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
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肖海林(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随着市场形态的演变,企业管理的主题已从效率演变为持续发展。
伴随着管理主题的演变,企业管理的基本维度从单一的效率维度转变为创新维度、效率维度与风险规避维度的复合;管理的要素路径从单点式转变为全序列式和集群式;管理的方式从总体上的刚性转变为总体上的黏性。
企业管理学正在形成以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新的理论综合与范式特征。
[关键词]企业管理主题;管理范式;买方市场;流变[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96X(2006)11一0058一07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进管理实践牵引着管理学的发展,通过对近百年来的管理学名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主题演进的情形(见表1)。
表1显示,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管理学基本上是围绕着效率问题展开研究的。
对效率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是以泰勒、法约尔(Fayor)、韦伯(Weber)为代表,主要从生产和组织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以梅奥(Mayo)、马斯洛(Maslow)、赫茨伯格(Herzberg)、麦格雷格(McGregor)、安索夫(Ansoff)、明茨伯格(Mintzberg)、德鲁克(Drucker)、阿吉里斯(Argyris)为代表,主要从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营销观念和战略概念的建立,企业管理研究的主题开始发生变化。
管理学研究的主题不再是效率问题,而是企业持续发展,尽管管理学依然十分关注效率问题。
这个转折的标志是一系列研究企业持续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文献的问世。
1975年,大前研一(KenichiOhmae)出版了《战略家的思想》,该书1982年被引进到美国,引起轰动。
大前研一认为,在制定任何企业战略时,都必须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即企业自身、顾客和竞争,战略家的职责就是在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方面取得与竞争对手相比更优秀的经营业绩,同时,战略家还必须保证他的战略使企业实力很好地适应确定的市场需求。
循环经济理论:从古典到当代

NAND 循环经济理论:从古典到当代张新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州510520)摘要: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加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古典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试图寻求生产方式与资源稀缺的平衡。
新古典经济学家则发现,随着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价格与价值之间不再有区别,相对稀缺取代绝对稀缺,主张建立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代西方学者则认为,自然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因而,需要强调由政府主导,仿效大自然重建的“系统设计”,以使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保;古典;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8-0036-02收稿日期:2013-04-28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环保和低碳生活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分析”(GDGZ11Y064)作者简介:张新标(1982-),男,广东兴宁人,副书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批评。
随着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加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正式的经济发展理念进入人们视野之前,马克思就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循环经济”一词,但是他在《资本论》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废物的再利用都展开了论述,尤其集中在《资本论》的第三卷第五章当中,这些论述蕴涵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
循环经济作为正式的经济发展理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古典到现当代的转换、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循环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以土地、劳动为研究对象。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对生产要素投入的研究,并将土地、劳动视为生产的基本要素。
在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形象说法。
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变

工具 1 企业战略管理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转变
是决定产业中供货商议价能力的关键。
③潜在竞争者:不同的产业特性会有不同程度的进入障碍,也影响到了潜在竞 争者的威胁程度。经济规模的程度、资金需求、转换成本、销售渠道、政府政策等 因素都会决定进入障碍的难易程度。
④替代性产品的威胁:所谓替代性产品往往在价格或性能上比本产业产品更具 优势,替代性产品在价格或性能上如果超越本产业的产品过多,则该产业的获利与 未来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经典战略理论的另外一个代表是安德鲁斯,我们把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战略理 论称为战略设计理论。安德鲁斯主张,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自身发展与外部机会 相适应,仍然强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经营战略分为战 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两个过程。安德鲁斯杰出的贡献就是确立了战略制定的 SWOT 战 略分析模型。[2]
SWOT 模型中,SW 是指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S(Strengths)代表企业经营 优势,比如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W(Weaknesses)代表企业经营劣势, 比如成本劣势、规模劣势等。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去开拓和利 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同时要避免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OT 是指对企业 所处环境的分析,O(Opportunities)代表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 比如市场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T(Threats) 代表未来环境发生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 胁,比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等。当 O 大于 T 时,企业应采取强 势战略,相反则采取弱势战略。因此,企业应运用 SWOT 模型,在分析的基础上制 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另外,安德鲁斯还强调战略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强 调企业的战略和控制。
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敏捷企业理论
敏捷企业理论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和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 加剧。产品市场的少批量、多品种、个性化趋势 越来越明显,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 越来越快,顾客对产品的交货期、价格和质量的 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通过快速地重组内外部资源,快速地满足客 户的个性化需要,赢得竞争的优势。
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1、对企业内部的论述 (1)企业家与知识。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很多资源需要 企业家的活动来获得。 (2)成本。重视库存成本,将市场营销成本视为企业重 要的成本,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包括降低价格。 (3)企业的演进。自然选择,生存竞争使最适合于从环 境中获得利益的有机体增多。 2、企业与市场 (1)企业定价。企业定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衡问题,而 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垄断者未必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某 种程度上也受消费者利益以及市场潜在竞争的影响。 (2)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是有限的,面对市 场压力鼓励企业之间的合谋。
张五常——企业契约理论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思想推到了极端,认 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在于企业的契约 性质,“一个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契约”,“一个 长期契约替代了若干个短期契约”,“生产要素 契约代替了中间产品契约”,从而减少所要签订 的契约的数量,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在交易费 用为零的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来组织生产 都是无差异的,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 人们的选择将取决于每一种契约安排的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探讨了企业的本质与规模。 代表人物与理论 科斯-《企业的性质》——产权和交易成本理论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团队理论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 张五常-企业契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企业的“黑箱”,把企业视为 各种关系的联合。
产业经济学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异同蒋叶武09级经济学一班学号06摘要:为了更好的理解企业的来源与发展,本文简明扼要的述说新古典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以及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比较分析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先通过对他们的描述,然后,写出他们的特点,最后在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得出他们对于经济学界的作用。
最后通过比较后得出现代企业理论更能解释企业的存在与规模。
但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说现代企业理论是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发展,而新古典企业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范围经济、交易成本、契约人1新古典企业理论1.1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概述新古典企业理论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对企业的研究,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消费者被理解为效用函数,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行为的分析是在下述两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1)厂商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精于计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2)厂商被看做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完全有效运转的、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司。
新古典企业理论通过对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行为的分析企业的最优规模,对于短期来说,当厂商的边际成本MC与边际收益MR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Q就是该厂商最优的生产规模。
对于长期来说,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选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效率最高的规模,用最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并且只能赚取正常利润,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1.2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特点与缺点新古典企业理论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把它看作为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它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还研究了与此相应的起源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两种现代企业理论比较分析

新 制度经 济学企业 理 论的逻辑 起点 是新古 典经 济学逻 辑推理 过程 中企业先 验存在 的暗含 假设 和价 格机制 的作用 之间存在 着矛盾 。 科 斯首先 发现 了这 个矛 盾 , 在《企 业 的性 质》 ( 19 3 7) 中 , 他认 为如 果按 照 新古典理论 所 言 , 生 产 是 由价 格 机制 协 调 而 自行 运 行 , 那 么生 产就有 可 能 在 不 存 在任 何 组织 形 式 的情 况下进行 , 这样企 业 就不 会 像 新古 典 理论 所 假 设 的 那 样而先 验存 在 了 。 在 科 斯看 来 , 企 业 这 种组 织 的 出现本身就是一 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新制度 经济学 企 业理 论 就 是为 了解决 “ 企业 是 什 么” 而发展 起来 的 , 这需 要把企 业作 为整体 和抽象 的概念 , 剖析企业 这种组 织形式 最根本 的经 济属性 。 所 要 解决 的核心 问题 有 两个 , 一 是企业 的性质 、 起源 及规模 ; 二是 企业 的组织 结构。 第一个 问题 是最 基 础 的问 题 , 具 体而 言包括 : 企业 是 什么 ? 为什 么会 有 企业 ? 哪些 因 素决定 了企业 的规 模或范 围? 既 然企 业是市场 的替代 物 , 那 么 企业 与 市场 是 怎 样 区 分 的 ( 普特 曼 、 克 罗 茨纳 , 19 6 ) ? 科斯 首先 引人 交 易费 用 概念 回答 了这个 问 题 , 他认 为 企业 的显 著 特征 是 价
范式危机与转变

范式危机与转变作者:盖凯程、李俊丽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得范式危机及其表现经济学范式危机是指经济学学科领域内人们基于经济实践对理论的冲击而不再接受至少是部分拒绝原来共同掌握的信念、价值标准、假设和定理的现象。
主流经济学未随时代的变迁而进行整体的理论范式的转变,而是致力于在新古典主义以来所形成的所谓的主流范式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理化手段对主流范式进行维护和巩固,形成了一个貌似强大、不可动摇的主流经济学的范式,但主流经济学范式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1.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防护带”的不断收缩自马歇尔以来形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最初由于其“防护带”要素与现实距离太远,在新生经济理论的冲击下不断收缩。
充分竞争的假设首先由琼·罗伯逊和张伯伦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打破,科斯的“交易成本”则表明现实世界中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是有成本的,打破了现实世界无摩擦的假设。
针对凯恩斯以来关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假说,主流经济学试图用完全信息假设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即假设虽然未来不确定,但是经济主体通过理性预期,将原来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决策转化为通过一定概率进行选择的确定性决策,以此为新的“防护带”来应对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的冲击。
但是,完全信息假设仍然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主流经济学的“防护带”再次收缩,以信息不对称作为新的假设前提,提出了“信息成本”概念,使其理论假说与现实进一步接近①。
但正如Famer指出的,主流经济学范式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同时,仍然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只要经济主体愿意付出足够的信息成本费,就可以获得完全信息,从而把基于不确定性基础上的人的认知能力不足转化为信息成本约束。
主流经济学范式通过对一系列假设前提向现实的还原,不断收缩其“防护带”,表面上摆脱了一场理论范式危机。
但是,完全信息向不完全信息假设的收缩并未将主流经济学内部的分支完全统一起来,以威廉姆斯、诺思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此为切入点,冲破主流经济学范式的“防护带”,对理性选择、稳定性偏好及均衡状态等“硬核”进行了艰苦而有效的攻击。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的理论演进徐传谌,刘凌波①(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核心进步在哪里呢?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下一步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理论的核心进步在于以制度内化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扩展化,这使得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火花再次耀眼;以范式转换为方向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这将使思想的火花结出新理论的果实。
关键词:企业理论,制度内化,范式转换一、前言现代企业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其创新的研究对象、全新的分析范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张卫东、钟熙维,2002):第一阶段是新古典厂商理论,主要探讨了企业如何在既定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边界,从市场和企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本质和规模;第三阶段是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即后现代企业理论阶段,以量化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特征、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扩展研究。
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企业理论在它的第一阶段并未走出马歇尔边际革命以来创立的新古典范式,依然沿用在苛刻假设条件下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对象上也以价格和要素为主要对象。
因此未能有效的解决经济中的很多问题,以至于萨缪尔森感慨道:"经济学中含有科学的成分永远和它含有艺术的成分一样多"①,主流经济学家在在阐释经济模型时是根本不提及制度因素的。
舒尔茨甚至认为这一"疏漏"是恶习难改的。
②但是部分经济学家辩解说"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一个最小的概念性工具(a minimal conceptual apparatus),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③但是在新古典的经典经济学模型中,我们没有找到这样有力的工具,直到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即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诞生,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企业本身视为一种制度(契约),并且把制度作研究对象,这就使得对制度的分析内生化,不再是函数之外定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摘要: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理论体系。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企业理论的核心进步在于以制度内化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扩展化,这使得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火花再次耀眼;以范式转换为方向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化,将使思想的火花结出新理论的果实。
关键词:企业理论;制度内化;范式转换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4-0017-03一、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范式的主要问题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源于“应然”逻辑思维的起点,其基础是一系列严格而苛刻的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稳定的偏好序、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完全而对称的信息集、市场是完备的、厂商规模很小而且不存在规模效应、不存在外部性等等。
在以上前提条件下,该理论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把企业的相关因素纳入到相关数学模型中,进而得出变量之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关系,最终推导出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完美结果。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并没有给企业下一个定义。
而且,它也没有认识到,企业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心理,而是由于一种没有说出来的前提,即他们所拥有的企业只是为外部人的消费而生产的。
同时更没能提出企业的边界和内部组织的相关理论,“黑箱”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代名词。
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家没能解开“黑箱之谜”呢?因为他们始终把制度因素视为外生变量,不仅不把其纳入模型内,甚至不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固守着完美假设条件下,求解最优的理论范式,而这一方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任何思想的创新最终都会被纳入到“完美的模型中”求解均衡。
这就是新古典企业理论没能取得突破的关键。
70年代后,萨缪尔森等人竭力推进其发展,但只能依靠数学、物理学等前沿方法的引入,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模型,而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火花却被扼杀在“完美的模型”的均衡之中。
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制度、契约内化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尽管学派林立,各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与新古典企业理论相对比,则有明显的进步和不同。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首先认识到作为原来模型中的外生变量的制度、契约和环境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现实经济的重要影响。
其次,把这些制度、契约和环境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再认识这些因素,进而加以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考核。
最后,就是把制度、契约和环境因素纳入模型内部定量的进行分析。
结果是开拓了企业理论分析的视野,扩展了企业理论研究的对象,更好地解释了企业理论的难题。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将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
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存在资源配置失灵的问题,对此,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解释是市场存在失灵的领域,需要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节,进而产生税收和补贴的政策,从而使外部效应内化。
科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样做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如果付出的成本不足以弥补得到的收益,整个社会的福利将会下降,社会将是不经济的。
科斯认为外部性的关键问题是产权制度界定不清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
德姆塞茨进一步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2]即产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于以其特有的经历特征诱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使新古典主流的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
把产权制度的因素纳入后,使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分析的范围更加广泛。
他还同时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极大化的不仅仅是利润,还应该有效率,所受的也不仅仅是预算约束,还应受产权等制度因素的约束和安排,进而推进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深入研究了交易费用和企业组织。
用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一系列严格假设,最终求得的最优模型绝大部分是无法与现实结合的。
科斯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之后,为这一研究打开了视野。
威廉姆森提出了“契约人”的概念与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的“经济人”相对应: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而契约人则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进而威廉姆森提出,各种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和效果。
接着,威廉姆森用资产准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来刻画交易费用的存在。
同时,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生产”理论为基础,深入到企业的组织内部进行研究,考察了企业内的“委托一代理”以及运转机制的设计等。
这又极大的扩展了企业理论研究的领域,使新古典企业理论的“黑箱”由静止、呆板变得生动起来。
这一理论认识到现代经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目标发生偏离,并且设计了相关的纠偏机制。
第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相应的机制设计。
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存在完美的信息集,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即便后来随着奥地利学派的冲击,在经济学中引入了“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的相关内容,但实质上是认为,只要愿意付出成本是可以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的,本质上是将不确定性转化确定的概率事件。
因此本质上并未走出信息完全可知的假设,并且是不考虑搜集成本的。
而以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家则把信息不对称作为既有的假设和存在,进而深入的分析了企业理论中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肯尼斯?阿罗(1985)在《代理权经济学》一文中将代理问题分为两类: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进而提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它们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理论建立相关计量和数学模型加以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激励和约束的相关安排。
这就再一次超越新古典企业理论,深入到内部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机制设计。
第四,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企业制度发展的问题。
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既有的实体,它们不知道企业的本质和为何存在,当然也就更无法解释企业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去的问题。
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则从制度分析开始,回答了这一问题。
诺斯指出所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和竞争关系”[2]。
进而诺斯深入的分析了诱发企业制度变迁的四种因素: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他们导致潜在的“外部利润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利润又无法在“企业制度”内实现,因此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安排将产生,将这些外部利润转化为内部利润。
同时,诺斯还深刻地指出,企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现象,即企业由一种制度变化为另一种制度时,存在利益不断增加和路径的自我强化现象。
这也扩展了人们对企业“生长-衰亡”机制和机理的进一步认识。
三、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1.企业理论研究范式转化的标志。
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范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甚至直接把交易费用、产权等研究对象作为范式加以使用,于是先后出现了交易成本范式,产权范式等等。
本文接受并且采用杨瑞龙教授的观点,杨瑞龙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内核包含三种因素:稳定的偏好、理性的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
同时随着数学工具的发展和引入。
新古典的研究范式以理性预期为桥梁,实现了不确定性向概率确定性的转化,以不完全信息为桥梁,实现了认识能力不足向信息成本的转化,正是这两次转化迷惑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研究范式发生改变。
[3]他认为企业理论研究范式是否发生转换的根本标志在于新古典企业理论所倡导的“唯一均衡”是否能够实现。
杨教授指出:“西蒙引入的”有限理性’概念,意味着无论付出多大信息成本,一阶最优结果总是无法达到的,均衡唯一性也无法保证[4]。
他认为这时才是根本的背离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即抛弃了均衡的唯一性,以至于后来的诺斯进一步研究的“路径依赖”和“报酬递增”机制更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的抛弃。
因此,判断是否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看研究对象是否发生了转化,也不是看是不是引进了新的研究工具,其根本在于创新的企业理论思想是否形成了创新的研究方法。
这是判断其研究范式是否发生转变的关键。
2.并非所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都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化。
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人本质上仍然坚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方法,只不过是部分或者局部放松了前提条件和假设要求,但依然保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大部分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
首先,他们坚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完全理性前提下均衡分析方法,坚持偏好、技术、资源禀赋三大条件稳定不变,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其次,引入了交易成本理论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视野,用交易成本比较各种不同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解释经济制度的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使得经济制度也成为新古典框架中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维度。
最后,运用传统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制度变迁的根据。
例如:理性人、稳定偏好、最大化均衡等。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就曾承认,他所运用的就是马歇尔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边际的方法和替代的方法,科斯理论中企业的边界就是通过边际替代的局部均衡的方法得出的。
因而本质并没有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只不过是引入了新的研究对象而已。
同样,德姆塞茨、张五常在研究完全契约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时,更是强化对新古典企业理论范式的使用,在坚持契约完整的前提下,运用数学工具和均衡的方法,分别求解委托代理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模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帮助委托人有效地监督代理人。
3.以“动态演化”和“不唯一均衡”为标志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范式。
熊彼特曾经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分析方法,把其经济学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较。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根源于已有的传统经验和习惯模式,而主流经济学“静态的均衡分析不仅不能预测传统的行事方式中的非连续变化的后果,它还既不能说明这种生产性革命的出现,也不能说明伴随它们的现象”[5]。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起源于新古典企业理论,而真正摆脱了新古典的研究范式的则是从威廉姆森和诺斯开始。
他们以有限理性为前提,不再追求唯一的均衡,从而实现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这是重要的研究方式转变的开始。
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中引入了“契约人”的概念,即行为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或者有限理性的。
同时认为行为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交易具有偶然性,每次交易就缔结了一笔契约。
为了避免重复缔约的成本,为了维持一个有价值的长期契约,需要构造一种契约,使得不同的交易应用于不同的治理结构,使这个契约能够最大化的节约事前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
显然,这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
诺斯在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理论的勇气。
开始他使用新古典理论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他对历史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新古典理论在解释重大的历史变迁时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开始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