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 两性差异
两性差异之五:情感差异

五,情感差异:女性比男性更看重情感,情感交流感受方式上的差异:当女性感受到对方对自己表达出深深的关怀、爱护、牵挂、思念等与爱有关的强烈情感时,她的内心就会全然地投入到一种温柔缠绵的爱的氛围之中,对方的一些表示关爱的话语、文字、轻柔体贴的语气、温柔的爱抚等,都能激发出女性的这种强烈的爱的感觉。
女性在这种爱的包围、萦绕中,会感到很安全、很轻松,会产生一种很自由、很随意、很缠绵、很想交流内心情感的心态。
在这样的心态下,女性的温柔、缠绵、娇媚的一面就能够很充分地流露出来,语气会很轻柔、很娇媚、会不由自主地想撒撒娇(当然,这种撒娇不同于向长辈的撒娇,这种撒娇的目的是想营造一种很轻松、轻柔的气氛)。
也就是说,女性是在感受到、被呵护、被宠爱、被怜惜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想交流爱的情感的愿望的。
而男性呢,则是在感受到女性的柔弱、依恋、在感受到来自女性的被充分信赖与接纳的情况下,才会被唤起爱的强烈的感觉。
往往是这样,当男性用并不含有太强烈感情的语言、文字或动作来向女性表达一种爱的意向的时候,女性受到这种语言、文字或动作所营造出来的氛围的影响,而产生了强烈的被爱的感觉,在这种安全自由温馨缠绵的感觉之下,她就会回报男性以柔弱、依恋、完全的信赖与接纳,男性收到这些来自女性的情感流露之后,就会油然地被唤起强烈的想去关怀对方、怜惜对方、愿意牺牲一切来爱护对方的强烈的爱的冲动。
也就是说,女性在感受到爱的时候(男性在这时或许还没有真正地发出爱,他发出的不过是代表爱的含义的语言、文字、动作等,而女性则容易被这些表面的符号所激发出爱的感情,就正如当男性讲出海誓山盟的誓言时,明明这是不可能的,但女性就是会被这些东西或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打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更容易被语言所打动、也更多地要求对方用语言表达爱的原因),会把柔弱、依恋、接纳、信赖的信号发给男性,男性接收到了这些信号,才会从内心之中真正产生出一种想要呵护对方、关爱对方的爱的心态。
男女沟通的心理学解析情绪与语言的互动

男女沟通的心理学解析情绪与语言的互动男女沟通的心理学解析:情绪与语言的互动男女之间的沟通一直被认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性别差异在语言和情绪表达上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不同语境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就男女沟通中情绪与语言的互动进行心理学解析。
一、情绪表达的差异情绪表达是沟通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男女之间在情绪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表达方式的差异研究表明,女性在情绪表达中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表达的方式,通过言语和面部表情来主动传递情绪信息。
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通过行为和声音等非言语的方式来传递情绪信息。
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情绪表达的期望有关。
1.2 表达内容的差异在具体情绪表达的内容上,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倾向于表达内在感受,更注重情感交流和倾听他人的情绪,而男性则更关注问题解决和行动方向。
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期望有关。
二、语言使用的差异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男女在语言使用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2.1 语言风格的差异女性通常更注重细节和感情,倾向于使用修饰性词语和具体描述,呈现出较为细腻的语言风格。
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和简洁的语句,注重实用性。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性别在语言表达中的优势和偏好。
2.2 提问方式的差异在沟通中,女性常常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提问方式,通过引导对话来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
而男性则更喜欢使用直接的提问方式,追求高效和明确的沟通。
这种差异可能与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而男性更注重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有关。
三、互动方式的差异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情绪表达和语言使用上,也表现在互动方式上。
3.1 理解方式的差异女性通常更擅长观察他人的非言语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语音语调等。
她们倾向于注视细节和细微变化,从而更易于捕捉他人的情绪和意图。
男性则更注重事实和逻辑,倾向于通过言语内容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
3.2 回应方式的差异在回应他人的情感表达时,女性更倾向于使用鼓励、共情和支持的方式,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
性别差异与情绪调节机制

性别差异与情绪调节机制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究男女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
早期的研究认为,女性较男性更情感化,更擅于情绪表达和调节。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性别对于情绪调节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个体间的差异同样重要,同时也涉及到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性别差异对情绪调节的影响A. 情绪表达与沟通方式男女在情绪表达和沟通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而男性则更偏向于采取行动表达情绪或通过逃避来调节情绪。
这一差异在个体层面上也存在变异,不同的个体在情绪表达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方式。
B. 外化与内化情绪另外,男性和女性在外化和内化情绪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外化情绪,例如愤怒和敌对情绪,而女性则更容易内化情绪,比如焦虑和抑郁。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如男性通常被鼓励表达力气和力量,而女性则被鼓励更加细腻和情感化)以及生物学因素有关。
C.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性别差异还体现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
女性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和主动应对问题;而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回避型的情绪调节策略,比如逃避问题或寻求转移注意力。
然而,这种差异同样在个体层面上存在变异,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习惯。
二、个体差异对情绪调节的影响除了性别差异外,个体差异同样对情绪调节起到重要影响。
每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偏好都不完全相同,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A.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情绪调节起到重要影响。
例如,外向性格的个体更擅于社交和情绪表达,而内向性格的个体更倾向于内化情绪并独立应对。
神经质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外倾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从社交互动中获得情绪调节的效果。
B.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能有效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更具有积极乐观的情绪调节策略。
男女在情绪处理上的差异

男女在情绪处理上的差异在人类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是两个互补的性别群体。
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但他们在情绪处理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男女在情绪处理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一、情绪表达方式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而言,男性更倾向于掩饰情绪,不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感受。
相比之下,女性更倾向于主动表达情感,更加注重情绪交流。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文化和生物性别角色的塑造。
二、情绪感受的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在情绪感受上也存在差异。
女性更容易表现出积极情绪,如喜悦和同情,而男性则更偏向于表现出消极情绪,如愤怒和压抑。
这可能与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化的观念有关。
三、应对挫折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般来说,男性更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处理困境,而女性则更多地使用情感导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男性更注重解决问题,而女性更注重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四、情绪调节能力的差异研究表明,女性在情绪调节方面相对更加擅长。
她们更善于自我控制和情绪调整,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情绪冲突。
与此相比,男性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化的角色期望和生理上的差异有关。
五、对情绪识别的差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善于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
她们在非语言表情和语言语调等方面更敏感。
相比之下,男性在情绪识别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化的因素。
尽管男女在情绪处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能以此判断谁的方式更好。
男性和女性在情绪处理上的不同方式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差异,为彼此提供支持和理解。
结论男女在情绪处理上的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社会文化、生理特征和个体差异等。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
只有在平等和包容的基础上,男女之间的差异才能成为优势而不是障碍。
男女在情绪表达上的心理特性对比

男女在情绪表达上的心理特性对比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上存在着一些心理特性上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在整洁美观的排版下,以通顺流畅的语句将观点论述清楚。
一、情绪表达方式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通常情况下,男性倾向于表现出较少的情绪,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中。
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
这一差异部分源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男性在社会中常被期待以稳定和理性的形象示人,因此在情绪表达上更加保守。
而女性则经常被允许更为自由地展示情绪,这可能也部分是因为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二、情绪反应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回应情绪刺激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性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对于强烈负性情绪的反应相对较弱,往往更能保持冷静和理智。
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情绪的牵引,对于负面刺激往往有更强烈的反应。
这一差异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结构和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
研究发现,女性大脑中的情绪中枢更加活跃,并且女性的荷尔蒙分泌也更容易受情绪的调动。
这些生理差异可能导致女性更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
三、情绪表达风格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的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解决问题来表达情绪,注重实际行动。
而女性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倾诉和关怀来宣泄情绪。
这种差异部分源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男性在社会中被期望充当解决问题的角色,因此更偏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缓解情绪。
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着倾听和关心的角色,她们更注重情感交流。
四、情绪表达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上的差异对其自身和他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男性常常因为情绪表达较少而被误读为冷漠或者无情,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沟通中犯下一些困难。
而女性则因为情绪表达容易过于激烈,可能会在某些场合中引发冲突或者情绪失控的问题。
因此,男性和女性在情绪表达上的差异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男性需要学会更好地表达情感,而女性则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来更好地控制情绪的表达。
第5章 两性情绪差异

• 男人要学会伤心,女人要学会愤怒。具体 而言,就是男人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 感受,包括那些脆弱、无助、不知所措的 感觉。而女人需要清楚地表达内心真实的 感觉,包括自己的愤怒情绪和自己的需要、 愿望,而不必用柔顺来掩盖自己所有的感 觉,这样夫妻之间才会有真实的接触,无 论是直率的讨论,还是健康的争吵,都会 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彼此的内心。
男性发怒的目的
• 展示力量,用发 怒和攻击行维护 权力利益和力量。 • 调节被打破的力 量平衡,恢复平 衡。
男性发怒的领域
• 男性:关系不熟悉、 更加注重社会和职业 环境、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朋友(特别 是同性朋友)的关系,当他们在这些方面 遇到障碍、遭遇挫折或同别人发生冲突时, 比较容发怒。
女性发怒的领域
男女愤怒的表达方式
• 男性:攻击。直接面对面的身体对抗,大 吼大叫或拍案而起。(视频:愤怒的羔羊) • 女性:哭泣。间接的和关系型的攻击行为。 从社会群体中疏远、排斥其他女性或者诽 谤他人。默默地生闷气,被动攻击,用沉 默不语表示消极抗议。
二、表情的差异
• 女性的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比男性丰富。 • 女性的形体姿势表情、语言语气表情等也 远比男性丰富。
• 其实女人的生气太简单,其实就是一种对 男人的在乎。但是这个男人却没有对她表 示相应的在乎,所以开始噘嘴,然后开始 了诸多以暗示“已生气”的小动作。可是 这个男人往往也是注意不到的,生气就逐 渐加重了。但是往往这种生气,女孩又不 太好意思觉得值得生气的,这样会觉得无 理取闹。可是她心中的火没散啊,所以过 几天这个火会以更“变态”的形式出现, 从而让那个“无辜”的男人更加莫名其妙。
三、其他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模仿可能在情绪的两性差异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与性
男女情绪情感的差异

男女情绪情感的差异在人类社会里,男女之间的情绪情感表达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男女在情绪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生理差异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情绪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研究表明,男性大脑中更多的产生与处理事实、逻辑和空间认知相关的神经元,而女性的大脑则更注重情感、语言和人际关系。
这使得男性在面对情感困扰时,倾向于通过解决问题或追求个人成就来缓解压力,而女性则更愿意通过倾诉和寻求共鸣来舒缓情绪。
二、心理因素心理上的差异也是男女情绪情感表达上的重要因素。
男性往往更加理性和逻辑思维,对情绪的外显表达较少,因而给人一种冷静和镇定的印象。
而女性则更注重情感交流,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期望,以及对情绪表达方式的社会化教育。
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对男女情绪情感表达的差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社会对男性有一种“坚强、勇敢、不流泪”的期望,这使得男性往往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害怕被视为软弱。
相比之下,女性在社会中更受鼓励表达情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绪表达的空间。
因此,男女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也受到了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定型化的影响。
这种男女情绪情感表达的差异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男性在情感表达不畅的情况下,常常难以理解女性的情感需求,无法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支持,从而可能加剧两性间的沟通障碍。
而女性的情感表达丰富、善于倾诉,则可能在男性眼中显得过于情绪化,进而对女性产生误解和困惑。
为了缩小男女在情绪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增进两性间的理解和沟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育和培养男性表达情感的能力,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关注和倾听女性的情感需求,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女性也可以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理性和冷静一些,避免过于情绪化的倾向。
尽量寻找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与男性进行坦诚而理性的交流,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男女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不同

男女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不同情绪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对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男女之间在情绪表达和调节上存在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探讨男女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不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性之间的情感理解与沟通。
一、情绪表达差异男女在情绪表达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主动表达内心感受,更擅长用言语来描述情绪。
她们通常会通过交流来寻求支持和共鸣,以舒缓负面情绪。
相比之下,男性更倾向于内化情绪,往往选择通过追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女性的情绪表达常常包含更多的细节,并且倾向于用较多的非言语信号(如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们更注重在表达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
男性则更注重问题的解决,他们倾向于分析情境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情感表达的需求较低。
二、情绪调节策略差异除了情绪表达上的差异外,男女在情绪调节策略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更善于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她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支持,寻找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此外,女性也较常使用认知重组的策略,通过积极重塑负面情绪事件的认知,来降低自身情绪的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男性在情绪调节上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策略。
他们常常选择回避、转移注意力或沉默来缓解情绪。
研究还发现,男性更容易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愤怒,并且倾向于通过冷静和独处来减少情绪干扰。
这种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影响个人健康。
三、文化因素的影响除了性别因素之外,文化背景也会对男女在情绪调节上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中,情绪表达和调节的规范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男性更倾向于避免在公共场合表达情绪,以免被认为是失控的行为。
而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更多被鼓励在情绪表达上更为开放。
此外,文化也会影响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一些文化更加注重积极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而对负面情绪采取消极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表达—刻板印象后的男女
摘要:在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方面,通常认为女生比男生更为外显也更为积极,然而现实却不一定如此。
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两性在情绪表达方面的异同,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情绪表达下的男女差异,以探究真实的情绪体验于两性中的表现。
关键词:情绪表达情绪感受两性差异
关于男女两性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领域的诸多体现,从生理基础到心理及行为表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参与、从一般的视角到专业的角度,似乎生活中可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男女差异的印记,也被加上了无形的性别标签。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世界——女性的低政治参与、男性的社会结构主导,女性的感性、男性的理性,女性的柔弱、男性的强壮……每一天我们都在接受着又性别角色决定的诸多的社会定义——女权主义、全职太太等等。
然而事实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吗?女性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处在社会的低层、是一种弱势群体,男性真的在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上不如女性?
由于研究者对此类课题的兴趣,有关两性差异的研究文章众多。
很多研究者初衷均是希望揭示和确认两性之间的差异之存在,但却常常造成一种令人困惑的局面,即出现不少相互矛盾及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杰克林在1974年出版了女性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对有关两性差异的众多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澄清。
他们把研究结果分为 3 类:第一类是为众多研究所一致证实的性别差异,即确认了女孩比男孩语言能力更强,男孩比女孩空间视觉能力更好,男孩的数学能力比女孩强,男性的攻击性行为比女性多这样 4 个方面的性别差异。
第二类是研究证据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确认的性别差异,共有 8 个方面,包括女孩比男孩更合群,女孩比男孩更易于接受暗示,女孩自我评价低,女孩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表现好而男孩则不行,女孩分析能力不如男孩,女孩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多而男孩受环境影响更多,女孩缺乏成就动机以及女孩听觉好而男孩视觉好等方面。
第三类是有争议的性别差异,即研究结论不一致、两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情况不明的一类问题,包括触觉的敏感性、恐惧与焦虑、积极活动的倾向性、竞争性、支配性、从众行为、母性行为等 7 个方面的问题在性别与情感关系上,她们认为传统有关女性更易恐惧与焦虑、具有母性行为等结论并不能被确认。
她们的著作虽毁誉交参,但其研究却使人们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许多人多年来一直坚信存在的某些男女之间的差异也许并非科学和事实,而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臆想。
也许我们到了该换换思路的时候了。
许多研究指出,事实上,男性和女性主观经历的情感并没有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外露(让他人看到的)的情感上。
比如,男性和女性可能都有合作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但男性较少将这种情感表露出来。
同样,男性和女性都具有自我取向的情感(如野心和骄傲),但女性较少表现出野心和骄傲。
这种有选择的情绪表达主要是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和性别角色的限制。
同样就共情、也就是说感受他人正感受的同样情绪这一方面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共情是一个刻板定型。
但事实上,采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共情,却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当询问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时,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共情。
然而,当隐蔽观察个体行为时或测量他们的生理反应时,在共情方面却并没有发现性别差异。
这表明,受测量者在知情后,会控制自己的反应,往往按照社会所接受的性别典型特征做出反应。
再如,许多文化都认同男性有较强的攻击性。
尽管男性在许多情境中都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但女性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攻击性却并不逊于男性。
“永远不要去惹母熊怀里的孩子”,应该就是对此的一个通俗说明吧。
而进一步文献分析显示,虽然男性对于导致痛苦或身体伤
害的攻击行为会更具有攻击性,但对于导致心理或社会伤害的攻击行为,男、女之间的差异却并不太大。
郭小燕(2007)研究得出女性在情绪表达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但两者的得分都在常模以下,经检验没有得出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她同时指出,女性在自我观念上更倾向于承认自己是一个爱表达情绪的人,并目女性更容易在别人面前“哭”。
这些结论和经验是一致的。
女性富有情感色彩,容易情绪化,而目“哭”在中国(其他国家尚未查证)自古以来似乎就是女人的专利,常言逍“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而不管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是先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女性更爱表达自己的情绪,她也更善于用“哭”这种表达方式去获取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这似乎在挑战我们通常的认知,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表达上没有差异?这合理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跟这个研究结果不相符?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女生确实在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方面比男生更为敏感才是,她们相对于男生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难道是研究结果有错吗?让我们再来看以下的研究。
邓丽芳、郑日昌(2003)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情绪表达性明显低于女生,但是在正向情感和快乐感的体验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其实,对婴儿旱期情绪行为的研究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Ann M. Kring and Albert H. Gordon(1998)针对一所州立大学的学生做的两次连续实验,发现大学生在情绪感受和面部皮肤电传导方面没有存在性别差异,而在情绪表达等方面,女生比男生更为擅长。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情感表达性,她们的情感更为容易外露,而男性相对来说感情更为含蓄,不轻易表达。
但他们在情感的感受性方面不存在心理及心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相同性质的事件,男女都可以做出同样的情感认知,也可以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使是在量上有差异,但是性质上却相同。
生物电实验显示,男女在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方面趋向于一致,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情绪表达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是由于社会认同性和学校及家庭教育导致的结果。
按照社会期望理论,每一个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期望角色,只有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作出行为表现才被社会所认可。
作为男性,由于其生理特征的因素,导致其外在看上去更为强健,长久以来,男性在社会当中更多的担当一些风险大决策性强的事情,由其体形特征决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被固定化,由此男性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多的被教予传承化了的角色观念。
也因为此,男性更多的被期望感情内敛、含蓄、不轻易表露。
而相应的,女性一直被认知为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处在受保护的的环境中(男性常常如此想,虽然行为上并不如此一致)。
在这种环境下,女性的情感表达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体现男性权威的标志。
因此,女性的情感表达有其社会期许性。
可以设想一下,在儿童的早期,无论是男女,都不会有情感的刻意掩饰,关于其情感的分化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刻板印象中关于男性在情感方面比女性不敏感的说法存在着偏颇之处。
男性和女性都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差异仅在情感表达上.
可以看出,男女在情感上存在着差异,但有有着很高的一致性。
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在
很多方面的差异性是由我们的性别角色误区造成的。
从更大的方面来说,男女之间的共性大于异性,更多的关于异性之间差异只存在于一些受到文化和环境以及先天生理决定的方面。
而且,双性之间的差异性统一于共同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