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ccer的项目类型

ccer的项目类型摘要:er 项目的背景与概述er 项目的主要类型3.各种类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4.总结正文:一、Ccer 项目的背景与概述Ccer 项目,全称为中国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计划(China"s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Programme),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一项重要科研计划。
该项目旨在通过资助高水平的研究项目,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科研水平,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Ccer 项目的主要类型Ccer 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基础研究项目:这类项目针对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的研究,以提高对相关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2.应用研究项目:这类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技术、方法、政策等,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3.国际合作项目:这类项目通过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推动我国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科研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
4.人才培养项目:这类项目致力于培养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各种类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1.基础研究项目:这类项目以深入探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标,如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新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等。
应用场景包括为国家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等。
2.应用研究项目:这类项目着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如研究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方案、提出节能减排政策建议等。
应用场景包括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
3.国际合作项目:这类项目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我国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的科研水平提升。
应用场景包括加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影响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等。
4.人才培养项目:这类项目通过选拔、培养优秀的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人才,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储备力量。
COP29气候谈判策略分析

COP29气候谈判策略分析《COP29 气候谈判策略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每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都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COP29 也不例外,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谈判中,各国的策略和立场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COP29 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背景。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仍在持续增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使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变得异常困难。
在 COP29 中,发达国家的策略通常是强调自身在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并试图推动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他们凭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提出各种高标准的减排目标,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减排。
这种策略的背后,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避免因减排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下降。
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关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应该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和减排义务。
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需要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往往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取更公平的减排方案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具体的谈判策略上,各方都采取了多种手段。
例如,通过组建联盟来增强自身的谈判力量。
一些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威胁最大,他们组成了紧密的联盟,共同发声,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也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
另外,科学研究和数据在谈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方都通过引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减排的成本和效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研究,都成为了谈判中的重要依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介

i sc t. e c , S A C (hn ’ S inica dT c n lgcl cino l t h n e w sa desdb hn c o i y H ne C T C e C iaS c ti n eh ooia A t nCi eC ag ) a d rse yC ia e f o ma
me s r so TACC we e i to u e n t e p p r a u e fCS r n r d c d i h a e .
K e r s l t h n e ce t i n e h oo ia cin ;c p t ywo d :ci ec a g ;s in ic a dtc n lgc la t s o e wi ma f o h;ito u t n nrd ci o
维普资讯
国 际及 国 家行 动
2 0 . 中 国水 利 0 82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科技专项行动 简介
水 利部 应对气 候 变化 研究 中心
( 京 水 利 科 学 研 究 院 , 10 9 南 京 ) 南 2 02 ,
摘
要: 气候 变化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正在 对人 类社 会 的发 展 产 生深 刻影 响 , 善 应对 气候 变化 问题 。 关我 国经 济 妥 事
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②若干气候变
化 关 键 科 学 问 题 的 研 究 取 得 有 国 际
COP29气候谈判策略分析

COP29气候谈判策略分析《COP29 气候谈判策略分析》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COP2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 次缔约方大会)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舞台。
各国代表齐聚一堂,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商讨策略、寻求共识。
而在这一过程中,谈判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达成有效的气候协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 COP29 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目标。
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COP29 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确保各国在气候行动上的公平和公正。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
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气候责任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在谈判中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谈判策略方面,科学依据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需要以权威的科学研究和数据为基础,明确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和减排的必要性。
只有当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达成一致,才能为谈判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通过展示最新的气候模型和预测,强调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未来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后果。
这有助于增强各国采取行动的紧迫感,减少在谈判中的分歧。
利益平衡是谈判中的核心策略之一。
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对气候变化负有更多的责任。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因此,在谈判中,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
发达国家应在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排目标。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采取积极的气候行动。
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可以增强谈判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灵活的谈判方式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 COP29 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和棘手的问题。
采用多边协商、双边会谈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分歧。
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深入讨论,寻求共识,然后再在大会上进行推广和协商。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 伙伴计划项目“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第三课题任务书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第三课题任务书课题名称:预测理论、方法和可预报性研究负责人:林朝晖骨干成员:王会军、穆穆、朱江、周广庆2004年10月26日一、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分工:1、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的总体研究内容,就是结合气候系统模式,并在现有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基础上,探讨气候可预报性及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的预测试验予以检验和完善。
具体说来,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影响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的ENSO、温盐环流等现象,研究其可预报性问题。
主要探讨以下问题:a、利用ENSO模式,研究ENSO事件的最大可预报时间、最大预报误差、和最大允许初始误差,并将其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问题,定量考察ENSO模式的可预报性.研究ENSO事件“春季可预报性障碍”现象的机制,为提高ENSO预报技巧提供新思路;b、考虑到海洋热盐环流模式中的非线性效应,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研究热盐环流对淡水通量和盐度扰动的敏感性,探讨热盐环流气候平衡态的转移问题,揭示非线性在热盐环流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以气候系统变动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开展南、北两个半球之间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开展我国沙尘暴季节的气候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动力数值预测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a、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集成研究南半球主要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区域气候相关联的可能物理机制、南极海冰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主要环流系统特别是南半球副热带高压、越赤道气流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从机理上入手,进一步研究上述集成分析结果的内在因果关系。
最终,研究如何在现行的IAP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系统中引进南半球环流变化的信号,并进行系统性的模式回报试验,考察其对东亚区域夏季降水预测的影响;b、以沙尘暴季节气候和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气候模式为手段,借鉴夏季气候异常的跨季节预测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来研究预测我国北方沙尘暴季节气候异常的方法和具体方案。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谈判来解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多次尝试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所涉及的各方角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
一、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谈判是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为它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
通过谈判,各国可以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并确保这些行动得到有效执行。
二、气候变化谈判的各方角色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的角色和作用不同。
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做出选择。
此外,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协议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环境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协议时需要考虑各国的利益和关切。
其次,如何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也是一大挑战。
由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在执行协议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此外,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因此,在谈判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四、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但有区别共同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
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
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
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
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我国应对策略

诺期问题作 出了明确安排 , 启动 了绿色气候基金 , 还决定设立
“ 加强行动德班平台特设工作组” ( 以下简称“ 德班平台” ) , 围绕 减缓 、 适应 、 资金 、 技术转让 、 能力建设等内容确定适用于所有 缔约方的强化行动安排 , 最迟于 2 0 1 5 年完成工作 , 自2 0 2 0 年 起生效实施 , 并讨论2 0 2 0 年前提高行动力度的问题。
— —
府作为负责任的大 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 到2 0 2 0 年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 0 0 5 年下降4 0 %一 4 5 %。绿色低
文/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合作中心
气候变化影响涉及全球各个 国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 化, 国际社会开展 了一系列谈判。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在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发挥着建 设f 生 作用, 同时在国内采 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
气候变化措施 , 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 金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 、 技术的前提下并在可持续 发展的框架下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1 9 9 0 年1 2 月, 联合国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 就全球合 要 素 。 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 , 并于 1 9 9 2 年5 月达成《 联合
约方 , 中国于 1 9 9 2 年6 月签署该公约 。公约确立了“ 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和公平原则, 要求所有国家都要采取应对
白1 9 9 5 年至2 0 1 3 年, 公约缔约方会议 ( 俗称“ 联合 国气
候大会 ” ) 共举行了1 9 次会议 , 先后制定了《 京都议定书》 、 《 巴 厘岛路线图》 等重要文件 , 通过 了德班平台、 多哈气候之门等
气候变化 : 科学事实与问题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作者: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由3个主要环节组成:(1)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至450—550ppmv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地区冲突增加等;(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1,2]。
显然,这个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气温对大气CO2浓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地球表层系统在适应气温变化时的极度脆弱性,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量。
积20余年之努力,这个理论已经走出学术界,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一部分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外交博弈中使用的工具。
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这只是一个模拟值,它由不同的数值模式计算后平均得出,且不同模式输出的增温值可差5℃之多(从1℃左右到6℃以上)。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值模式是否已成熟到能够准确评价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增加约0.74℃,大气CO2当量浓度已增加60%左右,那么,从过去100多年的记录中,我们是否可以准确评价气温对CO2的敏感性?如果这个评价同数值模拟不一致,则哪种方法更可靠?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与机制是否已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比如,在一些要素的“驱动”下,气候系统也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目前的文献谈了很多正反馈过程,那么科学界对其负反馈过程了解充分吗?围绕南极冰芯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表明CO2浓度滞后于气温的变化[3-5],这说明,CO2“驱动”气温升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减少CO2排放必须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预测,人类在今后20—30年间,还将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扶贫、发展和保护气候中达到平衡的问题,简言之,如果气温对CO2浓度没有那么敏感,人类值得去为之牺牲发展速度吗?同样,对增温的影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
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比目前温暖得多,比如距今5 000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气温至少比目前高10℃;在新生代,全球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降温,如在3 600万年前后,东南极首次出现冰盖;到1 400万年前后,西南极出现冰盖,东南极冰盖扩张;在260万年前后,格陵兰出现冰盖,自此之后,地球反复地经历冰期-间冰期气候振荡,其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8℃[5-7]。
也就是说,过去的气候变化无论在幅度还是在速率上,均比过去100年“温室效应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经历的“增暖期”要大得多。
那么,为何在有人类活动以后,地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等会变得如此脆弱了呢?又比如,地质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温度对全球水循环的控制作用,地球历史上的暖期往往是湿润期,其生物多样性、生物总产率均显著高于寒冷期。
那么,为何在今后的增温期会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不足呢?同样,温暖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减小,整个大气环流趋向稳定,为何未来的增温反而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呢?地球的温度一直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那么,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变暖有利还是变冷有利?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之多,只有在多学科合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它变成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为各自利益而进行外交博弈的工具,当然也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如何构建低碳发展路线的问题。
相对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因而不得不接受高耗能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不得不为提高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而使用化石能源。
一句话,发展中国家基本不具备“总量减排能力”,只具备减缓“排放增加速率”的能力。
如果国际社会认可在2050年将大气CO2当量浓度控制在560 ppmv的目标,势必会有一个如何在国家间“分配”尚存的“排放空间”的问题。
目前谈到的很多“减排方案”,应是针对历史排放量很大且现在人均排放量仍远远高于全球人均水平的国家而言。
如果将发展中国家也纳入这个减排体系,势必涉及到公平和人权问题。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从“CO2减排”转变到“排放配额”分配。
据初步计算,如果承认排放权是生存权,须人人平等的话,则发达国家早就“超额排放”而形成“赤字”,这又涉及到如何量化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技术等途径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配额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我们必须较为准确地预测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在节能方面的总体潜力,才有可能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最终形成国家的整体减排战略。
比如,我们需要估计我国今后几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总量与结构、公共交通设施、居民基本能源需求等方面的演变趋势,才有可能测算CO2排放预期,国家才可能通过产业、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制定切实有效的减排措施,引导低碳发展模式。
但是,无论减排意愿和期待有多大,均应以不妨碍中国的发展为前提。
当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绝对不应该去“剥夺”别国的“排放权”,一定会承担合理的减排义务。
这就需要我们在公平的原则下,计算我国在2050年前理应获得多大的排放配额。
另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多大的固碳潜力,有什么最简易的固碳方法,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如何设计,中国应如何参与国际碳贸易等,都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自学术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以来,中科院一直重视对其研究,布置了大量课题,亦取得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但是,研究工作总体上存在较为分散的弊病,不利于在关键科学问题上获得集成性成果;亦不利于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另外,过去的研究工作较多地集中于气候变化本身,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政策选择、外交谈判等方面,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为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整体理解,我们特地设计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群,由我院10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协同攻关。
设立该项目群的另一个目的是形成一支相互合作的研究队伍,在适当的时候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的中科院报告。
同时,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我们将对目前国际上已发表的减排方案和今后可能发表的新方案做出评估,并发表自己的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该项目群由15个课题组成,内容可归为4个大的方面,分别介绍如下。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在该研究内容中,布置两个研究课题。
上世纪初以来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0.74℃。
这是从观测数据中获得的,争议不至太大。
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于这0.74℃增温的主要贡献者。
IPCC报告[1]认为人类活动可能起主要作用,尽管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
但也有一派的观点[4]认为,上述增温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人类活动所起的作用不大,并提出5条主要的理由:(1) 虽然南极冰芯记录的温度变化同大气CO2浓度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相位分析表明气温变化早于CO2浓度变化,意味着气候变化驱动了CO2浓度的变化。
(2) 同样是冰芯记录,对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如千—百年级)的变化来说,温度变,CO2浓度一定跟着变;而CO2浓度变,温度不一定跟着变。
(3) 100年来的CO2曲线与气温曲线相关性并不高。
CO2浓度呈持续升高的趋势,但温度是波动性变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CO2浓度迅速升高,气温反而呈下降趋势。
(4) 20世纪初期开始的增温是在“小冰期”的背景下出现的,而根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小冰期”结束早于人类CO2排放增加期,说明“小冰期”的结束是自然过程,即一个世纪来的增温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
(5) 1万年来,气温一直在波动。
“小冰期”以前为“中世纪温暖期”,气温高于现在,然后进入“小冰期”,温度最低;“小冰期”自然结束后,应进入下一个相对温暖期。
这种自然变化一直存在,并且同太阳活动曲线大致一致,故自然因素是主要原因。
今后,随着太阳活动减弱,气温自然会下降。
我们并不否认CO2的温室效应。
因为过去100多年的气温变化固然有“波动性”,但还有一个“趋势性”。
一方面,“波动性”是温室效应解释不了的,必须用自然变化来解释;另一方面,“趋势性”也是观测到的太阳活动等自然变化所不能说明的,用温室效应更易解释。
因此,未来研究的焦点不应集中于有没有人类的影响,而应是人类的影响有多大。
也就是说,核心的科学问题是:如果大气CO2浓度从280 ppmv提高到560 ppmv, 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气温对CO2浓度的敏感性”问题。
根据一些数值模拟的平均结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2℃—3℃。
但是,这个结果与10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存在矛盾。
过去100多年的人类活动,相当于一次长期的科学实验,用其评估气温对CO2浓度的敏感性,至少是数值模拟以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100多年来,大气CO2浓度从280 ppmv增加到387 ppmv,CH4浓度增加了1 000 ppbv 以上,加上人类排放的其它温室气体,相当于CO2当量浓度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60%左右。
如果0.74℃的增温全部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致,则CO2当量浓度提高1倍后,全球增温应在1.2℃左右。
如果0.74℃的增温幅度中30%由太阳活动等自然过程引起,则CO2浓度倍增后,增温幅度应在0.9℃以下。
以下三条证据可以使我们肯定,自然作用(尤其是太阳活动)在过去100多年的增温中是肯定存在的:(1)100多年前的小冰期时,全球太阳活动为最弱;(2)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气温与CO2浓度的相关性;(3)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研究[8]表明,过去几万年来太阳活动变化一直是驱动气温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是否在过去100多年间,还有什么“致冷”的因素在起作用,掩盖或缩小了气温对CO2浓度的敏感性?有研究者认为,大气气溶胶是重要的致冷因子。
理论上,部分气溶胶(如黑碳)可吸收热量成为致暖因子;而另一部分气溶胶由于对阳光的反射而为致冷因子。
气溶胶亦可能增加水汽凝结而致冷。
如果气溶胶整体上为致冷因子,则人类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从保持空气清洁的角度必须减少人为气溶胶粒子的排放,但另一方面,气溶胶浓度的降低会导致气温跃升,加剧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