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乡土地理重点备课讲稿
上海市乡土地理重点

上海市乡土地理重点关键信息项1、协议主题:上海市乡土地理重点2、协议目的:明确上海市乡土地理的重点内容及相关要求3、适用范围:与上海市乡土地理研究、教学、规划等相关的活动4、主要内容:涵盖上海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重点要素5、责任与义务:涉及相关各方在乡土地理研究、保护、宣传等方面的责任6、监督与评估:确定对乡土地理重点落实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机制7、协议修订:说明协议的修订条件和程序8、争议解决:指明解决协议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争议的途径11 自然地理重点111 地理位置与地形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
地势平坦,平均海拔较低。
112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
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气温变化规律,极端天气情况。
113 水系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河流的特征。
水系的分布与水资源状况。
11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主要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
12 人文地理重点121 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特点。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122 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
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23 交通与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
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124 文化与历史遗迹上海的历史文化传承。
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13 乡土地理研究与教育131 研究重点针对上海市乡土地理的特色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鼓励跨学科研究,整合多领域知识。
132 教育内容将乡土地理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地理素养。
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乡土地理教材。
14 乡土地理的保护与利用141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142 资源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利用。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15 责任与义务151 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乡土地理的研究、保护和教育工作。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上海的历史和乡土人情

上海的历史和乡土人情(王勤)一、上海的地理位置、成陆历史和行政沿革北起长江口(包括:崇明、长兴岛),西接江苏、浙江,南到杭州湾,东临大海(东海)。
现有:浦东新区+15个区+1个崇明县,内有黄浦江从西南流向东北,从吴淞口出长江。
上海是一个海滩冲击而成的城市,原先只有青浦、松江、金山;后再有嘉定、闵行、奉贤;到唐朝有现在的市中心(包括:宝山、闸北、黄浦、南市、卢湾、川沙等);到宋朝有现在浦东的南汇、浦东机场等所在地。
上海在唐朝属昆山管辖;在宋朝属苏州管辖;在元朝属松江府管辖;在明朝也属松江府管辖;在清朝,上海北面的嘉定等属太仓州管辖,南面的大部分地方属松江府管辖。
二、上海的古城、租界殖民、城市的发展在嘉定有:南翔古掎园、秋霞圃、法华塔、孔庙;在松江有:醉白池、方塔等;在青浦有:曲水园、万寿塔等;在市中心有:豫园、玉佛寺、静安寺、白云观、龙华寺、真如寺等。
到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就是现在的老城厢(即人民路与中华路的环城圈),内有:豫园、城隍庙、沉香阁、清真寺、大镜阁、慈修庵、文庙、四明公所等。
上海县城属中国;淮海路以南、以西,直到徐家汇属法租界(包括了现在主要的徐汇区和卢湾区、静安区部分地区);淮海路以北(包括:黄浦、长宁、闸北、宝山、虹口、杨浦)属公共租界(有英、美、日、意、葡等国)。
中国近代最屈辱的4次战争: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英,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口岸、划租界);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英法,《天津条约》、《中俄条约》,割让东北土地);③中日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琉球岛[今冲绳岛]);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0年,中-德、英、法、俄、美、日、意、奥匈,后+澳,割地赔款4.5亿白银)。
上海公共租界是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设立,1846年设英租界(今河南路-西藏路),1848年设美租界(今虹口),1862年法国退出公共租界,单独设立法租界。
八年级地理上海的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上海的主要城市职能,如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如古镇、园林、博物馆等。
4. 培养学生对上海的认知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上海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 上海的人口与城市职能3. 上海的经济与金融4. 上海的贸易与航运5. 上海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上海的城市职能及其发展特点2. 上海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国的影响3. 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上海的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上海的城市职能与发展特点。
3. 采用比较法,比较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差异。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上海的发展前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特点。
2. 讲解上海的地理位置与面积:介绍上海的地理位置、面积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性。
3. 分析上海的人口与城市职能:讲解上海的人口规模、构成及城市职能,如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
4. 探讨上海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5. 讲解上海的贸易与航运:介绍上海的港口、贸易体系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介绍上海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讲解上海的古镇、园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
7. 案例分析:选取上海的一个城市职能领域,如金融,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发展特点。
8.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上海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9.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上海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绘制一幅上海的城市地图,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上海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上海城市职能、经济发展、贸易航运等特色产业的了解程度。
上海乡土历史

山丘: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此地岩浆奔涌、后经风 化侵蚀,在今天松江西北部形成一些山丘。
如,凤凰山、天马山、佘山、辰山、机山、薛山、小 昆山、横云山、厍公等,被称为云间九峰。
冈身:由于长江和海浪的作用,在今太仓、外岗、马桥、 胡桥一线,形成一条沙带。古代先民定居于此地,至今仍 然存在。
1962年上海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山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 的陶片、石器与红烧土等文化堆积,确定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 址。1977年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为文物保护地点。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 (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 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 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 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 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
第一课 上海历史的童年 位置: 长江三角洲东缘.
山丘: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 成陆:
在今天松江西北部形成一些山丘。 冈身: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经成陆,东仍为海洋。 文明起源: 6000年,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文明出现—古代: 1.勾吴时期(商-周) 3.华亭城时期(唐-元) 2.申城时期(周) 4.双子城时期(明-清)
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 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 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 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 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 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 时,重固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有西汉前 期的骆驼敦古文化遗址,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 任仁发墓志、西晋名将陆机墓、城隍庙、法会庵等等。
地理演讲上海

• 二、 城市地位 • 上海是中国内地经济的中 心,近代外国资本的涌入 为上海的崛起奠定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渐 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 重要的一部分。
• 三、 语言 • 上海的方言却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 别。至于原因,经过考证,上海历史 上是远离府治的乡村僻地,处于经济 发达地域的边缘,比较古老,保留着 许多松江方言留给它的很古老的语音 和词语,因此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
五、 传统建筑 上海浦西传统建筑多为西式风格,教堂、饭店、 洋行,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先后作为通 商口岸以及租界使得西方列强进入上海,促成了 其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二战时期大量犹太人逃 入上海更是起到较大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清晨,随着一声沉闷的开门声,一团 血色的的光束从上海东城门上空掠过。 在迷离的光影中一群群金发碧眼的洋 人穿越城门而入。与此同时,一个标 志着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光晕却 陨落在了黄浦江边那些破旧不堪的码 头上。东西方难以忍受的差异,带来 的是一个华洋分居的局面,于是租界 运营而生。1860年后,太平军向 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涌 入租界避难。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 题,租界当局动员房地产商尽快兴建 住宅。这些既保留了天井、客堂、厢 房、灶间、晒台等中国传统民居形式, 又采用了西方联排样式的住宅就是最 早期的石库门建筑了。
• 总的来说,上海的文化是一种以租界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 的文化。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上海乡土地理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上海乡土地理一、上海的位置和地理环境1.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经121°29′20″,北纬31°14′59″。
2.上海的地理环境:上海地处长江口的东北侧,东部和南部是东海,北部和西部与江苏省接壤。
二、自然地理特点1.地形地貌:上海地形平坦,海拔较低,地势东高西低,以平原为主。
2.气候特点: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偏干,春秋季温和多风。
3.湿地资源:上海是以水域湿地为主,拥有大量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沿海滩涂等湿地资源。
4.海洋资源:上海位于东海的浅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海洋交通资源等。
5.植被资源:上海植被种类丰富,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湿地植被、沿海植被和城市绿化等。
三、经济地理特点1.城市地理环境:上海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外贸港口,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网络。
2.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之一,具有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3.产业结构:上海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其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4.旅游资源:上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和特色游览线路等。
四、人文地理特点1.人口分布:上海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数量众多,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较高。
2.城市规划:上海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以黄浦江为核心,东西两岸总体对称。
3.历史文化:上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数百年的沿海商埠历史、老城厢和传统街巷等特色地区。
4.文化艺术:上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代表性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车展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上海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城市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绿色发展:上海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种植业中水稻和小麦、甜菜和甘蔗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它们的生长习性;了解我国的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的分布和代表牲畜。
2.在分析各种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时培养综合读图能力.3.通过对我国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了解,增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忧患思考。
二.预习内容1.通过查阅"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将其与各种农作物的分布图相比照,完成下列问题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糖料作物甜菜和甘蔗各自的生长习性,集中产区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2.通过查阅"中国主要林区图 , 中国四大牧区图 ,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森林资和草场资的特征,分布和现状.三.拓展粮食作物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
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
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
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
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课件新教材

4—11 CADABDDA
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成为亚洲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3、既沿江又临海,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发达而便捷。
浦东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竞争力。
B、该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港口,航运业发达 B、该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港口,航运业发达
一、上海的地理位置
• 1、临海
• 地处东海之滨,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
• 2、沿江
• 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 海口,是天然河港。
位于江海交汇点的优越地理位置具有 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良好条件。
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上杭海州地市湾势,,坦简西荡接称低江沪平苏.,、地河浙处湖江长众两江多省三,,角与北洲太接前湖长沿流江,域入东相海濒连口东成.海片,。南临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沪杭线
上海重要铁路枢纽
上海是中国水路、陆路、 航空交通的枢纽。
上海港
世界著名的十大港口之一
上海高速公路网
上海地铁
上海铁路有京沪、沪杭两条干线与 全国铁路干线相连接,每天有80余对 列车往返全国各国。
上海浦东机场
上海有两个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 机场)。其中上海最大的航空港浦东国际 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560架次左右(每小时 达23架次)
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上海经济发展?
二、上海的自然条件
• 1、地形
•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 低平
• 2、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 3、河湖
• 河湖众多
上海是哪几条铁路线的 起点?
京沪线
2、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坦荡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