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地质害防治规划
常州地质勘察报告正文

目录文字部分、工程概述建筑物情况简介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勘察依据的标准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勘探点放线与测量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岩性特点、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试验水、土腐蚀性分析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地下水与防洪地下水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腐蚀性分析防洪、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对场地土层分布特点的评价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基础方案桩基施工注意事项管桩与沉管灌注桩比较基坑稳定性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结论及建议图表部分一、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张二、桩基分区图张三、工程地质剖面图张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表张五、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张六、固结试验成果图张附件: 剪切波波速测试报告份水、土腐蚀性报告份工程概述受常州市纳鑫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我公司为其拟建的常州城北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库迁、扩建工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场地位常州市新北区德胜河西侧,黄河路以北,原常州市汤庄砖瓦厂地块内,原厂房和居民房已拆除。
由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
建筑物情况简介拟建的常州城北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库迁、扩建工程有多个子项目组成,均一层,建筑面积万左右。
平房仓储粮万吨。
设计提供的储备库项目一览表:表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主要勘察目的任务是:查明拟建场地土层分布、均匀性、岩性特点,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查明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并进行评价;对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对场地类别进行划分;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并评价水土的腐蚀性;提出安全、经济、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对基坑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支护提出建议方案;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勘察依据的标准本次勘察根据拟建建筑物规模、性质和设计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和《常州市建设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统一技术规定》(试行)以及设计对勘察技术要求的规定开展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别墅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单位:编制人:时间:二O 一一年十月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单位资质证书(附图):个人培训结业证书(附图):目录前言 (7)一评估任务由来 (7)二评估工作依据 (8)三评估工作目的与任务 (9)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10)一工程概况 (10)二以往工作程度 (10)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1)四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确定 (11)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3)一气象及水文条件 (13)二地形地貌 (14)三地层岩性 (14)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4)五工程地质条件 (16)六水文地质条件 (17)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9)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0)二地质形成机理 (24)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4)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9)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30)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与防治措施 (33)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33)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5)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40)四防治措施 (41)结论与建议 (43)一结论 (43)二建议 (44)附件: (45)1.委托书 (45)2.照片 (47)3.附图 (48)横山桥镇清明山阳光山城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图(比例尺1:1000)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1:1000)前言一评估任务由来横山桥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郊,东经120°07,北纬31°48’。
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江南水乡,是常武地区的重镇名镇。
横山桥镇有1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
全镇辖地37.21平方公里。
横山桥镇户籍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总劳动力18009人,镇区人口3.1万人。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4.17•【字号】常政发〔2023〕23号•【施行日期】2023.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23〕2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现将《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年4月17日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省下达的《常州市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书》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2023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色的“绿色示范”,全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0.0%,臭氧污染得到初步遏制;地表水国考、省考、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80%、92.2%和92.4%,国考、省考断面优Ⅱ比例分别达35%和47.1%,市考以上断面消除劣V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高质量实现太湖治理“两保两提”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点工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5207吨、4856吨、3993吨、225吨。
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提升,林木覆盖率达26.8%,湿地保护率达31.8%。
常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5.09•【字号】常政发〔2017〕56号•【施行日期】2017.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常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17〕5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现将《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5月9日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土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是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常州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市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历史遗留污染地块隐患重重、治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及《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6〕169号),切实加强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摸清土壤污染底数为基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严防新增土壤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常政发[2009]96号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常政发[2009]96号](https://img.taocdn.com/s3/m/8d5c4d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b.png)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常政发〔2009〕96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现将《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四日常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控制扬尘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扬尘污染的防治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航道、港口建设工程等)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与堆放、道路保洁、养护绿化等活动中以及因泥地裸露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周边环境和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是指煤炭、包装水泥、黄砂、灰土、建筑垃圾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料。
第四条市区范围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条线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相关责任。
环保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和房屋拆除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城管部门负责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建筑垃圾运输产生的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港口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各类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自然条件是影响地区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常州,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城市,其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自然灾害等方面。
深入了解这些条件,对于合理利用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解析常州的这些自然条件,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的观察。
一、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临太湖,西依茅山,北靠长江。
常州市总面积约437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6个市辖区和1个县级市。
常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发达。
二、气候条件常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约15℃,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
夏季常有梅雨季节,冬季受寒潮影响较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需注意预防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自然资源常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石膏等。
农业资源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也是中国的丝绸之乡。
林业资源有竹林、杉木等,但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
常州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胜地。
四、生态保护常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
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治污减排,改善空气质量。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发展理念。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
五、自然灾害常州市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
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台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则与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资料管理【发文字号】苏政办发[2005]61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5.06.12【实施日期】2005.06.1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6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五年六月十二日为切实做好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制定2005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一)滑坡、崩塌。
2004年全省共发生滑坡、崩塌灾害14起,规模均为小型。
滑坡、崩塌灾害集中在6月下旬的主汛期,均发生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徐州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镇江8起、南京2起、连云港2起、徐州1起。
因2004年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远低于2003年,所以山体滑坡、崩塌灾害较2003年减少138起。
2004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事件,但灾害点均发生在重要道路两侧以及居民区,导致交通受阻,居民房屋受损。
(二)地面塌陷。
2004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面塌陷灾害7起,比2003年增加4起,其中岩溶地面塌陷2起,采矿地面塌陷5起,分布在徐州市、南京市和苏州市。
塌陷共造成2间民房倒塌,55户222间民房不同程度的受损,7户村民20人搬迁撤离。
(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2004年度江苏省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苏锡常地区和沿海地区。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但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作用,沉降仍在继续发展中。
根据2004年监测资料,苏锡常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01-常州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最终版)

常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2~2020)文本、图纸组织单位:常州市规划局常州市城乡建设局常州市地震局编制单位: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2013年3月常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2~2020)前言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化工业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保障地震时城市的安全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我国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
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抓好单体抗震加固和抗震设防,用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
要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除了大力促进地震科学进步外,其重要的对策便是编制并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
常州市共辖5个区(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2个县级市(金坛市、溧阳市),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武进西太湖经济开发区、钟楼经济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戚墅堰经济开发区、金坛经济开发区、溧阳昆仑经济开发区) ,全市域总用地面积43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其中市区内有37个镇,25个街道,常住人口330万,市区用地面积186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面积约3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7公里。
常州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城市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六千多年历史,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记载史的江南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广大市民历来对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常州市国土资源局二○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3)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10)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13)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 (22)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5)第七章附则 (27)附件:1.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图2.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附表3.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编制说明第一章总则一、目的《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等文件精神,合理保护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二、依据(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 28号);(二)《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三)《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常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四)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五)历年来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治理成果。
三、适用范围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包括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总面积约4385km2。
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现状常州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特殊类岩土灾害。
(一)地面沉降常州市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具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严重(见附图1)。
常州市地面沉降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1994年间,之后延续发展,至2003年,已形成了区域性地面沉降漏斗,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300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面积830.75km2、大于1000mm的地区面积102.33km2。
“十一五”期间,因全面实行地下水禁采,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0年地面沉降速率除礼河~牛塘~庙桥~戴溪一带在10~30mm/a外,其余地区均在10mm/a以下,沉降态势明显趋缓。
(二)地裂缝常州市地裂缝主要是由于集中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岩溶塌陷引起,主要发生于1989~2002年间,共6处(见表1、附图1),分布在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其中以戚墅堰~横林一带最为集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出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生的地裂缝中,除孟瑶头~大坟头地裂缝在缓慢发展外,其余5处地裂缝活动均已趋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三)崩塌、滑坡常州市崩塌、滑坡灾害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切坡活动引发的,具备突发性强、危害较大的特点。
据调查,全市崩塌、滑坡灾害点共39处(见附图2、附表1),主要分布在武进区、金坛市及溧阳市的低山丘陵;其中武进区16处、金坛市5处、溧阳市18处。
(四)地面塌陷常州市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类。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引起的。
1995年11月,横林镇红联村北部发生一处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约0.2km2。
据调查,全市共有3处隐伏岩溶分布区,存在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分别位于戚墅堰东部~横林、郑陆~焦溪及芙蓉南部,总面积约50.72km2(见附图2)。
采空地面塌陷是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的。
据调查,已发生2处采空地面塌陷,分别位于金坛市儒林镇和溧阳市社渚镇周城,另外,在金坛盐矿及溧阳上黄煤矿等地由于长期的地下采矿活动,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采空区,存在采空地面塌陷隐患。
(五)特殊类岩土灾害常州市特殊类岩土灾害包括软土、砂土和膨胀土灾害。
常州市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在邹区~罗溪~春江以西、戚墅堰以东、滆湖~前黄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见附图3),总面积约1112.17km2。
软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在外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设工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常州市砂土以全新统粉土、粉砂、细砂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新北区西北部沿江一带及金坛市直溪~指前一带,面积约585.00km2。
全新统砂土的特点是沉积时代新,沉积速度快,压密程度低,连接性差,在地震和动荷载强烈作用下,砂土易产生液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涌水、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
常州市膨胀土以第四系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和凹凸棒石粘土三类为主,广泛分布在金坛、溧市西部的山前岗地区,总面积约570.00km2。
该类土具备胀缩性、裂隙性、结构性及超固结性等特性,工程地质性能不稳定、强度变化大,开挖坡体遇雨易产生边坡失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内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影响地质灾害变化的自然条件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等。
在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将是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将会有所减缓,而人为引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灾害将有增多、加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规划期内,地下水禁采仍将继续,由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将会进一步减缓。
2、已发现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可能成灾。
3、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将有增加的趋势。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也在加强,所引发的特殊类岩土灾害也将有所增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近年来,在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市、区(市)两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了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及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与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规章性文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管理程序,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有序展开的新阶段。
(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03~2007年,先后完成了常州市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开展了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2010年完成了武进区废弃露采矿山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另外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地裂缝勘查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类型、规模与分布规律,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另外,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能及时地组织应急调查,采取避险和应急排险等防范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搬迁与治理成绩显著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对横林孟瑶头、红联小学、戚墅堰沈家塘等一批危害严重的地裂缝灾害点进行了搬迁,对环太湖风景区、茅山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极大改善了景观及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四)地面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市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令,取得明显的控沉效果,沉降中心区范围不断缩小,最大沉降速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50mm/a降至2010年的10~30mm/a,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降至5mm/a左右。
(五)群测群防网络初步建立建立了适合实际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一级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逐个群测群防点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人,编制了防灾预案,并全部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避险卡,对负责群测群防工作的镇(街道)、村级责任人员进行了较系统的培训。
(六)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日趋完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常州市就已着手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而后又相继建立起地面沉降监测网。
目前全市共有地下水监测井91眼、基岩深标1座、分层标1座、GPS测量点39个、水准测量点39个;上述监测网的建成及监测工作的展开在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初见成效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活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及危险区的群众,开展识灾、防灾、避灾等技能的培训。
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一)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工程建设原因,部分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遭破坏的监测设施有待维护、更新,同时城市重点规划区及重要工程沿线的监测点有待加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灾害监测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金坛盐矿的地面形变监测工作也有待全面展开。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但仍有一些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和行政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