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愚公移山》。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a.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 愚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c.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总结,解释比喻和象征意义对于主题的揭示作用。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a.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适用?b.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学习和传承?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醒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和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和愚公的态度。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理解文言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b. 能够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点,领会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c. 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启发思考,培养自己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b.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点,领会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启发思考,培养自己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遇到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故事背景,介绍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故事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四、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特点,总结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愚公移山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探究学习(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
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成语进行详细讲解,如“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3.分析愚公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等。
4.讲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
4.组织小组间辩论赛,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否值得”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1.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创设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2.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团结、积极进取等品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重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针对不同学情,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想
1.运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准备一份小组报告,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4.实践题:
(1)与家人、朋友分享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的精神,如坚持锻炼身体、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的中心思想。
4.通过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和意义。
5.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故事。
6.总结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读一下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通过课堂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故事内涵和意义。
5.根据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主题,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体验到故事的深层含义。
6.总结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奋斗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和意义。
3.课堂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实践,体验“愚公移山”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配合组内合作,完成任务。
4.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5.责任担当感,是否能够将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
)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
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
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讲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
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过程与方法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11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
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总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
”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
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