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看纳兰性德词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最新 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精品

最新 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精品

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悼念,除了怀念失去的美好之外,其实也在述说自己随亡妻而逝的理想和自身坎坷的命运,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的,欢迎阅读参考。

以悼亡为题材的创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纳兰性德是有意识地把悼亡题材的作品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在他全部的悼亡词里,更是他以真情贯穿一生的凄苦心境,从而形成其悼亡词独特的风格。

本文试从其悼亡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对自身命运的伤悼、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三个方面,展开对其悼亡词的分析,以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真挚哀婉、孤寂悲凉的词风的审美特质。

一、悼念亡妻,一往情深(一)青衫湿遍忍相忘读纳兰性德悼亡词最先感受到的便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种真情是对亡妻真切的情感。

关于卢氏其人,历史上对她的评价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虽然他们的结合是封建社会贵族之间的婚姻,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同样都是内心温柔、至纯至真的人,二人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美满的婚姻生活更是激发了纳兰诗词创作的灵感。

卢氏故去后,纳兰性德的悲伤与痛苦难以自制,他将对妻子的思念与追怀都注之于笔,故而他的作品都弥漫着浓厚的悲怆凄婉的情绪,如他的自度曲《青衫湿遍·悼亡》,对纳兰来说,卢氏不仅是自己的妻子,更是难得的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的朋友。

可惜世事无常,卢氏的早逝给纳兰带来的不仅是失去妻子的痛苦,更是失去知音的悲痛,短暂的欢愉换来一生的悔恨与内疚,纳兰此后的诗词创作便走向了“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此词作于卢氏离世半个月后,作者自编词牌以寄托对亡妻的哀思,应当是其悼亡词中的第一首。

他被深深的负疚感所束缚,陷入无法解脱的死结之中。

在纳兰眼中,妻子卢氏并不是政治婚姻下无言相对的傀儡,而是要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对妻子的悼念,往往也是在怀念失去的美好,伤感自己的命运。

从这首词中已经感受不到那个从容舒缓的纳兰性德,随着知情解意的爱妻的亡故,纳兰的心也随之而去,现实中的他更像是飘忽游离的浮萍,永远不会再安顿下来。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林德涛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文武双全,娴熟经史,尤善填词。

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着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在他不到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着有《通志堂集》,词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四十九首。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词选中着名之本。

纳兰性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介公子。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

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

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

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纳兰词”的主题风格情调体现在各个题材作品中: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

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

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

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多情善感的情感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

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

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意象”这一美学范畴,体现了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来看下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一)自然景观意象1、日意象纳兰性德诗词中,“日”意象(包括与“日”意象相关的意象)用得比较多。

如: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以“暝色”、“夕阳”写内心的愁绪。

纳兰性德诗词的“日”意象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落日”意象所占的比重特别大。

笔者初步统计,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夕阳”共计90处,“斜阳”19处,“薄暮、日暮”40处,“黄昏”16处。

词人如此钟情于落日与黄昏景物的采撷,与他长年扈从皇帝巡游并曾两次觇索伦于塞上奔波的心态有关。

他对扈从生活极端的不满与排斥,他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似乎都产生在落日黄昏这个时段,与落日这一意象所发散的传统的生命感受是一致的,落日黄昏意象其实是纳兰性德矛盾痛苦心理的一种表现。

2、月意象纳兰性德诗词中,月亮意象用得特别多,一共有241处。

月意象中,纳兰性德又特别喜欢用“残月、寒月、凉月、冷月、孤月”等意象,“残月”用到24处,“寒月”11处,“凉月”8处,“冷月”12处。

纳兰的诗魂似乎与月亮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他笔下的“月”意象,有写相思的: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虞美人》有用“月”意象来感叹岁月的流逝的: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鬓云松令》更多的是,他直接用“月”抒发悼亡之情: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蝶恋花》3、水意象纳兰性德是以“水”写愁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水”意象共有170处。

而“雨”意象又在“水”意象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共有107处写到“雨”。

“雨”意象在他的词里,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他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愁情感的一个载体。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

古代文学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李武双【摘 要】纳兰性德,清初第一词人。

以其婉转清丽的语言和凄清真挚的情感独领清代诗坛,他的一生写有许多作品,但以悼亡词的创作数量和成就最高。

本文将围绕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群,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纳兰性德 悼亡词 意象 艺术特色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第一词人。

[1]一生中写有许多词作,主要有爱情词,边塞词和悼亡词。

以其悼亡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可以说自潘岳开悼亡之风以来,纳兰性德是唯一一位能够与苏轼相媲美的悼亡词人。

王国维先生也曾评价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成就是不可小觑的,古今中外也曾有许多大家分别从他词的风格,写作技巧,审美意象等多个方面研究过他的悼亡作品,在此本文将围绕他词中的意象来浅析他悼亡词的艺术成就。

悼亡词,顾名思义是悼念死去的亲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篇,但真正以悼亡词命名的当属西晋的潘岳写给亡妻的《悼亡词》,从此之后,悼亡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词作,自潘岳开悼亡之先作之后,先后有沈约的《悼亡诗》,孟郊的《悼亡》等,但其中最为著名的还属苏轼的《江城子》。

直到清代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出现,他的悼亡词成为继苏轼之后的集大成者。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并没有声泪俱下的哭诉自己对妻子离去的痛苦,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意象,让读者感觉到他内心源源不绝,潺潺流水般的哀愁。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自然意象群在他的悼亡词中频繁的出现梨花;蔓草;柳;芭蕉;叶;秋莲等植物意象,其中以柳最多,共计出现十次。

“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多重象征,一是象征女性;从柳树的外形来看,它柔柔的垂落在河畔,随风摆动着迷人的舞姿,好像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向我们走来,所以诗人们常用柳树来形容风之卓越的少女。

纳兰词中大量使用这个意象,也是借柳来比做自己的妻子,他认为妻子卢氏是像柳枝一般娇弱柔美,温婉多情。

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

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

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第一篇: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摘要:纳兰性德是清代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中有着丰富的意象群,这些经过构思之后的意象,渗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意与审美趣味。

“风”这一意象,在纳兰词中有着独具一格的哀伤之美,蕴涵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意象;风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因犯太子保成的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离世,这位才华横溢,影响深远的清代重要词人,将凝聚着其短暂一生的真挚情感留给后人。

作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公子,拥有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的超逸脱俗的禀赋,他才华出众,出身豪门,本是前程无限美好的,却因人间聚散、人情冷暖,始终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纳兰性德的词,清新隽秀,哀伤而又动人,具有独特的真情锐感,表相处此人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纳兰性德的词备受当时以及后世人们的好评。

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梁启超赞他为“清初第一学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许其:“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之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汲取汉文化的精华,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擅长书法,又精于书画评鉴,而又保持着自然纯真的本性,这种“自然”、“真”尽现于词中。

纳兰留给我们的词存有三百四十余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又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以及四卷集《渌水亭杂集》等。

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

意象是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古人体会到,要把心中的意思说出来,就要运用意象,也就是说具体事物。

中国传统美学将意象是为艺术的本体,而意象的基本规律则是情景交融,由此构成一个包含着广阔的蕴涵于自身的完整的感情世界。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技巧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技巧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引言纳兰性德(公元1655年-1685年),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

他以其独特的词风、自由奔放、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表达技巧。

1. 自然意象的运用纳兰性德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等自然元素,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读者对于情感主题的共鸣。

例如,在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一词中,他使用了黄河流淌、万里沙滚翻等自然景物来描绘爱情之苦与无奈之感。

2. 对比手法纳兰性德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来展示复杂多变的人生和世态炎凉。

通过对比,他更加生动地描述了喜怒哀乐之间转换莫测的人情世故。

在《虞美人·听雨》一词中,纳兰性德通过对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表达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3. 借物抒情纳兰性德还善于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他通过将情感投射到花草树木、动物等自然事物上,凸显个体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

例如,在他《采桑子·慈母手中线》一词中,他将慈母的手与天边明月相比,并以此衬托出对母爱的思念之情。

4. 刻画细节纳兰性德在词作中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语言展示人物情感。

他以卓越的笔触刻画出词作中情感主题背后微妙而真实的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一词中,纳兰性德通过描绘行程中所见风景和遇见乡亲好友的场景来表现思乡之情。

5. 抒发个人心境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和内心情感的质朴。

在《浣溪沙·游蕲艾亭记》一词中,他描述了游历过程中所见所闻,并表达了在外漂泊时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感。

结论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情感表达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独特韵味。

通过自然意象、对比手法、借物抒情、刻画细节以及抒发个人心境等技巧,他成功地将复杂纷扰的内心情感转化为美妙动人的文字之间。

纳兰词用情至深的艺术特色

纳兰词用情至深的艺术特色

纳兰词用情至深的艺术特色一、逆反心理、悲情性格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朝权倾一时的宰相。

纳兰性德作为嫡长子,他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作为富贵公子,皇帝的近臣红人,他的作品理应是充满富贵荣华气质的,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却与他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总是带有一种伤感的气息。

三藩之乱后期,清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下来,为了安抚民心,康熙皇帝多次出巡,作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有幸陪同。

长时间的仕宦生涯,他对官场的黑暗心生抵触;多次陪同出巡天下,他对民间疾苦多有体察。

对于从小接受汉儒文化熏陶的纳兰性德来说,对百姓仁爱才是为官者应该做的,可现实却恰恰相反。

官员尔虞我诈,百姓生灵涂炭。

这一切让他心生厌恶。

另一方面,容若逆反心理的形成又是与康熙皇帝密切相关的。

康熙是个苦孩子,“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幼年登基,只有一风烛残年的祖母相伴,但他却除鳌拜、定三藩,开启康熙盛世。

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他的内心必须足够强大,他的思考必定深远。

他的童年是在鳌拜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朋党恨之入骨。

纳兰性德的才华康熙是很了解的。

所以,注定了皇帝不会重用他。

官场腐败,前途迷茫,促进了纳兰性德逆反心理的产生。

“这种逆反心理是纳兰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是纳兰词里多有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正是这种厌弃官场、渴望自由的逆反心理,在冷酷的现实中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纳兰性德渐渐形成了一种悲情性格。

二、明言用情,直截了当纳兰词之所以直抒胸臆、通俗易懂,是因为他坚持独抒性灵、崇尚自然的创作原则。

他的词感情真挚,一字以蔽之:真。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

因为真,所以少雕饰。

纳兰词明言用情不做作,不矫饰,没有华丽的秾丽语,也没有艰深晦涩的寒酸语,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实则是纳兰性德在吐露自己的心声。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纳兰词明言用情的突出代表。

纳兰性德是一个重视感情的人,他的悼亡词的每一个字都是真情的流露,让人读来声泪俱下。

他的悼亡词如《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半月前头扶病,……独伴梨花影,冷冥冥……教寻梦也回廊。

纳兰词的审美意象分析

纳兰词的审美意象分析

2纳兰词的审美意象分析■杨 雪/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纳兰词是指清初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纳兰性德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留下了卷轶浩繁的优秀作品,后世对于纳兰词的研究颇多。

纳兰词中的审美意象作为写作构思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充分表现词作的美,同时也表达出了词作的背后所包含的情感。

本文将对纳兰词的审美意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纳兰词 审美 意象分析纳兰性德是满清著名才子之一,在他人生中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显示,纳兰性德在诗词文赋等方面的天赋都很高,并且也留下了卷轶浩繁的作品,而其中后世对其词的评价最高,纳兰性德的词作被后人所研究,并归为纳兰词。

纳兰词所涵盖的内容颇多,包括咏物、咏史、爱情、友情、边塞、以及杂感等诸多方面。

作为纳兰词的创作者纳兰性德本人对其描述多为偏偏浊世佳公子的形象,有资料显示纳兰性德比较欣赏唐后主李煜,其文学作品受到花间词派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也惯用花草树木,凄风冷雨等意象进行。

一、纳兰词的特点及其意象纳兰词的特点为哀感顽艳,格高韵远,其词风清丽,擅长以景传情。

可以说在纳兰词的诸多意象之中,自然意象的应用是最多的[1]。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纳兰词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在纳兰性德在世期间,其词作就达到了家家争唱的效应,清末民初的很多学者也格外推崇纳兰性德的词作。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纳兰词的不断重视,各类学者对纳兰词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纳兰性德研究会的成立是学术界对纳兰研究的新高潮。

二、纳兰词中的审美意象纳兰词中审美意象可以泛指纳兰词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而纳兰词的诸多意象之中自然意象占据了大多的内容。

自然意象作为古今词人习惯使用的意象,涵盖较广,内容寓意驳杂,本文仅就其中较常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简单分析。

其中主要的审美意象包括:雨、风、水、月、花、叶[2]。

(一)纳兰词中风和雨的使用纳兰词的惯用风雨等意象进行情感的表达,风雨的意象大多出现在纳兰词哀婉悲伤的诗句中。

纳兰词中“冷雨凄风打画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45 -
袁行霈说:“意象,首先必须呈现为物象,否则 零。容若词Biblioteka 亦以此为压卷之作。”在悼亡词中,纳
很难为人理解。”[6]物象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 兰调集了很多意象,共同形成哀感顽艳的风格。如
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一旦进入诗人 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此恨何时已。滴空
的构思中,就会或多或少带有、染上诗人主观的色 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
一个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 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格很大 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意象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往往 带有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诗人形成不同 的艺术风格。通过意象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即“立象以尽意”,还可以创建新颖的艺术形象,来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意象属于美学范畴,是中国古 代诗歌中十分重要的诗学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象 (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象具 有确定性,如菊花寓意傲霜坚强、隐逸高洁、清高脱 俗;杨柳代表惜别之情、思亲之意、怀乡之思;鸿雁 象征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等等,这些意象 及其含义说明意象的意义有其确定性,且为社会所 公认,具有社会属性。意象具有多义性,即一个意象 会引发很多个引申含义,如“月亮”,本身是团圆之 意,然而在团圆之夜却有很多难以团圆的游子、行 人,因此它又有思念、怀乡等涵义。意象的多义性使 诗歌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 象、联想的空间。而由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是诗人 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 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同时也具有个性 化的特征。词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自己主观的 情绪渗入其中,因此好的诗词的意象及其形成的意 境总是个性化的。如一说到菊花,大家马上就想到 陶渊明,因为陶渊明诗歌中有大量咏菊之句,而诗 人本身也种菊,菊花就自认成为他的专属个性意 象。再如一提到月亮,也很自然地想到李白,他是古 代写月亮最多的诗人,很自然地就把月亮与李白联 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更加说明了拥有 个性意象的重要性。而纳兰性德也有自己创作的意 象,如对“梦”的描写,有 100 多处,主要有梦凄迷、 远梦、魂梦、幽梦、秋梦、残梦、吹梦、春梦、轻梦、断 梦等等,可谓是完全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
一个诗人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 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意象群。纳兰性德之 所以到现在仍然广受欢迎,意象的丰富多样性和独 创性是其原因之一。纳兰性德研究无疑是清词研究 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涌现了很多研究纳兰词的 论著和文章,但大多数都从其词的内容、分类、身世 等方面入手,从意象角度来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比 较少。本文写作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想以纳兰词意象 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的 原因。
古往今来,评论纳兰性德词风格的不乏其人, 如陈廷焯“情词凄婉,似韦端己手笔”、“一片凄感, 笔笔凄艳”、“凄凄切切,不忍卒读”[1];谭献“以成容 若之贵,项连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 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2];谢章铤“纳兰容若深于情 者也”[3];唐圭璋“不假雕琢,似此真不愧大雅矣,古 今艳词亦不多见也”[4];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 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弊,甚欲推尊斯道,一 洗雕虫篆刻之讥”“、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 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重浑至何难矣”[5],等等 评论不一而足,都一语中的,道出了纳兰词的风格 特征。
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具体的客观 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这首词中运
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具象,让作者的情思得 用到的意象有雨、花、魂梦、双鱼、清泪等,弥漫了哀
到具体可感的表达。作用之二,使难抒之情、难言之 伤、凄婉的心情,而“魂梦”是爱妻逝后作者生活状
理,由意象代抒代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态的写真,词人在卢氏逝后浑浑噩噩、似梦非梦当
彩,经过了诗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各 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
方面综合的侵染之后,就成为意象。正如王国维所 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
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显然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意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
象带有了诗人的个性特色。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 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
第 33 卷 第 9 期 2012 年 9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9 Sep. 2012
从意象看纳兰性德词艺术风格
樊蓝燕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一个诗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 格很大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纳兰词至今仍是研究界的热点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它独特的意象,及由此意 象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试以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意象;艺术风格;哀感顽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45-03
构思意象,意象的这些作用在纳兰词中均有体现。 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客观之诗人不可 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
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 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
效果。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能给 中度过了三年,伴随着词人的是凄楚的天气“雨”
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作用之 天,凋零的花朵,想象亡妻亲手写过的信笺,词人辗
三,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将含义隐藏于意 转反侧,难以成眠,只有流不尽的思念的泪水。再如
象中,不做讽喻而讽喻之意毕现。纳兰能成功调遣、 《沁园春》:“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