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手术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手术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尚 彬 , 润 金 , 范 易 林
( 充市中心医院 南 川 北 医学 院第 二 临 床 医学 院 , 川 四 I南 充 6 7 0 ) 3 0 0
【 要】 目的 总 结 经 单鼻 孔 蝶 窦入 路 垂体 腺 瘤 手 术 治 疗 体会 。 方 法 摘
手 术 显 微 镜 下 经 单 鼻 孔 堞 窦入 路 手 术 治 疗
垂 体腺 瘤 5 2例 。 术 中将 鼻镜 直接 置 于蝶 窦 前 壁 , 筛骨 垂 直板 连 同 骨性 鼻 中 隔 一起 向 对侧 推 开 , 开蝶 窦 前 壁 骨 质 , 将 凿 进 入 蝶 窦 , 开鞍 底 , 除 肿 瘤 。结 果 打 切 全切除 3 1例 , 全 切 除 1 , 分 切 除 7例 。 术 后 并 发 症 轻 , 重 症 及 死 亡 病 例 发 次 4部 无
S HANG i Bn,F AN njn,Y i Ru -i IL n
( h e ta s i l f Na c o g,No t i u nM e i lC le e T eC n r lHo p t n h n ao rhS c a d c o lg ,Na c o g 6 7 0 , ih a ,C i a h a nhn 3 0 0 S cu n hn )
【 键 词 】 垂 体 腺 瘤 ; 经 单 鼻 孔蝶 窦入 路 ; 显 微 镜 关
【 图分 类 号 】 R 7 6 4 中 3 .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童 编 号】 17 —5 12 1 )22 8 —3 文 6 23 1 (0 0 1 —2 90
S ng e no t i t a s he O d lm i r s r e y f r p t ia y a e o a i l — s r l r ns p n i a c o u g r o iu t r d n m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p opci td f ig oi[ ̄ r nP at20 5 :0 rset esu yo a n ssJ .B Ge rc, 02,2 8 9— v d J
81 . 2
眩晕 的 病 因有 如 下特 点 : P V眩 晕 持 续 时 间 短 , 因 头 位 B P 常 变 动诱 发 , i D x—Halie 验 阳性 . 神 经 系统 阳 性 体 征 , 手 l k 试 p 无 且 法 复位 可 以 缓解 甚 至 消 除 眩晕 。神 经 症 眩晕 与头 位 变 化 关 系 不
( ACTH) 瘤 5例 ,无 分 泌 功 能 隙 瘤 3例 。结 果 肿 瘤 全 切 3 腺 3例 ,次 全 切 5例 ; 后 复 查 激 素 水 平 , 至 正 常 2 术 降 6例 .下 降 大 于
5 的 4例 , 0 8倒 变化 不 明 显 。结 论 晕鼻 孔 经蝶 入 路 显微 手 术切 除 垂 体 腺 瘤 是 一 种 安 全 、 效 的 方 法 。 有
志 ,0 5 2 :5 2 0 , 5 7 5—7 6 5.
位 后 患 者 眩 晕 部 分 有效 。 在该 4 疾 病 引起 眩晕 持 续 时 间方 面 种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可 以 作 为 鉴 定 该 4种 疾 病 的 重 要 指 P . 1,
征。
[] Ha lyKO, w . y tmso et oi eea pat e A 2 ne Do d T S mpo fv rg gn rl rci : i n c
E] 3
Hamay l g iGM.Di n s n ng meto et o J .Ci a oi ad maa e n fvri E ] l g s g n
M e 2 0 5: 5 d, 0 5, 1 9—1 5 6 .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发表时间:2012-01-10T14:40:45.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宁莉1 杨梅2 [导读] 注意保持吸引器头的通畅,防止堵塞,同时注意显微器械的保护和保养王宁莉1 杨梅2(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 533000;2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松滋 434200)【中图分类号】R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46-01【关键词】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垂体瘤是蝶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2%。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用开颅、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恢复快、病死率低等优点,同时还能避免因开颅引起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的损伤。

因此该手术方式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手术方法全麻气管插管后,双眼涂四环素眼膏保护眼睛,并用贴膜覆盖。

碘伏浸泡消毒双鼻孔。

鼻窥撑开鼻腔用含肾上腺素的棉片浸润鼻底黏膜,便于黏膜分离,骨凿凿开蝶窦前壁,咬骨钳咬除蝶窦间隔,鞍底开窗,电灼鞍底硬膜后,用9#长针头穿刺蝶鞍,排除鞍内动脉瘤及空泡蝶瘤。

取瘤钳和吸引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用明胶海棉、生物蛋白胶等进行瘤床止血。

取出鼻腔撑开器,用双面涂满四环素眼膏的膨胀海绵填塞鼻腔,防止出血影响愈合。

2 手术准备2.1术前护理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安全性及优点,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手术配合,协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2.2手术用物准备2.2.1手术器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包,显微器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特殊器械(鼻腔固定牵开器、蝶窦咬骨钳等)。

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

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

702018 年第 5 卷第 34 期2018 Vol.5 No.34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文 利,宋近林(蒙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 红河 661100)【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25):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观察组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

比较两组的肿瘤切除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0%),P <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8.00%,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能够彻底、有效地清除肿瘤,并且手术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显微镜;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65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4.70.02目前,临床治疗垂体瘤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其能彻底清除病灶,迅速控制病情发展[1]。

但是传统的手术入路方式存在着失血多、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等缺陷[2]。

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镜技术在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本院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垂体瘤诊断标准,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满足手术适应证;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脑垂体瘤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脑垂体瘤

一般资料 男 21 例, 女 24 例; 年龄 18 ~ 89 岁, 平 均 46 岁。病情 2 天 ~ 8 年。大腺瘤 27 例, 巨 大腺瘤 18 例, 其中 5 例为复发性。头痛 19 例; 视 野 缺损、 视 力 下 降 25 例; 失 明 1 ; 、 7 ; 4 ; 例 闭经 不育 例 泌乳 例 肢 端 肥 大 5 例; 外 展 神 经 麻 痹
康, 彭

江门 529100 )
摘要: 目的 总结经鼻 - 蝶窦入路切除脑垂体瘤的 手术 经 验、 技 巧 及疗 效。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45 例 显 微 镜下经鼻 - 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大腺瘤 27 例, 巨 大 腺 瘤 18 例( 复 发 性 5 例) 。 功能 性 腺瘤 26 例, 其中混合性腺瘤 12 例; 无功能腺瘤 19 例。均 在显 微 镜 下 行 经 鼻 - 蝶窦 入 路 脑 垂 体 瘤 切 除 术。 结 大腺瘤全切除 19 例, 大部分切除 8 例; 巨 大 腺 瘤 全 切 除 7 例, 大 部 分 切 除 11 例, 术 后 辅 予 γ - 刀 治疗 13 0 。 ( 6 2 , 例, 死亡 例 术后并发尿崩症 一过性) 例, 其中 例 伴 有明显 电 解 质 混 乱 脑 脊 液 外 漏 1 例。 平均 住 院 时 果 间 12d。随访 3 个月 - 5 年, 复发 8 例, 复发率 17. 8% 。结论 经鼻 - 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脑垂体瘤创伤少, 出血少, 并发症、 后遗症少, 手术比较安全, 住院时间短, 是脑垂体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 脑垂体瘤; 经鼻 - 蝶窦入路; 显微镜 R736. 4 文献标识码: B
术后随仿 3 个月 ~ 5 年, 平均 25 个月。根据术后 3 个月 的脑垂体 MRI 结果, 大腺瘤 27 例: 全切除 19 例, 大部份 切 除 8 例; 巨大腺瘤 18 例: 全 切 除 7 例, 大 部 份 切 除 11 例。 复 发 13 例 辅予 r - 刀 治疗。 术 后 除 1 例 病例中 5 例需再次手术, ( 失明) 视力, 5 例肢端肥大体 征 无明显 改 善 外, 其 余 症 状、 体 征均有消失或改善。6 例 出 现 一 过 性 尿 崩, 其中 2 例比较顽 固伴有明显的胃肠功能及电解 质 混 乱 ( 2 例均 用 止 血 纱 + 明 1例 胶海绵 + 链霉素粉混合物修补 鞍 底 ) , 经 药物 治疗好 转, 于手术后 2 周出现脑脊液外漏, 经卧床 2 周治愈。0 死 亡 率, 0 输血率, 平均住院时间 12d。 3 3. 1 讨论

经鼻蝶垂体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经鼻蝶垂体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p h a l i c a r t e r i a l d i s s e c t i o n a n d i t s r e s i du u m: An g i o g r a p h i c s p e c t r u m
参考文献 :
[ 1 ] 高旭光. 卒 中病 理 生 理 、 诊 断及 其 治疗 [ M] . 沈 阳: 辽 宁科学技术 出
1 9 9 5。 2 4 2: 2 3 1 —2 38 .
作者简介 : 贺 晶, 女, 现 为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神 经 病 学 专 业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邮编 : 0 3 0 0 0 1 ) ; 牛争平( 通讯作者) , 工作于 山西医科大学 第一 医院( 邮
编: 0 3 0 0 0 I ) 。
8 2 1 .
预后 较 好 , 本 例患者出院后嘱每 天服用 阿 司匹林 1 0 0 r n g至 今 ,
无 明显不适 。
[ 8 ] Ho u s e r O W, Mo k r i B, S u n d t TM , e l a 1 . S p o n t a n e o u s c e r v i c a l c e
发 现 抗 血 小 板 和抗 凝 治 疗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颈 内 动 脉 夹 层 患 者
・ 7 6 5 ・
r 5 ] Th a n v i B, Mu n s h i S K, Da ws o n S I . e t Ⅱ z . C a r o t i d a n d v e r t e b r a l a r —
t r e a t me n t o f c h o i c e [ J ] . S t r o k e , 2 0 0 5 , 3 6 ( 9 ) : 2 0 4 1 —2 0 4 2 .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体会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体会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体会目的探讨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技术,以提高手术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对巡回、器械两方面的护理配合作了详细总结。

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满意手术效果。

结论手术护士应熟知经蝶窦入路的手术特点,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保证。

标签: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肿瘤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7%~10%.垂体瘤的手术途径大体可分为经颅垂体瘤切除和经蝶垂体瘤切除两种[1]。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被认为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手术和麻醉时间短、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恢复快、死亡率低,能够避免开颅手术时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的损伤。

因此,经蝶入路成为目前垂体瘤手术的首选入路[2]。

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

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闭经、不孕、肢端肥大。

2 术前护理2.1 术前访视患者因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闭经、不孕、肢端肥大等症状和体征,影响生活质量,患者易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往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害怕、紧张的心理,巡回护士于术前1天访视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认真详细地告诉患者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适当而又耐心地告诉手术的经过,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陌生、恐惧心理[3]。

必要时给予舒乐安定片2 mg,睡前1 h口服,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的手术。

2.2 用物器械准备神经科显微镜操作器械及其监视录像系统,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器械1套,经蝶双极和单极电凝器,磨钻,明胶海绵,小脑棉片,骨蜡,碘仿纱条,双套吸引器,要保证所有器械性能良好。

另外,根据不同手术医生习惯不同,准备各种不同器械。

3.手术配合3.1巡回护士的配合3.1.1 术前核对护士接病人入手术间后,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三方共同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性别、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病历、术前安全核对单、携带的药品和CT片。

显微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显微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2 护理体会
2 1 术前 准 备 .
患者评估 : 体 腺 瘤 对 患者 不 仅 造成 生 理上 垂 的损 害 , 重要 的是 造成 心 理 上 的巨大 压 力 。患 更 者到 医 院经确 诊 , 听说 是 颅 内肿瘤 , 先就表现 一 首
出紧张与恐慌 , 同时对 疾病 的相关 知识 了解甚少 ,
示: 蝶窦内占位性病变 , 区蝶窦 C 鞍 T冠扫鼻腔无
狭窄无梗 阻 。5 患者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头痛 、 2例 恶 心、 吐、 呕 视力下 降 、 女性 患者 尚有 闭经 、 乳等症 泌
状。
1 2 手 术方式 .
对手术 治疗 的创 伤 及其 后 果 存 在 疑 虑 , 这些 都对 疾病 的治疗形 成 负性心 理 因素 。因此术 前访视很 重要 , 通过手 术室 护士 与患者 的交 流 , 消除或减 可 轻患 者 的不 良心理 反应 , 除心理 压力 J 解 。 器械 的准 备 : 除常 规手术 器械 外 , 殊器械要 特 准备 妥 当 , 膝 状 双极 电凝 器 、 型 磨 钻 、 线棉 如 微 带 片 、 经显微 外科器 械 等 。 神
窦腔及鼻腔后端填压膨胀海绵 。 J
1 3 结 果 .
术后全部病例症状均得到不 同程度改善 , 其
中 2 例 3月 内 内分 泌检查 恢复 正常 , 3 泌乳症状 消 失, 月经恢 复正 常 。1 1例视 力 得 到 明显 改善 。术 后 3例 曾发生脑 脊液 鼻漏 , 但在 经适 当处理后 , 均 于 1 5d内停止 。3 1例 术后 ofC1 ia e iiei acie 实用临床医 药零志 o r i elM dcn nPr tc u n
20 第1 第一 期 o年 4… 1 l 卷 4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探讨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总结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外科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的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164例患者手术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结论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的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标签:垂体腺瘤;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显微镜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的第三位[1],除部分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2]。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案[3]。

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手术切共164例,其中男62例,女102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4.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月经紊乱、停经、泌乳、性欲下降、肢端肥大、眼睑下垂等。

本组病理术前均予以CT及MRI发现鞍区肿瘤影,最大4cm*3cm*1.5cm,最小1*0.8cm*0.8cm;术前均予以静脉血查垂体激素全套及术后行病理切片证实无功能腺瘤102例,PRL腺瘤17例,混合型腺瘤14例,GH腺瘤12例,TSH 腺瘤10例,ACTH腺瘤9例。

其中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1.2术前准备:术前3d予以麻黄素、氯霉素滴鼻,3次/d;术前24h剪鼻毛,术前8h禁饮,术前10h禁食。

1.3手术方法全麻后,气管插管根据术者操作习惯(一般取右侧鼻孔,气管插管固定于左边口角),仰卧位,头后仰约15°,用稀释碘伏消毒双侧鼻腔、颜面部及颈部皮肤。

根据术者习惯(一般取右侧鼻孔),用含肾上腺素盐水纱条浸泡鼻腔,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

于右侧鼻孔灼开鼻中隔粘膜并剥离至鼻底,折断鼻中隔软骨并推向左侧,分离左侧鼻中隔粘膜至蝶窦前壁,置入撑开器,咬除部分犁状骨及筛板垂直板,形成一直达蝶窦前下壁之管状间隙,引入手术显微镜。

于蝶窦开口下方凿开蝶窦前壁约1.5cm*1.5cm,进入蝶窦腔后切除蝶窦分隔,辨认打开鞍底形成约1.2cm*1.2cm骨窗,切开鞍底硬膜,镜下缓慢、分块切除肿瘤。

予切除肿瘤后以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填塞,予以人工脑膜修补鞍底硬膜缺损。

去除撑开器,粘膜复位,撤出显微镜,鼻中隔复位,双侧鼻腔填塞纱条各一根。

2结果
164例患者手术全切133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卧床1w后自行停止。

一过性尿崩15例,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术后头痛、视力下降、月经紊乱、泌乳视野缺损等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术后TSH患者血压、血脂情况明显较前好转;根据手术情况、术后复查激素及MRI情况部分患者予以γ刀辅助放疗,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

3讨论
垂体腺瘤患者中除部分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为,手术治疗已成为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4]。

先对于其他入路手术而言,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5]。

通过鼻腔、蝶窦这一腔道切除肿瘤,减少了对视神经、双侧颈内动脉损伤的几率,大大减少了开颅手术及其他入路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在鞍内生长或鞍内向鞍上垂直性生长的肿瘤对于该入路的适应证[6]。

根据本组手术的经验,垂体微腺瘤均可采用该入路,部分大腺瘤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患者临床情况也可选择该入路。

肿瘤组织明显向鞍上生长且非垂直生长或者侵袭海绵窦或呈哑铃状生长者应慎重选择,因为该类患者多数不能达到肿瘤全切的目的,术后疗效相对较差。

但随着经验积累、技术的进步,扩大蝶窦概念的提出,高倍显微镜的发展,部分该类患者也可适当选择该入路[7],可很好的达到视神经、视交叉、垂体减压的目的,尽可能的保全垂体功能及视力。

辅以术后辅助放疗,疗效仍较好。

术中操作应注意一下几点:①应在显微镜下仔细找寻蝶窦开口,蝶窦开口是寻找蝶窦前壁最重要的解剖标志,如不能准确找到蝶窦开口,在打开蝶窦后极容易损伤海绵间窦,导致出血;②在切开鼻粘膜时尽可能完整的剥离鼻粘膜,可多用肾上腺素棉片加强鼻粘膜止血效果,以尽可能的减少对鼻粘膜的烧灼,达到保留鼻粘膜功能,降低术后感染、出血、鼻窦炎、粘膜囊肿的发生;③大部分垂体腺瘤均较稀软,垂体后叶较韧,所以切除肿瘤时应轻柔,可反复、多次切除肿瘤,让鞍隔缓慢下降,防止因鞍隔塌陷过快,对视神经及周围血管的牵拉,可减少出血,减少术后一过性视力下降;④切除肿瘤的顺序应为先后,再两边,再上方。

因为先切除上方的肿瘤,容易导致鞍隔塌陷,导致后方肿瘤切除困难,降低肿瘤全切率。

关于术后并发症,该入路手术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术后脑脊液漏、一过性尿崩、垂体功能低下、颅内感染等。

脑脊液漏是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①术中鞍隔塌陷过快,损伤鞍隔与脑组织附着处;②部分患者鞍隔菲薄或部分患者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③切除肿瘤过程中反复搔刮鞍隔下部。

所以对于脑脊液漏的预防主要应注意术中的操作,切除肿瘤时主要缓慢、应柔,对已菲薄的鞍隔应减少搔刮。

本组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均由于患者术后用力咳嗽出现脑脊液留,术后予以卧床休息及行腰大池置
管持续引流后好转。

术后一过性尿崩主要是由于手术对垂体柄、垂体后叶的骚扰,影响了垂体后叶素的正常产生、转运及释放,导致术后多饮多尿,除了注意术中轻柔操作外,术后应积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临时予以去氨加压素控制尿量。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患者重要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朱德龙.垂体腺瘤免疫组化分型与术后激素水平变化规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2013:62.
[2]Yoshimoto,K.,[Recent advance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ituitary adenoma][J].Fukuoka IgakuZasshi,2012,103(10):199-205
[3]杜依燃.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J].天津医科大学,2013:61.
[4]牛国栋.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4):336-339.
[5]Buchfelder,M. and S.M. Schlaffer,Modern imaging of pituitary adenomas[J].Front Horm Res,2010,38:109-120.
[6]苏长保.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13-1514.
[7]陈军.大型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1):4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