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教学设计给足了朗读时间,用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既有一般写月诗词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适合学生品味赏析,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出个性化解读,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学习能力,也能自觉主动参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这样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诗词感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苏轼的其他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许多词作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晚唐五代词的婉约,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三、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四、知识链接——《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水调歌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
(2)了解《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
(3)体会《水调歌头》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体会《水调歌头》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难点:理解《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第一册
2.多媒体设备:录像机、投影仪
3.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Step 1.感受
1.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山水风光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激
发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水调歌头》做好准备。
2.播放相关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山水风光的美丽,增强学生
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
1.让学生自读《水调歌头》,并给予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
2.让学生分组阅读,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
Step 3.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以及描写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诗词的朗读与欣赏,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2. 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通过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欣赏,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回忆,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朗读:让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教师适时指导。
3. 背景知识: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4.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中关键词语、句子,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情感分析: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等。
6.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讲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中秋节、月圆人团圆4. 重点词语:明月、把酒、问青天、思念、感慨5.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诗词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将月亮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词素养。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原文,理解诗意,赏析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结构。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赏析一首诗词,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词牌: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时代:北宋情感:思念亲人重点词语:明月、青天、宫阙、乘风、归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水调歌头》的意境,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明月挂高空,青天似碧波。
思亲乘风去,宫阙梦中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鉴赏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创作环节表现欠佳,今后需加强创作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加深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例题讲解。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宋词精选》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与赏析、词中表现手法的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
2. 通过朗读、赏析,感受宋词的韵味,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表现手法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味,引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苏轼及词的背景,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3.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注意停顿、重音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4. 赏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词中的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背景介绍:苏轼、中秋佳节3. 词牌:水调歌头4. 重点句子及赏析5.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调歌头》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宋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掌握词的朗读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四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月光的语句,牢记并运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难点】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诵读词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代表反复朗读后,各组代表进行比拼,老师点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一)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书面翻译全文,让他们交流,教师提供译文参考校对:【翻译一】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
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
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
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谈谈感受:自由读后,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丙辰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
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三、品味探究
1、解读小序,明确“中秋”“达旦”“大醉”“子由”词语的意思。
问题: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播放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的在百家讲坛的解说视频,帮助理解。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自读词文,思考讨论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词文内容,已完成对词内容的理解。
3、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
(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4、师生共同完成对词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1)读词的上阕: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播放康震教授的解说视频,辅助理解。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
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读词的下阕:
①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②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引发: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通过下列句式说出你的看法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明确: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5、明确: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四、拓展总结
1、加深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为千古的名句。
请大家再读一读苏轼的其它两首写给兄弟子由的诗,再次体会兄弟二人深切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苏轼的《阳关曲·中秋》和《西江月》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读一读,感受苏轼那“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的深厚兄弟情怀。
2、归纳小结。
幻灯片出示小结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
教师点拨并板书词文总结。
3、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演唱的“千里共婵娟”,在优美的乐声中再次体会
词文所表达的情怀。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永远的明月,永远的苏轼!”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