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复习
新闻摄影最后的复习资料

简答:1、“针孔成像”原理。
(教材P31)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
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
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进过景物,在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
2、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概念较之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新的含义是什么?(教材P80-86)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
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
3、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教材P80-86、)答:(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新闻摄影是将新闻现场真是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传播。
从本质上讲,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式,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类别,具有新闻传播的一切属性。
(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新闻摄影的对象必须有新闻价值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需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只有新闻形象没有新闻价值的无法成为新闻;只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形象的,无法用镜头进行记录。
(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图文并茂视听结合(4)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新闻摄影从属于新闻,因此新闻摄影的第一作用和功能是记录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这一点决定了新闻摄影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从构图是否完美、光线是否讲究、色彩是否协调、摄影技巧是否巧妙等技术角度来判断,而应该从传递的信息量和传播效果来重点考察。
4、你如何理解“决定性瞬间”?(教材P122)答:“决定性瞬间”包含了三层面的含义: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
在运动中,总会有一个特别的时刻,当这一刻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所有的画面内容、事件、人物都处于最佳的位置,光线、影调都处于最佳协调状态,这个时刻就是进行构图的最佳时刻。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新闻摄影技术部分绪论一、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的发展1.大众传播活动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视听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活动;广播是听觉传播活动;电视电影、多媒体电脑是视听结合的综合性传播活动文字和图像是诉诸视觉的信息载体,人类获得信息最主要得手段是视觉2.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1826年法国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拍出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1839年8月19日是摄影术诞生的日子,路易。
达盖尔成了摄影术得发明人:1835年英国发明家博特发明了卡罗摄影术,可惜未申请专利1842年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拍下了许多有关废墟得照片,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1855年罗杰。
芬顿用摄影技术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得一些场面,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美国1851年出版了《画报客厅之友》是最早刊登照片得周刊20世纪30年代是新闻摄影繁荣发展得时期1880年第一张铜版纸照片出现在《纽约每日画报》上1904年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1924年传真技术成为报刊行业得基本传播手段,进入了真正得新闻摄影时代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得瞬间》提倡抓拍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
卢斯创办了《生活》画报,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得画报,怀特成为美国第一位随军女摄影记者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增设新闻特写照片奖1956年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成立1978年《生活》复刊,标志着新闻摄影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3.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得因素:一、1884年乔治。
伊斯曼发明了胶卷,使摄影摆脱了笨拙的设备和易碎得玻璃板及感光度低得局限,从而在技术上更加适应了新闻摄影得发展二、印刷术不断改进,尤其是照相铜板得发明,使得照片得印刷质量得到了提高三、1924年135莱卡相机面世,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加适用的便利轻巧得相机。
新闻摄影复习完整版

新闻摄影是以照片纪录的瞬间直观形象报道新闻,在国外也称作“形象新闻”新闻摄影*顾名思义,具有可视形象的新闻,既有新闻的信息特点,又有视觉形象的特征。
*新闻摄影的作品——照片,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可视形象,带有事实确凿的客观存在性。
*一张好的新闻照片通过报纸,画报、杂志、展览与读者见面,传播之广,社会效果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它形象地、真实地、及时地反映现实,这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影响着社会生活。
利用可视形象传递信息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交际方式。
在12000年至30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法国西南部公牛洞内,有许多的动物画和雕刻,这是一头黄色公牛。
摄影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功能,是近代科学的一大贡献新闻摄影出现在社会舞台上就像个宠儿受到各阶层的重视,这也是它之所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1984年始,路透社和法新社就都向它们开办了新闻照片传真业务。
这说明它们的客户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
新闻摄影特征*基本职能---报道新闻----------新闻性*表现手段---摄影作现场纪实----------形象性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摄影报道的基本规律*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包括新闻的基本规律。
报道正在发生、发展和发现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忠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原则,报道要迅速及时等。
*这是新闻摄影同于文字新闻、而区别于其他摄影品种的特点。
*衡量新闻照片是否新,要看是否拍摄到了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实。
*检验新闻照片是否新的尺度是新闻价值和新闻根据。
*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同样决定着新闻的价值,时间愈短,其新闻价值愈大。
新闻摄影的形象,是事物的轮廓和外貌特征具体地再现成为画面,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鲜明的视觉形象是新闻摄影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形象性,这是新闻摄影同于摄影的其他品种而有别于文字新闻的特点。
1、文字新闻可以报道无形的、概括性的、抽象的东西,读者眼晴无法看见的具体形象;而新闻摄影则只能报道有形的、具体的、可视的事物。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1、视觉教养的内涵及内容,是指具有视觉感官的正常人,自觉培养能够辨别、解释、批判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的视觉行为、对象或符号,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他们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2、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指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
它包括了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3、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P29媒介融合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空间。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
内容从物理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从媒介载体上看,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4、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初级摄影师、中级摄影师、高级摄影师、摄影技师和高级摄影师(摄影高级技师)五个等级。
4、新闻摄影的物质媒介——摄影图片本身是一种造型手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5、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是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
6、新闻摄影概念广义,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图片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三大类。
狭义,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和网络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
定义: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7、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不同(详见P21表格)新闻摄影的视觉传达目的是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新闻形象,不是艺术典型。
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的作用:补充局限、提示和导读)8、“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P20不是简单的并列在一起,是两要素有机的完美结合。
新闻摄影 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1、大众传媒活动都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媒介。
2、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技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1765—1833年)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对沥青感光版的研究,并于1826年拍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这张照片曝光共计8小时。
3、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剌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个日子就是今天人们公认的摄影术诞生的日子。
4、1856年,伦敦大学就开出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5、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4天。
6、一是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胶卷,胶片的感光度也有了提高。
7、三是1924年由德国技现奥斯卡·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Leica)相机面世。
8、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Henry Luce)创办了《生活》画报,灾是美国美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
《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当时称为摄影文章。
9、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87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
10、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这家通讯社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11、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12、1923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正规新闻教育机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成立,该系设置的课程中有“照相制版术”,每周授课一学时。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摄”,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4、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摄影1957年4月创刊》和《大众摄影》(1958年7月创刊)。
新闻摄影复习笔记整理

重点:1.新闻图片的类型2.新闻摄影的优势和不足3.新闻图片的评价和标准4.相机的基本构造和镜头种类5.新闻摄影的拍摄基本技法6.摄影取景的基本常识新闻摄影的定义与特性1.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2.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2.1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它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知,通过大脑的作用,获取信息和知识;2.2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现场纪实性,与其他门类的摄影不同,新闻照片必须拍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2.3新闻摄影的视觉传达目的是新闻信息。
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位的作用和功能,评价和判断新闻摄影的优劣的标准,是其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对新闻信息量的传播的效果;2.4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新闻形象,不是艺术典型。
被拍摄的形象首先具有新闻价值,同时还具有形象价值;2.5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人有两条腿一样,新闻摄影的两条腿一是图片,一是文字。
图片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新闻摄影的特性:新闻性(新闻摄影所报道的对象,首先是新闻,是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是新闻形象。
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也就是真实性);形象性(指新闻照片要用形象来说话,即用视觉形象来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信息量应蕴含于新闻形象之中。
主要特点是表现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4.新闻摄影报道应当任何把握新闻性?4.1重视重大题材的新闻摄影报道;4.2多拍独家新闻,独家新闻的独特性是其新闻价值大的主要原因;4.3敢于拍难度大的题材。
拍摄的艰难程度越大,其信息量也就大,新闻价值也高;4.4注重报道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5.1拍摄的对象应是真人真事,拍得的图片做到事实真实;5.2所拍摄的人物、事物、瞬间形象都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做到总体的真实;5.3尽可能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自然流露的典型瞬间形象,从而保证新闻形象的自然和真实;5.4文字说明应准确而真实6.新闻摄影报道失实的原因分析:6.1不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地传递新闻信息,而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试图通过新闻摄影报道来强制读者接受某种观念或宣传某种主张和口号,而不是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报道事实;6.2工作作风有问题,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地赋予新闻图片意义和内涵;6.3将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混为一谈;6.4道德品质问题。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新闻摄影复习资料题型:1.填空题1*152.名词解释题5*53.简答题6*44.论述题10*25.看图作答题8*2一、填空题1.中焦距镜头也被称为“肖像镜头”,镜头与被拍摄对象距离适中,较适合拍摄人像。
2.中国最早提倡新闻摄影的人是邵飘萍3.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4.景别通常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5.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是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6.光圈系数每减少一档,镜头的通光量就变成原来的二分之一7.坚持新闻报道摄影的真实性,需要做到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形式真实和文字真实8.中国照相机之父是邹伯奇旗、邮箱,它们的颜色都是我们在日光下看到时所记忆下来的。
摄影构图:是指拍摄者根据构思中预期的形象和审美效果,安置和处理审美课题的位置与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拍摄艺术画面的过程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视角大约在46°,因为和人的双眼视角接近,故称之为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焦距长度和其所拍摄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大致相等。
长焦镜头:长焦镜头的视角在12°左右,因其焦距比中焦距镜头的焦距药厂,故称之为长焦距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焦距极端并且视角达到或者超过170°,有些甚至达到230°,允许严重桶形畸变的存在、透视感夸张新闻摄影:新闻摄影由新闻事实和摄影两大要素组成,它以摄影技术为和手段,通过瞬间的视觉形象以及文字说明,传递新闻信息饱和度:也称为颜色的纯度,这是颜色(光)加上白色(光)后被冲淡“发白发淡”的程度色调:色调是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眼所引起的不同色彩感觉,借以区分颜色的不同性质。
这是由人眼所见光中的主要波长,即元波长所决定。
明度:明度是与物体反射的光亮有关的一个概念,反射光亮大的明度高,反之则低,在视觉判断上,明度与饱和度容易混淆移镜头:移镜头使摄影机的位置离开镜头光轴运动,可以作直线的移动也可以作曲线的移动,可进可退,可左可右,对空间展示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略详细版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略详细版第一编 第一章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技术的创造、发展过程,了解中外新闻摄影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掌握静态新闻摄影脉络,理解新闻摄影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了解并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 性的新闻摄影记者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一、摄影术的创造(※简述摄影技术的创造过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一)暗箱和感光材料 (※简述“针孔成像”原理以其对摄影术的贡献)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早在 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
在欧洲,这一原 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
16 世纪中叶,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在暗箱内将影像 投射在绘画板上,然后用笔描画出影像的轮廓,创作逼真的绘画。
为了使投射影像更加方便, 人们将暗室转换为能够移动的、体积较小的暗箱。
后来,科学家们又给暗箱装上了凸透镜,从而产生了原始的“邹型照相机”。
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学派。
此后,化学家们发现,含有银盐的硝酸银经过光照之后会变黑,从而使人类在探索感光材料 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二)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在前代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基础之上,法国人尼赛弗尔·尼埃普斯创造了“日光摄影法”, 而且此方法拍摄除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
这是人们公认的世 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
(三)达盖尔和“银版摄影法”达盖尔以尼埃普斯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7年将一面涂有碘化银的通版曝光,然后放在加热的水银蒸汽上熏。
再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成功地拍 摄出了自己的首张照片《工作室一角》。
此后,达盖尔又用她研究出的技术对日常事物进行拍摄,从而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拍摄方 法。
她以自己的名字将这种摄影术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
这就是举世公认的“银版摄影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摄影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第一章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一、摄影技术的发明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2、针孔成像:又称暗室成像,即光直线传播,经过景物,经一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在暗室墙上针孔成像形成一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2000多年前中国战国时墨家最早发现此原理。
3、发明过程1)(法)尼赛弗尔.尼埃普斯发明“日光摄影法”(沥青金属板),拍摄世上首张照片《窗外景色(鸽子窝)》、《牵马的孩子》。
2)(法)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碘化银铜板),首拍照片为《工作室一角》,最著名照片为1838年《巴黎寺院街》,版权由法政府购买,1839年8月19日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
3)(英)塔尔博特发明“卡罗摄影法”,自制感光纸拍出负像,为现代摄影术奠定基础。
二、应用于新闻传播1、1842年5月比鸥乌、史特尔茨纳于德国拍摄世上首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墟》,为世上首次新闻摄影活动。
2、1853年英摄影师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运用火棉胶湿版法拍《克尔克拉港口》刊登在《伦敦新闻》上。
3、1861年美马修.布雷迪组织战地摄影队拍摄美南北战争,是世上首次战地新闻摄影。
《南北战争》刊登在《哈佛大学周报》上。
4、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首个使用插图的日报。
三、摄影技术发展1、胶卷发明:1888年,(美)乔治.伊斯曼创建柯达公司,参照卡罗摄影法发明最早的胶卷。
2、相机发明:1914年,(德)奥斯卡.巴纳克研制世上首台小型135相机“莱卡leica”。
3、印刷术发展:1842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首用照片代替绘画。
1880年美国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此方法印出清晰新闻照片。
4、传真术运用:1902年首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提高了新闻照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5、电子及计算机技术运用:20世纪50年代日本率先引用电子技术,此后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码相机产生,网络运用普及。
四、新闻摄影事业发展1、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2、1936年美国亨利.卢斯创办《生活》杂志全部使用照片报道,开创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样式。
(创刊号封面为福特.佩克大坝)3、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
4、1947年法国布列松、卡帕、西摩创立玛格南图片社。
5、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从理论上对新闻摄影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6、1956年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布拉姆威斯曼3位荷兰摄影家成立“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并每年举办比赛,简称“荷赛”,成为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五、中国新闻摄像产生和发展:1、1844年广东邹伯奇著《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并造出我国首台独立制作照相机。
2、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首次使用照片。
3、1920年报刊学者戈公振创立我国首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
4、五四运动后,我国最早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
5、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成为首个有名可考的职业摄记。
6、1937年王小亭拍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生活》杂志。
7、1923年邵飘萍在其著作《实际运用新闻学》中首提新闻摄影一词,列为记者必备技能8、1936年胡伯州对新闻摄影作最早定义,首次对新闻摄影本质牲作出较准确完整的描述。
第二章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一、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1、电影的诞生:1)发现“视觉暂留原理”;2)1880美国幕布里奇获得“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专利权;3)1888年法国马莱设计出“软片式连续摄影机”,是最早的摄影机;4)卢米埃兄弟发明活动手摇式摄影机;2、纪实电影的发展:1)1922年(美)弗拉哈迪拍摄首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将自己的电影冠以“电影真理报”名称,提出“电影眼睛”理论;3)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弗拉迪学生)在其评论中首次使用“纪录片”一词,创作了《漂网渔船》《夜邮》(摄于1936年的世纪录片史最伟大作品,具强烈艺术感染力)等片,被称为“纪录片之父”;4)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意志的胜利》,最早采用同期录音;5)20世纪60年代进入变革期,“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出现。
(真实电影是为得到表面下的本质真实,创作者应积极参与拍摄之中,介入被拍摄者中,促使事物本质真实显露。
直接电影是创作者不应影响被拍摄者,而是以观察者角度记录,将对被拍者影响降到最低,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3、电视新闻摄影的发展:1)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硒元素;2)1873(英)约瑟夫梅发现硒元素的光电效应,奠定了电视技术理论基石;3)1884年德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首台机械扫描盘;电视诞生4)1925年英国贝尔德利用扫描原理研制出首台机械电视机。
5)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广播电视开播,视为电视诞生日1)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进入黄金时代,电视新闻见证了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黑人争取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人类登月等重大历史事件。
电视新闻事业发展2)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24小时全天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口播新闻--影片新闻--电子新闻采集ENG--卫星传播--数字化网络化变革电视新闻制作的发展二、中国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1、萌芽期(1938-1957)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来源;2、草创期(1958-1966)1958年5月1日首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是中央电视台前身。
3、挫折期(1966-1976)开办了彩色电视。
4、发展期(1976-1992)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设立,同年5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5、繁荣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1997年为中国电视“直播年”。
第三章新闻摄影基本理论一、新闻摄影的含义1、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新闻摄影报道活动。
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
2、新闻摄影内涵:1)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2)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3)表现方式图新闻摄影内涵文并茂视听结合;4)目是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二、新闻摄影的特性与功能1、新闻摄影特性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避免失真应做到具体真实(即拍摄对像及内容应真实不虚构),还应做到总体真实(即所拍对象及角度应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说明和反映人物真实性格和事物真实面貌);2)形象性:用影像传递信息,为受众提供直观视觉形象;3)时效性;4)现场性;5)典型性;2、新闻摄影功能:1)传播功能;2)认知功能;3)文献功能;4)审美功能。
三、新闻摄影种类:1、静态新闻摄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平面新闻摄影)、动态新闻摄影(纪录电影电视新闻网络手机等活动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
1.1、静态新闻摄影分类:1)根据新闻事件性质分类:可预知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2)根据摄影体裁和报道形式分类:图片新闻、特定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插图照片。
3)根据新闻内容和题材分类。
1.2电视(动态)新闻摄影分类电视(动态)新闻摄影分类:消息类、专题类、评论类、电视新闻直播。
1)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特点:快速及时、短波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
2)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要求:应做到用事实说话、应做到用画面说话、要考虑电视画面特性、应突出新闻现场、应重视细节捕捉。
3)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求: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要注重纪实风格、注重表现手法多样性。
4)电视新闻评论形象化的主要体现:选题形象化、论据形象化、论证过程形象化。
5)电视新闻评论摄影要求:重视对事实取证用事实说话、重视多角度取材、重视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6)电视新闻直播: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
7)电视新闻直播按节目形态分类:突发事件现场直播、策划类现场直播、现场实况转播。
8)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不可预知和偶然性、现场同步性、信息原生态、过程体验。
四、电视新闻摄影的创作方法1、新闻摄影拍摄方法、新闻摄影拍摄方法:抓拍、摆拍、偷拍。
1)抓拍:指摄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自然环境,在不干涉不影响被摄者情况下,抓取被摄者最自然生动真实的瞬间。
(德国新闻摄影先驱埃里克.萨洛蒙利用小型相机专门抓拍政治人物肖像。
)2)抓拍的意义:可提供真实客观的形象、可使被摄对象更加自然生动、具有强烈现场感、能提供更全面信息、提供抓拍有助于提高记者自身素质。
3)抓拍的共性要求:突出画面主体、有创新意识、使作品具有情感。
4)摆拍:通过人为方式对被摄对象进行组织调整,在画面中建立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段,是摄影记者据自己设想对现实生活和被摄对象进行干涉和摆布。
5)偷拍:摄影记者在被摄主体未发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2、决定性瞬间:1)1952年(法)布列松出版著作,从理论上对新闻摄影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他提供抓拍,并提出了自己摄影的美学观念“对我来说,相机就是素描簿,一种直觉和自发的工具,套句视觉术语说——它主宰着怀疑和决定同时并生的瞬间(指被摄者)”布列松认为,生活中每个事件都有其决定性时刻,这时刻。
来临时环境中的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此形态最能显示该事件的完整面貌。
2)三层含义:A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B是最能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C最能够反映事物本三层含义质真实的瞬间(布列松说摄影意味着将一个人的头眼心放在同一轴心上的视觉形式精密组合)在决定性。
瞬间抓拍的照相,画面构图完整,内容准确,思想深刻,是新闻摄影抓拍的高超境界。
3)不同理解:A对被拍摄者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刻;B拍摄者抓拍时思考和行动的时刻;C拍摄者寻找表不同理解达自我观点的最佳角度并抓拍的时刻。
4)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1)要求摄影记者必须有出众观察力判断力;2)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3)要求摄影记者具深刻预见性和洞察力。
新闻摄影工作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五、新闻摄影工作基本原则六、新闻摄影记者素质:政治理论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
七、新闻摄影伦理道德:1、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2、他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是否适合拍摄、是否适合刊登(当意识到将要发表的照片会对公民个人造成伤害或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影响时,应慎重行事。
)3、帕帕拉齐现象(原指发现蚊子声音的虫子,现指自称帕帕拉齐的记者罗恩盖尔拉跟踪偷拍杰奎琳使其帕帕拉齐现象提出诉讼而产生的以拍摄明星隐私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后成为狗仔现象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