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虞美人》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文学价值。
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从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去深入解读这篇作品呢?一、情感分析《虞美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情感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情感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体验和情感沟通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现在《虞美人》中,情感表现主要通过描绘美丽动人的虞美人、倾城倾国的李白和两人之间的虔诚爱情来展现。
诗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方式来表现虞美人的美貌和魅力,如“红酥手,黄滕饰”,“云鬓花颜金步摇”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虞美人的美丽,也表现了李白对她的深深迷恋。
而在表现情感上,李白也做得极为出色。
他在诗中对虞美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展现了他的热情、诚实和冲动。
这种情感表现让人感到真挚、热烈而又殷切。
(二)情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同样非常深刻。
《虞美人》中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还是广泛而深刻的人性情感。
人们总是对那些美好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和渴望,李白对虞美人的痴迷就是这种情感体验的一个例子。
在李白和虞美人的爱情故事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痛苦和不幸。
当虞美人和李白遭到贵族的阻挠之后,他们不得不分别,在此之后,他们的心灵在长久的等待和相思中度过,这种带着苦涩的情感和体验,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情感沟通情感沟通代表着交流和理解,并且还包括反映和认同。
在《虞美人》中,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体现了真挚、感人的性格魅力。
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而是以他们的目光、行为、神态等等方式来完成的。
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网络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应当注重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一) 说诗篇《虞美人》是非常优美的诗歌,人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语言艺术来体味这首诗章的美妙。
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构思能力。
笔者的婉转、灵敏及有机的结构性,造就了这首独具特色韵律优美的诗文。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感态度教案精品

诗歌鉴赏之情感看法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检测法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四)(除作文外全部试题)总结:参与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存在问题:第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识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果。
2、与时发觉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1、在讲解过程中,留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学问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学问。
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成果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老师分析成果与试题难易度。
(2分钟)二、讲解第一题《艺术与仿照自然》。
(10分钟)1、主客体颠倒2、逻辑不当、强加因果。
师生活动: 1、老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柳梢青》、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老师补充:问题:1、依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2、疏通整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探讨完成以上问题。
(6分钟)3、老师提问,板书重点。
(4分钟)3、解决8题。
此次在写法上采纳了那些手法?请至少答出两种,请简要赏析。
师生活动: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2、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手法。
(4分钟)3、老师指定学生答题,与时订正问题。
(4分钟)4、老师归纳答题步骤。
(2分钟)4、解决9题。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师生活动:老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
(4分钟)三、好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好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1分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2、解题《侯伯宇:一个高级学问分子的风骨》(2分钟)师生活动: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3、解决试题。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

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教案标题:诗歌情感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形式与特点的介绍。
2. 情感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选取经典或现代的优秀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诗歌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通过朗诵或播放一段优秀诗歌的音频。
探究:1. 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实践:1. 选取一首经典或现代的优秀诗歌,与学生共同阅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培养广泛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提供一些优秀诗人的作品,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和分析。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诗歌形式、情感鉴赏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诗歌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或朗诵表演,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学资源:1. 优秀诗歌选集,包括经典和现代作品。
2. 音频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课堂展示材料,如PPT、图片等,用于讲解诗歌形式和特点。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诗歌作品和素材。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语文教案:诗歌鉴赏——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鉴赏古代和现代诗歌的例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2. 能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内容1. 观摩古代经典诗歌作品《静夜思》分析诗中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杜甫通过描绘夜晚孤寂的景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鉴赏现代诗人作品《乡愁》通过学习、分析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示范演示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模仿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初步感受。
2. 观摩古代经典诗歌作品《静夜思》1)教师分析《静夜思》的词语、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在描绘夜晚的同时,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感受?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鉴赏现代诗人作品《乡愁》1)学生独立阅读《乡愁》,并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乡愁》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次情感。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体会。
4. 总结与拓展通过对两首诗歌的鉴赏,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朗读、感悟、分析、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4. 互动交流:各组汇报鉴赏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诗歌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著名诗人。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交流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独立思考能力、鉴赏水平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特点和鉴赏方法。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八、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收集各类诗歌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丰富教学内容。
2. 鉴赏指南:整理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如诗歌理论著作、鉴赏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鉴赏诗歌语言感情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一、考查内容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注意以下语言:①特定意象语言:如松竹梅等。
②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数量词。
③位置角度: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特殊语言结构:①叠字叠词叠句: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②倒装句:一般是为了押韵、调平仄,但也有表示强调的意味。
③名词连用: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不同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委婉、含蓄隽永、慷慨悲壮、雄浑豪放、凝练简洁、典雅秀美、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二、常见的的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①指出该字②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③有手法就写上④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⑤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意象、感受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为教学案例。
2.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选取的诗歌,让学生实践运用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2.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感悟文章。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态度和表现。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
2.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3.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优点和改进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步骤:1. 导学: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分析诗歌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诗歌鉴赏的主题,并和学生进行交流。
1.你们平时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原因是什么?2.你们有没有遇到一首诗让你有过特别的情感体验?3.你们觉得诗歌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新课】1.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诗歌鉴赏是指通过对诗歌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通常包括对诗歌的形式结构、语言表达、意象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2.示范一首诗歌的鉴赏过程。
选择一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诗歌,通过对其内容、言辞、意象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学生自主鉴赏一首诗歌。
提供几首经典诗歌的选取,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并进行鉴赏。
鉴赏的内容包括:整体感受、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意象分析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也可以个人完成。
【展示与交流】1.学生分组展示自己鉴赏的诗歌,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2.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互动交流,共同发现诗歌中的美和情感。
【归纳总结】1.总结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方法。
2.针对鉴赏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和鉴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可以结合音乐、绘画等多种方式来感受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鉴赏文章,包括对诗歌背后情感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
文章要求条理清晰、文字流畅,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提高了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但在鉴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存在着浅尝辄止的情况,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主备人:桂华锋上课时间: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复习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复习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复习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复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测,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节妇吟唐·张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
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二、教学过程(问题聚集):(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
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回顾相关知识点)(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1.读题目。
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传达诗人的情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一个“思”字,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看注释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不能忽视。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例1】欧阳修《梦中作》①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赏析】在古典诗歌中,写梦或梦中作诗为数不少。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陆游的集子里,记梦诗竟多至九十九首。
这类作品有的确实是写梦,有的则是借梦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欧阳修此诗四句分叙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里光景,主题不大容易捉摸,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
借助注释①知其仕途失意又无奈的心情,借助②思家,渴望归乡的心情【参考答案】(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4、抓意象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或某些物象上,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例2】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赏析: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
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参考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5、看技巧【例3】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简析颈联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赏析:化用《庄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愿烧死也不愿为官的典故,在对两种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对比中,表现出作者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
诗中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结尾虽然说无论贤愚,最终还是化为荒冢一丘,归于虚无,但我们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诗中并非是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
6、抓关键词【例4】《道中喜雨》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
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
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时为浙西提刑任上。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颈联承“且喜”句。
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参考答案:“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
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例5】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4分)“羁绪”指羁旅在外的思绪,结合注释,结合全诗,明确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别关注】: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7、抓关键句}【例5】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抓住“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张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6】《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抓住“抱膝灯前影伴身”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二、命题动向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例7】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4分)提示:~①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②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去——离开,归——归来)③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④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⑤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
二呢(乡情日浓)。
⑥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答案】:四层。
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
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
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例8】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