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关于李清照词易安体的艺术特色

关于李清照词易安体的艺术特色

关于李清照词易安体的艺术特色一、引言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她的词作为宋词三大家之一,一直以来备受推崇和喜爱。

其中,李清照以易安体词最能代表她的艺术造诣。

易安体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易安体的艺术特色1. 语言表现易安体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语言的表现上。

首先,易安体的词多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句式简练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让人记忆。

其次,易安体的词语言简练精炼,没有繁琐的修辞,自然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最后,易安体的词语言多用平易近人的白话,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 感情表达易安体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感情表达上。

易安体的词多以爱情、友情、离别、怀旧为主题,以细腻动人、婉约清丽的笔触表达出深沉、真挚的感情,悠扬动人,感人至深。

易安体词情感线索细腻,情感转换自然,使人感受到一种充满人性、浓郁文化气息的美感。

3. 美学价值易安体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美学价值上。

易安体的词以简朴、自然、含蓄、婉约为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美学理念。

其抒写风景、描绘战争、歌颂人生等方面的情感,在艺术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让人陶冶情操、增长人生阅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4. 影响力易安体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影响力上。

易安体的词是李清照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文学遗产。

易安体的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易安体的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的文化交流也具有很强的推广作用。

三、易安体的代表作品1. 《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创作的代表作品。

它以梦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女子因怀念夫君而进入梦中,梦里与夫君相见、又别离的情节。

整首词包括了思念、相逢、别离这三个部分,既把握了情感的转折,又展现出了流连梦中的清新唯美,成为了易安体词中不可忽略的经典佳作。

2. 《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易安体词的代表作之一。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婉约清新:李清照的词多以婉约风格为主,情感表达细腻、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柔美、优雅的感觉。

2. 情景交融:她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情感,使情景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深远、美妙的意境。

3. 音律和谐:李清照对音律有着很高的要求,她的词往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4. 用典巧妙:她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5. 真挚情感:李清照的词情感真挚,无论是表达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还是抒发对生活的感悟,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6. 女性视角: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深刻的描绘。

例如,她的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体现了她婉约清新的风格,通过对雨后海棠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声声慢·寻寻觅觅》则以叠词的运用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在婉约中蕴含着深沉,清新中透露着隽永,
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艺术特点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创作的主要因素,她的词作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

她前期词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创作的,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词人用明快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

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清新俊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南渡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其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

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

观其一生的创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她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声调明白流畅。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

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

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

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

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她的诗词多写爱情、家国情怀、生活琐事,风格清丽,含蓄婉约。

她的诗词以抒情为主,语言流畅婉转,意境幽静深邃,情感真挚动人,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新脱俗
李清照的诗词语言清新脱俗,不拘泥于俗套,她的诗词包含了大自然、人物、情境等,节奏感强,节奏宁静,押韵婉转,情感含蓄,善于运用比方和修辞,使诗句更加优美和生动,体现出李清照谨慎,深入人心的特点。

二、婉约含蓄
李清照的诗词富含婉约含蓄的情绪,她的诗句华丽流畅,但情感却深藏不露,暗含着深切的感受,涵盖了人生百态,表达了她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

她的诗词不像一些男性诗人的诗词那样直截了当、热情洋溢,而是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丝深深的怀念和感慨。

三、朴实自然
李清照的诗词朴实自然,强调了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她讽刺性地抨击那些虚伪、浮夸和虚荣的行为,鞭挞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倡导真善美的生活方式,呼唤人们回归自然,珍视自己的本性和人性,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1。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

在宋代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词家中,她是位极有艺术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

她的诗、词、文俱佳,而以词最为突出,享誉文坛。

她一生的创作横跨北南两宋,词以北宋灭亡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涉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后期词将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入于所作,多慨叹孤独、凄凉、清冷之身世,感怀离乡、丧夫、失国之悲痛,风格转为低回宛转,凄苦深沉。

其诗虽为数不多,却足见超凡脱俗、卓然一家之特色。

本文侧重就“情景交融,别具神韵”、“语言清丽,别具一格”、“构思新奇,别是一家”三方面来阐述一.情景交融别具神韵与欣赏诗歌一样,品评词的高雅崇尚的是神韵。

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

韵者何?余味不尽者是。

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

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

李清照的创作一直遵循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原则,她极善于将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恰切地倾注于笔端,泼洒于纸面。

她的很多名篇佳句,长久以来一直感天地泣鬼神,一直传诵于一代代的口碑上,尤以写离愁别恨、思乡念国的深情与当时所处景物,环境自然地融合起来表情达意的这类作品更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达到情景交融,别具神韵的境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寓情于景,委婉含蓄。

《醉花阴》(薄雾浓云悉永昼)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这首词很能体现其词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情意委婉,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清照结婚后不久,她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

生活的孤寂,使她时常怀念游宦在外的丈夫。

其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因思夫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这首词表面上写李清照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自己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早到晚的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天气是阴沉沉的;这种天气下,人的心情也是愁思绵绵、孤寂难捱。

胸中之情——“愁”情,与眼前之景“薄雾浓云”自然融合。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

其实李词留传下来的并不多,辑存至今珠不过五十余首,从题材和内容看,李清照词作主要描写的,不外乎作家本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季节感受的游兴”,和“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其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在封建社会是颇有争议的,但其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和婉约词宗的地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文学家杰出代表的地位,却是历代共识,是无庸置疑的。

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

这无疑主要取决于李词突出的艺术成就。

本文试图结合李清照的词论和一定的具体作品,在与一些词家的比较中,对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分析。

一、词作刻画了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即代闺中女性抒情或借词作的叙写抒词家之情)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

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的女主人公形象。

她们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女性,只是一种被描摩,被猜拟,被借喻,或者是显示形体的外在美,或者是强似实非的男性想象,或者干脆与女性无关;而是一种女性的自我叙写、叙写自我,展示了独特确定的女性自身的心灵的内在美。

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衍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她的早期词作中的表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凝练,通俗易懂,具有逻辑性,意思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凝练
李清照的词中遣词曲意,丰富而见解深,结尾巧妙,凝结了许多意趣,高度表现了词的凝练。

比如《桃花源记》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五七日天气新,七八日风和日暮”。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表现出了
春天来临和春天过去的生动描述。

二、多样变换
李清照的词意象丰富,富于变化,能够表达出许多内涵。

以《胡笳十
八拍》为例,第一拍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中将自己的孤独、悠远感满溢地抒发出来,并且以
汗水结尾,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在无限广阔中空虚孤独的感受。

三、具有逻辑性
李清照的词具有很强的序次逻辑和理智性,表现出无言的诗意。

比如《渔家傲·秋思》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早晨出行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出来,又唱出一曲
渐行渐远的异乡之恋,具有浓郁的愁绪感。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充分表达出她心中所思所想,文字内涵深刻,写作手法凝练,思想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的艺术特色篇一浅谈李清照的艺术特色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在词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她善于用白描的手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词人的多愁善感。

在抒情方式方面,直接抒情是李清照词抒情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但是也不缺委婉含蓄。

有“婉约之词宗”之称的李清照也有自己的婉约的抒情特点。

读李的词,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其中的婉约之风,词人善于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在怅然迷茫时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致。

而体现其婉约词风的诸多作品中,首推《声声慢》,词中表现出的那种哀婉的凄苦之情,读来更动容。

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苦之情一波高过一波,到此高潮,戛然而止。

这样的词,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原原本本地烙在了纸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血泪。

它的线索是若隐若现的时间,串接客观事物,作者行动及情感的变化,都通过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委婉而含蓄。

在委婉含蓄中,李清照的词也不乏直率,利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词的下阕,直接抒写自身的离别情绪和相思之苦,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抒情大胆,强烈,直率。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是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而清新的自然美是李清照词最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

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俗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语化甚至方言入词,使词语代“俗”而来的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

李词人在语言方面善于用叠字,口语化。

如她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开始用了叠字来达到语言上的音韵美,而且用叠字,更加强了语言的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真挚朴素的情感、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和高远博大意境三个大的方面浅谈了李清照的词,并分别用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婚后的风格转变、晚期的凄凉写照四小点论述了其真挚朴素的情感;用词的家常化口语化、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善用白描锤炼语言、语言的韵律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她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用主观情感占主导地位、赋予自然景物灵性、独特的个性魅力、爱国爱家的忧患意识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作品高远博大意境。

从以上几个方面揭示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并指出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如此。

”①沈曾植《菌阁琐谈》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②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若本朝妇人,当推(李清照)词采第一。

”③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亦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⑤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进一步强调“婉约以李易安为宗。

”⑥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

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

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

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女性情感世界,她接近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她的艺术特色。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1、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

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前代词作者,多是模仿而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之用,专写妓女娇柔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

大多数作者在写到女性时无法深入女性内心世界,他们不熟悉女性生活,不了解她们纤细、复杂、敏感的心理,缺乏亲身经验,并常将主观自我加入进去,在写作过程中会在有意无意间著上“男性外衣”,往往流于陈套,终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把感性的生命发扬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她的词最显著的特征。

她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2、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形成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我们可见的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⑦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

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词中说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3 、婚后的风格转变与少女时代不同的是她婚后的风格转变,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成为她作品的主导。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适逢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宰相之位。

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鉴赏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同志,伉俪情深。

“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夫赓和。

”⑧这段时间也是她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已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婚后小别,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在这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4、晚期的凄凉写照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里,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或毁于兵乱,或失之流离,几乎丧失殆尽。

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故土的沦丧,爱人的病逝,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她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她的杰作《声声慢》,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

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景况的艺术写照。

二、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杰出的语言才能在严格的词律中运用自如,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1、词的家常化、口语化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

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而李清照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

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她大胆的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

把一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

但从口语到文学语言,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加工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⑩“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

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

“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

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2、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

语言锤炼而不见痕迹,而表情达意却细致深入,耐人寻味。

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之处,细品却含蕴丰富。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⑾锤炼而不着痕迹的典型例子,首推《声声慢》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显示了李清照语言的创新精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恬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⑿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旨在抒写深秋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起首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写到环境,从环境写到心境,层层深入,淋漓尽致的道出词人晚年孤独凄凉的处境,造成了浓重的氛围。

“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肺的哀愁、悲愁,全词无一难字,无一典故,朴素清新,亲切感人。

尤其是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更是一个创造。

这十四个字将词人晚境的悲凉描写得淋漓尽致,将词人情绪的发展过渡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成了文学史了的奇笔。

这不仅是因为叠字用得多,更重要的是写得如此自然贴切,毫无生造之感。

3、善用白描锤炼语言。

李清照与众多词人不同的是用词朴素,与用词华丽的词人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