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2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2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902年3月,上海 人议论最多的是一 种能够在街上自动 行驶的四轮怪物。 这就是汽车。
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汽车 (仅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 赖进口等,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B.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车。 2.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发展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较快发展 (公路网、公路大桥) 。 4.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19世纪80年代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成就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后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 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 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老式电话
程控电话
可视电话
手机
卫星电话
3.通讯事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2.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宝成铁路
兰新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铁路营业线示意图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投资,加快铁路建设。到2000年我国铁路运营总 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 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 式通车运营,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 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2.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 开序幕。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

上海这条百年历史铁路的前世今生对于火车这个钢铁巨物,我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尤其是上海,有那么一条大部分已改建为明珠线的废弃铁路,一直都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那就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吴淞铁路),宝山作为淞沪铁路的重要路段,一起见证了上海开埠后一个多世纪中国铁路的荣辱兴衰。

吴淞铁路中国首条运营铁路1876年6月30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竣工,全长14.5公里,设上海火轮房、江湾、吴淞三个站。

好景不长,由于纠纷不断,在国人的抗议和争议中,1877年12月,清政府花28万5千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赎回并拆除。

至此,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在诞生16个月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淞沪铁路重生后的铁路随着上海吴淞港的吞吐量的增加,国人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1895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1897年在原吴淞铁路的遗址上重建淞沪线,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09千米。

淞沪铁路沿途站点在随后的岁月动荡中几经变迁。

先导号蒸汽机车中国首台机车当年铁路用的是什么火车头?是由英国Romdom工厂于1874年制造的先导号蒸汽机车,仅重1吨多,时速为24到32公里,这是吴淞铁路的第一台机车。

在《上海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一图中,描绘了先导号机车与站外马车、人力车的鲜明对比。

宝山区境内淞沪铁路今安好?明珠线1997年开始拆除淞沪铁路线,建设高架铁路,即为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又称明珠线,是上海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利用老沪杭铁路和淞沪铁路改造而成,大大节省了成本,并缓解了市区往来宝山的交通压力。

高境源广场从轨道交通三号线殷高西路站下车,走进高境源广场,走过高境庙纪念邨牌坊,绿树掩映中,建造了一排用枕木和钢轨为支架的铜板的宣传栏,介绍着淞沪铁路(吴淞铁路)的沿革、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期的英雄们奋勇杀敌的场景。

中成智谷中成智谷,是一座与火车有深厚渊源的园区。

铁轨是中成的历史标记,火车则是中成的文化符号。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

141年前的吴淞铁路来源:上海图书馆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6月30日,英商怡和等27家外国洋行联合组成吴淞道路公司,建成通车,时称吴淞铁路。

1876年,因吴淞铁路压毙中国士兵1人,清政府遂以洋人私筑铁路为由,拆除铁路。

1897年,该线路再筑,全长15.87公里,称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

淞沪铁路公司(清末)。

吴淞车站(淞沪路)。

图为第一列由英国引进的“先锋”号机车,该车1876年2月14日行始于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

该车车轮直径18寸,行驶速度每小时15里,车轮重300斤。

中国工人在搬运“先锋”号机车。

苏路(沪嘉铁路)的公务车,于1909年建造,车身长37英尺,车厢高10英尺。

1912年,上海南站全景。

上南铁路,起自浦东周家渡,迄南汇县周浦镇。

辟建于1925年,由上南长途汽车公司在原上南县道上铺设铁轨,行驶火车,全长13.5公里。

图为上南铁路车站。

上南铁路的汽油车头及拖车。

上南铁路的蒸汽机客联合车。

20年代中期,上南铁路和长途蒸汽机车头。

上川铁路,自黄浦江边的庆宁寺至川沙。

1922年,由上川股份有限公司租用上川县道铺设。

1925年,庆宁寺至龚路段通车。

翌年,铁路延伸至川沙,长21.5公里。

1936年,延伸至南汇县祝桥,全长35.35公里。

抗战期间,江镇至祝桥段的铁轨被拆除。

其后以江镇为终点。

火车停靠上川铁路庆宁寺站。

30年代中期上川铁路货车。

太平洋式机车。

上海北火车站,原名沪宁车站。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同年7月车站竣工。

1916年,改名上海北火车站(简称北站)。

'八一三”事变后,一度改作军用,日文名为“上海驿”。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并曾一度改名铁路上海总站。

上海北火车站广场。

1933年,上海北火车站广场。

火车站内售票房。

40年代,上海火车站内开设的茶室。

停靠沪宁铁路车站的(北站)的火车。

上海北站。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西站。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作者:朱晓明臧庆祝来源:《畅谈》2018年第10期如今,中国高铁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在上海,这种即将改变世界的交通工具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引进,从铁轨铺设到正式通车,其中也着实历经了一番风风雨雨……以“马路”名义建铁路1814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了铁路和蒸汽机车。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扩张,英国商人极力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

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就向清政府提出:吴淞至上海之间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上海港,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和上海办理联运。

这时的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威妥玛的请求。

过了七八年,大约在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个花招,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了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征购了从上海租界以北到吴淞一带的土地。

随后“沿路一带,两边皆挖深沟,以泥筑成车路,约高三尺,盖以备接铁条也”。

至于施工的工人,基本上就是“就地取材”,聘用的“村内工人甚多,有时殆至二千之数。

每人不大不小支结每日工钱约二百文(只等同于后来吴淞铁路通车时一张下等车厢车票的价格——作者注)”。

因为不知实情,以至“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

不过还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乡村老太太被征去了土地,开始她只以为是在被征去的空地上派用处,不料施工时要“折”去她原先土地上的“树木数株”。

老太太死活加以阻挡,施工也一度停了下来。

老太太理直气壮地说:“我卖地不卖树。

因树于风水有助,故不能折也。

”说到“风水”两字,村内工人都收住了手,谁都不愿坏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水”。

道路公司得知此事后,既担心事情闹大,又担心影响工程,赶紧通知各施工单位,遇有树木一律不准折,要将它们移至“车路两边,置设栅栏”加以保护,同时承诺“将专设_人,以资管看”。

如今一些地方的铁路沿线,还沿袭着种植树木的习俗,兴许还有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乡村老太太的一份功劳呢!男女老幼“游铁路”眼看这条从租界以北向吴淞延伸、高高隆起的“马路”修得差不多了,1875年底,英商的吴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骗的手段,以“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360文库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360文库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末。

1876 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长约15 公里。

此后,中国的铁路建设逐渐展开。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自主修建铁路,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

这条铁路全长约200 公里,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中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其中包括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重要干线。

同时,中国的铁路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如采用了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等先进技术。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同时,中国的铁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采用了磁悬浮列车、无人驾驶列车等先进技术。

总之,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的铁路建设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
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集资兴筑铁路。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正式通车。
1876年12月1日,全长14.5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援北洋修筑军用铁路之例,先后两次向清政 府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并建议 此路分为5段筹办,以“吴淞至上海、上海至苏州、苏州至镇江、镇江至江宁以及苏州至杭州各为一段,筹一段之 款,即办一段之路”,并提出预算及筹款办法。其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 “力行实政”政策,表明要改变过去在建设铁路问题上的拖延态度。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给甲午战争后回任 两江总督刘坤一,要他对张之洞建议修筑吴淞至江宁铁路一事“实力筹办”。其后,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会 奏将吴淞至江宁铁路划归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办理。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据此,吴淞上海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铁路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怀为督办,同时在上海 设立事务所。总公司因兼办淞沪铁路,不久便移总公司于上海。
设备设施
钢轨枕木:与沪宁线联轨不久,全线钢轨均调换与沪宁同型号钢轨,即每米重43公斤、每根长10.97米。原 铺的钢制轨枕大量更换为木枕。截至民国10年(1921年),全线钢制轨枕已基本淘汰。
桥梁:蕰藻浜木架铁桥毁于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先修木架便桥通车。民 国31年“华铁”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架钢梁桥,有16.3米上承钣梁1孔、4.7米工字梁12孔。民国34年为“华铁”拆 除。
车站:初建时设5个车站。后上海改为特别市,华界迅速发展,近郊乘客日渐增多,陆续增加了几个车站。民 国28年“华铁”将线路自炮台湾北端延伸500米至江边,增设“炮台湾栈桥”车站。民国33年上海至炮台湾栈桥 长16.68千米,共设14个停靠站所。民国34年“华铁”将何家湾至炮台湾栈桥间一段铁路拆除。抗战胜利后,修 复至蕰藻浜,自吴淞旗站至吴淞货栈之间岔线亦修复,吴淞货栈更名为张华浜站。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线遗迹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

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

全线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初筑时为762毫米窄轨,后来改为普轨。

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

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

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

1938年又被日军彻底拆除蕰藻浜站至炮台湾的铁轨。

1958年起几经改造使用至1970年后逐步拆除。

1997年沿原线路建成高架铁路(轨道交通三号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据说1825年火车首次在英国开通之时,汽笛的吼叫声曾把围观看热闹的人吓得落荒而逃。

半个世纪后的1876年,当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通车时,涌来乘、看火车的中国人却一点都不恐慌,火车启动后,包括妇孺在内的“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

淞沪铁路通车一周后,《申报》还特意刊发了一篇题为《民乐火车开行》的报道,言上海市民争相乘坐火车,沿途乡民亦是喜孜孜地看火车经过:“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荷锄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


《申报》的报道大概是有倾向性的,因为早在1874年,《申报》即已开始鼓吹修建铁路为“大有益之事”,但不可否认自1840年后关于火车的知识在各种书刊上的传播,使得国人对火车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他们对于火车更多的是感到好奇,而非恐惧。

连妓馆的娘姨、大姐都争相去坐一坐火车尝个新鲜,吴淞铁路公司自然是赚得个钵满盆盈了。

据说在淞沪铁路通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乘客人次超过了16万,而当时的票价是上座收洋半元,中座收洋二角五分,下座收制钱120文,可以算得昂贵了。

然而英商坐收万金的好日子却只持续了一年。

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在修筑过程中就已惹起多起纠纷,一些乡民自觉土地权利受损,不断与铁路公司发生冲突。

通车一月后,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一名中国士兵,民众大愤,结果清政府与英方议定在淞沪铁路运行一年后由中国政府购回。

1877年10月,清政府以白银28.5万购回淞沪铁路,随即拆毁铁路,移往台湾,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此夭折。

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对拥有这样一条铁路是何等自豪。

在淞沪铁路收回前后,《申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力论铁路之利,并历陈火车停驶后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希图通过舆论来影响当局,使其回心转意,恢复淞沪铁路的运行。

《申报》的言论代表了正在崛起中的绅商阶层的立场,他们的利益诉求虽然暂时受阻,但终究是抵挡不住的。

所以,到了1896年,淞沪铁路在时任铁路大臣的盛宣怀的奏请下,又被重新修筑起来。

这条中国最早的铁路经历了几番波折,到了1997年才被明珠线所取代,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