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腺瘤质地手术入路临床论文

垂体腺瘤质地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63-02【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质地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分析和选取手术入路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实性垂体腺体肿瘤患者,根据其垂体腺瘤的质地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并对手术进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垂体腺瘤质地较软易切除者共有63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8例,泌乳激素腺瘤2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4例,采用经碟手术;垂体腺瘤质地较韧者有10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1例,泌乳激素腺瘤5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4例,采用经颅手术,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根据垂体腺瘤的质地可以指导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对指导临床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垂体腺瘤手术入路临床分析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一般较高,约占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12%。
因其位置特殊且周围结构复杂,手术切除肿瘤风险较大。
因此,在进行手术切除前通过预测垂体腺瘤质地,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对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和选取手术方法,保证手术安全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实性垂体腺体肿瘤患者,通过进行垂体腺体肿瘤质地预测合理安排手术方案,确定手术入路方式,并对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经临床分析表明,垂体腺体质地预测可指导临床手术入路选择。
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垂体腺瘤患者73例,其中男35例,女38例,均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所有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向鞍上、鞍旁伸展情况和与周围结构关系,而且可反映出肿瘤的质地。
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垂体腺瘤质地较软易切除者共有63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8例,泌乳激素腺瘤2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4例;垂体腺瘤质地较韧者有10例。
手术讲解模板: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层而在内外两层间进行分离,则可误入静 脉窦内造成出血。硬脑膜切口边缘电凝后 可收缩成圆形。一般正常垂体与硬脑膜无 粘连,两者间容易分离,在显微镜下垂体 被膜稍有闪光,容易辨认。垂体微腺瘤 (Ⅰ级)生长于垂体内,未突破垂体被膜, 硬脑膜切开时仍保留硬脑膜下间隙,垂体 表面被膜完整,仅在靠近肿瘤处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分离鼻中隔粘膜-骨膜层亦可以从左侧 鼻孔进行(图4.3.1.2.1-7A~G)。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2)进入蝶窦:完成上述操作后,便可开始在显微镜下操作。用骨凿或 微型钻切除部分骨性鼻中隔,看清蝶窦前壁及犁骨隆突。将粘膜-骨膜层从 蝶窦前方骨面向外剥离,在上方中线两侧1至数毫米处可见蝶窦开口,于 其下方用骨凿或微型钻打开蝶窦腹侧的前壁骨质便可进入蝶窦。
手术禁忌: 3.蝶窦气化过度,视神经与颈内动脉可暴 露在蝶窦粘膜下,术中易致损伤。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4.冠状位CT扫描见鞍上与蝶鞍内的瘤块呈 哑铃状,示鞍隔口较小,经蝶窦手术不易 达到鞍上,且鞍内瘤块切除后,鞍上瘤块 不易在颅内加压时降入鞍内。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经蝶窦入路垂 体腺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经蝶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 切除术
科室:耳鼻喉科 部位:鼻子 麻醉:全麻
手术资料: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概述:
垂体瘤的手术途径曾有许多变更,大体上 可分为经额颞开颅与经蝶窦入路两种。其 中经蝶窦入路始于Schloffer(1906), 同年Hirsch采用鼻小柱切口,经鼻中隔蝶窦入路;1911年Chiari创用经典的眶旁 切口,经筛窦-蝶窦入路;此3种入路采用 者众多。Cushing于1907~
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ppt课件

麻醉与体位 全麻下手术。 气管插管固定在口角。口咽腔内填塞纱布 条以防止液体吸入气管。患者平卧位,头 后仰30o 。
手术备物
1、一次性物品 纱布×1、颅脑护皮膜×2、脑棉×2 ×1、3L氯化钠注射液、硬脑膜(小)镜头 套×1、 2、药品 盐酸肾上腺素×6
适应症
1、垂体微腺瘤。 2、大型垂体腺瘤但肿瘤主体位于鞍内并向 蝶窦内侵犯者。 3、大型垂体腺瘤瘤体主要位于鞍内,鞍上 扩展部分不呈哑铃形未向鞍旁扩展。
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2、鼻咽及副鼻窦各种慢性炎症。 3、蝶窦气化不良如甲介型鼻窦。 4、肿瘤向鞍上明显扩展,而且呈哑铃状。 5、肿瘤向鞍旁、鞍后或前颅凹扩展。 6、病人及家属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
1、内分泌检查:包括脑垂体各种内分泌激素 的放免测定。 2、影像学检查:应尽可能进行蝶鞍部薄层 CT及MRI扫描。头颅冠状扫描(对显示蝶 鞍发育状态、蝶窦鼻中隔位置及鞍底骨质 有无破坏)。
3、药物准备:术前有垂体功能明显低下者, 应于术前3天补充激素,一般给予泼尼松5 ~10mg,甲状腺素20~40mg,一日3次 口服,必要时可静点补充激素。大型泌乳 素腺瘤术前可给予溴隐停2~4周,每日 7.5mg。 4、术前一周用抗生素溶液滴鼻、漱口,术前 一天剪鼻毛。
• 2、切除蝶窦前壁:牵开鼻中隔软骨,暴露 蝶窦前壁,以充分显露鞍底为宜切除蝶窦 前壁。蝶窦前壁的前端两侧可见蝶窦开口 ,是蝶窦前界,勿超出此界,防止入前颅 凹。切开、剥离蝶窦黏膜,可用双极使其 皱缩,以免不必要出血。
• 3、切开鞍底:鞍底骨质开窗范围不可超过 颈内动脉隆起的内缘。 • 4、切开鞍底硬膜:先用细长穿刺针穿刺硬 膜中心,以除外鞍内动脉瘤。尖刀十字切 开硬膜,硬膜切开的范围应少于鞍底骨质 开窗,以免损伤海绵间窦引起出血(有出 血时勿用双极电凝止血)。
垂体瘤患者的术后护理ppt课件【24页】

相关护理诊断
脑组织灌注异常——与手术有关 潜在并发症——出血 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 潜在并发症——尿崩 潜在并发症——垂体功能底下 潜在并发症——脑脊液鼻漏 有窒息的危险——与术后带有气管插管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 舒适的改变——与术后并发症有关 疼痛——与手术有关
总结
经口鼻蝶入路特点 手术范围广,视野大.肿瘤大小没有限制,手术切口在口腔 内
伤口护理:如无脑脊液鼻漏者,术后3日拔除鼻腔引流条,用0.25%氯霉 素眼药水及新麻液滴鼻,每日4次,每次2-3滴,防止感染.如有脑脊液 鼻漏,鼻腔引流条将延迟到术后5天拔除.拔除引流条后勿用棉球或 纱球堵塞鼻腔.右股内侧伤口隔日换药一次,10日后拆线
口腔护理:术后3日内用纱条填塞止血,病人只能张口呼吸,造成口腔干 燥。口唇可涂润滑油,保持湿润减轻不适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返回病室时带有气管插管,吸氧时将氧气导 管插入其中,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插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
生命体征的监测:麻醉未清醒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 瞳孔的对光反射是否恢复,持续心电血氧血压监测
病情观察:定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听取其主诉,如有头痛加剧, 视力减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 病人出现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对 。 光反射不灵敏 视物不清,视野缺损 伤口敷料渗血多
护士应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变化。了解手术中出 血情况,认真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注意病情变化。
脑脊液鼻漏
常发生在术后1~5日 鼻腔流出清亮液体。尿糖试纸检测为阳性
护士应了解手术中的情况,掌握有无鼻漏发生的 潜在因素。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防止诱发鼻漏
经单鼻入路口腔无创伤,因此痛苦较小,所以应鼓励病 人早期进食,补充机体需要.其拔除纱条的时间早,如无不适症状要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经鼻腔垂体瘤切除术ppt课件

手术配合
碘伏脑棉再次消 毒两侧鼻腔
手术配合
递11#刀片切开鼻 中隔及粘膜
手术配合
递剥离子分离鼻中隔 粘膜至蝶窦腹侧壁
在蝶窦前壁自上而下 寻找蝶窦开口
手术配合
递鼻牵开器置入 鼻腔 前端至蝶窦开口 吸引器吸引
手术配合
显露蝶窦开口
手术配合
递蝶窦咬骨钳沿蝶窦 中线咬除鼻中隔根部 少许骨质 进入蝶窦腔
概念
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症群
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群。当无功能肿瘤增 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 阳痿常最早发生而多见。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
(1)神经纤维刺激症 呈持续性头痛。
(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 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 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群。
脑外显微手术配合
经鼻腔垂体瘤切除术
李灿灿
概
解
患
用
手
念
剖
者
物
术
信
准
配
息
备
合
及
体
会
概念
垂体(hypophosis)色灰红,呈椭圆形,重约0.5g,是身体内最复杂内分泌腺,位 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 占颅内肿瘤的10%。男性略多于女性,垂体瘤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 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
1两块布方巾展开给医生38递11刀片切开鼻中隔及粘膜39递剥离子分离鼻中隔粘膜至蝶窦腹侧壁40递鼻牵开器置入鼻腔前端至蝶窦开口吸引器吸引41显露蝶窦开口中线咬除鼻中隔根部少许骨质进入蝶窦腔扩大蝶窦腹侧壁骨窗约1515cm常规打开鞍底硬脑膜空针穿刺排除鞍内动脉瘤可能46递枪状镰刀十字切开鞍底硬脑膜可见瘤体溢出47枪状环形刮匙反复刮除48反复刮除残留49冲洗术野50探查止血明胶海绵一块剪成51鼻腔处理撤出鼻牵开器鼻中隔及鼻中隔粘膜复位小切口双侧鼻腔上中鼻腔后上部填塞膨胀海绵521
垂体瘤手术入路ppt课件

垂体的位置
• 垂体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借垂体柄及漏斗穿过鞍膈与第三脑室底的灰 结节相连。
垂体的毗邻
• 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经视神经管入颅的视神经 • 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 • 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 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
• 单侧额颞部发际内弧形切口骨瓣开颅,磨除蝶骨嵴及眶板外侧的骨质, 经侧裂分离额颞叶间的蛛网膜,形成锥形的操作空间以达到鞍区。
翼点入路经典切 口标记
• 可不用或仅用很小牵拉、抬起额叶和颞叶,便可显露颅前、中凹底,能 充分解剖各基底池,利用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充分显露鞍内、鞍旁、鞍前
、鞍后、脚间窝内的病变结构,对鞍区周围重要结构和垂体柄、下丘脑
手术入路
• 内镜引导下 ,将肾上腺素盐水浸泡过的棉条沿总鼻道填塞至蝶筛隐窝,收缩 中鼻甲、总鼻道及蝶筛隐窝粘膜
• 采用特制的撑开器扩张总鼻道 ,鼻腔明显狭窄者可人工脱位或部分切除中鼻 甲后部 ,充分暴露蝶筛隐窝 ,开敞手术空问 ,中鼻甲残端出血 ,可用积极 电凝器 电凝止血 ,肾上腺素棉条压迫止 血。
• 蝶窦前壁和鞍底骨质切除的面积应足够大,以利于切除肿瘤,同时便于止血。 蝶窦前壁和鞍底同手术路径垂直,应用侧方开口的旋转咬骨钳向侧方连续咬 除骨质较为方便
• 切开鞍底硬膜时,有时可造成前、下海绵问窦破裂 ,出血汹涌,特别是肿瘤 较小时多见。此时应 以吸引管吸净出血,于内镜 直视下,电凝缩小漏 口后, 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
、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以及各穿支动脉可在直视下加以 保护。能充分利用四个解剖间隙切除肿瘤,不易发生残留,效果良好。
翼点入路所显示的
经蝶窦入路
• 采用在内镜照明、观察下,经一侧鼻腔.蝶窦人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深部照明好,切除肿瘤彻底,鼻腔 结构损伤小。
垂体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垂体瘤的手术入路选择目的探讨垂体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
方法对68例垂体肿瘤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锁孔入路,经翼点入路,经鼻蝶入路,经鼻蝶联合翼点入路等手术入路方法,将垂体肿瘤在显微镜下彻底切除。
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18例,占比26.47%,尿崩症是经颅手术入路方法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脊液鼻漏是经单侧鼻腔-蝶窦手术入路方法术后主要并发症。
结论垂体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应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手术入路特点合理选择,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经锁孔入路;经单侧鼻腔-蝶窦手术入路;经颅手术入路;经鼻蝶联合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在我国临床诊治中已有了一定进展,手术入路的有效选择是影响垂体瘤切除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最佳垂体瘤切除手术入路[1],该研究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对68例垂体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垂体肿瘤患者6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8~68岁,平均年龄41.6岁;病程范围是5个月~5年,平均病程24个月。
临床症状为12例男性性功能减退,8例多尿多饮,8例面容改变且肢端肥大,30例不育、泌乳以及闭经,28例视野视力障碍,46例头痛。
影像学检查资料:68例患者均经过冠状位CT和MRI检查并且确诊。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68例垂体肿瘤患者肿瘤具体大小情况为:最大径>6 cm的巨大型垂体肿瘤28例,最大径3~6 cm的大型垂体肿瘤22例,最大径2~3 cm的中型垂体肿瘤10例,最大径1~2 cm的小型垂体肿瘤4例,最大径2 cm;大型垂体肿瘤中12例鞍上扩展>2 cm,10例鞍上扩展3 cm、<6 cm的垂体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并不统一。
本次试验中10例选用经单侧鼻腔-蝶窦手术入路。
根据治疗实践经验,作者认为如果患者视神经受压较轻,肿瘤鞍上扩展<2 cm并且周围组织没有被肿瘤浸润组织时,要优先选用经鼻蝶入路方法(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6例),否则选用经颅手术入路方法。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用

t a a e n f a ig o e y C h th d b e n l a n s d b T,MRIs ai d e d c i e ea n t rt n a e n p r r d o l n n o eai sh d b e f me n y o e o
内分泌紊 乱纠正较 完全等优 点 , 已基本取代其他 入路。对于巨大型垂体腺瘤 , 向鞍上和颈 内动脉 肿瘤
两侧膨胀生长 , 手术可选二种入路或分二期进行 , 以期望提高全切率 、 降低 死亡率和复发率 、 少并发 减
症。
关键 词
垂体 腺瘤 ; 手术入路 ; 内分泌紊乱 ; 视力
A
维普资讯
・
33 ・ 8
C i JN u s r D sR s 2 7 6 hn e r ug i e ) ; o
文 章 编 号 :6 1— 87 20 )6— 3 0 17 2 9 (0 7 0 3 8— 4
・
论著 ・
垂 体 腺 瘤 显 微 手术 入 路 的选 择应 用
R top cieyal ers et l I v a
pso rt eo to so i ir d n mai 9 ae o au r O 3t u e2 0 otp ai uc me pt t ya e o 17cs s rm J ay2 O Jn O 6 e v f ua n f n o
mir s r ia te a y frp t i r d n ma ,a ay e t e r a0 fp s p rt e c m l ain ,a d ds u st e co u gc h rp o i t y a e o s n lz e s n o o t e ai o p i t s n i s h l ua h o v c o c Ⅱ E s rs o r v n in o rvd p o r n s ini c he a y or h pt i r a e o a . M e h d l u e p e e t t p o i e rp a d c e t t r p f te i t y d n m s 目 f o e i f ua t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单鼻孔蝶窦手术解剖结构:国人鼻前棘至蝶窦口的距离平均为58.1 mm,至鞍底的距离平均为71.3 mm,垂体窝前后径为~12.7 mm,上下径~9.4 mm,横径~20.3 mm[2]。
蝶窦开口始于蝶筛隐窝,在上鼻甲尾部水平,位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
大部分蝶窦开口可直视,部分因较为偏侧或被上、中鼻甲所掩盖,不能直视。
蝶窦中隔多为一个完整的骨性隔,呈矢状位,多不在中线而偏于一侧;少数有2个主隔。
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关系密切,视神经管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部。
垂体下方的蝶窦顶壁为鞍底,鞍底呈球形隆起或平坦,骨质厚薄不均,前下壁较薄,平均为0.9 mm。
蝶窦两侧为海绵窦,两侧海绵窦间有前、后海绵间窦相连,在鞍底硬膜间可有下海绵间窦,10%的个体前、下海绵间窦融为片状,造成经单鼻孔蝶窦手术时进入困难。
进入蝶窦犁骨或蝶嵴是蝶底中线标记[6,7]。
蝶窦口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记,术中先探查寻找蝶窦开口。
假设找不到蝶窦开口,则寻找后鼻孔,将扩张器下缘置于后鼻孔上方10~15 mm 处,电凝同侧黏膜裂口并侧翻,推开对侧后鼻中隔黏膜,扩张器推至蝶窦前壁并撑开。
将蝶窦开口黏膜部分剥离扩大,充分显露骨性蝶窦开口及前壁,以蝶窦开口为骨性标志打开蝶窦前壁。
蝶窦前壁开窗时,上界勿超其双侧蝶窦开口连线,以免破坏蝶上筛房,损伤包绕其内的视神经或造成脑脊液鼻漏[8]。
打开蝶窦后显微镜下可见正前方的蝶鞍,确认鞍底及中线位置或肿瘤的中心位置,蝶鞍的开窗范围从鞍结节到鞍底、两侧海绵窦之间,并常以鞍底前壁和下壁转折处为中心。
有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必须尽量扩大鞍底骨窗以暴露手术视野,但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和力度,过度向两侧或向前、向后,均可能造成海绵窦、脑干等重要结构损伤或严重脑脊液漏。
肿瘤切除穿刺鞍底硬膜,确认为非出血性疾病后,“十”字形切开硬膜,电凝边缘止血,此时可见肿瘤。
如为微腺瘤,则需借助术前MRI提示的具体位置予以区分。
肿瘤组织多呈灰白色,用环形刮匙刮除肿瘤组织,先从鞍底方向切除肿瘤,再向鞍内侧方、上方切除肿瘤。
如果瘤体经鞍膈孔突向鞍上,则先在鞍下周边切除,再向鞍膈及鞍上切除肿瘤。
较大腺瘤切除后,可见薄的垂体组织及蛛网膜陷入鞍内,其中间上突部分为垂体柄附着处,手术中切忌牵拉垂体柄。
在鞍内刮吸、切除肿瘤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海绵窦、鞍膈、鞍上重要脑组织以及神经、血管。
手术优缺点:手术优点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不需做任何切口,符合正常的生理解剖特点,手术路径短,可防止鼻中隔穿孔,损伤较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防止了经颅手术时对额叶、视神经、嗅神经等的损伤,不易伤及丘脑下部。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经唇下入路相当,但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11,13]。
显微镜下可以完全切除质地柔软且不向海绵窦两侧生长的肿瘤,尤其是切除微腺瘤时,可防止传统经额下入路造成垂体柄损伤的可能。
手术在鞍膈下操作,不直接接触视神经和视交叉,即使肿瘤不能全切除,也可缓解对视神经的压迫,为再行经颅手术切除肿瘤创造条件,挽救视力。
手术缺点显露范围较小,有可能偏离中线;手术空间相对狭小,需使用专用手术器械;对一些不能直视的解剖结构难以观察;如果肿瘤太大且质地坚韧,或术中出血汹涌,完整切除较困难。
手术显微镜存在单管状视野限制,可能导致术野暴露不足,对于侵入鞍上、鞍旁的腺瘤存在手术盲区;在到达较深的术野时,显微镜光源亮度有很大衰减,术野清晰度减弱。
与经颅入路相比,术后易出现脑脊液鼻漏。
二·经蝶窦入路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大约96%的患者可由蝶窦入路手术切除[2]。
经蝶手术入路的适应证[3]:〔1〕肿瘤突向蝶窦及局限于鞍内;〔2〕肿瘤向鞍上垂直性生长;〔3〕蝶窦的气化程度良好。
蝶窦入路分为唇下和鼻内两种方式,与唇下方式入路相比,鼻内方式入路比唇下入路污染轻,损伤小,并发症小。
1.1 鼻内方式 90年代以来,国内报道的鼻内方式入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4-5],即经鼻中隔中段入路,经鼻小柱-鼻中隔入路和经蝶窦直接入路。
1.1.1 经鼻中隔入路即经粘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简称鼻中隔入路。
此入路的重要标志为中线骨嵴和两侧蝶窦开口,具有创伤小,简易安全,术中一般不会触及视神经和视交叉,视力、视野恢复快,术后发生癫痫可能性小等是其优点[6]。
1.1.2 经蝶窦直接入路经蝶窦直接入路目前应用较多,优点是操作省时,但是没有沿着骨性鼻中隔解剖标志进行,容易偏离中线,一旦偏离有损伤蝶窦和鞍旁的重要结构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7]。
1.1.3 经鼻小柱-鼻中隔入路该入路需要切开鼻小柱,咬除鼻中隔,术后会遗留瘢痕、鼻小柱歪斜、鼻外观改变和鼻中隔穿孔等后遗症状,影响美观。
1.2 唇下方式杨国平等[8]比较三种不同的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即经唇下入路,经蝶窦直接入路和经鼻中隔入路三种手术方式,他认为经唇下入路须切开上唇黏膜,解剖鼻前嵴、鼻中隔软骨及骨性鼻中隔,并咬除骨性鼻中隔,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经蝶窦直接入路不需要解剖上述结构,操作简单,可将鼻窥镜直接插入鼻腔,但是缺乏经验的手术者容易迷路;经鼻中隔入路操作过程紧贴骨性鼻中隔进行,解剖标志清楚,不易离开中线,不易迷路。
他认为经鼻中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安全,有效,容易掌握。
另外,文献报道还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随着影像生物技术以及内分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此入路路径短,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感染时机,出血极少,长期生活质量佳,不会发生鼻中隔穿孔,防止了鼻梁塌陷而影响面容。
但此入路将筛骨垂直板直接推向对侧,失去了一个判断方向和定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可能偏离中线,垂直板基部折断有时较难[7],扩张器在单鼻孔内撑开,手术空间狭小,不适合骨性鼻中隔肥厚患者;术中颅底骨折的危险较大;术后鼻腔分泌物较多[9];不能直视向鞍上部分发展的鞍区巨大腺瘤及附近的视神经、血管、下丘脑等结构,或造成术后残留[10]。
崔永鹏等[11]认为只要蝶窦气化良好,绝大部分垂体腺瘤可采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尤其对鞍内或向鞍上、下垂直生长者更合适。
闫光[12]将20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蝶入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手术无死亡病例,无术区出血以及脑膜炎等并发症。
他认为经单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疗效显著,且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
2 经颅手术入路经颅手术为较传统的手术方式,对于不适合经蝶窦手术的垂体腺瘤,仍需经颅手术切除肿瘤,此类垂体腺瘤占5%~8%。
经颅手术垂体腺瘤主要包括[13]:〔1〕明显向额颞叶甚至后颅窝发展的巨大垂体腺瘤;〔2〕肿瘤向鞍上发展部分与鞍内部分连接处显著狭窄的垂体腺瘤;〔3〕纤维化、质地坚硬,经蝶窦无法切除的垂体腺瘤。
2.1 经额叶入路经额叶入路是一种较早开展的手术,额下入路可以扩大路径视野,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对视功能减压较彻底,适用于较大较晚期的垂体腺瘤且向鞍上发展,有视功能障碍者[14]。
但又有其盲区,鞍内容物可因鞍背的阻挡而不能显露,对于视交叉前置进入蝶鞍内及凸向下丘脑,第三脑室的肿瘤切除较为困难[15],不适合向鞍旁生长的肿瘤。
同时术中有时需要阻断额部引流静脉,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及脑肿胀而受到限制。
程敬民等[16]采用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主体向后上浸润发展,侵犯下丘脑和三脑室的垂体瘤,效果较好。
认为该入路可在术中磨除鞍结节、蝶骨平台及蝶鞍前骨质,便于做颅底修补,术后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并发症少,肿瘤全切率较高。
2.2 经颞叶入路该入路扩大了蝶窦区的暴露,更有利于全切肿瘤,有望成为累及鞍区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手术入路。
该术式的不足之处是手术较为复杂。
2.3 经冀点入路翼点入路[17-18]强调以翼点为中心做较小的骨窗,咬除蝶骨嵴和分开侧裂获得前、中颅凹交界内侧的视交叉区。
此法优点在于较经额入路路径短,创伤小,手术视野大,对脑组织损伤小,术中可清晰显露肿瘤与神经及颅内动脉的解剖关系,对鞍区各重要结构如垂体柄、下丘脑等在直视下保护,肿瘤切除完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便于在术中同时切除位于视交叉前方、鞍旁及颞叶内侧的肿瘤,还可在海绵窦三角切开海绵窦,切除侵袭到海绵窦的肿瘤,且不易进入蝶窦,防止术后发生凶险感染。
经翼点入路最适用于鞍上,鞍前,鞍旁和鞍后的病变,还适用于前颅底和蝶骨嵴病变[19]。
2.4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是近十年来神经外科微创发展的新技术,是由传统神经外科手术向微创手术迈进的又一新标志,充分利用颅脑自然的沟、孔、裂隙、夹角、脑池等有限的空间,防止不必要的结构暴露或破坏。
术中关键点在于对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大脑前中动脉及其重要穿支等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
与翼点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由于骨窗小,无需牵拉颞叶,并且不用去除蝶骨嵴和较多的颞骨鳞部,有以下优点[20]:〔1〕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利用显微手术镜透过锁孔的“门镜效应”,2cm左右直径的骨窗就完全可以满足此类手术的要求,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未出现颞肌萎缩现象;〔2〕保留蝶骨嵴,并且减少额颞两侧的开颅范围,免除了不必要的操作和脑组织的暴露,使开颅造成的骨缺损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到达与翼点入路同样的显露效果;〔3〕保留蝶骨嵴和外侧裂投影线下的颞骨鳞部,减少了眶脑膜动脉和脑膜中动脉骨沟显露的时机,防止了不必要的出血;〔4〕简化了手术步骤,开、关颅共可省时约30~45min;〔5〕翼点入路切口约16cm,而额外侧锁孔入路经沿发迹缘或额纹切口仅需7cm左右,创伤明显减少,减轻了患者对手术创伤的心理压力;〔6〕患者术后反应轻,卧床时间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减少;〔7〕切口外观效果佳,切口隐于眉毛中。
Hernesniemi教授[21]认为锁孔入路还可以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减少脑脊液漏、术后硬膜外血肿和感染机率。
近年来,还出现了各种手术入路的联合使用[22],如经额下蝶联合入路、扩大经额下硬膜外入路等。
总之,垂体腺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手术入路有多种选择,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向,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术者的技术和经验,选择合理的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暴露良好的手术入路,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副损伤,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