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 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 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 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 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
释⽂:到了四⼗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机体衰⽼,便没有⽣育能⼒了。
12⼗⼆经脉,三百六⼗五络,其⾎⽓皆上于⾯⽽⾛空窍。
其精阳⽓上⾛于⽬⽽为睛。
其别⽓⾛于⽿⽽为听。
别⽓者,⼼主之⽓也。
释⽂:周⾝的⼗⼆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五络脉,其所有的⾎⽓都是上达于头⾯部⽽分别⼊于各个孔窍之中的。
其阳⽓的精微上注于眼⽬,⽽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的经⽓从两侧上注于⽿,⽽使⽿能够听。
13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释⽂:邪⽓侵犯⼈体⽽产⽣病变,有的先发⽣在阴经⽽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在阳经⽽后才影响到阴经。
先发⽣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寒暑等外邪的侵袭⽽引起的;先发⽣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失调,⽣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释⽂:所以明达事理的⼈,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不利的事,⽽能顺乎⾃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快乐,使⾃⼰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忧⽆虑的境界,因⽽可以长寿。
这就是聪明⼈的养⽣⽅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不⽌。
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不收。
释⽂: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
神⽓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流散不⽌。
因悲哀过度⽽伤及内脏的,就会使⼈神⽓衰竭消亡⽽丧失⽣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不得藏蓄。
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机闭塞⽽不得畅⾏;⼤怒的,就会使神⽓迷乱惶惑⽽不能正常运⾏;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流荡耗散⽽不能收敛。
16⼤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由黄帝和他的医学官员所著。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下面是其中几篇的摘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西南北;人有四肢,两手两足。
四时相反,阴阳相长。
谨察四时之所在,以养生之道。
四气调神,常在其中。
《素问·五常政大论》
五脏为常,五气为政。
君主者,脉之官也,政之本也;臣下者,官之职也,政之利也。
五脏者,阴阳之府也;五音者,阴阳之道也。
五气者,五味之化也;五色者,五音之宜也。
《灵枢·经脉》
人之命脉,死生之本也。
经脉者,所以邦之脉也。
经脉者,所以输布精气也。
一命之脉,别而独行,各有支纪。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经者,筋脉也;脉者,五藏六府之所舍气血也。
命之所行,清静皆在于经。
《灵枢·九支脉》
人之九支脉者,上支者胃,下支者肠,中支者胆,外支者俞,内支者腑,下支者通,揆度者至,内支者入。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这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大全(完整版)

黄帝内经曹金洪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2一、四季与养生: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要保养阴气。
饮食五味、起居作息、精神活动等要根据四时变化,适当调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去寒就温”。
春季肝为主脏,酸与肝相应,适当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以养胃。
夏季心为主脏,苦味与心相应,适当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味食物以养肺。
秋季肺为主脏,辛味与肺相应,适当少吃辛味食物,多吃酸味食物以养肝。
冬季肾为主脏,咸味与肾相应,适当少吃咸味食物,多吃苦味食物。
过饥、过饱、偏食,均能伤害脏腑,影响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也有季节性。
1、春天养生:春天特别要注意防风。
踏青问柳,游山玩水,陶冶性情,会使气血流畅,精神旺盛。
饮食宜甘而温,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以免助热生火。
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的食品。
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芹菜、韭菜等。
不可过早贪吃冷饮食品,以免伤胃损阳。
春季是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
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
春季锻炼,会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防春困:多吃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
春季最适于细菌生长,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开窗通风。
人参是补气的首选之药,能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必须注意剂量,食用不当或食用过多,非但达不到补气的效果,反而导致闭气,出现胸闷腹胀。
2、秋天养生: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秋瓜坏肚”——立秋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夏天大量生食已使肠胃抗病能力有所下降。
秋后再大量生食,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
秋天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试时间:2013年7月1日上午2.试卷形式:一.名解(共15分 10个 1.5分一个)二.填空(共10分 20个 0.5分一个)三.单选题(共15分 15个 1分一个)四.多选题(共10分 5个 2分一个)五.判断(题型①共5分 5个 1分一个,题型②共10分 10个 1分一个)六.原文分析(可能有该类题型共10分去年考过723“水肿”)七.简答(题型①共20分 4个 5分一个,题型②共30分 6个)八.论述(共20分 2题一题10分)3.复习要点:重点看习题册第73开始的试题荟萃,大多数都考这里的内容。
4.注意:①本资料只涵盖部分考点,不可全信,主要还是背习题册。
②资料是比较匆忙的制作出来的,如若出现部分遗漏或错别字请谅解。
③重点所给的原文为重点背诵内容,资料所给的大题答案仅供参考,主要还是看书和习题册。
绪论1.内经的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时期,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篡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2.《内经》的注家与注本:《素问全元起注》梁·全元起注《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新校正3.《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见习题册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0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
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之意。
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
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10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恬惔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102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简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分)形与神俱。
(1分)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2分)103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10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肾者主水”为肾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肾藏先天之精,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肾。
“故五脏盛乃能写”为五脏精气盛满,肾才能泻精。
103 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见书第30页导读10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
105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2分)李时珍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2分)此外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以王冰为代表的阴阳互制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2分)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阴阳互根论。
认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阴之基;秋冬养阴,以为春夏阳之基。
(2分)三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内外阴阳虚盛论。
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
(2分))第二单元阴阳应象20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1)生理上:清阳了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府。
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
说明清阳升浮之性而表现为向上,向外,升散;浊阴沉降之性表现为向下,向内,收敛。
(2)病理上: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
此阴阳反常,病之逆从也。
说明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则完谷不化;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则胸腹胀满。
202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分)。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分)。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分)。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1)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平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2)气盛纯阳的壮火之品能消蚀,耗散人的正气,而使气衰,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气养血,而使气壮,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203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
暴喜则心气迟缓而神逸,故伤阳。
阴,指肝。
阳,指心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辩证如何法阴阳。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诊法如何发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3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302 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见书第56304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五脏别论》)据《素问-五脏别论》简述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1)“奇恒之府”:奇,异也。
恒,常也。
即异于常府也。
因为功能上似脏,形态上似府,似脏非脏,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能贮藏阴精。
(2)“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功能: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向天,故写而不藏。
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的,魄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载,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
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
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临床上,通过观察大便情况常可判断疾病虚实寒热,甚至推断预后吉凶。
治疗方面,不仅大便秘结或泄泻,要根据辨证的结论而分别治疗不同的脏腑,而且某些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启闭收到疗效。
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能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意义:五脏藏精,多虚证,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六府,传化,多实证,治疗六府病多用写法。
305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307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脾不主时是指脾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而不独主于一时。
立论依据是脾属土,而土能生养万物。
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脾土之气旺于四季,从而使胃土之精遍布周身,每时每刻都在灌溉四旁,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反应“土为万物之母”的重要性,也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
后汉张机发挥为“四季脾旺不受邪”,使其更赋予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
四肢依赖脾气才能从胃禀受水谷精气(2分)。
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会影响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输送,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出现“四肢不用” 。
(3分)第四单元血气精神401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本神》)《灵枢-本神》简述精,神,魂,魄的产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据《灵枢-本神》简述思维的处所及过程。
处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过程:意—志--思--虑--智。
即,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为心有所忆或一念之生,但尚未形成定见的思维;志是意存之后,恒久不变的,并付助行动的思维;思是为实现意志而反复思考,随时调整和改变的思维;虑是在思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的思维;智是考虑周密而能正确处理事物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