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电子所介绍
国内院校微电子专业简介

国内院校微电子专业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成立于1986年,由原中国科学院109集成电路制造厂和半导体所微电子学部合并而成,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
下设4个研究室和两个制造部。
设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1.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 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或固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①英语②模拟集成电路③数字集成电路或信号与系统或通信原理或电子线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建有材料和器件大楼、基础理论和理化楼、电子楼、超净楼、离子楼及专业图书馆等。
本所现有研究员69人,包括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导师53名。
本所是从事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电路及其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
选择上海微系统所的原因

选择上海微系统所的原因(2008级学长)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是在做广告,说的比较客观。
而且是从我自身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希望各位在选择考研学校的时候好好考虑考虑。
微电子方面我不太懂,所以就简单说说通信方面的情况吧。
通信方面来说的话中科院的微系统所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虽然就绝对实力上来说是不如电子所,但是凭借地域优势还是很值得考虑的。
因为上海这里通信好的学校不多,如果在北京那清华北邮、北交、北航、中科院,那可是云云名校啊。
在上海这边就简单多了,排第一的应该毫无争议的就是上海交大了,当然上海交大的分数也是相当给力的。
其次应该就是微系统所了。
接下来的就是上海大学的通信了。
可以说各有各的好处吧,上海交大实力最强,难度最大。
中科院名气大、设备好、项目多、导师对你的培养重视、补贴也多,不过科研生活比较枯燥,想寻求校园小清新的生活方式的话这里估计没有。
上海大学校友多,以后有一定的集群优势(就是到处是校友),去华为、移动、电信、联通比较占便宜。
所以总体上来说,微系统所还是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还有华师大、华东理工什么的就不一一介绍了。
另外说一句,复试的时候老师可能会问你为什么选择中科院,这也是你初试之前需要想好的问题,不为复试,而是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PS:中科院最大的好处体现在复试之中,学校复试一般先考虑次序是:本校本专业的、外校本专业的、本校外专业的、外校外专业的。
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的话,最好还是选择自己学校,或者是中科院,中科院的复试比起学校来说虽然不是那么正规,但是绝对比学校要公平得多了。
我是看着好多考我本科学校王牌专业的外校同学是怎么被刷掉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还是希望大家对考哪里自己心里有清晰的想法。
另外之前有一个关于微系统所、微电子所、电子所的比较,觉得比较好,把内容贴在这里,希望大家看看。
如果大家对中科院和高校的对比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在网上查查看。
中科院微电子所、微系统所和半导体所说到科研,就不能不提中科院,中科院和微电子领域关系最密切的研究所有三个:微电子所、半导体所和微系统所。
中科院微电子所硕博连读培养方式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10-12 | 编辑: | 【大中小】【打印】【关闭】为加强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文件的精神,并根据我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下:培养目标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
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格。
学习年限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从事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二年至三年。
正常情况下,如不能按时毕业者,若完成学习任务,论文答辩未通过,作结业处理。
确实由客观因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部核准,可延长半年至一年,延长学习的时间不计算学制。
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3年半,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职工作。
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得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纪律和理想教育相结合。
对硕士生除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
硕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接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锻炼。
贯彻指导教师负责带教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导师应该从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关心和教育硕士生。
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原则和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制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对学位课程和论文作出具体安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本人学习计划,选修课程必须征得导师或学科点学术秘书的同意;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后,必须在一学期内完成调研工作并转入论文正式工作。
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复试经验及准备

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三)——复试经验及准备本人是参加了2012年微系统所的考研,考取了通信方向,长期在考研论坛上看相关资料,发觉关于微系统所的各方面信息不太多,希望我的一些经验和叙述能够让各位学弟学妹们对微系统所有更深入的了结,能够考出更好的成绩。
也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成为校友。
我不是什么大神,只要大家认认真真的,人人都能考上。
我的QQ号:80279856 ,希望大家加我的时候能够发送(考研+姓名)给我,方便我归类整理。
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来咨询我。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先说说我的自身情况吧,我报考的是电子通信工程,考的科目除了数学是数学二之外其他都是和学术型是一样的,初试成绩不算高,总分342,政治59、英语54、数学113、专业课116,可以说这个成绩在电子通信的同学里面还是凑合够用。
我本科是一所211学校。
本科学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可以说也算是小小的跨专业吧。
初试成绩是2月24号出来的。
复试成绩整整等了一个多月才出来,而且别的中科院的所大多在3月中旬的时候都已经陆续出成绩了,但是微系统所还是不紧不慢的,不过后来才知道为什么成绩出的那么慢,其实是有原因的,而且还是特别感激招生办老师的考虑的(在下面介绍入取人数的时候会提到)。
到了3月28号网上终于挂出了复试通知。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359分、电子通信工程是305分,当我看到305分的时候我是大为诧异的,本来以为怎么的也要330分没想到竟然是那么低的一个分数,不过自己进复试了心情也还不错。
由于本科学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所以很多科目没有涉及,比如包括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低频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组成什么的。
复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准备的:一、专业知识。
初试成绩出来以后我就在网上买了一本通信原理开始看。
因为没怎么学过,看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所以就看那一本了,如果本科是通信专业的就多看基本书吧,不会有错的。
复试的时候问了不少书上的原理。
二、英语听力。
2015年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专注中科院考研辅导
高晓光
同上
李建平
同上
10 纳米功能材料与传感器
蔡新霞 何秀丽
同上 同上
高晓光
同上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赵湛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56 电子线路 或 859 信号与系统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张晓娟
01 微波遥感与成像新方法与新 技术
高同强
杨海钢
03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刘飞
高同强
04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技 术
杨海钢
05 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感器、 执行器与系统
陈德勇 夏善红
王军波
06 微纳米加工工艺技术
陈德勇 王军波
夏善红
07 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SOC) 边超
佟建华
08 新型传感器及系统
夏善红
09 痕量物质快速检测传感器与 系统
1.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
2.各研究所或院系依照考生初试成绩,一般按录取数与参加复试人数 1:1.2 左右的比 例,由高到低确定复试名单,进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单位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具体差 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 前确定。
刘小军 方广有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56 电子线路 或 859 信号与系统或 979 电磁场 理论
同上
同上
张群英
同上
阴和俊
同上
02 地球物理电磁勘探方法与技 术
方广有
同上
03 空间电磁波传播及其探测技 术
张晓娟 方广有 王劲松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名单、备考经验

一、微电子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以中科院微电子所为主承办单位,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声学所参与共同建设,覆盖从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等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方向,是目前国内综合研究能力最高,设备最完善,学科覆盖最广的微电子学院,也是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由微电子所代招)、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集成电路工程(085209)、计算机技术(085211)。
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4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度下达的指标数为准。
微电子学院欢迎并鼓励学习微电子专业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参考书目856电子线路1、Robert L.Boylestad, Louis Nashelsky(作者), 李立华, 李永华(译者),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08年6月1日),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美)John F.Wakerly 林生葛红金京林(翻译)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5月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59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三版。
奥本海姆等,《信号与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第二版。
863计算机学科综合(专业)1、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谢希仁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复试原则1、专业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大学学习情况及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微电子研究所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学科点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又称微电子学研究所(院),有着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
1956年,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北大物理系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机构,之后在我国著名微电子专家王阳元院士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发展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微电子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国家的重点学科点。
【硬件环境】三大重点实验室国内领先北大微电子学系有着国内一流的科研硬件设施,有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高科技实验室三大重点实验室,还有MPW(多项目晶圆)中心平台。
【师资科研】科研小组特色明显北大微电子所下设SOI、SOC、ASIC、MPW中心、MEMS、新器件、可测性、宽禁带、纳太器件等多个研究小组。
所长王阳元院士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奠基人之一,目前出任中芯国际的董事长。
SOI研究组的研究领域有SOI技术、纳米量级新结构器件及制备工艺技术,以及射频电路技术。
黄如教授是北京市优秀教师,目前为IEEE EDS(Electron Device Society)和ADCOM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的成员,主要科研方向是SOI,但同时也指导学生进行射频方面的研究。
廖怀林教授专门从事RF电路方面的研究,功底深厚。
该研究组掌握了国内科研界最先进的加工技术(流片基本上采用0.13微米工艺),研究生博士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
SOC研究组在敦山教授领导下,拥有北京大学-安捷伦科技SOC测试教育中心和北京大学-安捷伦科技SOC测试工程中心两大平台。
于老师虽然是研究微处理器,但在系统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重视工艺是北大微电子所的传统,所里不少老师是学物理出身的,对于器件工艺十分重视,再加上最先进的微米/纳米加工条件,因此该所的微电子器件加工工艺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名单、备考经验

一、微电子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以中科院微电子所为主承办单位,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声学所参与共同建设,覆盖从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等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方向,是目前国内综合研究能力最高,设备最完善,学科覆盖最广的微电子学院,也是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由微电子所代招)、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集成电路工程(085209)、计算机技术(085211)。
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4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度下达的指标数为准。
微电子学院欢迎并鼓励学习微电子专业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考研参考书目804半导体物理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半导体物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56电子线路1、Robert L.Boylestad, Louis Nashelsky(作者), 李立华, 李永华(译者),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08年6月1日),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美)John F.Wakerly 林生葛红金京林(翻译)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5月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59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三版。
奥本海姆等,《信号与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第二版。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复试原则1、专业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大学学习情况及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生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
微电子所本着“惟精惟一、求是求新”的办所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任务,一方面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交叉学科方向;同时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发展。
微电子所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高技术研究机构,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微电子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职工62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高级研究人员91人,上岗研究生导师7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4名),在读研究生近300多人。
主要研究方向:1.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电子封装)。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微电子专业及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除招收普研(学术型)外,我所还计划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430109)和集成电路工程(代码:430110)两个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所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仍为国家计划内公费。
专业代码: 080903专业名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与导师w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方向为一室、九室、十室研究方向,主要从事CMOS及SOI CMOS器件与集成电路、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器件与集成电路、微系统及集成技术研究等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测试。
这些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硅基器件与集成电路主流工艺技术的研究, 曾先后完成“VDMOS功率器件”、“0.8微米CMOS工艺”、“亚微米SOI CMOS电路的研究”、“0.35微米CMOS集成电路关键技术”、“0.1微米级CMOS FET”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硅器件、电路与工艺技术研发能力,并在诸多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正在致力于下一代纳米级的 CMOS新结构器件与电路、新工艺技术、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新型MEMS器件与集成,以及先进电子封装技术的研究。
导师简介韩郑生男 1962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寰男 1963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欧毅男 197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罗家俊男 1973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孙宝刚男 1969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多力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阳军男 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万里兮男 195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立强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陈大鹏男 196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文武男 197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骆志炯男 1972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尹海洲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钟汇才男 197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擎擎男 1977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闫江男 1960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文男 1969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玮冰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杨清华男 1976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w 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该研究方向为三室、八室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微细加工技术(包括光学光刻掩模及分辨率增强、电子束光刻、下一代光刻及掩模、亚90nm加工工艺等)、纳米器件及集成(包括纳米电子器件模型、硅基和化合物基半导体纳米器件、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器件及其集成、基于新材料新原理的纳米器件如分子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等)、新型MEMS器件及集成(包括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及集成系统、新型传感器及集成、新结构MEMS加工与集成技术等)三个方向的研究。
三室是国内最早开展亚微米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室,在纳米微细加工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地位和自主创新的特色。
导师简介马俊如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顾问叶甜春男 196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刘明女 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常青男 1971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冬梅女 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龙世兵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满红男 1969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夏洋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守国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景玉鹏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刘键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文东男 1967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超波男 1979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岩男 197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聘)w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该方向为四室和六室,九室、十一室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化合物半导体(GaN、GaAs、InP 等)新型器件研究与开发、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设计与开发、小型微波电路模块与系统设计开发。
拥有一条配套的4英寸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研发线、微波设计软件和测试系统以及先进的模块平台。
其研究领域覆盖射频、微波和毫米波器件、电路、模块及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先进封装技术。
小型、高频和大功率是其研究的主攻方向。
无线通信、卫星导航定位、无线传感器、光互连技术等系统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导师简介吴德馨女 1936年出生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刘新宇男 197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智男 1970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贾锐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轩雄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赵立新男 1966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申华军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阎跃鹏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立军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万里兮男 195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志华男 197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曹立强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海英女 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w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该方向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二室)、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五室)、系统封装技术研究室(九室)、射频集成电路(十一室)、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杭州分部)等4个研究室的主要研究领域。
依托中国第一个电子设计网络化公共平台~中国科学院EDA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环境支持,可从事0.13um以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室”主要从事数字大规模、数模混合、电源芯片等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实现及单片系统集成的研究和开发。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实时信号处理器及系统、高速/低功耗数字传输基带芯片与系统、极低功耗处理器及单芯片系统、嵌入式多核DSP与系统、高性能低功耗模数转换器、数字家庭关键芯片与系统等。
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研究室(五室)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和多媒体等方面的高端芯片研究和开发工作。
包括卫星导航定位SOC、Wimax/LTE基带SOC、多媒体与多核处理器、CMOS图像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系统封装技术研究室(九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先进电子封装技术与应用开发。
包括高密度先进封装,三维封装,系统级封装等封装技术,以及高速并行光互连技术等。
射频集成电路研究室(十一室)专门从事RFIC和MMIC设计及相关模块开发。
研究室根据我国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及物联网等多方面技术需求,从事RFIC和MMIC设计及模块技术研究,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集成电路和模块,部分成果已经在国家工程中获得应用。
研究室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沈阳分部的技术依托部门,为公司提供射频IP技术支持。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是杭州分部的主要研究方向。
杭州分部是微电子所集中力量建设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研究所科研成果应用与产品开发的平台。
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定位芯片与系统、无线接入芯片与系统、射频与模拟集成电路、系列MCU芯片等芯片产品与系统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开发。
导师简介★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二室、六室、EDA中心、十一室等)周玉梅女 1962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黑勇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利平男 1969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国荣男 1966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见花女 1976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徐欣锋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程亚奇男 1958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赵野男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马立伟男 1979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阎跃鹏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浩男 197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万里兮男 195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立强男 1974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陈岚女 196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玉平男 1968年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海英女 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家俊男 1973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五室)陈杰男 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莉女 197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师鲁振鹏男 1969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巴晓辉男 1980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中科微/杭州分部)叶甜春男 196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袁国顺男 1966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杰男 196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阎跃鹏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成炎男 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华男 1963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冯炳军男 1969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周长胜男 1964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李晓江男 1972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