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愤怒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 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试题-真正的愤怒|沪教版

2014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9课真正的愤怒同步试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跋.涉( ) 咆哮.( ) 汲.水( ) 糟.蹋( )龟.裂( ) 水渍.( ) 混浊.( ) 作孽.( )2.辨析组词。
渴( ) 圃( ) 汲( ) 渍( )喝( ) 哺( ) 吸( ) 绩( )3.找出下列句子巾的比喻句,在括号内打“√”。
1.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
( )2.小姑娘的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 )3.我不停地用毛巾擦着好像永远也擦不干的汗。
( )4.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的面前。
( )4.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妇人和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妇人从椅子上站起来,喊了声:“作孽呀!”突然摔倒了。
小姑娘________,只是________________,一把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伸出双手________________我脚下那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泥团,________________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________________一个坑,把湿泥团________________,这才急切地叫着“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地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2.认真地读一读上题中你所填写的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老妇人和小姑娘的举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植树还要爱树,才能保证种一棵,活一棵。
这里,向你们介绍一种爱护树木的小常识。
________________。
刚种下去的小树苗特别需要水,如果很长时间不下雨,或者小树周围的土地非常干,每天早晚都要浇水,一直到幼苗完全成活。
________________。
树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人们常说: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愤怒教案范文

真正的愤怒教案范文第一章:愤怒的定义与理解1.1 愤怒的概念:介绍愤怒的定义,解释愤怒是一种情绪反应。
1.2 愤怒的类型:区分健康的愤怒和不健康的愤怒,讨论愤怒的常见表现形式。
1.3 愤怒的根源:探讨愤怒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个人价值观、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等。
第二章:愤怒的情绪影响2.1 愤怒的情绪后果:分析愤怒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2.2 愤怒与他人关系:探讨愤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包括沟通障碍、冲突加剧等。
2.3 愤怒的生理影响:介绍愤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第三章:愤怒的表达与管理3.1 健康愤怒的表达方式:教授学生如何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愤怒,如与他人沟通、写日记等。
3.2 愤怒管理技巧:介绍一些有效的愤怒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
3.3 应对愤怒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愤怒的策略,如转移注意力、调整期望等。
第四章:愤怒的转化与成长4.1 愤怒的转化:探讨如何将愤怒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4.2 自我反思与成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愤怒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4.3 愤怒的成长过程:分析愤怒的成长过程,包括认识愤怒、表达愤怒到最终转化愤怒的阶段。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处理愤怒情绪。
5.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体会和经验,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第六章:愤怒的识别与自我控制6.1 愤怒的识别:教授学生如何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愤怒情绪,包括身体信号和情绪表现。
6.2 自我控制策略:探讨如何在愤怒情绪升起时实施自我控制,包括暂停、计数等方法。
6.3 愤怒的自我调节:引导学生学习调节愤怒的技巧,如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等。
第七章:冲突解决与沟通技巧7.1 冲突的根源:分析冲突中愤怒情绪的根源,了解冲突的本质。
7.2 有效沟通技巧:教授学生在冲突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商等。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真正的愤怒》教案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真正的愤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3.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学会调控情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2.2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愤怒的经历,引出愤怒这一主题。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体会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为什么愤怒?”“他是如何表达愤怒的?”4.学习生字词4.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4.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5.分析课文情感5.1学生讨论课文中表达愤怒的句子,感知人物情感。
5.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愤怒背后的原因,学会关爱他人。
6.2教师点评,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8.课堂小结8.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情感。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生字词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4.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愤怒主题的绘画、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真正的愤怒评课

《真正的愤怒》评课激发兴趣保护水资源沈薇听了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周老师上的《真正的愤怒》后,我感受颇深。
整堂课的内容结构十分完整,可以看出周老师在备课时,根据制订的“三维”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安排作了精心的设计。
在揭示课题这个环节中,周老师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出示了一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接着,她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基础上质疑。
随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周老师通过播放录象、自己那抑扬顿挫的语言的介绍、各种形式的朗读、讨论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体会关键词的作用,并从中了解当祖孙听到水落地的声音为什么感到很愤怒,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这节课给我的总的感觉就是上得扎实,教学目标落实很到位,相信学生们在这堂课上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觉得这些方法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评课徐玉珍认真观摩了《真正的愤怒》这堂课,我觉得这的确是一堂精彩的好课,教师语言生动优美,课堂教学十分严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两处:一是教师的朗读教学十分到位。
教师通过学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默读、自由轻声读等多种手法的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一碗水的珍贵,把自己的感受在读文中表现出来。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自身优美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文本的主旨。
重点句中的关键语句泛红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通过自读、议论、品味、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水的珍贵以及人们对水的倍加珍惜。
二是教师对于媒体的使用适时,恰当。
在课文开头,为了让学生了解大西北缺水的严重以及水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教师适时地播放了西北龟裂的大地、《美丽的大脚》中一声惊雷后人们争相到外面接水的镜头。
激起学生再一次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促使他们要深入的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学生在阅读理解、体会后变得有话可说,有体会可谈,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准确进行心理判断的无意识动作

准确进行心理判断的无意识动作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第一季第一集: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
测试说谎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
看左边,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真正的愤怒课文

真正的愤怒课文真正的愤怒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常常伴随着激动、愤慨、不满和憎恶。
面对不公、不平等或者不公正的事情,愤怒往往会如火焚烧般在心中燃烧起来。
然而,真正的愤怒并非仅仅是一种情绪,它还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真正的愤怒是对于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的理性觉醒和行动的呼唤。
它是对社会不公、道德败坏和价值观扭曲的一种警醒,是对不平等和剥削的无声抗议。
与盲目的爆发式愤怒相比,真正的愤怒更加理智和有组织。
它要求人们深入思考事件的背后原因,探究事实真相,并通过理性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真正的愤怒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合理思考的基础上。
并非一味盲从他人的情感宣泄,真正的愤怒更注重个人对于事件的独立思考和异议表达。
它不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更注重深入分析事件的根源和社会的结构问题。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批判,真正的愤怒可以引发对于不公平待遇的反思和反抗,从而达到修正和改善社会的目的。
真正的愤怒是对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的捍卫。
它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者满足个人欲望,而是为了追求公正、平等和尊严。
真正的愤怒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关心最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尊严。
通过发声和行动,真正的愤怒模范了对社会问题的担当,展现了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真正的愤怒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改革的力量。
作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回应,真正的愤怒要进一步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具体改革的力量。
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发起社会运动和争取变革的机会,真正的愤怒可以将情感的激动转化为社会改革的动力和推动力。
只有将愤怒的烈火延伸到社会行动,真正的愤怒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真正的愤怒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情绪的爆发,它是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呼唤和警醒。
真正的愤怒凭借理性的思考和行动,推动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改革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愤怒要求个人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将情绪的激动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真正的社会变革。
只有真正的愤怒才能唤起人们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真正的愤怒》教案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真正的愤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练习、阅读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愤怒”这一情感,感受不同类型的愤怒情绪,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2.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及文学素养。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愤怒”的基本概念,学会感受和表达愤怒情绪,全面认识与把握语文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备注课文朗读10 分钟课文解读10 分钟学习“愤怒”的概念20 分钟愤怒的分类及不同的情绪体验20 分钟讲解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15 分钟学生讨论与自我练习25 分钟以“愤怒”为话题的写作与交流30 分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写作和交流练习四、教学方法及过程(一)教学方法1.朗读与解读法:教师统一导读或学生课内自读,学生从中学习语音语调,理解文本;2.模拟体验法:让学生在相似情境中,了解各自的情绪体验,启发言行规范;3.集体讨论法: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中追随常识,引导学生做规范决策;4.交流互动法: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吸收学习内容,调整处境情绪,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增强社交能力;5.规范引导法: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受到不良行为示范的影响,增强健康心态。
(二)教学过程1. 课前预备让学生预读课文,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愤怒情绪的表达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教师准备好相关讲义和实用的案例与资料。
2. 课中阶段(1)课文朗读及解读教师统一导读或学生课内自读,通过阅读和学生的解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验。
(建议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将情感语段进行标注,帮助理解课文)(2)学习“愤怒”的概念教师通过用例子的方法解释“愤怒”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明确语言中的情感内涵。
(3)愤怒的分类及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通过范例的方法,并给相关语句进行解释,让学生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愤怒情绪,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愤怒情感趋向及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真正的愤怒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暑假时,久居都市的我与朋友结伴西北行,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
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
在黄河拐弯处好不容易才见到了一个村子,村子因树而得名,叫“五棵树村”。
在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
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小姑娘,能不能给点水?”我不停地用毛巾擦着好像永远也擦不干的汗,渴望能洗一把被汗水渍疼的脸。
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转身走向苗圃后面的屋子,屋子里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妇人,脸上带着世事洞明的安详。
小姑娘轻轻对她说了些什么,老妇人点点头从腰间“哗啦”一声摸出一串钥匙。
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儿,木盖儿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
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我看了一眼,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本来我是想洗把脸凉爽一下。
喝的水我们自带了许多瓶纯净水。
等小姑娘转过身去继续“滴”她的水后,我让同伴把那碗水倒出来,我开始洗脸。
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妇人和小姑娘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老妇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作孽呀!”突然摔倒了。
小姑娘却不去扶老妇人,只是惊叫着冲到我身边,一把抢过我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竟扑倒在地上,伸出双手用力挖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迅速跑到苗圃旁边新栽的小树边,深挖了一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这才急切地叫着“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我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良久,我们才从小姑娘的口中知道,这村周围黄河大堤旁的小树苗都是那位老人家培育出来的,这水窖也是老妇人挖的。
前年大旱,水窖里也难以存住水了,为了让刚栽上的小树苗能够成活,老妇人翻山越岭到二十余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不料半路上一脚踏空,瘸了一条腿。
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那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蹋水,我心疼啊!”29、真正的愤怒横沙小学李晓一、教材分析课文叙述了炎热的暑假“我”和朋友途径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
被汗水渍痛的“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
那小姑娘经一位老妇人同意后,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
“我”用这水洗脸,不想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
文章语言生动细腻,描写细致入微,极具可读性。
凸显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们饱受缺水之苦,视水如命的状况,再现了当地人民不愿屈从命运,为改变这一状况所做的巨大努力。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
主人公老妇人深谙世事,通情达理。
她正视当地严重缺水的现状,却不安于现状,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它。
她“滴”水种植树木、培育幼苗,为之付出了所有的心血,甚至是终身残疾的代价——为挑水救树瘸了一条腿。
“水”在老妇人的眼中是一份希望,它比生命还要珍贵,即便如此,这位善解人意的老人,眼见“我们”被烈日焦灼,仍慷慨地提供了那碗水,这着实不是一个大方了得的。
难怪文章的最后,有这一描述——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
是啊,足以用生命换来的水居然被用来洗脸,这样的糟踏,怎不让人心疼!对于这位老人,文章正面描写并不多,寥寥数笔,形象却非常鲜明,让人肃然起敬。
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小姑娘早已在老人家的影响下,自小知晓了水的珍贵,懂事的她用水是论“滴”计算的,即便是洗了脸倒入泥地的水也是要被“抠”出来,“涅”成团,埋到树根下去的。
同样,这小姑娘也是善良的,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的样子,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折过身去向祖母替我们要水。
文章多处可以看出孙子辈业已接过了“接力棒”继续着祖辈的尚未完成心愿。
文章的脉络是清晰的。
故事是以一碗浑浊的水引发的,久居都市的“我”与朋友结伴西行,当被七月骄阳晒得汗流浃背,以致脸颊生疼时,自然最大的愿望便是洗一把脸了。
好不容易在黄河的拐弯处找到了一个名叫“五棵树村”的地方,一行人终于在小姑娘的迟疑中,老妇人的默可中,拥有了一碗浑浊的水。
这样一碗漂浮着细小杂物浑浊的水,或许在平时用来洗脸对于这些都市中人也是不可想象的。
可如今当祖孙二人听到我们洗脸后落地的水声,却是不约而同地投来了愤怒的目光。
老妇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忘记了自己是瘸腿,居然站了起来,口中喊着的是“作孽”之声;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位小姑娘竟不顾倒地的祖母,起身抢过水碗,“抠”出我脚下的一点湿土,“涅”成团埋到树根下去的。
在惊异之后,文章道出了真相。
文章的叙述顺序较以往的课文也是较为独特的。
从全文的倒叙,到第8节的插叙,赋予了节奏上的变化,而这种转换是符合行文需要的。
细节描写细腻传神。
本文采用了众多的细节描写。
如“水窖”的描写: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那碗水的描写: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更多的是人物的细节描写,如: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
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再如: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等。
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好的诠释了祖孙俩的行为,对升华文章的主题极有帮助,在学文中值得细细咀嚼。
二、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
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简要复述课文。
在前两册的课文中已出现了复述的要求,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可回顾总结,只是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按照提纲加以简要概括,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
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A、B、C类学生):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龟裂”、“渍”、“作孽”等字音;掌握“孽”、“窖”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查字典理解“愤怒”、“作孽”等词语。
2、了解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应该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发展性目标(A类学生、B类学生的一部分):1、通过图片、媒体、联系语境等多种方法理解“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作孽”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品悟人们对水的珍视。
3、感悟祖孙俩不被屈服于环境、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品悟人们对水的珍视。
2、感悟祖孙俩不屈服于环境、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中心句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1小节,指名读。
2、质疑。
(师归纳:一碗水为什么会引起真正的愤怒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初读课文,感受“真正的愤怒”。
1、自由读课文,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找出描写愤怒的段落。
2、生交流。
3、(出示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边读边找找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5、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反馈:预设内容:➢理解“不约而同”。
➢小姑娘为什么不先去扶老妇人?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作孽”。
文中的“作孽”指什么?指导朗读。
➢小姑娘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6、过渡:引起真正愤怒的原因是作者倒掉了一碗水(板书:一碗水)。
这是碗怎样的水呢?在作者和祖孙俩眼里,这分别是一碗怎样的水?(板书:浑浊、珍贵)三、深入课文,理解水的珍贵。
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呢?默读2-8小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2、生交流。
预设一: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
A、出示图片,理解“龟裂”、“苟延残喘”。
B、随机补充媒体资料,了解西北人民缺水现状。
预设二: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A、哪些词让你感到这水特别珍贵?B、指导朗读。
预设三: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A、理解“水窖”。
B、语言训练:小姑娘听到我的话后迟疑了一下,她想:“。
”预设四: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白瓷碗里。
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A、这句话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板书:整个世界)B、指导朗读。
预设五:前年大旱,水窖里也难以存住水了,为了让刚栽上的小树苗能够成活,老妇人翻山越岭到二十余里外的地方挑水,不料半路上一脚踏空,瘸了一条腿。
补充民谣:有一首在西北广为流传的民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
”它道出了山区人们饮水的艰辛,有时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体会感悟。
1、过渡:水如此珍贵、如此来之不易,难怪老妇人听到水落地的声音,会愤怒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难怪小姑娘会不先去扶老妇人,只是——(引读)2、看着这一切,我们不禁又想起了村口那片绿绿的苗圃。
出示:在黄河拐弯处好不容易才见到了一个村子,村子因树而得名,叫“五棵树村”。
在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
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3、读这段话,思考:水对于这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随机板书:生命、希望)4、用水孕育的小树苗长大后,会成为天然屏障,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缓解缺水之苦——它们就是希望!水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所以小姑娘是这样浇灌小树苗的——(引读)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