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作者:————————————————————————————————日期:

?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探究教案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章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1.1.3长江三角洲概况 1.2基本经济状况 1.2.1经济综述 1.2.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2.3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3长三角城市圈总体概述 1.3.1长三角都市圈简述 1.3.2200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1.3.32008年长三角产业结构主攻服务业 1.3.42009年长三角经济前瞻 1.4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经济比较 1.4.115个城市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比较 1.4.2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业发展比较 1.4.3长三角主要城市对外优惠政策对比 1.4.42007年长三角十五城市居民收入比较 1.4.52007年长三角地区外向经济比较 1.4.62008年1-10月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指标比较第二章上海整体投资环境分析 2.22007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 2.2.12007年上海经济综述 2.2.22007年上海经济情况总体判断 2.2.32007年上海经济基本特征 2.2.42007年上海经济结构 2.2.5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 2.42008年1-10月上海经济运行及展望 2.4.1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经济运行简况 2.4.2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品价格情况 2.4.32008年1-10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4.42009年上海经济走势展望 2.4.52009年上海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2.62004年上海基本产业概述 2.6.1农业 2.6.2工业 2.6.3建筑业 2.6.4金融业 2.6.5国内商业 2.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6.7房地产业 2.6.82009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7上海投资环境分析 2.7.1上海交通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1)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 报告(1) 同志们: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是根据省委、威海市委的要求进行的,是落实我们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年后的总结表彰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也是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年”、“企业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进行一个月思想解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谋发展,通过学观念、学方法,更好地落实全年目标思路。 三天来,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江苏省的昆山市、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的海宁市、海盐县和上海市的闵行区,重点学习了引进外资、临港经济、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核电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经验做法。近几年我们多次学江浙沪,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从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感想很多、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应该说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通过考察看特点,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新经验去年4月份,我们在省内参观考察总结出“大、高、快、活、新”五个特点,这次江浙沪三日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大”,主要体现为七个“大”: 发展速度快、总量大。

在宏观环境有利时,这些地区能够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他们仍然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昆山市财政总收入由88年的1亿元到98年的10亿元用了10年时间,由98年的10亿元到20XX年的1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XX年的100亿元到20XX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去年达到亿元,在江苏省县级市实现三连冠。常熟市去年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分别是我们的倍和倍;江阴市去年GDP达到1190亿元,财政总收入19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海盐县在建核电站的20年间,GDP增长了约200倍,去年核电产值约占GDP的1/3左右,核电税收收入分别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3/5和1/4。 产业结构优、后劲大。 6市非常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越来越强。昆山市重点提升IT、精密机械两大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3%。江阴市抓住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临港新城,发展临港经济,去年金属材料、港口物流、景澄物流3家物流公司销售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研究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研究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研究* 侯国林张小林黄震方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度假旅游在我国正在兴起,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度假旅游客源地。文章以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的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其居民度假旅游需求的人口学特征、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和度假偏好,对以长三角为目标市场的度假区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居民;度假旅游;行为决策 1 引言 度假旅游是世界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产品。在我国度假旅游产品发展也很快,正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代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1999年,国内游客中以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者仅占到总量的% ,到2001年则上升至%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速度和在旅游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城市如北京,其度假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50%[1]。但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比不上亚太一些新兴的旅游国家和地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旅游业层次不高,现阶段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度假区一哄而上,缺乏认真的调研和科学的规划、策划,导致格调不高,特色不明,产品雷同,陷入恶性竞争;缺乏对度假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不了解旅游者的度假需求、偏好和行为规律,市场定位不准等。如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成果(批准号04SHB0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批准号05SJB790014) [作者简介]侯国林(1975-),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规划。

长江三角洲知识点

一、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 ①长江三角洲简称,是由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是中国最大的。 思考: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②位置: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为主体,地处中国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海和海。 ③范围:长江三角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达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 思考: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考虑) 2、经济发展条件 ①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以地形为主,气候,土地,河网。 ②社会经济条件:农耕条件,农业历史,农业生产水平高,被称为和。长三角人口和城镇,工商业,消费市场,劳动力素质,经济基础。 3、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 思考:长三角区域发展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①发达的交通运输 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和众多的、干线,以及现代化的 、,形成密集的。 ②雄厚的经济基础 长江三角洲是对外开放的,已经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上海市的经济特色与地位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和 ,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或者,其产品大多远

销国内外。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和产业基地。 2、浦东新区的开发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区域。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掀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浦东新区聚集了、临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成为了国际性、、贸易、中心。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思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交通运输、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治理支持、技术协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浦东的大举开发,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北翼和南翼的比较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word版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区域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发展遇到了瓶颈。只有深刻剖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出相应的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的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是指我国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平原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2008年后,为了适应国家区域发

展的需要,再考虑到行政区划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广义的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全部,简称“江浙沪二省一市”或“大长三角区域”,其地域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后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贸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则更加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使之制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区域规划出现端倪,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从经济的整体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30年来,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大中小城市体系齐全,城乡比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科教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最新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 略研究 【摘要】中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该地区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过量排放的工业三废、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污染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长三角地区应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完善环境立法,并加强区域合作,希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能够得到有力解决。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应对策略 中国长三角地区地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但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亟待解决。 1 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2]例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发展迅猛,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环境造成了

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此外,由于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膨胀,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另一环境污染源。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突出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1.1 大气污染 长三角地区的的大气环境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属于轻污染级,但是在工业集中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大气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秸秆焚烧等,这就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夏收、秋收时期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大面积的秸秆集中焚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霾污染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量的煤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城市烟尘造成空气中臭氧和细粒子大量增加,再加上金属冶炼、矿物燃料和化肥农药等污染行业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控制区之一,整个上海、浙江和江苏南部都属于酸雨的重污染区。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会破坏植被生态系统,阻碍森林生长,造成植物果叶脱落,江河湖水酸化则会影响鱼虾生长进而导致死亡,另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引起人体中枢神经受损、肺部损伤或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一、区域产业概况 (一)产业概况 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 “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

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 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 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 (一)产业概述 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江苏半导体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锡集中投资“六〃五”、“七〃五”和“九О八”工程,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大生产,积累了IC晶圆制造的经验,培养了大批IC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近二十年的追求与发展,江苏半导体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无锡新区,常州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信息化产业基地。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电科技第55所、58所等院所及和舰科技、无锡海力士、无锡华润、华润华晶、华润矽科、华润上华半导体、华润安盛、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常州柏玛、扬州晶来及苏州的三星、瑞萨、英飞凌、东芝、飞利浦、AMD、飞速、瑞红、贺利氏(常熟)、无锡东芝半导体、英飞凌、万立电子、无锡红光、KEC、江苏东光等众多著名大公司,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最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带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7年江苏省IC产业已占到全国IC产业销售收入的44.2%,稳居全国IC产业之首。其中IC封测业已超过一半,达到58.1%,IC晶圆业也超全国1/3有余。 1. 制造业技术水平高

长三角概况

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区域旅游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旅游发展趋势和特征对我国旅游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示范效应。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发展,在功能作用、开发建设目标和基本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与全国大部分区域,特别是与处于大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完全不同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趋势有,在客源市场定位方面将以区域内市场为主,同时兼顾出入区域旅游;在旅游发展目标方面将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在产品开发建设方面是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游览观光并重;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的组织形式方面区域内的合作、协调将不断加强。 (一)以区域内市场为主,兼顾区域外市场 长江三角洲是目前阶段我国区域范围最大、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经济区,将率先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消费需求、产业优化、影响扩大、声誉提升等,使得区域内各省市区县加快旅游业开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普遍增强。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相对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区县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

有本质性不同。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是要吸引外部游客去旅游,以增加旅游收入和劳动就业,兼顾区域内居民的旅游需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首先将是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旅游需求,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吸引区域外游客去旅游和组织区域内居民出区旅游。 从旅游自身的特性看,决定旅游者出游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旅游欲望或需求、支付能力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对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的居民来说,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决定了其旅游消费的欲望、需求旺盛,且会不断增强,旅游消费支付能力也比较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比较快,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也比较大,需要经常性地改变生活方式,外出旅游成为最主要的选择。因此,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影响增强。目前,对于我国大部分居民来说,只能选择周末、假期外出旅游,我国居民可以利用的长假期只有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而大周末每年却有50多个,周末在区域内进行近距离旅游将是大部分人的必然选择。所以,长江三角洲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旅游消费也将全面普遍化、大众化,区域内旅游将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旅游选择问题道理相同,区域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居民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因属于中远程旅游,受时间和费用影响,数量不可能与该区域内相比。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摘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也为服务于三角洲,辐射于三角洲,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上海自身的优势,在长三角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国际外资的引入,把握了国际市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发展 引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16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 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长江三角洲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域内整体的进行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随着整体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优势逐渐明显突出,形成特有的区域特点。而长三角以上海市作为整体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区域互相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寻求自身的优点协调发展。上海的主导作用辐射于整个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位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心地位。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顺利,上海的经济就得到支持。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反之,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 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位周边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带动了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同时,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作为临海城市,拥有一个良好的区位条件,促进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在进出口商品提供了便捷,加大了国际之间交流,变相提高了长三角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中国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遵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量的出口贸易,形成贸易顺差,而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2009-2020)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目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1)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2) (一)优势条件。 (2) (二)机遇和挑战。 (3)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战略定位。 (4) (三)发展目标。 (5)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 (一)优化总体布局。 (6)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8)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9)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9)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2)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3)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3)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5)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7)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18)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19)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0)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1)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2)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2)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4)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7)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8)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28)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9)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1)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3)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3)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4)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6)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6)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7)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4954887.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盛捷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 摘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1-02 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三角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正视这类问题,找到解决它们的切入点,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指标的高下成了政府、官员优劣评价的直接依据,由此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运行加以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其主要表现大致如下: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阻滞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外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经济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不少地区在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之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但是,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不少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之间竞争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布置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 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

代表; 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

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