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二)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探究主题,如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探究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如:什么是比热容?为什么需要比热容这个概念?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小组合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通过对比热容概念的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提问:“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会变热?为什么冬天暖气片能使房间变暖?”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比热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热容的定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讲解各个符号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热量、温度变化和比热容之间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3.科学思维:培养分析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变化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学生对水和金属在日晒下温度变化的观察,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1.2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对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差异的疑问。

1.3 过程点评:通过观察和提问,激发学生对物质吸热特性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以及物理意义。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基本概念。

2.4 教师行为:通过图表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数值,引导学生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5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表,讨论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6 过程点评:通过图表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如水、沙子、金属)的比热容。

2.8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不同物质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的温度变化。

2.9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比热容差异的认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J/kg·℃)。

•比热容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状态。

•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对加热温度变化的影响。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比热容差异的实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信息,记录实例,并尝试解释其科学原理。

3.3 过程点评:通过调查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影响因素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比热容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A.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变化小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D.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2.甲乙两种物质的初温分别是20℃和30℃.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3:2,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最终甲的温度是50℃,则乙最终温度是()A.90℃B.120℃C.10℃D.40℃3.下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暖气片内用水来做循环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B.电热器工作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自身内能的C.打开啤酒瓶盖,瓶口处气体温度降低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D.0℃的水结成0℃的冰时,其内能不变4.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高于乙升高的温度。

由此可知()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B.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相等的甲液体放出的热量比乙液体放出的热量多C.甲、乙两种液体相比较,乙液体更适合作冷却剂D.甲物质的熔点高于乙物质的熔点5.金属块和液体的质量、比热容都不同,金属块的温度高于液体的温度。

把金属块投入液体中足够长的时间后,两者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不计热量散失)。

最后()A.液体升高的温度一定等于金属块降低的温度B.液体的温度一定低于金属块的温度C.液体吸收的热量一定等于金属块放出的热量D.液体的内能一定等于金属块的内能6.如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比热容大,不适合作为冷却介质B.2kg的煤油温度升高10℃吸收的热量为2.1×103JC.质量和初温相同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水升温快D.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多7.甲、乙两物体吸收相等热量后,甲物体的温度变化量大。

如甲物体的比热容为c甲,质量为m甲,乙物体比热容为c乙,质量是m乙,则下列说法中,一定错误的是()A.若m甲=m乙,则c甲<c乙B.若c甲=c乙,则m甲<m乙C.若m甲>m乙,则c甲>c乙D.若c甲<c乙,则m甲<m乙8.用同一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如图所示图象,由图可知()A.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快,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的比热容B.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快,甲物质的比热容小于乙物质的比热容C.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慢,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的比热容D.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慢,甲物质的比热容小于乙物质的比热容9.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a、b两种物质加热时(不计热量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 内能第3节 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 内能第3节 比热容

四 热量的计算
观察与思考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c Q m(t2 t1)
Q:吸收的热量 m:物体质量 t1:物体初温度 t2:物体末温度
热量的计算公式:吸热公式:Q吸 cm(t2 t1)
放热公式:Q放 cm(t1 t2 )
一般公式:Q cmt
(4)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与 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 关?
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实验与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方案 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 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天平、钟表、温度计、搅拌器.
观察与思考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 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 好处?
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 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制冷效果好;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 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观察与思考
如图,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 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 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 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 你能解释原因吗?
种草种树,增加水蒸气蒸腾
修建人工湖,利用水的吸热 本领强,来调节气温.
归纳与小结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 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很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 来取暖.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 很多的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
课堂小结

比热容+第2课时+精品教案

比热容+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案例
吸收热量时:c=→Q吸=cm(t末-t初)或Q吸=cmΔt 放出热量时:c=→Q放=cm(t初-t末)或Q放=cmΔt 【ppt 7】
教师提问:c与什么因素有关?回答:c只与物质的种类(还有状态)有关。

教师提问:Q吸(或Q放)与什么因素有关?
回答:Q吸(或Q放)与c、m、Δt 有关。

教师讲解:
①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计算。

②在解题、审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字叙述中“升高到、降低到”对应的是物体的末温(t末);而“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对应的是温度的改变量(Δt)。

【ppt 8】例1
简单的比热容公式计算。

注意单位的换算!
【ppt 9】例2
简单的吸收热量的计算,注意末温、温度差的语言表述。

思考并回答问题。

做好笔记。

计算。

计算。

推导出吸放热计算
公式。

理解影响比热容c
以及Q吸、Q放的因
素。

理解吸放热计算式
的适用调节,对语
言表述中的“末温”
以及“温度的改变
量”能够予以识别。

对简单的比热容公
式的计算进行练
习。

对简单的吸放热公。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3章-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3章-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

6.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 10 kg、温度为 20 ℃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 2.73×106 J,则水温会升高到多少? 解:Δt=cQm=4.2×1023.7J3/×kg1·℃06 J×10 kg=65 ℃ t=Δt+t0=65 ℃+20 ℃=85 ℃ 答:水温会升高到 85 ℃。
7.一金属块质量为 500 g,温度从 90 ℃降到 80 ℃时,放出 4 400 J 的热量,求这种金
属的比热容?它可能是哪种金属? 解:由 Q=cmΔt 得:
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铅 0.13×103 铁、钢 0.46×103 铜 0.39×103 铝 0.88×103
c=mQΔt=0.5 kg×494000℃J -80℃=880J/(kg·℃)
对照表格可知该金属为铝。
课堂反馈
的温度_相__同____。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__铝____球。(已知 c 铝>c 铁>c 铜)
3.将比热容不同的物体同时放入冰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比热容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B.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C.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D.无法确定谁放的热量多
4.由 c=mtQ-t0,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B.3∶1
C.3∶5
D.5∶3
12.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 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 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A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要使甲、乙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应该给乙加热更长的时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三章.3比热容(含辩误,详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三章.3比热容(含辩误,详解)

13.3比热容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由生活中经验可知,烧开一壶和半壶温度相同的水,一壶水吸收的热量较多,这说明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物质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

由生活中经验可知,将一壶温度为20 ℃的水加热到80 ℃和加热到100 ℃,水吸收的热量不同。

质量一定的某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3)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这说明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了比热容。

【例1】下列事实中,能说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A.质量相等的两杯水温度分别升高5 ℃和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B.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 ℃和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C.1 kg水和2 kg水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块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解析:A×说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升高的温度有关B×C×说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说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答案:D2.比热容(1)物理意义: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3)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用符号J/(kg·℃)表示。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析规律比热容的应用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大小,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强,不能说明吸热多。

②水的比热容较大,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现象时,常常利用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片水玻璃片沙子2013年秋(新人教版)物理(走进中考)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探究实验)1.(13扬州)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________;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___________。

(2)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________(沙子/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

(1)沙子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使沙子受热均匀(2)水水蒸气液化放热2.(12大连)1.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升高温度相同加热器加热时间3.(12南充)小华同学在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为了验证猜想,她做了以下探究实验:(1)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_____℃;(2)在同样条件下分别给水和油加热,如果在_______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它们比热容的大小.(1)质量20(2)加热时间(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加热时间)4.(12河北)小明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对两支试管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

(1)指出图中使用酒精灯的错误:。

(2)水和煤油比较,吸热能力强。

(3)加热一段时间后,煤油的温度升高了4℃,则水的温度升高了℃。

[c水=4.2×103J/(k g·℃),c煤油=2.1×103J/(k g·℃)](1)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水(3)25.(12十堰)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为保证让不同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甲、乙两个电阻丝的阻值必须;实验时还要使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初温和都相同;实验中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

如果甲瓶中液体温度升高的快,说明甲液体的吸热能力(选填“强”或“弱”)。

相等 质量 液面相齐平 弱6.(12莱芜)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的温度,发现植物油的沸点比水的高。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可知水的沸点是℃,说明此时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的时间较长,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多”或“少”)(3)为了比较植物油和水的吸热能力,请你写出一种正确的做法。

(1)98℃ 小于 (2)多(3)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或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7.(12荆州、荆门)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 .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 .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的多。

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选填“相同”或“不同”)。

(4)本实验除了能够说明上述问题之外,还能够说明许多问题,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问题:。

(1)B (2)97 低于 (3)不同(4)在气压相同时,不同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8.(12烟台)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100℃乙 甲 丙(1)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

(2)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除了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3)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

在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了错误,分析实验加热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食用油的温度/℃30 32.5 35 37.5 40 42.5 47 47.5 50 52.5 55的高度。

(2)水与食用油的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

(3)第6min食用油的温度记录错误。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

分析比较水在第5min、10min和食用油在第2min、4min的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比食用油的长,进而得出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大。

(只答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大同样得分)9.(11徐州)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1)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2)为了验证猜想,小华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J/(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1)A(2)质量20 (3)2.1×10310.(11葫芦岛)某课外小组做“冰熔化规律”实验。

过程如下:将碎冰粒放入一大试管中,然后在试管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由数据可以推断,冰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在第5分钟时,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2)若冰的质量为25g,试管中的物质从t=8min至t=10min吸热___________J。

[已知C冰=2.1×103J/(kg·℃)C水=4.2×103J/(kg·℃)](3)细心的小红完成实验后,将温度计从试管中取出,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

温度计示数变化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

A.升高B.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1)晶体固液共存(2)105(3)D11.(11柳州)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永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1)相同高(2)大于(3)水12.(11淮安)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到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很好。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她们双来到海边,仔细测试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1)属于体验的有___________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______ ;(3)属于假设的有________________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 ;(5)属于结论的有__________ 。

(1)ABE (2)CF (3)DG (4)H (5)I13.(11东营)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水和蓖麻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实验室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弹簧秤、烧杯、火柴、天平(带砝码),以上统一规格的器材若干。

(1)除水和蓖麻油外,实验还需从以上器材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帮助该同学设计实验步骤,填写到下面的空白处。

(1)实验选用的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火柴、天平(带砝码)(2)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适量质量相同的水和蓖麻油,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组装实验装置○3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开始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用两只温度计同时测量水和蓖麻油的温度并记录。

○4根据测得的温度值分析比较水和蓖麻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14.(11西宁)小明和弟弟赤脚在河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跑到水中而水不热。

弟弟问这是为什么?小明和弟弟回家后一起进行了探究。

他们在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上100g的水照射时间(min)0 2 4 6 8 10温度(℃)水26 26.7 27.5 28.1 28.6 29 沙子26 27.8 30.5 32.1 33.6 33.6(1)分析实验探究中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

(2)小明计算出了水在前6min吸收的热量是多少?(1)质量不同(2)8.82×102J15.(11长春)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发现植物油的沸点比水的高。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时间较长。

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

(3)通过以上实验过程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比较出植物油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1)98 (2)多(3)不能16.(11牡丹江)夏天,小杰去海边游玩时发现:中午沙子较热,海水较凉,而傍晚沙子较凉,海水较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