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最新 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精品

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悼念,除了怀念失去的美好之外,其实也在述说自己随亡妻而逝的理想和自身坎坷的命运,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词风的审美特质的,欢迎阅读参考。
以悼亡为题材的创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纳兰性德是有意识地把悼亡题材的作品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在他全部的悼亡词里,更是他以真情贯穿一生的凄苦心境,从而形成其悼亡词独特的风格。
本文试从其悼亡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对自身命运的伤悼、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三个方面,展开对其悼亡词的分析,以浅探纳兰性德悼亡词真挚哀婉、孤寂悲凉的词风的审美特质。
一、悼念亡妻,一往情深(一)青衫湿遍忍相忘读纳兰性德悼亡词最先感受到的便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种真情是对亡妻真切的情感。
关于卢氏其人,历史上对她的评价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虽然他们的结合是封建社会贵族之间的婚姻,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同样都是内心温柔、至纯至真的人,二人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美满的婚姻生活更是激发了纳兰诗词创作的灵感。
卢氏故去后,纳兰性德的悲伤与痛苦难以自制,他将对妻子的思念与追怀都注之于笔,故而他的作品都弥漫着浓厚的悲怆凄婉的情绪,如他的自度曲《青衫湿遍·悼亡》,对纳兰来说,卢氏不仅是自己的妻子,更是难得的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的朋友。
可惜世事无常,卢氏的早逝给纳兰带来的不仅是失去妻子的痛苦,更是失去知音的悲痛,短暂的欢愉换来一生的悔恨与内疚,纳兰此后的诗词创作便走向了“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此词作于卢氏离世半个月后,作者自编词牌以寄托对亡妻的哀思,应当是其悼亡词中的第一首。
他被深深的负疚感所束缚,陷入无法解脱的死结之中。
在纳兰眼中,妻子卢氏并不是政治婚姻下无言相对的傀儡,而是要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对妻子的悼念,往往也是在怀念失去的美好,伤感自己的命运。
从这首词中已经感受不到那个从容舒缓的纳兰性德,随着知情解意的爱妻的亡故,纳兰的心也随之而去,现实中的他更像是飘忽游离的浮萍,永远不会再安顿下来。
从纳兰诗词的情感特色看其艺术成就

从纳兰诗词的情感特色看其艺术成就一在明清这样一个古典诗词创作无可奈何地走下坡路的时代里,有一位词人却以赤子般纯净、敏感的艺术心灵,新鲜、深沉地感受天地万物,创作出了许多真挚、清丽、凄婉、深情的作品,使词的创作重新焕发出了异彩。
他就是清初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而他的边塞词则大多苍凉雄浑,如《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边塞风景之荒凉,历史意识之深沉,完全可以跟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媲美。
所不同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宋词中罕见的描写边塞风光的佳构,而纳兰词中优秀的边塞词却并不稀有。
纳兰的边塞词中的一些佳句,如“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都能令人想起盛唐的边塞诗。
当然,纳兰词在情感方面占主导地位,并且前人都注意到了的特色应当是感伤。
这突出表现在悼亡词中,如那首著名的《金缕曲》: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
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悼亡词,感情之凄婉、真挚、深沉,足以与苏轼的《江城子》相媲美。
纳兰一生写了大约五十首悼亡词,每一首都那么真挚、缠绵、感伤。
但纳兰词的感伤风格并不仅仅限于悼亡词。
比如: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采桑子》)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太常引》)实际上,无论是外在的自然景物,还是内在的心灵世界,在他的笔下往往都染上了一种感伤、悲凉的色彩,以至于张预说纳兰词:“沉幽骚屑之思,婉丽凄清之体。
试论纳兰容若爱情词中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论纳兰容若爱情词中的艺术特色李润泽 山东潍坊一中摘 要:纳兰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他的词或清丽婉约,或哀感顽艳丽,字字珠玑,首首精粹。
纳兰容若现存的348首诗词作品中,对边塞江南的景物描写居多,但是从艺术成就和后世影响来看,却以悼念亡妻、歌颂爱情的《饮水词》最为出名。
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就是对其爱情词影响力的有力佐证。
文章在赏析纳兰容若爱情词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爱情词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纳兰容若;爱情词;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97-01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价纳兰词“如听中宵梵呗,先凄婉而后喜悦,令人不能卒读。
人言愁,我始欲愁。
”纳兰容若家世显赫,加上天资聪颖,因此仕途通达、平步宦海。
但是爱妻早亡、挚友聚散以及后期的职场厌倦,都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悲观。
于是乎,纳兰容若将对亡妻的思念寄托在诗词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是纳兰容若爱情词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况。
一、精妙的修辞手法纳兰容若爱情词中虽然无时无刻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其中也不乏精妙的修辞手法,其中用典和化用这两种手法,在爱情词中最为常见。
例如,《菩萨蛮》中“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从词的字面叙述上看,主要是通过分别前的环境以及心理描写,来衬托词人的相思和不舍之情,营造出了一种对分别的恐惧和内心的空虚情境。
词中“催花未歇花奴鼓”一句,是引用了唐玄宗时期李链的典故。
李链小字“花奴”,被封为汝阳郡王,不仅天生俊美,而且文武双全,深受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喜爱。
玄宗尝于二月初一晨,见宫中景色明丽,柳杏将吐,遂命高力士取羯鼓临轩纵击一曲《春光好》,曲终,花已发坼。
玄宗笑言:“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纳兰容若用这一典故,来暗示花开即落、好景不长,表达出一种离别在即时的惆怅和哀伤。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李翠翠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
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
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
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
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
[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
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
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
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
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
如《南乡子》这首词: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
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
爱看晴丝百尺长。
风定却闻香。
吹落残红在绣床。
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
共喒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
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学生姓名:陈玉婷学号: 118580046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1级专升本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内容提要:纳兰性德,一个出生贵族家庭的性情中人,一个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碎了再捏成词,谱成曲,叫人不忍卒读,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是耐人寻味。
关键词:纳兰性德鲜明题材真纯特色独特环境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正黄旗人。
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其本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深得皇帝宠信隆遇。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①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著有《通志堂集》②,词先后结集《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现存348首。
③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
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
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纳兰性德诗词的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诗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诗词的艺术特色在清词“中兴”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流传于后世的词作,也成就了此时代的一批词人。
在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纳兰性德,他继承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晏几道的词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调。
一.前言“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
在人们眼中,这是一首凄凉唯美的爱情词,多数人认为它出自于晏几道或苏轼之手,但这首词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选拔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
出入扈从,应对称旨,极得圣祖隆遇。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底,以寒疾终。
纳兰才气横逸,多愁锐感,能诗,擅词,尤工小令。
词风真挚自然,多低徊婉转,悲凉凄恻。
悼亡之做堪称绝调。
著有《饮水词》,(亦称《纳兰词》或《通志堂词》)。
陈庭焯说:“词兴于唐,盛于宋,亡于明,而再振于国初,大畅厥于乾嘉以还也。
”清初词坛的再振,其成就不及宋,但毕竟是出现了中兴之局。
科技论文。
这也表现了其独有的时代特征:第一,词人纷起,词作繁多。
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现存宋词约二万首,金元词7300首,而清词“总量将超出20万首以上,词人也多至一万数”。
这也表现出,清代词创作的繁荣盛况。
第二,流派纷呈、推陈出新,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未有过清代那么多的艺术流派和群体,他们的艺术主张是那么鲜明,审美追求那么坚定,并且往往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家族血缘关系的特点。
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变风于前,余波留及清初词坛;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和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争奇斗艳、兰菊并茂;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更影响词坛百年之久。
第三,抒情文体得以确认。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而词以抒情为主,在传统理念和道德中,不为人所接受。
浅析纳兰爱情词中的艺术特色

人 ”。而 “ 相 思相 望不 相亲 ”则 化 自王勃 《 寒 夜怀友 杂体 》 “ 故友 故情 怀故 宴 ,相 望相 思不 想 见 ”。亦有 白居 易 《 三 年别》 “ 悠 悠一 别 已三 年 ,相望 相 思明月 天 ”和李 白 《 相 和 歌辞 ・ 相逢 行》 “ 相见 不相 亲 ,不如不 相见 ”。[ 2 】 由此可 见 ,纳兰 容若 的爱情 词 皆有对 古时 诗词 文赋 的 化 用 。引用 典故 多 ,并且精 炼地 融合 ,将 自我 的思 想感 情 与所 引用 的诗词精 妙 的结合 ,让 爱情词 的 内涵提 升 。 真 切 的情 景 交融 “ 成容 若君 度过 了一季 比诗 歌 更诗 意的生 命 ,所有 人 都 被他 甩在 橹声 后面 , 以标 准 的凡夫 俗子 的姿 态张 望并 羡 慕 着他 。但 谁又 知道 ,天才 的悲 情反 而 羡慕每 一个 凡夫 俗 子 的幸 福 。虽然他 信手 的一 厥词 就 能弥漫 过你 我 的一个 世 界,可 以催漫 天 的烟火盛 开 ,可 以催 漫 山的荼 縻谢 尽 ”口 】 , 徐 志摩 先生 是如 此评价 纳兰 容若 的 诗词 。志摩 一生 苦苦 追 求着 自己的爱情 ,正 如纳兰 容若 一样 。或 许 ,两人 内心 对 于爱情 有着 相 同的情愫 ,才 会有彼 此 内心 的相惜 。 纳 兰容 若情 景交 融 的独 到之 处 就在于 他善 于勾 勒 出生 活中那 点滴 的温 馨 ,再配 以 自己最 真挚 的感情 ,这 样 的创 作手法 在其 悼念 词 中尤为 突 出。正 如 《 浣 溪沙 》 “ 谁念 西 风独 自凉 ,萧萧 黄叶 闭疏 窗 ,沉 思往 事立 残 阳。被 酒莫 惊 春 睡重 ,赌 书消得 泼 茶香 ,当 时只道 是寻 常 ”,此情 此 景 , 易于 另伤情 之人 产生 共鸣 之感 。此 时 已入 深秋 ,凉 凉西 风 侵蚀着 我 内心 的苦 闷,不 忍见那 片 片枯萎 的黄 叶 ,轻 闭小 窗 ,在 残 阳下站 立 ,回忆 曾经 的点 点滴滴 。那 时春 日里 我 们饮 酒作诗 ,直 至醉 卧不起 ;那 时 我们 也学李 清照 和赵 明 诚一样 赌书 泼茶 ,琴 瑟和 鸣 。可 是 只怪我 认为 当初 那 只是 寻常 小事 ,如今 已不 能再有 。以 日常生活 中夫 妻俩 的寻 常 生活入 手为 线 ,描绘 出一 幅夫 唱妇 随的情 意绵 绵 ,再 由现 下相 比, 两 人 比肩 只剩下 一人孤 单 。 情感 一 前一后 的 比较 , 在最 后一句 “ 当时 只道是 寻常 ”发 挥至 极致 。其 实这一 首 词与 苏轼 的 《 江 城子 》有 着或 多或 少 的相似 之处 。 “ 十 年 生死 两茫 茫 ,不 思量 ,自难忘 。千 里孤 坟 ,无处话 凄 凉 。 纵使 相逢应 不识 ,尘 满面 ,鬓 如霜 。夜 来幽 梦忽还 乡 。小 轩窗 ,正梳 妆 。 相 顾无 言 , 惟 有泪千 行 。 料 得年 年肠 断处 : 明月 夜 ,短松 冈 。”苏轼 同样 地也 是写 出 当时夫 妻俩 的和 美, 与 当下孤单 影 只相 比, 突 出 自己“ 泪 千行 ” 的悲伤之 感 参 考 文献 : [ 1 ] 苏缨: 《 纳兰 词 典评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8 年 5月第 1 版 ,第 1 0 3页 .
试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

白衣裳凭朱 阑立 , 凉 月趋西 , 点鬓 霜微 , 岁晏知 君归不 归?残更
求。如《 望江南》 :
初八月 , 半镜上清宵 。斜 倚 画阑娇不语 。暗移 梅影过 江桥。裙 带北风飘 。
看。况复此宵兼 雪 月 , 白衣 裳 凭 赤 栏 干 。 ”“ 岁 晏 知 君归 不
此词将 词人 扈从康 熙皇帝 出巡北 方之 所见所 闻所感描 绘出来。五更 、 寒月 、 积雪 、 客栈 、 西风 、 晓星 、 平沙 、 飞翔 呜叫
归? ” 应该是化用《 诗经 ・ 采薇》 “ 采薇 采薇 , 薇亦 作止 。日归
( V o 1 . 1 6 . N o . 1 0 )
残 论 纳 兰 性 德 词 的 艺 术 特 色
高 瑾
( 铁岭市图书馆 , 辽宁 铁岭 1 1 2 0 0 0 )
[ 摘
要】
本文主要 论述 了纳 兰性德词 的艺术特 色: 意境 美的追 求 ; 文字上 的特 色; 语 言 色彩 的运 用 ; 动 与静的对 比 ; 刚柔
这 里写八月初 旬夜晚 , 像半个 明镜似 的皎洁月亮 升上湛 清的夜 空之际 , 美人斜倚 着似 画如 图的精 美栏杆 , 娇羞 不语 。
而旁边散 发着淡淡幽香 的梅 花倩 影 已经暗 暗地移 过 了江边 的如 虹似霓的桥。不明说在月夜 中呆 了多 么久 , 而 用梅影 已
移过 江桥来暗示时间之长 , 又有衣裙 的绫 罗锦带在 清爽 的北
下 面试从几个 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
一
二、 纳兰词清新 自然 , 淡雅质朴 , 晓畅流利 。 如“ 清 水 出芙 蓉, 天然去雕饰” 。比如他 的《 寻 芳草 ・ 萧寺记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李翠翠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
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
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
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
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
[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
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
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
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
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
如《南乡子》这首词: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
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
爱看晴丝百尺长。
风定却闻香。
吹落残红在绣床。
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
共喒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
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
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
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
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
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
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
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
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
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
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独自感怀。
尤以结语“小立樱桃下”使女子怀春伤感的形貌风神清晰可见,使人顿生爱怜。
(二)闺中思妇形象“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多情之人难以摆脱离别给人所带来的愁苦。
纳兰性德笔下的闺中妇人更是难逃离别这一难关。
妇人独守闺房的苦楚,企盼游子归来的急切心情,对行人绵延不绝的思念都渗透在词的字里行间。
如《浣溪沙》中:睡起惺忪强自支。
绿倾蝉鬓下帘时。
夜来愁损小腰肢。
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
更兼何事耐寻思。
这首伤感之作,写思妇思念游子的幽独孤凄的苦况。
上片写思妇的形貌。
思妇早晨刚刚睡醒有些轻松之意便勉强支撑起自己虚弱的身体,当撩开床帏下床的时候乌黑发亮的秀发便覆盖下来,而忽然感到周身不适,这都是因为过度的相思之愁令身体受到损伤。
此三句中“睡起惺忪强自支”将思妇的憔悴容颜表露无遗,而“夜来愁损小腰肢”将思妇的无限愁思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词的下片刻画了思妇在闺阁中独守的心理。
远方游子归来的行迹迟迟没有音讯,思妇只能空自伫立远望。
“幽期细数却参差”思妇由于思念而暗自数着相会的时日,但心思太乱,故而数了又数,还是数不清。
这一个细节的捕捉和描画,便将她思念过度而致痴迷的情态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光是这一种相思就愁煞了思妇,所以思妇再没有心思耐性去思索其他的事情。
一个饱受相思之苦,幽独孤凄的思妇就这样产生在读者面前,惹人怜爱。
又如《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对闺中思妇的刻画犹如微型小说中的主人公。
其中有环境氛围的渲染,落红满地,麝烟缭绕,小楼笼罩在夕阳的残辉之中,这一切无不给人以凄迷之感。
接下来是心理的刻画,思妇只因相思之情而愁情无限,容颜憔悴、形销骨立,“有谁知”一个反问将思妇忧愁哀伤却无人知晓的悲惨境遇表露无遗。
最后是动作的描绘,无聊之余思妇教鹦鹉念游子远行之前所作的诗篇。
这一举动使思妇的无形的无限思念之情顿时可感可知,极具蕴致。
尤一“闲”字,看似思妇闲暇无聊、平心静气,内心实则千头万绪、愁肠百结,将思妇的千回万转的思念之情表露无遗。
而《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则通过今昔对比,将相思苦恋的思妇刻画得尤为动人。
尤其是上片追忆往日恋情时“手挼裙带那时情”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当时思妇相恋的幸福状貌,从而更加衬托了思妇今日的“年来憔悴与愁并”的愁苦憔悴的容颜。
而《浣溪沙》(十二红帘窣地深)、《踏莎行》(春水鸭头)等等词作中分别呈现出情态各异的思妇的形象。
(三)亡妻形象纳兰性德身为贵介公子,又是多愁多感之人,但他对爱情的态度是严肃而真挚的,就其个人的婚恋来说,他早年娶卢氏为妻,与她伉俪情笃、相濡以沫。
好景不长,卢氏离他而去,自此悼亡的诗篇在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的伤痛中应运而生。
叶舒崇在《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中说自纳兰妻卢氏去世之后纳兰作词则“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也无论是诗人身在家园塞上、醒里梦里,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挽唱,始终没有停止他对妻子的思念哀悼。
如《青衫湿·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
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首悼亡词写了妻子的贤惠,又写了词人对妻子的情真意切。
词一起径直抒情,先从词人所著妻子生前缝制的“青衫”落笔,衣服已经被眼泪湿遍,虽不能安慰词人,可词人却不能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
剪刀声、犹在银釭”写出了妻子在病中深夜之中仍不停地为词人裁剪衣服,既显示她是一位贤良的主妇,更透出剪作时的一片深情。
接着寓抒情于叙事中,妻子“生来、小胆怯空房”,如今却独自在幽泉之下受尽凄凉。
这是生者代死者设想,愈觉情深,并且希望妻子的魂魄能够识路与自己梦中相见,寻找往日的欢乐。
下阙赋悼亡,在蔓草斜阳之中更加愁绪满怀,忍受着失去妻子的痛苦,妻子长眠,自己泪如泉涌也无法将她滴醒,只有和泪、椒浆祭奠爱妻。
至此,笔锋一转,由方才的绮怀幽思含泪祭奠,而设想对方对自己的关怀。
妻子在幽泉之下“还为我神伤”、并劝阻词人“再休耽、怨粉愁香”,从侧面写出了亡妻生前对词人的体贴与关心。
最后生出奇思妙想,料想获得重新团聚,自然只是美丽幻想,而那时更禁不住柔肠寸断了。
此篇写出了妻子生前的温柔贤惠以及对自己的体贴入微,由此更加凸现了词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而《鹊桥仙·七夕》中纳兰于爱妻亡故后的七夕节表达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词作之中“忆素手为予缝绽”词人回忆了亡妻生前亲手为自己缝制罗衣的情景,凸显了妻子的勤劳贤淑,以及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而《于中好》是纳兰于亡妇生辰的前一天所做,全词虽没有直接描绘亡妻的形貌,但却写了亡妻的一系列遗物,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测到亡妻的音容笑貌。
词中“忽傍犀奁见翠翘”提及了亡妻生前梳妆打扮所用的妆奁翠翘,我们的头脑中不禁会浮现出美人在镜前梳妆打扮的优雅与精心。
而“尘满疏帘素带飘”则写亡妻生前整理使用的尘帘飘带现在却布满了灰尘,我们不禁会想象出纳兰妻辛勤劳作的场景,真是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楚与无奈。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等词作一一塑造了令人无限感伤的亡妻的形象。
纳兰词作中的悼亡词是其情词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两者均以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而著称。
但二者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还是有差别的。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多抒发妻子去世给自己所带来的悲伤痛苦,以及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纳兰的其它情词则抒少女怀春之意、思妇想念游子、征夫思念妻子、宫女幽怨之情。
纳兰的悼亡词与其它情词相比来说,感情更为深沉、真挚,更能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感慨叹,让读者的心灵受到更大的震颤与感动。
(四)孤寂征人形象征人远离家乡,被迫与妻子分离,与家人在一起的欢乐祥和早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只是凄苦孤寂,而在萧瑟的秋季对妻子的思念则更能撩起征人的一片愁思与无奈。
如《菩萨蛮》这首词: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这一首征人在外思念妻子的伤离之作,上片起二句说月夜之下思念起妻子,想象妻子端坐在晶莹玲珑的水晶帘之中,“云鬓香雾”道出了妻子的美丽,但是这一切距离自己却是如此遥远,不胜伤感。
接二句转进一层说西边的天际月儿已经上了梧桐的树梢,夜已深沉,只身在外,无人关心冷暖,好不凄凉。
下片承前意脉,西风阵阵,纬络声声,让人难以入眠。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把征人对欢乐不再,忧愁伤人的难以面对并承受的心理波澜与无限感伤刻画殆尽。
钱仲联在《清词三百首》云“短幅而语多曲折,能透过一层写”。
的确如钱仲联所说,词作通过征人遇物感伤、临秋落泪来挖掘征人内心的无限孤寂,来表现征人对妻子的无限怀念之情。
如此一个孤苦寂寞、多情多感的征人形象不禁让人感慨不已。
又如《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刻画了月夜征人怀念妻子的凄清孤苦的形象。
征人月夜梦回酒醒,只因伤痛之怀难耐,以至于听到杜鹃悲啼之声而清泪涟涟。
这里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征人的伤情之思与怀人之情。
而《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中更是将一痴情征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夜雨芭蕉、声声传情的氛围之中,心中充满离愁之苦的征人不禁展开妻子往日寄来的书笺细细品味,词人用这一细小的情节,便活脱脱地勾画出征人相思的深切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