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身心修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志身心关系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志身心关系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志身心关系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志身心关系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心统一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身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黄帝内经》中提出“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身体的状态会影响心理的状态,心理的状态也会影响身体的状态。

意志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意志的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影响身体和心灵。

如孟子提出的“志者,气之帅也”,认为意志是气的主导,意志可以控制人的情感和行为。

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认为通过修养身心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如儒家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理论,认为通过修养身心可以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道德约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约束,认为道德是人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如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志身心关系的阐述主要体现在身心统一观、意志的作用、修身养性和道德约束等方面。

这些阐述对于理解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意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知识。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对于今天的心理治疗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心理治疗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 心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部分,其中有关心理的观念有“气”“志”“神”等概念。

在《灵枢》部分,也有关于心理疾病和心理调节的论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经验支持。

在《素问》中,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氣行則生,故言曰生氣。

”这句话表明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而不畅通的气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素问》中还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理论,说明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2. 心理疾病的认识《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在《灵枢》中有关于癫狂病的论述,说明了心理疾病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危害。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总结,这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参考。

3. 心理治疗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的论述,包括对于情志的调摄、对于气的调和、对于精神的调理等方面的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情志调摄在《素问》中,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论述,说明了不同的情志对五脏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情志的调摄方法。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志状态来调控其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气的调和在《素问》中,有关于气的调和的方法,说明了气的不畅通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

这包括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和患者的气机,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对今天的启示1. 注重情志调摄《黄帝内经》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为今天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其中关于健康保养的部分,提出了四个重要的要素。

首先是养生要素之“脏腑”。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脏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只有脏腑功能良好,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脏腑的功能主要通过五脏进行调节,包括心、肺、肝、肾、脾。

心主神明,肺主呼吸,肝主疏泄,肾主生殖,脾主运化。

保持脏腑健康的关键是调整饮食习惯,合理进食,避免过量或不当的摄入,保证脏腑的正常功能。

第二个要素是养生要素之“气血”。

《黄帝内经》中提到,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要素。

气主精神活动,血主营养供给。

保持气血的充足和流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呼吸和情绪等方面进行。

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可以增加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适度的锻炼,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

第三个要素是养生要素之“精神”。

《黄帝内经》中提到,精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节气血运行的关键。

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防止精神过度紧张和负面情绪的产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维持人体精神的健康。

最后一个要素是养生要素之“环境”。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久居恶地则邪气伏其内”、“恶风者,其危似毒龙也”等观点,强调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环境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水质清洁,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健康四要素是脏腑、气血、精神和环境。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呼吸、情绪和环境等方面,可以保持人体健康。

这些养生要素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之心法在于修身养性

《黄帝内经》之心法在于修身养性

《黄帝内经》之心法在于修身养性很高兴能再次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们还是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这本珍贵的宝典。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内经》,我们的《内经》课程不是简单的说身体哪里不舒服了,怎么办?用什么药来治疗的方法来解读。

这样的解读,是在学习和应用《伤寒论》时才有意义。

而《黄帝内经》如果局限于一些感冒发烧了怎么办?这里不舒服,哪里感觉坏的话,那就太浪费《黄帝内经》这部宝典给我们的更多体悟了。

所以,这里,我们的课程内容可能会与大家的期望值有所不同,不谈什么病应该怎么治,什么情况吃什么的话题,所以,当中的是高是低,大家自己判断。

因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要从中医里获益,我们就是从这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会中走进了中医。

而中医的很多深刻内涵是我们所忽略的,而作为中医的汇总之大成的《内经》,我们也确实有很多地方是太潦草的一读而过了,所以,今天的课程姑且命名为“《内经》漫谈”。

《黄帝内经》讲究“治未病”,更多的是阐述如何在身体疾病未发之时能够及早预防,及时避免。

相对而言,有些重要的篇幅是在说明由医入道的一个修炼过程,虽然现在的社会,谈修炼似乎是个很另类的词语,其实不然,换句更能理解的说法就是“修身”,这个修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行为举止、道德修养方面的修身,而另一方面就是身体养护的修身了。

对于《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很多人已经非常熟悉了,首先是标题“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是什么时候?那个时候的生活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说“上古”是“天真”的呢?这里就有了疑问。

我们清楚黄帝距今少说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时间了,那在黄帝口中所称的上古,其年代距今少说也有9000年以上,可能还要远一些,那么遥远的一个时代,其中生活的人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据现在的考古论证而言,人类出现的历史确切的一个说法其最古老的一个化石证明距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而令人惊讶的是其化石的形态与今日之人的形态变化不大,而最初的证明:人类的起源是在我们所熟悉的——亚洲。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

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

(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传承
• 曲黎敏《黄帝内经-胎育智慧》 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武国忠《黄帝内经—养生真义》 烟建华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生命篇》
• 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二》 戴春峰《黄帝内经与长寿养生秘笈》
•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 • 馬悅淩《不生病的智慧》 • 欒加芹《不生病的智慧》 • 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 • 楊奕《手到病自除》 • 武國忠《活到天年》
•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 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 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 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 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
上古天真论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 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 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 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生气通天论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 阳···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 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 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 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
• 明朝的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藏象学说 • 气血津液 • 经络学说 • 病因学说
阴阳五行与六字诀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方位:东--南--中--西--北 • 五脏:肝--心--脾--肺--肾 • 六字诀 嘘--呵--呼--咝--吹—嘻
• 战国时的扁鹊,脉学倡导者
•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八纲”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总结了 “八法”——医圣 。
•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 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 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 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 王”。
•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 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 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 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 食,任其服,乐俗,高下不相慕,其 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 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 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 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四气调神大论
•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髮缓形,以使志 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尝而勿罚。此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
•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 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 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 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 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 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 竭於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 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 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 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 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 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 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 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 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 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 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 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 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 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十二经络
• 十二经脉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 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 经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 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 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 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 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中医与身心修养
•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 国学瑰宝,人类遗产 • 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望、闻、问、切,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 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 阳调和而康复,治根治本。
•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