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_周明春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思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首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回顾,继而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并非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标签: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历史成本法以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在2006年发布SFA157《公允价值计量》为标志,公允价值计量正式推出,其核心内容是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中也将公允价值纳入其中,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但是,公允价值在实际的运用中,仍存在一定争论。

在对公允价值计量效果进行实证检验过程中,卡洛尔(Carroll,2003)等人以封闭式共同基金为研究对象,发现股票价格与投资性证券公允价值之间、股票回报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损益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张烨和胡倩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发现公允价值的实施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不过,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备受金融界的诟病,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纷纷要求暂停或修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在此,我们有必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并为日后的会计实务提供参考。

1 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1.1 公允价值的概念第157号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其中,市场交易者是指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进行资产和负债交易的买卖双方,具备不存在关联方关系、对交易合理理解、能够进行交易等特性;交易价格采取了脱手价格(exit price)。

1.2 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方法主要有三种:1、市场法,采用市价与涉及到相同或类似资产和负债(包括企业)有关的市场交易产生的相关信息估计公允价值;2、收益法,使用现值、期权定价模型等估价技术把未来金额(如现金流量)转换为现值;3、成本法,在重置成本的基础上,考虑各种价值减损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反思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反思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反思摘要: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大幅度缩减了企业资产,由此引发对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性问题的思考愈演愈烈。

本文结合当前所处的后金融危机大背景,反思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与完善建议,以推动我国今后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反思问题对策由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成千上万企业的破产,由此带来的经济骚动蔓延了全球,对全世界的金融经济稳定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公允价值并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也要意识到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自身具有的特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然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关公允价值是否谨慎、合理的思考,显得非常重要。

一、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薄弱所谓公允价值,主要出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市场价值判断。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纷繁变化,一些会计事项缺乏市场活跃空间,再加上商业秘密或信息阻断等影响,给公允价值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可能出现公允价值利用过程的利润操纵现象,造成信息失真、数据失效,难以保障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如果不处于实际的市场交易环境中,现值技术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工具,难以发挥会计计量的操作作用;在市场运行中,负债、资产等个别会计要素缺乏可观察、可参考的交易价格,如果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可能无法确保现金流量金额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真实性,增加了计量的操作难度。

(三)增加金融风险可能性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与风险状况均面临各种各样变化,企业信用也随之有所改变,带来了财务报表项目波动现象;尤其对于利用金融工具的企业来说,若想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必须重新估计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由此可能引发价格波动问题,产生诸多损失,同时造成企业利润的剧烈波动,增加金融风险可能性。

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一、引言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

其后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2022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

全球理论界、金融界以及众多媒体对本次危机的成因进行了众多分析,除了金融过度创新和缺乏监管外,从会计角度分析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讨论是此次争议的焦点。

因为根据SFAS157号,要求对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计价。

当危机来临时,市场出现恐慌性大跌,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就会陷入循环性大跌的怪圈之中: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大跌导致金融机构计提减值,继而导致核减资本金,而核减资本金又导致所有者大量抛售,继而导致市场价格陷入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当中。

在美国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的喧闹声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改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及本质分析对于公允价值,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义。

FAS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1995年发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2006年我国财政部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笔者认为,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也即只要是来自于公平市场交易的价格都可算作公允价值。

可见,公允价值的定义揭示了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摘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强烈争论对公允价值来说是一个挑战,其关乎到公允价值能否继续使用及推广。

回顾已有的研究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目的的混淆。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对目前会计存在的问题可以理解,但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公允价值会计并不只是由目前会计方法确定的,将这种关注同样施加给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合理,还有待于实证检验。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不清楚,可公允价值会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争论的因素。

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态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论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基本内容和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从理论上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基础进行了论述,集中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表现形式及应用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经济形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Thoughts on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crisis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strong arguments for the fair value is a challenge, its fair value can continue to use and promotion.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ir value, we can see that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of many of the debate i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the fair value of the confus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ccounting of the problems can understand, but accounting standards specified in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is not only of the accounting method certain, will the attention also imposed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whether reasonable, remains to be empirical test. Although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relationship is not clear, but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bat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factors.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Banks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attitude, can from another Angle are given to fair value accoun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bate.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measured at fair value on the fair value of the basic conten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ttributes are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on the basis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pplication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n the form and the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and measured at fair value. 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fair value of the use of strategies was putted forward in China.Keywords: the financial crisis; fair value; measuremen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公允价值的概述 (1)1.1公允价值的涵义 (1)1.2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 (2)2 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实施的意义 (3)2.1公允价值的本质分析 (3)2.1.1 法学视角的解读——公允价值之“公允” (3)2.1.2 经济学视角的解读——公允价值之“价值” (3)2.1.3 公允价值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理想契合 (4)2.2公允价值的实施意义 (4)2.2.1 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我国的会计向国际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4)2.2.2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我国市场经济趋于成熟的标志 (5)2.2.3 公允价值运用是发挥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基础作用的必然要求 (5)3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计量 (6)3.1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争议的焦点 (6)3.2公允价值在有序交易市场条件下的优势 (6)3.2.1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唯一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3.2.2 会计目标低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6)3.2.3 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风险管理惯例 (7)3.2.4 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资本保全 (7)3.3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缺陷 (7)3.3.1 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不完善,使其可靠性及公允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7)3.3.2 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需要完善 (7)3.3.3 公允价值模式产生顺周期效应 (8)3.3.4 在市场无序状态下,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8)3.3.5 公允价值计量会促使银行更加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高风险 (8)3.4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完善的对策 (8)3.4.1 建立公允价值运用的客观环境为前提 (8)3.4.2 明确公允价值的内涵为重点 (9)3.4.3 把握可靠性的“度”是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 (9)4 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 (10)4.1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及影响 (10)4.1.1 公允价值法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10)4.1.2 公允价值法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10)4.1.3 公允价值法对债务重组的影响 (10)4.1.4 公允价值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11)4.2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应对策略 (11)4.2.1 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系 (11)4.2.2 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11)4.2.3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1)4.2.4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12)4.2.5 降低“顺周期效应”在公允价值中的应用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引言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会计准则之一的公允价值准则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

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问题的探讨

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问题的探讨

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问题的探讨【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问世不久的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了激烈的争论。

官方的回应似乎默认了公允价值计价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冷静思考,如果金融工具不是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此次金融机就不会发生了吗?这很值得怀疑。

那么,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如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是否意味着公允价值运用的失败?本文通过对问题的透析给公允价值一个公平的说法。

并通过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得出我个人对公允价值的看法。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循环机理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方国家中,美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研究一直引领世界。

我国从1998年首次使用公允价值,到2006年的修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成本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解决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所凸现出的问题,满足人们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大方向。

此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使人们在欣赏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弊端:公允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企业放弃对自身未来的预期判断,转而依赖市场价格,显然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违背的。

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金融机构破产,若预期不能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计量,那运用市值计量意义已不重大;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经营业绩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的金融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

在泡沫时期,更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资产大幅贬值,按市值计价使其蒙受巨额亏损,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企业在难以寻求到融资的恶性循环下,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1.金融危机下呈现的公允价值问题及原因分析源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有人抱怨公允价值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动市场中证券的“真正价值”,夸大了损失的程度。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与展望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与展望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与展望[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突然降临,引起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普遍质疑,使得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及内涵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分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明确公允价值的作用,并从经济后果的视角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

本文认为公允价值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却是会计界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字]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次贷危机会计计量[引言]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对公允价值的批评不断高涨,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银行不适宜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具有顺周期效应,市场形势好时,容易助长泡沫,而在市场不好时,又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在当前情况下,因公允价值的应用导致了金融系统数千亿的资本的蒸发,银行贷款能力迅速萎缩。

此次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针对公允价值会计确认,有人认为在螺旋式下跌的市场上,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金融工具会使市场持续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他们呼吁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使部分金融资产不再以公允价值计量,甚至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

针对公允价值计量,有人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指南还不够充分、翔实,难以满足当前市场需要。

2008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的爆发,使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相继出台了许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规定,公允价值何去何从一时间成为会计界与金融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此次金融危机加剧的祸源吗?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及内涵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剖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认为公允价值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却是会计界迫在眉睫的工作。

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反思

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反思

一、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一)公允价值及其产生与发展1.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公允价值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 EC )主席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在此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应用逐步发展并日趋成熟。

2.公允价值的涵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 C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 C)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有序的市场中,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究其深层次原因则与美国近年来经济严重失衡,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使金融市场越来越缺乏透明度,美国又放松了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2004年起,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连续提升利率,致使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高昂的房贷利率也使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房价暴跌,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债务链断裂,波及次级资产抵押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使得金融市场最终崩溃。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1.公允价值只是客观反映了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2.在金融危机中,反映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降低负面影响的作用。

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没有预警市场的不正常波动,而且在市场波动时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的利润。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思考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思考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思考引言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中发生的严重危机事件,通常会导致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金融机构的破产。

金融危机往往对资产定价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资产公允价值的使用。

本文将探讨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思考。

什么是资产公允价值?资产公允价值是指在市场上买卖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在交易能力正常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参照的价格,通过博弈决策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参考价格。

资产公允价值不同于账面价值,它是基于市场交易的结果而非根据会计准则的测算结果。

在金融危机期间,资产公允价值的使用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金融危机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金融危机往往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升级,这将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和使用产生一系列影响。

1. 市场流动性降低金融危机期间,市场参与者普遍会对风险保持警惕,并更倾向于保守的投资策略。

这将导致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买卖双方交易的数量和频率减少,从而影响资产公允价值的形成和反映。

2. 高度波动的价格金融危机期间,市场价格会出现大幅波动,这是因为投资者情绪剧烈变化和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

这种高度波动的价格使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加困难,因为参与者很难找到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间价格。

3. 难以量化的风险金融危机本身就是风险的集中暴露,而且危机往往会引发新的风险。

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风险因素难以被准确测量和定价,这进一步增加了困扰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面临着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思考。

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测量、风险控制与监测、风险报告等环节。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机构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2. 提高信息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当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布重要信息和数据。

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增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情况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和形成资产公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周明春 刘西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100007)摘要 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备受关注,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因此,本文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深入思考,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历史成本适用的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缺乏相关性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结合补充公允价值的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公允价值历史成本 优点 缺点一、引言: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面临巨大压力在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可能加剧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背负罪名的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因而反对修改规则。

2008年9、10月份随着美国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这场原被认为是隔靴搔痒的会计准则之争迅速升级,部分国会议员将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升到政治高度,联名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

随后在布什总统签署的 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 中,也有两条专门针对公允价值,要求对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 公允价值计量 和公允价值会计进行调查,并在极端、必要的情况下停止执行该准则。

在政界和金融界的强大压力下,会计界虽然仍然坚持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但也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立场。

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出台一些调整措施,欧盟、日本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相继变革,放宽了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交会向提交国会了调查报告 市值会计研究 ,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导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待改进。

2009年5月12日,英国下院发布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 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和金融城薪酬 ,也认为 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 。

2009年7月28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 A SB)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发布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也不是推波助澜的因素,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

随着有关机构的一系列表态,这场公允价值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还远远没有画上句号。

为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二、公允价值的背景内涵及优缺点分析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 l u e,亦称M ark-to-M ar ket。

公允价值包含 公允价值会计 和 公允价值计量 两个范畴。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对财务报告中的哪些项目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计量取得这些项目公允价值的方法。

传统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了解情况的自愿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中形成的公平价格 。

但这一定义失之宽泛,在实务中的操作性不强。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自80年代后期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从而使他们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些国家,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现行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在失去其应有的真实与公允性,为此,欧美国家纷纷就如何改进现有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而进行研究。

这正如美国会计学家埃劳特和杰克逊所说, 建立在工业时代的传统会计必须演进到信息技术时代中去 。

最早的公允价值概念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 illia m Paton在1946提出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70年代初将其引入几项公告。

促使美国会计界重视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并运用的直接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大量出现,并由于8O年代美国发生的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而走向高潮。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 良好 的经营业绩和 健康 的财务状况。

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为此,他们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

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

此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极大地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

1984年颁布的 财务概念公告第5号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 (SF AC5)指出美国实务中采用的五种计量属性,其中一些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 C 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2000年颁布的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 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与现值 (SFAC7)则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个概念,推荐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

2006年9月发布的第157号准则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层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

同时,这一准则的发布也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不尽相同。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57号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卖出资产所收到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 金融工具:列报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各套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都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公平交易。

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2009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 征求意见稿 公允价值计量 。

该征求意见稿也采用了与美国第157号准则相同的定义。

达成的交易价格,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交易双方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对市场中某项资产真实价值进行合理估计并达成一致形成一个公允价格。

而在关联方交易中,由于关联方关系有可能存在不平等,不平等关系下的交易一般是不公平和不公允的,因此要特别关注的是关联方的资本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并购交易、资产租赁交易、金融工具交易等的计价是否公允。

2.动态时态观。

无论 在当前交易中 还是 在计量日 ,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跳跃性的,即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这也是来自于市场的变动性,因此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不符合现实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调整。

3.要持续经营。

对于清算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公允价值,而应该用现行市价法来计量。

同时I A S39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设,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

公允价值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

广义上,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其他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涵的公平、允当的价值,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

(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公允价值,并形成了国际应用大趋势,这是公允价值自身具有一些优点的结果。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

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空间中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市场迅速扩展,产生了许多创新性融资工具或公司理财的新手段。

期货、期权、套期、对冲等等,给财务会计带来重大冲击。

金融及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着极大的风险,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能为力,而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

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算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得以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4.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历史成本下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因为计量属性不同形成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