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技巧

合集下载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电视摄像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规律,拍出来的画面和图像就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遗憾。

下面是电视摄像注意事项,共20条,供参考。

一忌“七扭八歪”。

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

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

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

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三忌“横线切脖”。

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

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

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四忌“顶天立地”。

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五忌“缺边少沿”。

“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

十大经典拍摄技法

十大经典拍摄技法

十大经典拍摄技法经典拍摄技法是指在电影、电视剧或摄影等视听媒体制作中常用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的拍摄技巧。

以下是十大经典拍摄技法:1.高空俯视高空俯视是指摄影机从高处向下拍摄场景或对象,能够给人一种宏大、壮丽的感觉。

常见于电影中的开场镜头或场景转换的过渡,在展示场景整体布局或人物关系时尤为有效。

2.底往上拍摄底往上拍摄是指低角度向上拍摄场景或对象,使被拍摄者显得庄重、威严或具有权威感。

常用来表现英雄、争斗者、权力角色等形象。

3.过渡镜头过渡镜头是指通过特效或剪辑技巧将两个或多个镜头连接起来,使得场景或主题之间的转换更加流畅。

常用的过渡镜头有淡入淡出、剪影、剪切等。

4.镜头运动镜头运动是指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场景或对象,如移动、旋转、推拉等动态镜头。

运动镜头可增加动感,使画面更生动有趣,常用于追逐、动作等情节。

5.拍摄逆光逆光拍摄是指摄影机将被拍摄对象的光线从背后射过来,使画面中的需要突出的人物、物体或轮廓更加突出。

常用于人物或主题的独立展示。

6.焦准镜头焦准镜头是指通过调整焦距等手法,使画面中的其中一点或一些区域保持清晰,其他部分模糊或虚化。

常用于展示主题或人物眼神的聚焦。

7.慢镜头慢镜头是指将画面的播放速度放慢,使动作或运动变得缓慢而流畅。

常用于表现激烈的场景、情感的细腻变化或揭示细微的细节。

8.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指将画面中一些细节、物体或人物的局部放大,以突出其重要性或细节。

特写镜头在表达情感、展示道具或塑造形象时尤为常见。

9.手持镜头手持镜头是指摄影师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不使用稳定器或支架等固定器材。

手持镜头可以增加画面真实感和紧张感,在记录纪实、运动场景或追逐镜头中应用广泛。

10.长镜头拍摄长镜头拍摄指通过使用长焦距镜头,将远距离的对象拉近,增强其影像的压缩感和细节感。

长镜头常用于拍摄远距离的风景、人物或对象的逐渐放大,以及丰富画面层次。

以上是十大经典拍摄技法,这些技法在电影、电视剧或摄影中广泛应用,能够丰富影像表达手法,打造出视觉震撼和情感传达,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和细节]电视新闻摄像的注意事项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和细节]电视新闻摄像的注意事项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和细节]电视新闻摄像的注意事项说到电视新闻摄像,光靠理论是远远不行的,干这一行注重的是实践。

要做一个好的新闻摄像,必须是要有求真务实的技术功底,牢牢掌握摄像要领五部曲,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有创造力-爱动脑,你比专业人士拍得好,不断读书地从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

但是过硬的技术绝对是前提,经验则是理论加创造性出来总结出来了。

新闻频道摄像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寻像器调整:将摄像机置于彩条状态,用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对比度、亮度、屈光值和峰值静态,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

另外,一般摄像机都有斑马线指路提示,打开“斑马线”(ZEBRA)开关,使寻像器中出现“斑马线”,根据“斑马线”提示调整光圈就可获得合适的曝光阈值。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马线”电平或进行重新设定。

有的是信号在70%—80%时出现“斑马线”,为最佳曝光区域,有的是信号≥90%时出现,“斑马线”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提前曝光,就要考量减小光圈或其他办法,使画面曝光准确,确保拍到曝光正确的电视画面。

光圈调整:摄像机的光圈系数一般为F1.6-F16。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摄像机的增益在0dB时,改变光圈就可实现正确曝光。

摄像机的光圈有自动和手动两档,手动时可配合瞬时自动按钮测光。

不太紧急的情况下,提倡使用手动档,它配合瞬时自动按钮测光,曝光比较准确。

首先,可利用自动功能大体上测得光圈值,然后根据“斑马线”提示手动调节一下。

如果镜头内有大面积的高亮范围,自动系数光圈比正确曝光值偏低,观察寻像器手动把光圈加大一点。

反之,如果取景范围内有黄色大面积的黑色,使用控制台光圈的话,光圈会开得过大,可能造成主体过曝光,应将光圈收小点。

自动光圈主要应用于抢拍时使用,它的平均值可以通过菜单调整,加减0.5-1档的自动光圈量。

它使用起来方便,但不准确。

在强光下拍摄,要对光线进行衰减。

专业级以上的摄像机都安装了衰减光线的中性密度滤色镜,可根据光线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电视摄像中的操作与拍摄技巧分析

电视摄像中的操作与拍摄技巧分析

调平装置 ),使水平仪中的气泡处于正 再操 作 T — w 钮拉 出要拍摄 的人物 中景 快 ,使人 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 范 围 ,按下 录制 钮开 拍。这样 可 以最 程 中的画面 内容 ;有 的又太慢 ,看起来
手持拍摄时 , 可 以借助寻像器 ( 或者液 大 限度保 证景 中人 物最 清晰 。如 果拍 磨磨蹭蹭 ,拖泥带水 ,使人看了很不舒 晶显示屏 )上下横边框与景物 的地平线 摄 变焦 推镜 头 ,也应 该先在 长焦 距调 服 ;还有 的在 同一镜头 内,速度时 陕时
先选用有水平仪 的三脚架 ,调整三只管 环 ,使 落 幅图像 最清 晰 ,因为这 时的 是切忌 “ 过快过慢 ”和 “ 时快时慢” 。 脚 的长度 ( 专业用大型三脚架有专 门的 景深而短 ,调出的焦点最准确 。然后 ,
中。2 . 以寻像器 的边框作为水平参照。
有的摄像师在运动摄像时 ,运动速度太
例如我们想拍摄一个人物的中景录制前先操作tw钮变焦推使镜头焦距为最大值落幅为被摄主体的最主要部位例如眼睛或头部这与摄像机和被摄体的距离以及镜头的变焦比大小有关旋转镜头聚焦环使落幅图像最清晰因为这时的景深而短调出的焦点最准确

线
电视摄像中的操作与拍摄技巧分析
董朝 晖
1 引 言
焦点 变化 、画面表达 内容 、 镜 头用光 、

小段 固定拍摄 的画面 ,运动节奏应由
慢 而快 ,中间是匀速 ,最后 由快到慢 ,
的气泡校正水平 ,用三脚架拍摄时 ( 不 这与 摄像机 和被 摄体 的距 离 以及镜 头 中间的匀速过程 中不可出现 时动时停或
管是拍摄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 ),优 的变焦 比大小 有关 ),旋转镜 头 聚焦 者忽慢忽快的现象 。维持 “ 匀”的要领

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1、稳:电视图像的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定感。

所以为了保证画面的稳定,不论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持摄像机身的相对稳定。

为此应尽可能地利用三脚架。

在没有三脚架或无法利用三脚架的情况下,利用手持、肩扛便携式摄像机进行拍摄时,一是要优先考虑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来摄取稳定的画面。

二是要注意持机技术,如能利用身旁的一些依靠物做为辅助支撑,就尽量利用。

若边走边拍时,为减轻垂直震动,双膝应略为弯曲,脚与地面平行擦地移动。

2、清:为保持画面清晰,首先应保证摄像机镜头清洁,然后要调焦准确。

无论是拍摄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都要先把镜头推到焦距最长的位置,调整聚焦环使图像清晰,因为这时的景深短,调出的焦点准确,然后再拉到所需的合适的焦距位置进行拍摄。

拍摄变焦推镜头时也应先在长焦距时调好聚集,再回到广角,从广角开始推。

应该牢记,在长焦状态下调焦是使用变焦镜头拍摄清晰图像的基本要素。

当被摄体沿纵深运动时,为保持物体始终清晰,一是随着被摄物体的移动相应地不断调整镜头聚焦。

二是按照加大景深的办法做一些调整,例如缩短焦距、加大物距、减小光圈等。

三是采用跟摄,始终保持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的距离不变。

3、平: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即景物中的水平线应与荧光屏横边框相平行,垂直线与竖边框相平行。

如果这些线歪斜,就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在肩扛摄像机时,就应利用寻像器中的图像,诸如地平线、楼房的边缘、甚至是挺直站立的人物等生活中常见的水平与垂直线条件为参考,看其是否与寻像器荧光屏的过框相平行。

但要注意寻像器本身显示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应是正确的。

4、准:准是指根据录制内容的要求准确地摄取一定的景物范围,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画面构图能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出你所要阐述的内容。

一般不允许在镜头固定后再修正,那会给观众含糊、不准确、不严格的印象,甚至搞不清楚画面要表达什么。

巧用电视摄像拍摄技巧,提升电视节目收视质量

巧用电视摄像拍摄技巧,提升电视节目收视质量

电视节目是画面和声音的节目,电视摄像拍摄效果作为影响电视节目画面的因素,对电视节目质量有重要影响。

本文以提升电视摄像拍摄效果的策略为研究主题,分析了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电视摄像拍摄效果的因素,探索出了控制聚焦程度保障拍摄画面的清晰度、重视拍摄画面的平整度以给予观众良好的视觉体验、充分控制摄像设备的平稳性以避免出现画面不稳定问题、利用运镜技术对被拍摄事物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严格控制摄像机在拍摄运用画面时的移动速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采光、保证色彩质量和运用画面构图技巧提升摄像画面美观性的策略,以期为电视节目摄像人员提供参考。

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摄像是生成电视图像画面的重要基础,人们通过拍摄画面的衔接来了解电视节目内容,拍摄效果将影响电视节目主题的诠释和观众的观看体验。

首先,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影响电视节目内容的表达,当电视摄像拍摄画面衔接不畅或没有及时调整角度,则观众可能会对电视节目内容有误解。

其次,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影响电视节目主题的诠释,电视摄像拍摄角度、高度、采光和构图等不同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若电视摄像拍摄效果与电视节目主题不融洽,则会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割裂感。

最后,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将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观众希望获得分辨力更高、画面构图更合理的电视节目图像。

影响电视摄像拍摄效果的因素摄像师的拍摄理念摄像师的拍摄理念直接决定了电视摄像拍摄效果,因为电视节目摄像师将根据他的拍摄理念确定拍摄角度、拍摄方式、画面风格等,而上述内容构成了电视摄像拍摄的整体效果。

摄像师必须具备比较灵活的拍摄理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最新拍摄理念,提升拍摄质量;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根据电视节目类别调整拍摄方式,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摄像人员一方面要保证新闻拍摄的真实性,不将演绎的或容易引起误会的内容放进画面;另一方面要提升对新闻画面的敏锐度,及时抓拍重要画面。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与构图艺术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与构图艺术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色温的概念
色温,光的颜色标志,色温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谱 成分的标志。
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蓝,越低越偏红色。 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它并不是“色
的温度”。 人眼具有独特的适应性,能适应色温的变化。摄
像机CCD感光元件本身没有这种适应功能,不同 的光源色温不同,不调节会造成所摄景物的偏色。 为了贴近人的视觉标准,为了实现景物色彩的正 常还原,就要调白平衡。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从艺术角度出发调白平衡
技术角度,使景物的色彩逼真地重现。艺 术角度,对被摄物的色彩进行再创作。
其规律是白纸的色度和画面的色度成补色 关系。
补色:若两种颜色以适当比例混合后形成 白色,那么这两种颜色称为补色。例如, 蓝与黄、红与青等。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以写虚为主,寓情于景, 具有抒情性。具有多义性, 引发联想和想象。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全景的叙事和表现功能
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 人物。多用于表现人物之
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人物形体动作的表 现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 心理状态。
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大 都用全景或远景。远景、 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电视声音的种类:音乐、解说、同期声 同期声概念:和画面同时记录下来的声音。 同期声的理念和重要性。 手动录音和自动录音。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二、拍摄得讲究些规范些美些
景别
镜头
角度
构图艺术
运动
光线
色彩
电视摄像基本要求、技巧和构图艺术
1、景别
景别的意义:是被摄主体在屏幕中所呈现 的大小和范围。

电视剧拍摄中的摄像技巧与镜头运用

电视剧拍摄中的摄像技巧与镜头运用

电视剧拍摄中的摄像技巧与镜头运用在电视剧拍摄中,摄像技巧和镜头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它们对于制作一个吸引人、精彩纷呈的电视剧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摄像技巧和镜头运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视剧拍摄过程中的必备技能。

一、摄像技巧1. 姿势稳定:在电视剧拍摄中,摄像师需要保持稳定的姿势以防止画面抖动。

他们可以使用三脚架来稳定摄像机,或者通过手持稳定器来减少抖动。

姿势稳定是拍摄高质量画面的关键。

2. 焦距运用:摄像师可以通过调整摄像机的焦距来改变画面呈现的效果。

使用长焦距镜头可以突出主体并模糊背景,营造出虚化效果。

而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视野,并在定位和移动镜头时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3. 追焦技巧:在电视剧中,经常需要进行追焦拍摄来捕捉角色或物体的运动。

追焦时要保持焦点准确,需要摄像师具备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焦的敏感性。

4. 运动平滑:在拍摄过程中,适当运动摄像机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但过度运动可能导致画面晃动。

掌握好运动的速度和平滑度,使得画面更加自然流畅。

5. 光线掌控:摄像师需要了解光线的影响,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摄影灯光来控制画面的亮度和氛围。

通过光线的运用,可以突出重要的元素或者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二、镜头运用1. 前景引导:使用前景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摄像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树枝、门框等前景元素,将视线引导到画面的重要部分。

2. 逆光拍摄:逆光拍摄是一种常用的镜头运用技巧。

通过将主体置于光源后方,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或戏剧化的效果。

逆光拍摄还可以产生轮廓和背光效果,使人物或物体更加生动和引人注目。

3. 点对点拍摄:点对点拍摄是通过连续切换远景和近景来传递信息,增强剧情紧密衔接的感觉。

这种镜头运用技巧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4. 镜头移动:镜头的移动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活力。

摄像师可以使用平移、追踪、抖动等技巧来创造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

合理运用镜头移动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摄像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

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

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

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

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

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

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

(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

平均信号低于。

(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

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

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

(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

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

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

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

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

(1)手动光圈。

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

(2)自动光圈。

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

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

(3)即时自动光圈。

常态为手动光圈。

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

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

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

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

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

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

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

(3)加电子快门(Shutter)。

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

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

其作用是:动态分解力提升,使强光下的运动画面更清晰;降低灵敏度(在曝光正确条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扫描,用于拍计算机屏幕,消除黑、白滚动干扰。

4. 高亮背景拍摄有时拍摄主体曝光正常,但其背景过亮而缺乏层次,产生限幅(过曝光)。

这时可用开关控制,通过电子方式衰减高亮信号放大量,使过曝光部分仍然可分辨灰度层次,将正确曝光动态范围提高 600%。

这一功能各摄像机叫法不同:DXC-637P 称为动态反差控制DCC(开关);DY-98W 称为自动拐点(Autp Knee)(开关);Z1800 称为拐点(Knee Point)和拐点斜率(Knee Lope)(菜单调出);日立F2 称为对比度(Contrast),开关处于ON 位置,用于逆光拍摄时低照度信号提升,但杂波加大。

一、高调画面的拍摄拍摄高调画面有这样几个要求:①、所反映的人物,一般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

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

对于衣服的要求一般应为浅色。

②、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在拍摄人物全身高调画面时,更显得重要。

③、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防止人脸、衣服及其它进入画面部位出现灯光投影。

④、用斑马纹作参考,曝光要稍增加一点,这样可使人物的头发和其他暗调部位得到适当的补偿曝光,对于表现暗部的有效质感,减小反差起积极作用。

二.低调画面的拍摄低调画面的拍摄要注意以下几点:1、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

这样,衣服在画面中才能有层次。

穿黑色衣服时要注意与背景不要融合在一起。

有时为了表现衣服的层次可适当加一点装饰光,同时要防止出现“阴阳脸”的明暗各半现象。

2、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3、低调画面拍摄应采取综合测光,拍摄时把光圈适当开大半级,或开大2/3 级,这样亮部质感不会受到损失,暗部也有了层次。

4、低调画面拍摄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它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三、夜景画面的摄制由于摄像机与人眼的差别,往往真实的夜景画面却一团漆黑,无法表现夜景场面。

在日出前(如在城里华灯未灭)和日落后(华灯初亮)之际拍摄夜景,却能获得真实的夜景效果。

夜景画面一般要注意有较大面积的暗部(当然不是漆黑一片,要有部分层次),但更要注意画面局部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

高亮点的形成主要依据是生活中可以模拟再现的加强的路灯、台灯、壁灯、车灯等特定光源效果。

拍摄夜景要注意画面的空间透视,防止主体活动区域通亮一片,而远处却漆黑一团,这是很不真实的;另一方面要注意画面的景物布局,形成有效的远近明暗影调的配置,人为的拉开空间。

光线的来源要依据生活,要竭力防止不顾生活的真实毫无目的地乱打光和乱加光,以及为满足照度要求,满足被摄体质感表现而盲目用光现象。

有的电视节目的一些大场面和无任何人工光线来源的地方拍摄夜景,常利用白天的逆光,侧逆光和顶光,收缩光圈拍摄(也可在后期制作中利用技术手段压低画面亮度),造成画面内影像严重曝光不足,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阴天画面的拍摄阴天拍摄物体立体感差,明暗反差小,空气透视感弱,画面灰平。

在阴天拍摄时要注意前景的选择。

暗的前景能够加强空间透视,造成影调和物体的大小对比,是有意识地去克服画面灰平的关键因素。

阴天拍摄要注意背景的选择与处理。

拍摄以人物神情为主的画面,要让人脸始终处在画面中的高光部位,背景的色调一定比人脸这个中级亮度稍深一点。

要避开和避免以亮的物体或天空作背景。

拍摄以人物动作、轮廓形态为主的画面时,要注意人物与背景及周围景物影调的选择配置,加大画面反差,形成影调对比。

阴天拍摄应注意控制景深,造成虚实变化。

阴天光照度低,摄像机为满足其准确曝光需要,常常要改变其曝光组合和开大光圈。

控制好画面景深,则有助于突出主体,避免画面背景周围景物的干扰,造成一定的视觉空间,而且还可以表现某种运动。

五、雨雪天画面的拍摄暗色的背景是突出雨景特点的关键,深色的树丛小屋、墙璧、人群等都可以作为雨雪天拍摄的背景。

拍摄时,还要尽量让主体之后的背景靠近一些,这样雨雪特点就更明显,背景越远,效果越不明显。

雨雪天拍摄,要避开大面积亮的天空,可把雨或雪衬托在被摄体暗色的衣服上。

利用雪绒装点的树枝、厚雪积压的亭角、雨水滴落的房檐、水珠溅洒的玻璃等作为画面的前景,会给观众造成强烈的雨雪天印象,同时也能加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和阶调层次,影调对比。

雨雪天最明显的造型工具就是雨伞、雨衣等,不管它们在画面哪个位置出现,都会是很醒目的,这样的视觉语言很容易让观众们“读懂”。

雨雪天拍摄时,要尽量使拍摄点处在逆光或侧逆光的位置上,还可以利用天空散射光造成的顶光和顶逆光拍摄雨或雪。

视摄像技巧摘自:九重离恨天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

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

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

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

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

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即100%),且不大于(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

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

(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

平均信号低于。

(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

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