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ESC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文版

合集下载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STEMI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 cTnT:①0.02~0.13微克/L,大于0.2为临界值,大于0.5可以诊断
为AMI (第8版诊断学)
第十五页,共83页。
第十六页,共83页。
3.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急性胸痛
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Ⅰ,C)。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
动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第一页,共83页。
解读新定义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 梗死后在救治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 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再通的治疗。
第十七页,共83页。
必须指出,症状和心电图能够明确诊断 STEMI的患者不需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和 (或)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应尽早给予再灌 注及其他相关治疗。
第十八页,共83页。
STEMI应与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气胸和消 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向背部放射的严重撕裂样疼痛伴有呼吸困难或晕厥,但无典型的STEMI心电图 变化者,应警惕主动脉夹层。
溶栓治疗失败、伴有右心室梗死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的 下壁STEMI患者病死率增高。合并机械性并发症的 STEMI患者死亡风险增大。冠状动脉造影可为STEMI风 险分层提供重要信息。
第二十页,共83页。
三、STEMI的急救流程
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STEMI 患者预后的关键。
1.缩短自发病至FMC(首次接触医疗)的时间
非心脏手术所致的心梗;ICU内发生的心梗;心衰相关的心肌缺血或心梗。这些心 梗都冠以了导致心梗发生的原因的名字,提醒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生心梗,

《2015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15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15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袁晋青;宋莹【摘要】《2015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的公布,规范、更新及优化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疗流程。

本文针对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3页(P318-320)【关键词】心肌梗死;指南;更新要点【作者】袁晋青;宋莹【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自2013年之后,美国及欧洲相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1-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在美国及欧洲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多项诊疗研究进展,以及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5]。

本文将针对2015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2015年新指南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1]。

较2010年更详细阐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心肌梗死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型为自发性心肌梗死: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引发的心肌坏死。

多数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少数轻度狭窄甚至正常;(2)2型为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除冠状动脉病变外其他引起心肌氧供需失衡导致的心肌坏死。

如冠状动脉痉挛、贫血等;(3)3型指心脏性猝死:心脏性死亡伴随心肌缺血症状或新的缺血心电图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但无心肌损伤标志检测结果;(4)4a型指PCI相关心肌梗死:基线心脏肌钙蛋白(cTn)正常者在PCI术后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或基线cTn增高者术后升高≥20%,然后稳定下降。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23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 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沈卫峰,沈迎,张奇,张瑞岩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作者简介:沈卫峰 主任医师 博士 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研究 Email:rjshenweifeng@ 通讯作者:沈卫峰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23-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 增刊.005关键词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今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发布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并在2015年5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1]。

现对《新指南》作一解析,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用的指导。

1 心肌梗死分型《新指南》采用2012年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共同制定的 “心肌梗死(MI)通用定义”第三版将MI 进行分型。

1型: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MI;2型:继发性心肌缺血性MI;3型:未能检测到生物标志物的心脏性猝死;4a 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性MI,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cTn)基线值正常者于术后48小时内cTn 水平升高超过正常高值5倍,或基线值已经升高者cTn 水平再升高20%以上,且cTn 水平保持平稳或下降;4b 型,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性MI;5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性MI,定义为cTn 基线值正常者于CABG 术后48小时内cTn 水平升高超过正常高值10倍。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伦敦会展中心主会场,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正式发布了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管理指南。

新指南是指南发布4年后的首次更新,新指南推荐内容更为简洁和明确,多采用流程图,实用性更强,对指导NSTE-ACS患者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新指南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更新或者新增,1)冠脉造影和PCI经桡动脉入路获得最高级别推荐;2)高敏肌钙蛋白(hs-cTnT)1小时检测流程(algorithm)获得推荐;3)根据患者出血或缺血风险,给予更个体化的DAPT时间;4)不推荐P2Y12抑制剂预处理:反对NSTEMI患者使用普拉格雷进行预处理,支持或反对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进行预处理的证据均不充分;5)首次对NSTE-ACS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心律监测时程(0、<24h、>24h)作出了推荐。

对监护病房患者管理进行了简化,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6)新增对长期口服抗凝药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新章节。

根据MATRIX及相关荟萃分析结果,新指南首次对血管入路做出推荐。

对于有经验的中心,建议在冠脉造影和PCI时选择经桡动脉入路(I/A)。

同时,指南强调,血管入路的选择仍应考虑术者经验和中心习惯。

对于多支血管病变, 强调要根据具体病情及当地血管团队的流程来制定具体的血远重建策略。

这对于我国90%以上的医院外科搭桥水平较国外差距巨大的现状尤为有指导意义。

对于使用Hs-cTnT 1小时检测流程,我国存在的问题是检测方法众多,医院之间、城市之间标准值不同,无法直接对比,迫切需要标准化,更要注重结合临床情况判读。

基于大量新型支架证据,新指南建议应用新一代DES(I/A)。

此外,对于高出血风险计划接受短时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0天)的患者,新一代DES可能优于BMS(IIb/B)。

2015年新指南的危险分层更为细化,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4个级别,与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NSTE-ACS管理指南趋于一致。

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死相关动脉开通时CK-MB峰值前移(14 h以内)。CK-MB测 定也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 • 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STEMI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 • cTnT:①0.02~0.13微克/L,大于0.2为临界值,大于0.5可以诊 断为AMI (第8版诊断学)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三十七分。
• 病史采集(重点询问胸痛和相关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 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 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呼吸困难等,含 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的表现及无 痛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
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心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 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史,出血性疾病(消化 道溃疡、脑血管意外、大出血、不明原因贫血或黑便),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及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药物应用史
囊开始扩张的时间>90分钟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三十七分。
首选有创性治疗
● 医务人员接诊至球囊开始扩张的时间或从病人到医院至球囊开 始扩张的时间<90分钟
从病人到医院至球囊开始扩张的时间)<60 ● STEMI所致高危因素
心原性休克 Killp分类≥3#
● 纤溶禁忌证,包括出血和颅内出血危险增加
(2) 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 阻滞(LBBB)];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
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三十七分。
入院急诊治 疗

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全文)

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全文)

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全文)本文就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及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更加强调及时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对STEMI区域网络、院前急救系统和直接PCI医院提出了具体要求。

(1)强调需要建立STEMI区域性网络管理系统,治疗决策和方案不是由一个中心或一个部门协调,而是区域网络内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并且通过高效的院前急救系统进行联系。

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将STEMI患者分流到能够实施直接PCI的医院;一旦到达相应医院,应当立即将患者送至导管室,绕过急诊室;如果救护车人员未做出STEMI的诊断,并且救护车到达非直接PCI医院,则应等待诊断结果,如果证实为STEMI,应将患者继续转运至直接PCI医院;到非PCI医院就诊的患者在等待转运至直接或补救性PCI医院时,应当在配备相应监测和医务人员的区域等待;将患者从非PCI医院转运到PCI医院的时间延迟不超过120 min,理想目标是90 min。

(2)再次强调首次医疗接触(院前急救系统或首诊医院)的概念,评价治疗时间延迟的起始点由以往的“进门时间”前移为“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因此,对院前急救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3)急诊处理的具体要求:①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后立即启动诊断和治疗预案;②在医疗接触10 min 内尽快完成12导联ECG;③对所有拟诊STEMI的患者启动ECG监测,减少早期心源性猝死;④对有进行性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即使ECG表现不典型,也应当积极处理;⑤院前处理STEMI患者必须建立在能够迅速和有效实施再灌注治疗区域网络基础上,尽可能使更多的患者接受直接PCI;⑥能够实施直接PCI的医院必须提供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服务,尽可能在接到通知后60 min 内开始实施直接PCI,要求比以前缩短;⑦所有医院和院前急救系统必须记录和监测时间延迟,努力达到并坚守下列质量标准:首次医疗接触至记录首份ECG时间≤10 min ;首次医疗接触至实施再灌注的时间:溶栓≤30 min ,直接PCI ≤90 min (如果症状发作在120 min 之内或直接到能够实施PCI的医院,则≤60 min )。

ESC2015 NSTEACS指南

ESC2015 NSTEACS指南

ESC2015 指南: 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文版)2015-09-01 09:09来源:丁香园作者:Tylen Chen字体大小-|+关于可疑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风险分层、影像学检查和心律监测的若干建议1. 诊断和风险分层(1)建议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重要体征、其他体格检查发现、 ECG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患者进行基本诊断以及行短期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分层。

(I,A)(2)建议患者就诊后 10 min 内迅速行 12 导联 ECG 检查,并立即让有经验的医生查看结果。

为了防止症状复发或者诊断不明确,有必要再次行 12 导联 ECG 检查。

(I,B)(3)如果标准导联 ECG 结果阴性,但仍然高度怀疑缺血性病灶的存在,建议增加 ECG 导联(V3R、V4R、V7-V9)。

(I,C)(4)建议检测心肌钙蛋白(敏感或者高敏法),且在 60 min 内获取结果。

(I,A)(5)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建议行 0 h 和 3 h 的快速排查方案。

(I,B)(6)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以及确认可用 0 h/1 h 算法,建议行 0 h 和 1 h 的快速排查和确诊方案。

如果前两次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阴性但临床表现仍然提示 ACS,建议在 3-6 h 之后再做一次检查。

(I,B)(7)建议使用现有的风险分数来诊断评估患者病情。

(I,B)(8)如果患者预行冠脉造影,可考虑使用 CRUSADE 分数量化出血风险。

(IIb,B)2. 影像学检查(1)如果患者无复发胸痛、ECG 结果正常、心肌钙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最好是高敏),但仍然怀疑存在 ACS,建议行无创性的负荷试验诱发缺血,结果不理想再进一步考虑有创性的检查。

(I,A)(2)建议行超声心动图以评估局部和全左心室功能,以及确诊和排查鉴别诊断。

(I,C)(3)如果心肌钙蛋白和 / 或 ECG 结果阴性,但仍怀疑低中度 CAD,可考虑行 MDCT 冠脉造影检查。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1],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对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

现将该指南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治疗策略进行解读。

一、最新/修订概念1、非阻塞性冠脉疾病(MINOCA):2016年ESC冠脉学组所提出的新概念[3]。

是指确诊为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50%,甚至冠脉完全正常的一种心肌梗死。

指南针对此类疾病新增加一个章节。

该类疾病占STEMI患者的1-14%,治疗策略与阻塞性冠脉疾病不同。

最重要的方面是早期识别MINOCA,进而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心肌炎、心尖球形综合征、冠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倾向等疾病)。

因此,强调谨慎对待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2、再灌注策略选择:指南剔除了“门球时间”这一模糊的术语,并将首次医疗接触(FMC)定义为医生、护理人员或护士首次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解读的时间点。

把确诊STEMI的时间点定义为“time 0”,并把这一时间点作为选择再灌注策略的计时开始。

如果预计从确诊STEMI到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延误≤120min,建议选择直接PCI;如选择溶栓治疗,诊断STEMI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延搁由2012年的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3、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时间窗:基于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结果,指南适当拓宽了直接PCI的时间窗。

指南建议,发病在12小时以内、有缺血症状、伴持续性ST段抬高的所有患者应行再灌注治疗(I,A);发病超过12小时的患者,若存在症状进展提示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宜行直接PCI(I,C);症状发作后就诊延迟但发作时间在12~48小时的患者,可考虑常规直接PCI(IIa,B);症状发作>48的无症状患者,不建议常规行PCI开通闭塞IRA(II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C2015 指南: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关于可疑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风险分层、影像学检查和心律监测的若干建议1. 诊断和风险分层(1)建议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重要体征、其他体格检查发现、 ECG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患者进行基本诊断以及行短期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分层。

(I,A)(2)建议患者就诊后 10 min 内迅速行 12 导联 ECG 检查,并立即让有经验的医生查看结果。

为了防止症状复发或者诊断不明确,有必要再次行 12 导联ECG 检查。

(I,B)(3)如果标准导联 ECG 结果阴性,但仍然高度怀疑缺血性病灶的存在,建议增加 ECG 导联(V3R、V4R、V7-V9)。

(I,C)(4)建议检测心肌钙蛋白(敏感或者高敏法),且在 60 min 内获取结果。

(I,A)(5)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建议行 0 h 和 3 h 的快速排查方案。

(I,B)(6)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以及确认可用 0 h/1 h 算法,建议行 0 h 和1 h 的快速排查和确诊方案。

如果前两次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阴性但临床表现仍然提示 ACS,建议在 3-6 h 之后再做一次检查。

(I,B)(7)建议使用现有的风险分数来诊断评估患者病情。

(I,B)(8)如果患者预行冠脉造影,可考虑使用 CRUSADE 分数量化出血风险。

(Iib,B)2. 影像学检查(1)如果患者无复发胸痛、ECG 结果正常、心肌钙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最好是高敏),但仍然怀疑存在 ACS,建议行无创性的负荷试验诱发缺血,结果不理想再进一步考虑有创性的检查。

(I,A)(2)建议行超声心动图以评估局部和全左心室功能,以及确诊和排查鉴别诊断。

(I,C)(3)如果心肌钙蛋白和/或 ECG 结果阴性,但仍怀疑低中度 CAD,可考虑行MDCT 冠脉造影检查。

(IIa,A)3. 监测方法(1)建议持续监测心律,直到排除或确诊 NSTEMI。

(I,C)(2)建议将 NSTEMI 患者收入监护病房。

(I,C)(3)对于临床表现为心脏性心律失常的低危 NSTEMI 患者,建议行 24 h 心律监测或者 PCI。

(IIa,C)(4)对于临床表现为心脏性心律失常的中高危 NSTEMI 患者,建议行至少 24 h 的心律监测。

(IIa,C)(5)如果患者缺乏持续缺血的体征或症状,或许部分患者应考虑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律监测(例如疑似冠脉痉挛或提示相关心律失常的症状)。

(IIb,C)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的抗缺血药物的若干建议1. 如果患者持续表现缺血症状且无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症,建议早期开始β阻剂治疗。

(I,B)2. 除非患者的心功能进展为 Kilip III 或者更高,建议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

(I,B)3. 对于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建议舌下含服或者静脉给药,以快速缓解症状;对于反复发作的心绞痛、难控性高血压或者有心衰的体征的患者,建议静脉给药。

(I,C)4. 对于疑似或确诊冠脉痉挛性心绞痛的患者,建议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

(IIa,B)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若干建议1.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对于所有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阿司匹林,初始计量为150-300 mg 以及维持剂量为 75-100 mg/天,长期给药,与治疗策略无关。

(I,A)(2)如果没有如重度的出血风险之类的禁忌症,建议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添加 P2Y12 抑制剂,维持治疗 12 个月。

(I,A)对于所有中高缺血风险(如心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无论初始治疗如何,即使前期已使用了氯匹格雷进行预治疗,若无禁忌症,建议停用氯匹格雷,换用替卡格雷(180 mg 符合剂量,90 mg,bid)。

(I,B)对于接下来准备做 PCI 的患者,建议使用普拉格雷(60 mg 符合剂量,10 mg/天)。

(I,B)对于无法服用替卡格雷或普拉格雷或者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建议使用氯匹格雷(300-600 mg 负荷剂量,75 mg,qd)。

(I,B)(3)对于疑似有高出血风险且行 DES 植入的患者,建议在植入手术后行 3-6 短期的 P2Y12 抑制剂治疗方案。

(IIb,A)(4)对于冠脉解剖影像学资料尚未完善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普拉格雷。

(III,B)2. 静脉内抗血小板治疗(1)若在 PCI 术间出现紧急情况或者血栓栓塞,建议使用 GPIIb/IIIa 抑制剂。

(Iia,C)(2)对于预行 PCI 治疗,且之前未使用 P2Y12 抑制剂的患者,建议使用坎格瑞洛。

(Iib,A)(3)对于冠脉解剖影像学资料尚未完善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GPIIb/IIIa 抑制剂。

(III,A)3. 长期 P2Y12 抑制剂治疗在仔细衡量患者的出血和缺血风险之后,可考虑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添加P2Y12 抑制剂,持续 1 年。

(Iib,A)4. 一般治疗建议(1)对于有高胃肠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在 DAPT 方案的基础上添加质子泵抑制剂。

(I,B)(2)除非患者有缺血事件的高危因素且临床实施困难,若服用 P2Y12 抑制剂的患者预行非紧急非心脏的大手术,建议延期手术,替卡格雷或氯匹格雷停药后至少 5 天,普拉格雷至少 7 天。

(Iia,C)(3)如果非心脏手术无法推迟或者合并出血,建议停用 P2Y12 抑制剂,PCI 手术中植入裸金属支架和新一代的药物涂层支架分别停用药物至少 1 个月和 3 个月。

(Iib,C)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患者抗凝药物的若干建议1. 诊断期间,考虑到缺血和出血风险,建议肠道外抗凝药物。

(I,B)2. 无论管理策略如何,建议使用璜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qd),可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和安全性。

(I,B)3. PCI 手术期间,建议将普通肝素+ GPIIb/IIIa 抑制剂换成比伐卢定(0.75 mg/Kg,静脉注射;术后 4 h 内注射剂量为 1.75 mg/Kg/h)。

(I,A)4. 若患者预行 PCI 且未服用任何抗凝药物,建议使用普通肝素,70-100 IU/Kg,静脉注射(如果同时使用 GPIIb/IIIa 抑制剂,则将剂量调整为 50-70 IU/Kg)。

(I,B)5. 对于正在服用璜达肝癸钠且预行 PCI 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普通肝素,静脉注射(如果同时使用 GPIIb/IIIa 抑制剂,则将剂量调整为 50-60 IU/Kg 或者70-80 IU/Kg)。

(I,B)6. 如果璜达肝癸钠的效果不佳,建议换成低分子肝素(1 mg/Kg,bid)或者普通肝素。

(I,B)7. 对于预行 PCI 手术且术前皮下注射过了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可以考虑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

(Iia,B)8. 在普通肝素治疗后,且有活化凝血时间作为参考的情况下,可考虑 PCI 术间大剂量给予普通肝素。

(IIb,B)9. 除非有其他用药指征,否则 PCI 术后都应考虑停止抗凝药物。

(Iia,C)10. 不建议切换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III,B)11. 对于既往无卒中或 TIA,但处于高缺血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 NSTEMI 患者,在停止胃肠外抗凝药物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利伐沙班(2.5 mg,bid,持续用药 1 年)。

(Iib,B)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患者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若干建议图 1. NSTE-ACS 和非瓣膜病变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1. 对于有确切口服抗凝药物(OAC)使用指征的患者,建议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添加 OAC。

(I,C)2. 不管治疗方案中 OAC 如何使用,建议对中高危患者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24h 之内)。

(Iia,C)3. 不建议在冠脉造影前在 OAC 的基础上添加使用「阿司匹林+ P2Y12 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DAPT)。

(III,C)对于预行冠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建议如下:1. 抗凝药物(1)不管上一次非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服用时间如何,或者使用维生素K 拮抗剂(VKA)治疗的患者的 INR<2.5,建议 PCI 术间添加胃肠外抗凝药物治疗。

(I,C)(2)围手术期间,应考虑连续使用 VKA 或者 NOAC 行抗凝治疗。

(I,C)2. 抗血小板治疗(1)对于 NSTE-ACS和房颤患者,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可以考虑将三联疗法更换为包括 P2Y12 抑制剂的 DAPT。

(Iia,C)(2)如果出血风险较低,可以考虑在维持「OAC+阿司匹林(75-100 mg/天)或氯匹格雷(75 mg/天)」双联疗法 12 个月之后,行「OAC+阿司匹林(75-100 mg/天)+氯匹格雷(75 mg/天)」三联疗法,维持治疗 6 个月。

(Iia,C)(3)如果出血风险较高,不管植入支架的类型如何,可以考虑在维持「OAC+阿司匹林(75-100 mg/天)或氯匹格雷(75 mg/天)」双联疗法 12 个月之后,行「OAC+阿司匹林(75-100 mg/天)+氯匹格雷(75 mg/天)」三联疗法,维持治疗 1 个月。

(Iib,C)(4)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可以考虑将三联疗法更换为「OAC+氯匹格雷(75 mg/天)」双联疗法。

(Iib,B)(5)不建议将替卡格雷或者普拉格雷列入三联疗法方案。

(III,C)3. 血管穿刺路径和支架类型(1)对于冠脉造影和 PCI 手术,桡动脉路径优于股动脉。

(I,A)(2)对于需要服用 OAC 的患者,新型药物洗脱支架(DES)优于裸金属支架(BMS)。

(Iia,B)4. 对于一般患者,可以考虑在 OAC 的基础上添加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维持 1 年。

(Iia,C)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患者出血管理和输血的若干建议1. 对于因 VKA 相关出血事件而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建议使用 IV 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快速逆转抗凝药物的作用,而不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或者重组激活因子VII。

另外,若需要反复静脉注射维生素 K(10 mg),建议缓慢注射给药。

(Iia,C)2. 对于因 NOAC 相关持续出血事件而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者激活凝血酶原复合物。

(Iia,C)3. 对于贫血但无活动性出血证据的患者,如果出现血液动力学受损、血细胞比容<25% 或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 7 g/dL,可以考虑输血。

(Iib,C)关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患者预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治疗的若干建议1. 无论血管再通的策略如何,如果没有过分的出血风险等禁忌症,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P2Y12 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维持治疗 12 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