性路面设计问题,又可解决刚性路面设计问题。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的具体设计步骤。

3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设计步骤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主要按如下步骤进行[3]:(1) 收集测量交通、排水、交叉道路的技术资料;(2) 绘制交叉口平面图;(3) 确定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交叉口的设计范围除交叉口本身外,还应包括为使直线段的双向横坡过渡到圆曲线单向横坡以及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和路脊线调整后路面宽度小于设计要求,在弯道内侧应进行加宽时需设置的超高和加宽缓和长度。

—般可取在缘石半径的切点以外l0m长度的整数倍(相当于数个方格的距离)的部分。

(4) 拟定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图式应结合相交道路的公路等级、设计纵坡和凸形、凹形、马鞍形等各种不同的地形选用适宜的竖向设计等高线型式,确定相邻设计等高线的高差h,一般h=0.05~0.10m。

(5) 计算确定交叉口中心控制点和各主要特征点的设计标高。

a、确定交叉口范围内合适的路脊线并计算控制点标高。

路脊线即是路拱顶点的连线,是交叉口路面的分水线,通常也可认为是对向车辆行驶轨迹的分界线。

其选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交叉口的排水、行车和路拱的匀称。

因此路脊线的合理确定是交叉口竖向设计好坏的关键。

图1 斜交T形路脊线调整示意图图2 非对称Y形路脊线调整示意图在交叉口处,当相交道路中心线交会于一点时,路中心线即为路脊线,此汇交点即为中心控制点。

但是对于非正交的交叉口时,要另外考虑。

通常认为当斜交偏角不大,交叉角度在时,可仍以原相交道路设计路中线作为路脊线;但当斜交偏角较大时,因为路拱的不匀称,原设计的路中线已不宜作为设计路脊线,应予适当调整。

调整后新的中心控制点E的位置的选定,应考虑行车平顺和整个交叉口布局的匀衡和美观。

目前常用的调整方法主要有重心法与等距离法两种[3][4]。

对于如图l中所示的交叉口,我们常采用重心法,即选取曲线多边形OC1D1D2A2A1O的重心E作为调整后路脊线新的汇交点,即为中心控制点。

调整后的新的路脊线为EA、ED和EC,三条新路脊线此时均偏离原路中心线,从而基本满足使各路脊线能较匀称地位于各对向车辆行驶轨迹的分界线上的要求。

采用重心法计算确定的重心E 点位置还要求能基本符合其与主要车道路面边缘线距离相等,即EG=EF,如相差较大时,可在EG线方向上作适当移位至满足要求为止。

对于如图2所示的非对称Y形交叉,常采用等距离法;即调整后中心控制点E的位置应满足等式EF=EH=EG。

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标高主要依据相交道路的设计纵、横坡度并可结合交叉口的实际地形、路面设计厚度、建筑物的布局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在确定相交道路中心线交叉点控制标高时还应使相交道路彼此间的纵坡值相差不要太大,并应尽可能使其大致相等,这有利于竖向设计时的技术处理。

b、在路脊线与路边线之间划分计算网格,计算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

标高计算线网的划分常可采用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与平行线法等几种[5]。

方格网法是将道路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划分成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适合于正交的交叉口;圆心法是将道路路脊线等分定出若干点,把这些点与路边线的圆心相连划分成计算网格,适用于路边线为圆弧的情况;等分法是将道路路脊线及路边线等分,连接路脊线及路边线的等分点成计算网格,适用于各种情况;平行线法则先把路脊线交点与各条路边线的圆心连成直线,然后把路脊线分成若干点,通过这些点作以上直线的平行线交于路边线得计算网格,适用于正交的交叉口。

从以上计算网格划分方法看,圆心法及等分法适用性较为广泛。

(6) 勾划交叉口设计等高线,绘制方格网。

通常情况下,等高线高差h为0.05~0.10m,依此勾划交叉口设计等高线,并按道路中心线绘制5m×5m或10m ×10m的方格网。

(7) 调整标高按行车顺适、有利排水的要求调整等高线的疏密,以使纵、横被能变化均匀。

(8) 计算确定填、挖施工高度根据等高线的标高,用补插法确定方格网点上的设计标高,并根据实际地面标高求出填、挖的施工高度。

4、复杂交叉口的设计方法交叉口的型式多种多样,从交叉口数目来分有三叉、四叉甚至五叉,从交角来分有正交、斜交,另外还有畸形交叉口及环形交叉口等等。

那么对于比较复杂的交叉口来说,该怎样进行设计呢?目前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区域等高线法[5]。

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交叉口都可以找到路脊线和路边线,路脊线和路边线将复杂的交叉口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条路脊线和不相交的一条路边线组成,区域之间可以有公共的路脊线,但路边线不能是公共的,通过这种划分,复杂问题就转换成求解一条路脊线和一条路边线之间等高线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

这就是区域等高线法的基本思路。

以图3所示环形交叉口为例,区域等高线法的求解可按以下几个步骤:(1) 将交叉口按路脊线和路边线划分成若干区域。

(2) 对于每个区域,按等分法划分计算网格,并得到计算线。

(3) 根据已知控制点的标高,按内插的方法求出计算网格角点的标高值。

(4) 计算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

(5) 循环计算,对交叉口的每个区域都进行设计。

(6) 勾划交叉口设计等高线,绘制方格网。

(7) 调整标高,计算确定填、挖施工高度。

图3 环形交叉口的区域等高线设计法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区域的等高线图,实现了对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可以发现每条等高线在交叉口范围内部都是连续的,这是因为虽然每个区域的等高线是单独作出的,但区域与区域之间通过公共的路脊线相联系的缘故。

5 总结以上介绍了传统的,目前比较常用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人们可以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进行更快速、科学、准确的设计;据此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很多适于计算机处理的科学准确的设计方法,如坐标法、双三次曲面模型设计法、Coons曲面模型设计法等[6][7][8]。

但是,不论是传统的设计方法,还是新颖科学的设计方法,都是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提供服务,都是为了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从而达到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

传统的方法是我们理解交叉口设计的基础,新颖的方法是我们对交叉口设计在认识与理解基础上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认真体会各种设计方法,使它在我们的设计中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王宝辉,交叉口立面自动化设计的方法探讨与技术实现[J],华东公路,1999(6),60~62;[2]. 肖鹏、吴一非,关于公路交叉口平立面设计的几个问题[J],华东公路,1995(6),30~33;[3]. 宣道光,Y型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7(01),14~19;[4]. 赵一飞,游润卫,Y形平面交叉口路脊线自动调整方法的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2),186~188;[5]. 张广健、陈双林,复杂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区域等高线法[J],中国市政工程,1998(3),3~6;[6]. 陈敬英、扬少伟,平面环形交叉口立面设计计算新方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4),36~38;[7]. 吴国雄、严强、孙家驷,双三次曲面在交叉口立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2),6~8;[8]. 赵一飞、扬少伟、许金良,基于线性Coons曲面模型的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 003(3),17~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