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重点)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考察方式:名词解释20+断句20+简答查点给分1.《四库全书总目》P13,即绪论的第三章和P117页部分内容,《四库全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成,四部经、史、子、集一共3457部,79070卷。
《总目》中仅记载书名,而未收其书的一共有6766部,93556卷,是“存目”之书总数,对于其中质量较差的书,只存书名略加介绍,称为“存目”,列在《总目》之内。
在每书之前都有一篇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200卷,后来又专辑著录各书提要20卷。
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最完备的馆阁藏书目录。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结合纪昀整理文献的贡献(第八编第六章p213)书名。
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3.第五编目录之官簿P112(1)定义:流派有三:“曰朝庭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
”所谓朝庭官簿,即指国家图书目录或官修目录。
即官私书目,书目流别之一。
由政府主持对宫廷(还是国家?)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2)特点: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课件完整版

解题:
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口,写着这 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 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 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借喻,即“书目”, 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题 目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点明 了中心,破折号起注释作用。本文介绍的是有 关书目的常识。
最后一段,说明应正确认识书目的作用。
讲解:书目的用途很多,作用很大,它是 能够帮助人们打开各种知识宝库的钥匙, 但也仅此而已,人们要想登堂入室,要想 真正获得各种知识,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 动。 最后一段的意思告诉我们应正确认识、恰 当估计书目的作用,同时激励读者要奋发 努力才可步入知识的殿堂。
如果要想了解鲁迅生平事迹,想要读青年修养的书 如何在图书馆查找借阅?
明确: 到图书馆借书,要查卡片式目录。卡片式目录有分 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主题目录四种。 关于鲁迅生平的书,由于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就只能 查分类目录卡片。有关生平事迹的书籍属“历史” 部的“传记”类,记述鲁述生平的书在“传记”类 卡片中可查到许广平的《欣慰的纪念》、冯雪峰的 《回忆鲁迅》、周君明的《鲁迅的青年时代》等。 如想读青年修养方面的书,可以查分类目录卡片, 也可查书名目录或主题目录卡片中的“青”字头卡 片即可找到。
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成语“汗牛充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 思?课文介绍的是有关书目的知识,但文章开头没马上提 到书目,却先从成语“汗牛充栋”写起,为什么?
明确:“汗牛充栋”是专门形容藏书丰富的一个成语。意 思是书籍非常多,如果用车子搬运,会累得牛浑身出汗, 如果堆放在屋子里,会高达栋梁,塞满整个屋子。
课文选用了五个材料来论证说明:①清代学者王鸣盛的 话;②清代目录学专家张之洞的话;③16世纪末欧洲目 录学兴趣的时候,许多学者对目录学的赞誉;④革命导 师列宁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地区时多次写信向亲友索要书 目;⑤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善于利用书目,编过书目, 还向好友之子推荐书目指导读书。 所选材料极有代表性、权威性。以上材料既有本国的, 也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论证说明富于 变化,有名言摘引,有名人轶事。引用名言有直接引用, 也有间接引用。这样运用具体材料论述很有说服力。 作者援引不少材料证明古今大学问家对目录学的重视, 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书目的用途有一个更为鲜明,更为深 刻的印象和认识。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图书馆学概论》学习知识重点

4、《图书馆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第一节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一、图书馆学的对象1、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
2、图书馆学研究的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
二、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者是图书馆管理。
第二阶段,把图书馆视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并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
第三阶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
三、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1、整理说——德国施莱廷格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需的一切命题的总和。
2、技术说——德国艾伯特】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
3、4、管理说——英国的帕尼兹和爱德华兹帕尼兹重视图书的系统整理、妥善保管和充分利用,制定了著录条例。
爱德华兹积极开展采编、阅览、流通等各项工作,并在《图书馆纪要》中最早论述图书馆内部管理。
5、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的五定律》①书是为了用的;②每个读者有其书;③每本书有其读者;④节省读者的时间;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其他学说:“社会说”——美国巴特勒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与读书现象。
!“要素说”——杜定友、刘国钧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组成要素。
“知识社会说”——德国卡尔斯泰特“知识社会说”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交流说”——美国谢拉认为交流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新技术说”——美国兰开斯特预言:未来图书馆也就是电子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说”——美国切尼克四、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归纳总结: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第二节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一、普通图书馆(General Librarianship)是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图书馆学。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使用教材:《史学概论》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其教学目的为: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
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
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
宋元文学章节重点

二、简答 1.简述辛派词人的主要创作特征。 2.简述宋代目录学文献对词体的认同。 三、论述 1.辛弃疾对词境有那些开拓?
2.辛弃疾词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填空 1. 、 、 和 、 等 属辛派后劲人物。 2. 、 、 、 和 等以 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 , , 追求 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 为主,讲 究 。 3. 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浙西词派奉 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 的盛况,使 、 一时黯然失色。 5.“二窗”指 、 。 6. 与 并称“双白” 二、简答 1.简述姜夔恋情与咏物词的特点。 2.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3.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一、填空 1.岳飞政论文代表是《 》。 2.胡铨政论文代表是《 》。 3.辛弃疾政论文代表是《 》和《 》。 4.陈亮政论文代表是《 》。 5.南宋笔记散文记游的有陆游《 》和范成大 《 》,学术论著中含生动有趣散文的有陆游《 》、 洪迈《 》、罗大经《 》和周密《 》。 6.南宋前期最重要的文选是 编的《 》,南宋后 期是 编的《 》。 7.南宋前期四六文的代表是 的《 》,此外 的《 》和 的《 》,也很有 个性。南宋末 、 的四六文词伟气壮,慷慨激越, 一扫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气。 二、简答:简述朱熹的文论。
、 、
。 等人。 》等。 。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填空 1.12世纪下半叶,以 、 、 、 、 和 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 推到高峰。 2.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 代时的 ,北宋时的 和南渡初年的 。 辛弃疾登上词坛则拓展出了 。 3.张孝祥一方面学苏轼的“ ” ,以“诗人之句法”抒发 壮志豪情,另一方面融 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入神之笔表现 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 4.如果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那么 几乎可以说是“以 词为文”。 5.刘过的《龙洲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即 的形象精神。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现存古籍中,文、献二字连用为文献的最早例子,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曾对论语做出注释:郑曰:“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孔子心目中的文献,1、文当指带有官方色彩的档案等著述,献则谓新兴的士阶层为主的民间人士及其言行举止。
2、文为死的档案,献为活的人及其言论。
3、文指由巫史记录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材料,献为与之相对的世俗贤才。
马临端《文献通考》认为所谓文、献,本质上皆是书面材料,其外延小于孔子所言。
另外,在《文献通考》中,凡叙述史实者(文)皆顶格书写,而论事者(献)却低一格。
自己的观点再低一格。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文献别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准确定义: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
殷商时期,太卜兼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殷商时期,主持祭祀仪式、将卜问主要内容刻于甲骨、整理和保存甲骨,皆是由巫觋担任。
周朝整理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南宋郑樵《通志》是第一部讨论文献学的专著。
最初以雠校来指文献学的工作,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修正),为雠。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及陈垣氏《校雠学释例》始,“校雠学”一辞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
“文献学”一辞始见于梁启超《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以文献学作为书名,始于郑鸣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古典文献的定义:我国境内民国以前的各种信息载体,部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汉文文献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
文献四大形成方式:1、刻画2、书写(甲骨文是以书写和刻画两种方式产生的)3、熔铸(春秋以前是铸,战国中期以后则刀刻)4、雕印(起源于:①日常生活在食品上印图案的习俗②政府机关将印章盖在器皿上③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的拓印)文献的形态:1、人体形态:手拜、拱手、八叉2、口头形态: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3、自然实物状态:贝叶经、蒲草、芭蕉4、甲骨形态:步骤为①记号②灼烤③契刻。
下编第十一章 目录学

3、其他分类法
(1)五分法:为梁祖暅所立,其《五部书目》, 从分部上看似五部,其实只是在四部之外增加了“术 数”部而已,这与他是一文天文学家有关。 (2)七分法1:刘宋王俭《七志》分为经典志、 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并附见道经、佛经二部。名为七分,实为九分。 (3)七分类2:梁阮孝绪《七录》,分为内外篇, 内篇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 外篇为佛经录、仙道录。佛经、道籍的著录,说明当 时佛教、道教的兴盛情况。 五分法与七分法虽然后世很少采用,但他们的分 类精神却被继承发展。
目录学的用途很广,大体来说有三: (1)有助于了解历史文献的基本情况,别 真伪,明是非,提纲举要,览录而知旨,观目 而悉词,不见古人面,而见古人心。 (2)有助于读书、治学,指示学术门径, 得其要领,事半功倍。 (3)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渊源,了解历 代学术兴衰,了解学术源流,使人由委溯源, 得群言得失之故,明道术精微。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甲部:五经 乙部:史记 丙部:诸子 丁部:诗赋 “秘阁以为永制。”
《隋书·经籍志》4部40类: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 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 簿录 子部14类:儒、道、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 五行、医方 集部30类:楚辞、别集、总集 附录2类: 道经、佛经
3、目录学的功用
目录学是一门专门之学,对于读书、治学有 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鸣盛就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 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通过目 录学,人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能够“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 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 夷胼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 历然可观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研究对象是图书和书刊目录。
4.关系说:目录学研究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认识图书和揭示图书的活动规律。
5.矛盾说: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学的学科重点(基点):书目情报就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学科基点的依据:●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的基本矛盾。
●书目情报在文献信息交流中形成独立系统。
●书目情报概念是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深度。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容)一.目录学应用原理书目情报生产原理指二次知识生产,通过研究文献和知识系统问题,将一次文献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促进原始知识交流的知识产品。
包含关于知识、文献、书目著录、提要法、文摘法、书评法、注释法、索引法、书目语言、书目编排法等内容。
书目情报的传递原理指目录、索引、文摘等书目情报产品进行有效的快速的传递研究。
包含传递形式研究、传递特点研究、传递方法研究。
书目情报的利用原理指怎样合理有效利用书目情报产品,同时将利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传递给书目情报生产部门。
包含书目检索理论、书目用户研究、书目评价理论。
二. 目录学的发展原理主要讲应用原理转化为实物产品。
主要包括书目情报具体技术、书目情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狭义书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现代化等。
目录学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范畴,目录学不是综合科学。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校雠学: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1、古代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紧密联系2、近代开始划清界限(目录学重视篇卷整理,忽视字句校勘;目录学取版本学对篇卷版本的考定,但弃其嗜古好奇之态)目录学与图书馆学:各自独立,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1、图书馆是书目得到利用的渠道之一2、目录学方法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录学与情报学:相互吸收、相互促进(1、情报学获得独立地位时间较短2、情报学探索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3、情报学载体不一定是文献)目录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相联系●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并随技术发展而深化●理论基础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不能替代具体目录学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目录学研究的指导●信息理论●文化学说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先秦两汉目录学:文献的产生与积累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目录学:古代目录书目工作的发展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元)、《文献通考· 经籍考》(元)《元史》(明)、《国史经籍志》(明)、《明史·艺文志》(清)题录性目录:《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学术性书目:《七志》、《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目》七分法:《七录》、《七林》(隋)四部分类法:《群书四部录》(唐)、《古今书录》、《崇文总目》《国史经籍志》官修目录:《秘书监志》、《文渊阁书目》、《新定内阁藏书目录》私藏目录:《脉望馆书目》、《汲古阁藏书目》、《四明范氏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文学专题目录(全集、总集)【属于专科目录】:《文章流别集》、《文章志》、《文章序录》、《杂撰文章家集叙》、《新撰文章家集叙》、《文章叙》、《新集叙》、《晋文章志》等。
属于分类法丁类集部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出三藏记集》、《别录》、《大隋众经录目》道经目录:《三洞经书目录》、《玉纬七部经书目》、《道教义枢》、《三洞四辅部经目录》(后三部是三洞四辅分类体系)专科目录:《录鬼簿》(元)、《别录》:刘向西汉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唐代佚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
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七略》:刘歆据《别录》删繁就简而成简化主要是在篇目和叙录方面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分类目录,该分类体系是6略38种 (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第一部史志目录据《七略》删减而成删其要以备篇籍。
•辑略问题辑略在《七略》中是包括总序和各类小序的一个特殊类。
《汉志》将小序入了各类。
•辑录问题《汉志》删叙录为注释,变得更加简明扼要。
•出入增省问题。
《汉志》岁保留了《七略》的分类,但是具体图书分类中有出入和增省的做法,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经新簿》:(1)编制背景西汉的藏书到了东汉献帝之时遭遇劫难魏氏代汉后,魏秘书郎郑默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是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据考证,《中经新簿》共16卷。
(2)《中经新簿》的分类《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依次对应后来的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次序略异。
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史记,旧事,皇览簿;丁:诗赋,图赞,汲冢书《隋书经籍志》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1、概况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
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
在图书收录范围上,就不仅仅是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载六朝时代图书流传情况(其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著录的图书下面注“梁有今无”字样),对于考证图书的流传存佚极有参考价值《隋书•经籍志》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目录设立类目的基础:设置了一个系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通过明确、限制类目的定义,给当时和后世设置类目和从事图书分类立了章程。
《隋书•经籍志》不仅明确标示出经史子集之名,而且列出系统的子目共55类(其中四部40小类,附录佛、道目录15小类)。
2、分类分有关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类下再细分40小类。
《七志》王俭南朝1、依《七略》编制,共40卷。
表现“命名与分类”和“序录”与“小序”上2、分类: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将道佛书附于后,即实际上有九类3、序录与小序的运用。
“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转录体)《七录》阮孝绪分类:内篇: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佛法录、仙道录对分类法的改进:史部独立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不立图谱类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对《隋书·经籍志》产生重要影响《汉录》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东晋道安经论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志录等7部分。
奠定了佛教目录的基础,“佛录开山之祖”。
《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
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大隋众经录目》始出现按经律论三藏并结合佛经形式特点进行分类的做法。
这种分类与以往的分类在不一样,它以译经内容为主,且辅之以形式。
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目录是《大隋众经录目》。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分类(4部44类)《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
即有收入《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
《总目》首有《凡例》二十则,为本目编纂之宗旨与原则。
次于经史子集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亦各有小序。
再次于各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和所据版本,每书之下皆据有提要。
《天禄琳琅书目》我国第一部官修版本目录《文献通考· 经籍考》一部通录古今图书的史志目录。
该目考订綦详,引证丰富。
编者马端临为南宋宰相马廷鸾之子,宋亡后隐居不仕。
明修《元史》未设艺文或经籍志《国史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由于图书收录标准不一样而受到批评《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基础上修成)清代的补史艺文志正是由于《明史·艺文志》未收宋辽金元著述,导致一些学者展开了补史艺文志工作;也由于《明史·艺文志》专收一代著述,给补志指明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