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意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建立对蜡烛的基本认知。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定义和用途。
2. 通过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蜡烛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用途和特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
第二章:蜡烛的构造和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构造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蜡烛制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构造,包括蜡芯、蜡壳和燃烧过程。
2. 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蜡材、制作蜡芯和浇铸蜡壳。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的构造,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 分组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蜡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2. 评价学生制作的蜡烛的质量和创意。
第三章:蜡烛的使用和安全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对蜡烛使用安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点燃、吹灭和熄灭蜡烛。
2. 强调蜡烛使用的安全性,包括远离火源、避免风烛和不要无人看管。
教学活动:1. 分组让学生演示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通过讨论或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蜡烛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危险。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安全意识。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四章:蜡烛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希望、祝福和纪念。
2. 讲解蜡烛在不同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如生日、婚礼和宗教活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场景。
有关蜡烛的教学教案设计

有关蜡烛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蜡烛的定义:点燃后能分泌蜡油,并熔化覆盖在火焰上的蜡烛。
2. 蜡烛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圆柱形、锥形等;按原料可分为石蜡、蜂蜡、植物蜡等。
3. 蜡烛的用途:照明、熏香、装饰等。
教学活动:1. 展示各种蜡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了解。
3. 老师讲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作业:1. 调查生活中蜡烛的用途。
2. 收集不同种类的蜡烛图片,进行展示。
第二章:制作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制作材料:石蜡、玻璃管、烛芯等。
2. 蜡烛制作方法:融化石蜡、插入烛芯、冷却凝固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制作蜡烛的创意。
3.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老师巡回指导。
作业:1. 设计一个独特的蜡烛造型。
2. 制作一个蜡烛,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第三章:蜡烛燃烧的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蜡烛燃烧过程:融化、气化、燃烧、氧化等。
2. 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氧气浓度、温度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
3. 学生探讨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作业:1. 调查生活中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第四章:蜡烛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光明、幸福、祈福等。
2. 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春节、端午节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3. 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蜡烛。
《蜡烛》的教案设计

《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
创新蜡烛设计案例分享。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蜡烛制作实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传授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的知识。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蜡烛制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享创新蜡烛设计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蜡烛制作教程》课件: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的教学课件。
视频:蜡烛制作过程的教学视频。
3.2 教学材料蜡烛制作材料:蜡块、烛芯、剪刀、蜡烛模具等。
展示材料:创新蜡烛设计案例的图片或实物。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蜡烛制作实践中的作品质量,包括外观和功能。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
4.2 教学反思学生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周:讲解蜡烛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第2周: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制作实践。
5.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实践:30分钟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邀请蜡烛制作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和工艺。
引导学生进行蜡烛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创新思维。
6.2 教学延伸学生自主研究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探索蜡烛制作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学生参与蜡烛制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卖捐赠。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蜡烛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中心思想。
(2)组间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道德观念和感恩心态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蜡烛的温暖与光芒,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感受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课文《蜡烛》2.教学课件3.纸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蜡烛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
3.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体会他们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四)朗读与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
2.学生分享朗读感悟,交流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创意表达1.教师提出创意表达任务:以蜡烛为线索,改编课文故事。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改编方向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改编故事,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两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拓展任务:以课文《蜡烛》为原型,创作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三节课的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反思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蜡烛》教案15篇

《蜡烛》教案15篇《蜡烛》教案1设计思路:蜡烛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比如幼儿过生日的时候,断电的时候等。
而且本小区附近有一个蜡艺厂,很多家长都在这个厂里工作,家中也有许多漂亮的蜡烛,幼儿会经常会把这些漂亮的蜡烛带到幼儿园中,于是便把蜡烛投放到了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探索。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对于用火来点蜡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些幼儿还把蜡烛油滴下来玩,幼儿惊奇的发现烛油变成了花瓣,变成了树叶,变成了星星,变成了雨点,变成了泡泡,变成了雪花等等,于是便产生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尝试,充分体验烛油滴画带来的快乐。
考虑到幼儿自己构图和涂色的速度较慢,同时也为了让幼儿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因此,本次活动采取了幼儿构好图后第二课时的教学。
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尝试,从作画中体验烛油滴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幼儿能创造性的在自己勾画好的形象上滴画出各种作品。
3、培养幼儿用火的安全意识。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了解蜡油画的特点,大胆用烛油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尝试滴画。
活动难点:能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创造性的滴画出各种完整、和谐、美丽的作品。
活动准备:1、幼儿勾画好的各种半成品作品(第一课)。
2、蜡烛、深色颜料、毛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一)了解蜡烛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蜡烛世界。
你们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蜡烛有什么用?漂亮的烛火在干什么啊?(二)神奇的烛油。
烛油宝宝看到烛火宝宝跳的这么开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来跳一跳,烛油宝宝会在哪里跳呢?它说想出来到我们小朋友的画上来跳舞,(教师出示幼儿的半成品作《小鱼吹泡泡》)。
烛油宝宝说它会跳吹泡泡舞呢!1、教师讲解示范烛油滴画教师将烛油自由溅落在半成品的小鱼画上,重点讲解滴烛油时的疏密和画面的布局,引导幼儿注意画面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教师边示范边结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导幼儿发现蜡烛滴画的秘密。
《蜡烛》教案8篇

《蜡烛》教案8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__的主要内容,感受__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__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物象导入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__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__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蜡烛,它。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__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
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蜡烛西蒙诺夫目标定向: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1.给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
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了解文体:战地通讯。
(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一)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
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
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
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第二教时一、提供资源,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自学生疑: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三、弄清疑难:1. 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
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
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
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
分析起来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四.点难拨疑,探究深意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反思学习,归纳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引导实践: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预习下一课附板书设计:蜡烛西蒙诺夫一、战士偷袭牺牲二、老妇人掩埋战士①发现烈士②掩埋烈士③守护战士精心选材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动作描写整理清理吻别掩埋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