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中国传统建筑啊,就像一部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还特别有意思。

以前我对传统建筑的印象就停留在故宫啊、四合院这些比较出名的。

读了相关的书籍之后,才发现自己那点儿认识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咱先说说这故宫吧,那可是传统建筑里的超级大明星。

走进故宫,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把明清时期的辉煌都给封印在里面了。

那些红墙黄瓦的宫殿,一栋栋排列得规规矩矩的,就像一个个严肃的老臣在朝堂上站着,大气又庄重。

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感觉都在诉说着当年皇帝老儿的那些事儿,什么登基大典啦,后宫的小八卦啦(当然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

再看看四合院,那可就是民间传统建筑的代表了。

四合院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温暖怀抱,四面的房子围着中间一个小院子。

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那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住在四合院里,感觉特别温馨。

夏天的时候,在院子里摆个小桌子,一家人坐在那儿吃西瓜、唠家常,这画面想想就很美好。

而且四合院的布局很有讲究,正房给长辈住,厢房给晚辈住,这体现的可是咱中国传统的长幼有序呢。

我还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不像现在有些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杵在那儿,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传统建筑讲究个依山傍水,就像苏州的园林。

那些园林里,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子,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设计师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巧妙地把建筑融入到自然当中,让你在园林里走的时候,一会儿觉得自己是在山林间漫步,一会儿又像是在水上泛舟,妙不可言。

从建筑材料上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

木头、砖头、石头这些普通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木头上那些精美的雕刻,什么花鸟鱼虫、神话故事,都栩栩如生的。

一块普通的砖头,也能砌出各种花样,斗拱结构就是个特别厉害的发明。

它不仅让建筑看起来更美观,还能起到支撑和减震的作用,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呢,现在很多传统建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因为城市的发展被拆掉了,真是太可惜了。

古建筑观后感

古建筑观后感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想一、传统建筑类型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

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

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传统建筑特征1、守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

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

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这本书让我深刻领略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智慧。

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木结构为主、斗拱的运用、建筑群体组合以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等。

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

同时,书中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建筑风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古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因地制宜。

例如,古代的园林建筑常常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创造出宛若天开的景观。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和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这些技艺和背景,我更加敬佩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能。

他们以卓越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特点,还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中国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古建筑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构造特点,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历程,让我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建筑元素的构造和功能,如斗拱、屋顶、门窗等,让我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美学价值。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古建筑中的雕刻、绘画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习俗,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建筑设计读后感

中国古建筑设计读后感

《古建筑设计》我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体系,成为以木结构为主的东亚建筑体系的典型体系。

在我国古代,虽有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但由于历史原因,建筑术只是作为工匠阶层的经验知识而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一门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建筑学。

前辈大师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们在战乱的、困难的年代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我们清理出了中国古建筑庞杂而散乱的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连年政治运动的原因,致使中国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起步很晚。

我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建筑为主流,所使用的材料以木材为主,辅之以土、砖、石等。

大多数情况下,以木材作为主体结构材料,以土、砖、石作为围护结构材料。

在少数地方也有全木结构。

我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最主要的特点是群体组合。

除了园林中的亭、阁以外,几乎没有别的独立单栋的建筑。

宫殿、衙署、坛庙、寺观、园林、民居、祠堂、会馆等都是由庭院和建筑群组成的。

群体建筑的组合方式一般是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左右对称。

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是比较固定的程式化,大概就是:三段式、大屋顶。

所谓的三段式就是单体建筑均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构成。

大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等不同的式样。

我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主要由这些不同的屋顶式样构成,建筑风格也主要是由这些不同的屋顶式样决定的。

我国古代以礼治国,礼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

礼制中有很多是与建筑有关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等级制度。

所谓的等级制度,就是按照建筑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将建筑分为不同级别。

等级制度在建筑上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屋顶式样,其等级从高到低以此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建筑规模也就是开间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九间(明代时发展到十一间)、七间、五间、三间。

建筑色彩从高到低依次为:黄、红、绿、蓝。

装饰彩画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在读完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种建筑形式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探索和创新,如夏代的台基、商代的宫殿建筑、周代的宗庙和宫殿、秦始皇的兵马俑、明代的宫殿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山水园林还是道教寺庙,都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并且力求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注重自然的建筑理念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了宁静与和谐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

如人们常称的“黄帝内经”中有云:“医道之事,生之谓神,长之谓鬼,藏之谓道,物之神谓宜藏,物之鬼谓宜出”。

这种形而上的对立关系在古代中国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梁柱之间的斗拱装饰,它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寄托。

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在空间布局中营造中庸之道。

无论是宫殿还是寺庙,都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展示权力与威严。

例如,宫殿中的主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象征着君主的权威与统治地位。

而寺庙中的大雄宝殿也采取类似的布局,以凸显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丰富多样,从木结构到砖石结构,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木材的弹性和韧性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好地抵挡破坏。

而砖石结构的应用则为中国建筑带来了更加宏伟和坚固的形式。

读完中国建筑史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领略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追求。

中国建筑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将会激励着我继续学习和探索。

《中国古代建筑》读后感600字

《中国古代建筑》读后感600字

《中国古代建筑》读后感600字徜徉古代建筑浸染文化芬芳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归纳如果建筑学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

建筑学伴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帷幕。

壮丽巍峨的宫殿巅峰从秦汉开始,华美的宫殿矗立在皇都的中央。

威严的皇帝坐在他的皇位上俯视他的子民,这是权利的位置,坐在这里,手中就掌握着杀伐,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被古人提到的宫殿最多的要数阿房宫。

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记载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可见阿房宫的广阔无垠。

可惜被楚霸王一把火烧了,宫殿的华美记录了王朝的兴衰。

如果说宫殿是穿着华服的帝王,那佛塔就像一位放弃红尘的老僧,在烟雾缭绕中颂读他的经文。

魏晋时期的佛塔文化最为灿烂。

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塔端严,在经声中.,夕阳落下,无论什么东西在经声中都显得庄重,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塔是佛教的像征。

无论是杭州的灵隐寺还是扬州的大明寺都经过岁月的洗礼,向现在的人们讲述他们的历史。

清丽如画的园林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亮点。

若干组庭院和池山组成,林木森茂,富有自然意趣。

曲折的长廊将园林分割成许多个小空间,其间点缀着树石花竹,宛然一幅幅精美的小品画。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它们的设计都注重自然美。

这些设计因地制宜,有法无式,布局自然随机应变。

园林要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人们崇尚意境于是有了“一池三岛”的海上幻想;朱柱碧瓦的帝王富贵;月色满园的闲适向往;岸芷汀兰,纤桥野亭的不沾红尘的追求。

园林的设计成为了中华艺术的瑰宝。

古代建筑如山水画,不深入其中就难以看见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的意趣。

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无数建筑在岁月流逝中愈发璀璨。

中国民居建筑解读书籍读后感

中国民居建筑解读书籍读后感

中国民居建筑解读书籍读后感读了这本关于中国民居建筑解读的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把大中国的民居看了个遍,那感觉,就像自己成了一个民居建筑界的大侠。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还想着,不就是房子嘛,能有啥特别的。

这一读可不得了。

原来咱们中国的民居建筑那可都是大有讲究的。

先说北方的四合院吧。

这四合院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小社会,四面房子围起来中间一个院子,一家人在里面住着,那叫一个热热闹闹。

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尊卑有序,规规矩矩的。

我就想啊,这四合院就像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把老祖宗的礼教文化都装在里面了。

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唠唠嗑,那画面多温馨。

而且四合院的大门、影壁啥的,都不是随便建的,这里头门道可多了。

大门的朝向、样式,影壁上的图案,都有着吉祥的寓意。

就像那影壁,感觉像是四合院的一个神秘小屏风,不仅挡住了外面的视线,还像一个无声的故事讲述者,用那些精美的砖雕图案告诉人们这家人的期望和信仰。

再说说南方的徽派建筑。

哇塞,那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啊!白墙黑瓦,高高的马头墙,像一排昂首挺胸的骏马。

这马头墙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它还有防火的功能呢。

南方的房子密密麻麻的,一家着火了,马头墙就能阻止火势蔓延到邻居家。

徽派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那更是一绝。

书上那些图片看得我眼睛都直了,小小的门窗上雕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精致得不像话。

感觉徽派建筑就像是一个低调的艺术大师,表面上安安静静的,但是你一仔细瞧,到处都是惊喜。

而且徽派建筑的布局也很巧妙,窄窄的小巷子,弯弯绕绕的,走在里面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不过这也体现了南方人的那种细腻和含蓄,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充满了诗意。

还有福建的土楼,那简直就是一个大城堡啊。

我都难以想象以前的人是怎么建起来这么壮观的建筑的。

土楼圆圆的,像个巨大的甜甜圈,一家老小好几百人都住在里面。

这在以前可不仅是为了住人,还能防御外敌呢。

土楼厚厚的墙壁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把里面的人保护得好好的。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

中国传统建筑读后感中国传统建筑啊,那可真是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读完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介绍,我就像一个在时光里穿梭的小探险家。

你看那故宫,哇塞,那简直就是建筑界的超级大明星。

那一大片红墙黄瓦的宫殿,规规矩矩地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像一个威严的老祖宗在坐镇。

走进故宫,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的宫廷剧里,那些大殿啊,一间间气势恢宏,从房梁到地面,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得不像话。

就说太和殿吧,那可是皇帝老儿上朝的地方,感觉进去都得小心翼翼的,不然都怕惊扰了当年的君臣议事呢。

而且那些柱子粗得啊,感觉几个人手拉手都围不过来,上面的雕龙画凤就像是在给你讲述着过去的繁华。

再说说四合院,这就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啦。

四合院就像是一个小世界,四面房子围起来中间一个小院儿。

一家人住在里面,热热闹闹的,白天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大人们坐在屋檐下唠家常,晚上呢,抬头就能看到四方的天空和星星,这小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四合院还特别讲究风水,什么坐北朝南啊,感觉古人在建筑的时候把天地人和都考虑进去了,真是厉害得很。

还有那些徽派建筑,白墙黑瓦的,就像一幅水墨画。

马头墙一个个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就像一群骏马在奔腾。

我就想啊,当初设计的人是不是特别喜欢马呢?徽派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那也是一绝,那些小小的雕刻就像是把整个民间故事和美好愿望都刻进去了。

什么喜鹊登枝啊,年年有余啊,感觉每一个雕刻都带着吉祥的寓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感觉每天都被好运包围着。

中国传统建筑还特别会利用自然环境。

像那些建在山上的寺庙道观,巧妙地跟山势结合起来,就好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一样。

它们不是那种强行破坏自然来搞建筑,而是和自然和谐共生。

你看那些亭台楼阁,依山傍水,人坐在里面,既能感受到建筑的精巧,又能尽享大自然的美景。

这就像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大自然在互相说悄悄话:“咱俩一起搭伙过日子吧,你给我美景,我给你添彩。

”不过呢,现在很多传统建筑都受到了现代建筑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后感
广大市政11建筑张自强
西方学者认为石头是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发展,木头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西方古人土石堆砌栖息之地之时,黄河流域古人已用木构架搭建干栏住所。

而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木”贯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

木建筑里挺立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木建筑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

非同小可的木建筑,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

翻看书中的建筑插图,内心的感受刹那丰饶起来。

千年的风雨穿过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历史的风霜停留在雕梁画栋。

巍峨耸立,那是帝王将相的宫殿和王府;秋风吹茅草,秋雨滴屋檐,是黎民百姓的草堂和木屋。

木已成舟,漂浮在水面的船是移动的房子;出则入轿,这是达官贵人出行的房子。

寿终正寝,古代中国人的正常死亡应该是这样,入土为安,棺材成了古人最后的归宿,最终在木棺材里安息、生死不离木。

几千年来,所以的住所几乎都息息相关的和木联系了在一起。

运用木头技术发挥到极致,世界各国无不佩服中国用木之精髓,用木建筑营造了人文的自然与和谐。

《不只中国木建筑》开本很大,大到宫殿,小到木构件,以图的形式说明,简朴易懂,让人易于空间联想回忆。

特别是看书中的插图,美轮美奂的,有种越看越迷人的感觉,让人不假思索的沉浸在里面,犹如亲眼观看到实物。

比如对梁檩柱椽的介绍说明,简洁传神,文字
和插图配合得非常默契,就像老家老房子木构件的榫和卯,联想到我老家的围龙屋和长屋。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我,是在这些榫卯结构的木构架房屋里长大的,对书中的木构件也不陌生,看上去更亲切,现在深入的认识它,兴奋的很想回老家去亲手摸索一番。

在这十六章节里,从伐木丁丁到累土筑台,从运笔书字到叠木为架,从巍巍屋顶到层层台基,从深深宫院到茫茫市井,时而化作穿堂的微风,时而化作入檐的燕子,拂掠过建筑历史的悠悠长河与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冥与物会,心意交通。

一时间,原本静穆无声的木石砖瓦仿佛苏醒了沉睡已久的美丽魂魄,蠢蠢欲动,切切私语。

感性的体悟,理性的回味,然后是诗意的分享,配以精致的图片,雅致而闲适的版式,一如摩挲窗棂的微风,亲吻瓦砻的细雨,令人对先辈的创造油然而生一丝敬意。

而在某种意义上,建筑既是观念的产物,也是物质的产物。

在观念上建筑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人们的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等等非物质的特征;而在物质上则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的技术、工艺、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时代的建筑艺术成就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倾向和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

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细致的描写了中国木建筑的发展历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赵广超先生著《不只中国木建筑》就是让凝固的音乐苏醒,让世界认识中国木构件建筑的艺术精髓。

《不只中国木建筑》是对中国建筑史的深入刻写,使建筑成了认识和理解一种独特文化的重要手段。

长久以来,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砖石结构为特征的西方建筑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两大主要建筑类型。

由于各自结构特征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经历着连续而缓慢的发展,这种变化体现在各类建筑的各种组成部分,如承重构件、屋顶、装饰、基座等等,但无论怎样变化,“墙倒屋不塌”这一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却一直保留着。

由此,也造成一般人认为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一成不变的印象。

与此相对照,西方建筑的发展则体现出急风骤雨般的特征,不同的时代有着显著不同的风格,希腊、罗马、哥特、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各领风骚,你方唱罢我登台。

一部西方建筑的历史也可以看成是建筑风格发展演变的历史,一部中国的建筑历史则可看成建筑技术的演变。

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国建筑不只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已是砖瓦良缘,木石结盟。

一次次的建筑革命使中国建筑发展更多样化。

《不只中国木建筑》也让我了解到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一个地方的建筑也有其特定的个性。

而不同的建筑和生活在其中的不同的人又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由此,一个地方也就有一个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建筑风格、景观特征。

木建筑的这种地方性特征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产生和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而也决定了我对中国木建筑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