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非的新历史小说《敌人》

合集下载

在历史的边缘追寻真实——新历史小说论

在历史的边缘追寻真实——新历史小说论

引言引 言新时期以来,异域文艺思想的大面积涌入,开阔了当代学人的眼界,一轮又一轮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猛烈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作家,诱使其进行思想上创作上的变革。

与此同时,作家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强大,让当代文学的关注焦点经由社会政治层面走向了历史文化深处。

在世纪末社会政治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的日益宽松的创作环境中,作家们终于有机会思索与揣度被过往时代忽视的边缘话语,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种种可能性。

回顾当代文学史,我们发现,1985年前后,在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带有崭新历史观念与历史倾向的创作思潮。

一时间,“退回历史”寻找写作资源成为作家们竞相追逐的时尚,其中尤以“新历史小说”写作为甚。

作家们纷纷向历史的空隙逃遁,通过个人化的历史言说传达其现实诉求。

从《红高粱》《灵旗》到《故乡天下黄花》《我的帝王生涯》;从《白鹿原》《长恨歌》到《中国故事》《红拂夜奔》,再从《马桥词典》《尘埃落定》以至新世纪的《中国一九五七》《人面桃花》,经过廿余年的发展,新历史小说虽几经流变,却依然风貌摇曳、佳作迭出。

莫言、乔良、刘震云、苏童、王小波、格非、毕飞宇、李冯等众多当代优秀作家反思历史,质疑历史,想象历史,解构历史,游戏历史,再重构历史,渐次形成了一条绵延幽长的思想演进线路。

毋庸质疑,在现代语境中致力于历史探索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新历史书写,已然构成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景观之一。

曾有评论将新历史小说看作九十年代前后“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①。

对一种创作思潮而言,这种评价无疑是极高的褒奖。

然而,肯定之余,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力度尚且不够,研究成果零散不一,歧见纷呈,既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路做支撑,又未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一个现实而无奈的情状就是:围绕新历史小说命名打转的研究文章在二十多年来居然始终占据着相当的分量;一些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解读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叙事蔡志诚九十年代前后,先锋小说的书写历险掀起一场意味深长的叙事迁徙:格非、余华、苏童等纷纷调整叙事的焦距,他们不约而同地投入对“历史”的再叙事之中,近、现代史的历史变迁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不确定的边缘与缝隙敞开无边的挑战。

格非创作了先锋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敌人》,随后推出的《边缘》与《敌人》一样都是历史叙事小说,余华则奉献了《一个地主的死》、《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追叙个人化历史之作,苏童也提供了《米》、《妻妾成群》和《红粉》等在欲望中回望历史的作品,“历史”作为主题词似乎取代了形式,成为九十年代先锋小说转型的风向标。

当代小说的叙事疆域,从后视镜的当下此在观照秦关汉宫、隋帝唐皇、两宋遗事和明清硝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五作家重写《武则天传》,一路驰骋至离当下很近的近、现代时空的先锋历史书写时,新写实小说也从现实原生态的摹写转向历史本相的刻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刘恒《白日苍河梦》和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等历史再叙事小说也联翩而至。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对历史叙事和历史题材的关注,引发了评论家重新审视“历史小说”的概念和涵义。

“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尽管界定分殊,但它还是在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中播撒开来了。

有评论者将这一现象回溯至八十年代中期,认为从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开始,“1986年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写往昔年代的,以家族颓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表现了强烈的追寻历史的意识。

但这些小说与传统的历史小说不同,它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全虚化了,也很难找出某位历史人物的真实踪迹。

”但是,这些小说在往事叙说中又始终贯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它是以一种新的切入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的,它用现代的历史叙事话语方式艺术的把握着历史。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称这些小说为‘新历史小说’”。

读格非的《敌人》后感

读格非的《敌人》后感

读完格非的《敌人》,我深感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题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与敌人关系的深入挖掘,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酷。

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与敌人打交道,这些敌人可能是外在的敌人,也可能是内在的敌人。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

这种对敌人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思考。

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也让人感慨万千。

此外,格非在小说中对社会的描绘也让我深感共鸣。

小说中的社会充满了冷漠和无情,人们对主人公的遭遇漠不关心,甚至对他进行欺凌和侮辱。

这种对社会的描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

同时,小说中也对权力和金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让人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说,《敌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格非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性、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珍藏的文学经典之一。

从意象角度看契诃夫《敌人》中的对立

从意象角度看契诃夫《敌人》中的对立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9从意象角度看契诃夫《敌人》中的对立文/代琴摘要:契诃夫的《敌人》描述了两个刚刚经历过苦难的充满敌意的人物,但是他们的敌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能表示他们对立面的意象。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可以一步一步揭示他们敌意产生的原因。

从而理解这篇小说中所隐含的关于人类内心隔离的探讨。

不仅“心满意足”的人对别人漠不关心,受苦的人也是如此。

关键词:《敌人》;契诃夫;意象主义;隔离1 引言由邵锦娣,白劲鹏编著的《文学导论》收录了这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在《敌人》这部小说中,契诃夫也采用了许多意象来表明人物性格和人物状态。

故事描述了一个正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医生经不住一位富人的苦苦哀求,扔下自己的妻子和刚去世的孩子,去到富人家中为其妻子诊病的故事。

从医生短暂地相信富人“真诚”的恳求,到最后两人发展成敌人,两位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心理变化,而作者则通过一些意象表明了两人从一开始便不可能是朋友。

本文将从语言的意象方面分析契诃夫短篇小说《敌人》中两位主人公的“敌意”对立。

2 意象主义意象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分支,开始广泛流行于现代主义诗歌。

意象主义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如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主张尝试非传统的诗歌格式。

庞德以及他的跟随者认为应由意象产生情感,而不是作者告诉读者应该有何种感情。

随着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的后殖民主义写作,意象主义开始应用于小说写作中,与象征主义有些类似,但更抽象,更易寄托感情。

3 《敌人》中关于两主人公描述的意象对立3.1 住所的对立:光明与阴暗小说中对医生基里洛夫和富人阿布金的房子的描写采用了两个对立的意象,一个是阴暗,一个是光明。

故事的开始,阿布金急促的敲打医生的房门,这个时候对医生的房子有一些描述。

“前堂里光线阴暗”(邵锦娣,白劲鹏 2011:247),“客厅里的昏暗和寂静显然使他越发麻木”(248),“先是一排不美观的房屋沿着医院的院子伸展出去,到处都乌黑,”(250)当阿布金刚进入医生房子时给人的直观感受。

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叙事

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叙事
史叙 事话语方式艺 术 的把 握着历史 。所 以, 这个 从
锋小说转型的风 向标 。当代 小说 的叙事疆域 , 从后 视镜 的 当下此在 观照秦 关 汉宫 、 隋帝唐 皇 、 两宋 遗 事和明清硝烟 , 苏童 的《 的帝 王生涯》 我 和五作 家重 写《 武则天传 》 一 路驰骋 至离 当下 很近 的近 、 代 , 现
生衍化而来 的, 却不具说服力 , 先锋小说 的民国叙 事 并不迟于新写实小说 , 格非 18 97年发表 的《 舟》 迷 以
形式主义 的创作 , 而是 现实主 义的革命历 史题材创 作 。新历史主义小说 的两个 特征 : 个是 当转 向历 一 史 的平凡 与平庸 、 小人 物时 , 便进 入不 可考 的野史 的境 地 , 种不 可考一 方 面带来某 种创 作 的 自由 , 这
“ 新历史 主义文学 ” 相伴 而生 的另一个 概念是“ 新历
空推移到现代史领域 , 新历史 ” 同于一般意 义上 “ 不 的历史 , 一是时间范 围限定在清末 民初 至 四十年 代
即“ 民国时期 ” 二 是 “ 别于表 现这一 历史 时期 中 , 有
史主义小说” 它 主要 根据 后现代 历 史观 与新 历史 , 主义批评 的理论 观点进行命 名 , 强调对 历史宏 大叙 事的解 构 , 消解崇 高、 削平深度 和对历 史 的反讽 、 质 疑乃至嬉戏 。如果说 西方兴起 的新历 史主义批 评 ,
19 9 2年第 4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补” 情补 ” 与“
和则认为 , 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前 后 由新 写实小 说派 生 而来 的表现 民国时期非党史 题材创作 的现 象 , 是
“ 新历史小说” 生 的主要 标 志。新 历 史小 说将 时 产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在《美学》中宣告: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自我存在的最高样式,不再是精神实现的最高需要;艺术在今时代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在其最高的使命上已是一种过去的事了。

这段着名的艺术终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我们这个时代也是有效的。

艺术对屈辱的现实的漠视,对艺术真理的偏离,直接导致了它继续生存的危机。

多年前,文学从先锋小说开始,表露出了对形式主义策略和技术美学的亲睐,作家不断地把各种不同的生存体验,化解到语词自身的欢悦之中,一度使文学的价值立场变得模糊不清。

它的意义在于使中国小说及时地补上了形式的功课,但危机依然存在,每位作家依然面临着如何有力地表达时代的真相,使文学不致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的困难。

由于对这一困难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达,九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出现了分化,显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写作路径,这一点,在余华、格非、北村、苏童等人的长篇中显得尤其突出。

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某种外在的形式变化不再是先锋作家用力的主要地方,他们转型后,形式更加朴素,语言更加清晰,对存在境遇的洞察也更加敏感,精神的力量正在日渐加强。

这种价值新维度的建立,这种对精神境遇的不懈追索,或许能够为解答艺术为何会走向终结提供新的资源。

1、精神的失重真正的文学,都是一个时代精神影像的投射与表达,而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其写作向度也必定是建立在对时代精神本相的陈述上的。

先锋派作为一代力图保持生存感悟的作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深入地与当下的生存同构在一起,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可以拆解出一个深度空间来,它们的深度追求即,用技术或故事表现出当下业已遭受破坏的世界图景。

这是一种疏离传统美学规范也疏离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表达。

虽然,我们正处在走向零散化、世俗化、机械化的平面社会,但是,像《呼喊与细雨》、《活着》、《欲望的旗帜》、《施洗的河》等小说仍然坚持了精神的孤寂性,坚持了对终极价值的追问。

这些为数不多的能真实地传达出生存消息的作品,是我们读当代文学最留连忘返的地方。

_无底之谜_的新历史主义观解读_简论格非的长篇小说_敌人_

_无底之谜_的新历史主义观解读_简论格非的长篇小说_敌人_

/无底之谜0的新历史主义观解读)))简论格非的长篇小说5敌人6罗小红(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差异较大,格非的新历史小说5敌人6以其神秘的情节、扭曲的人性以及反史诗性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 格非; 神秘性; 人性扭曲; 反史诗性中图分类号:I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6-0067-02On the Gefei p s New Historical Novel EnemyLUO Xiao-hong(School o f Foreign Stu dies ,H 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H unan 411201)Abstract :Since the mid-1980s,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appeared in the Chi nese literary arena which is di 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 his torical novel.Gefei p s new his torical novel Enemy has attracted people p s attention because of i ts mystical plot,the dis 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anti-epic artistic charm.Key words :new historical novel; Geifei; mystery; hu man nature twist; anti-epic收稿日期:2009-04-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性.与百年中国文学潮流研究0成果之一,基金编号:08A020。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洪峰是这一时期“先锋派小说”的另一个重镇。 1986年发表的《奔丧》描写了面对死亡时人们 复杂的心理,从深层意识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细 致入微的体察,由此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全新 认识,其文化和哲学意味十分明显。其创作主 题为“借纸笔以悟死生,以看清人 的处境,以不断追问那个俗而又 俗却万古难灭的问题——生之意 义”。另有如《瀚海》和《极地之 侧》等。
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1989年前后,随着新时期文学的某种转变,先锋 小说的本体形态也随之转化,先锋小说阵营在此 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中,一些作家继续 把文本实验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兴趣和旨归,另 一些作家则对自己的创作观念进行了一定调整, 更多的注意文本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使得他们 的创作具有了更加开放的状态和开阔的视野。
余华的创作


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是当时先锋派小说 的高峰之一,至90年代,余华在长篇小说领域为先锋小 说的发展贡献尤巨。从《呼喊与细雨》、《活着》到 《许三观卖血记》,他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逐步深入与 推进,小说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 此时,余华的作品已经与此前的先 锋派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专 注于形式实验,而是将重心转向了 对现实人生的深沉与博大的思考。
2.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



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新历史主义长篇小说主要有格非的 《敌人》、《边缘》,苏童的《米》、《城北地带》、 《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花影》、《1937年的爱 情》,以及由苏童、格非、北村、赵玫、须兰五人同时 创作的同题小说《武则天》等。 这些长篇小说以较大的规模和更加深入的视角,致力于 探究历史的“真相”和人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命运, 体现了作家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境遇的重新思考与进行 文本化归纳的倾向,即“将纵向历史共时化,把历史压 缩抽取为文化、人性与生存的内容”。 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表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性的丰富 内涵,这是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主义小说大体一致的 倾向。表现在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是小说家们某种“历史 想像”的产物,他们也在这种“想像历史”的活动中努 力表达着自己所理解的真实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格非的新历史小说《敌人》
作者:黄强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12)
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 1994
2.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 1993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 2005
1.戴桂梅.DAI Guimei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活着》和《一个地主的死》的人道主义精神[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1(17)
2.唐宇.TANG Yu新历史小说:定义、理论背景及文学渊源[期刊论文]-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
3.何敏别样风情:女性作家笔下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吴景明.WU Jing-ming论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拨[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1)
5.杜文娟简谈莫言《生死疲劳》对新历史主义的深化[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4)
6.贾广惠先锋体验与创作迷失 --论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7.王吉鹏.韩旭.WANG Ji-peng.HAN Xu鲁迅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6)
8.曹多胜.CAO Duo-sheng新历史小说的阐释与批判[期刊论文]-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9.孟繁华.唐伟面对百年中国的精神难题——评格非的长篇三部曲[期刊论文]-南方文坛2012(2)
10.信芳格非:由虚幻走进现实批判[期刊论文]-上海采风2012(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dwx2011120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