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

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作者整理了7篇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牛顿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理想实验[教学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以抛粉笔为例。

8.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8.1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8.1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其内容和意义。

2. 学习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学会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阻力板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停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到不同阻力时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一个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不受外力的物体?进一步探讨牛顿第一定律的局限性。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惯性 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惯性 教案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惯性教学设计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让自主教学探究模式很好的得到实施,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

本节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主要利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和后期人机互动完成学习。

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而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着重学习惯性这一物体固有属性,并且兼顾了力和性质的辩证这一难点,所以,学生必须做到充分的感知,才能准确地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怎么得出的?我此时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不施加力给我,我会改变这一状态吗?(一)学生流畅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二)学生回答:静止状态(三)学生回答:不会教师导语:我、同学们、窗帘、投影仪、窗户甚至房子,等等,都保持着“静止”这一状态,没有力作用时我们都有保持这一状态的性质。

实际上,我们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有专门的名称——学生活动:在课本中阅读并找出这一名称。

(惯性)新课教学:感受惯性(一)首先播放“亚洲飞人--柯受良”的惊人事迹:飞越黄河(二)学生在观看了解柯受良的壮举同时,增强爱国情怀,课堂注意力集中了,兴趣激发了,思维也活跃了(三)展示图片:汽车起步、公交急刹车等(四)学生活动:借助图片的启发,自己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惯性在生活中的影响(五)探究:1.力的产生必须是几个物体?惯性呢?2.力的作用是什么?惯性呢?3.假如没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会得出吗?4.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谁是因,谁是果?(六)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质量是唯一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本课小结沙场点兵:看看你都会了吗学生活动:完成白板出示的习题。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学案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学案
(4)、你还知别
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任何时候是否运动都有惯性。
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实质上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和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1)你能轻松踢飞足球,能把路面上的载重卡车踢走吗?由此可知足球质量小,惯性小,容易由原来的静止变为运动;而卡车质量大,惯性大,不容易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要想使它动起来必须要用更大的力。
2、原来静止的电棒,如果不受任何力,则------3、原来运动的足球,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
【自主学习】1、惯性定义
演示实验:“懒惰的鸡蛋”实验
学生实验:自己找一块橡皮或钢笔帽,放在一张纸上,快速把纸条抽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性质。
2、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人走路时叫被绊了一下,向前倒下B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D熟透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3、一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系好安全带”
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当停止用力蹬脚踏板时,自行车仍能向前运动,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到终点时还要再跑一段才能停下来,说明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性质叫惯性。
注意:(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能说“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只能说“由于惯性”。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解释惯性现象:常分四个环节进行解释
(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个部分?(2)弄清该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

2.7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_教学设计

2.7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_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学生:不能,有,向前倒,……【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学生:静止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学生:匀速直线运动(二)新课教学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

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板书】三、惯性现象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堂导学案章节:第八章运动和力课题: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主办:张桥乡中心校主备:李延民审核:学校:班级:姓名: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这物体将()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继续运动下去;D、向相反方向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处于静止状态。

B.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用同一辆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自由滑行下来,然后让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上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则(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相同,使实验起始的条件相同。

(2)使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是为了让小车运动时受到的不同,而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使小车运动的距离不相同。

(3)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相同,由此推理:当小车不受力时,应该沿着光滑的水平面做运动。

二、自主预习过程1、预习范围:第十二章第五节,即课本第46页至第47页2、预习时间:10分钟3、预习方法:①以教材为准,先通读教材,再查阅资料;②联想旧知、联系生活、边阅读、边思考、边梳理;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等方式。

4、预习检测:(1).我们把物体的特性叫做惯性,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惯性,与外部条件(选填“有关”或“无关”).(2).在水平路面上骑自行车的人停止蹬踏板后,自行车还要向前运动,这是由于自行车具有的缘故,自行车运动的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是因为。

.(3).下面是对汽车的某些配置和行驶有关规定的表述,其中与物体惯性无关的是()A.汽车坐垫既宽大又柔软B.汽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要系安全带C.汽车驾驶室装有安全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会自动打开,挡在驾驶员前面D.汽车行驶时要保持一定车距5、我的问题:三、合作研习过程探究点一惯性现象探究:照教材图l2.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原处。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一、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几层含义?请同学们结合内容思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适当补充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将永远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为止,由此可知他又揭示了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很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层含义)2)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吗?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没有出现其他的运动情况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即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层含义是3)揭示了惯性也是物体固有的属性3. 什么是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对于“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惰性”来理解.就是说物体和人一样也有“惰性”,物体的“惰性”表现在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4. 哪些物体有惯性?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既然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

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检验一下.(1)探究:静止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静止:演示:惯性小球实验;先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然后介绍实验方法,先让学生猜想,再观察,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谁来试试?(我们要用惯性解释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即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这里小球原来的运动状态是什么?静止,当木片受力飞走时,小球由于惯性,还应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利用惯性解释现象的方法是:(先说)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再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说)谁由于惯性还要保持什么样的运动状态;所以(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用直尺迅速击出纸条,观察钢笔帽会怎样?能解释吗?注意:由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特性,所以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等,决不能说产生了惯性或受到惯性、惯性力等.静止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我们经常遇到,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 (播放录像惯性,让学生解释)(2)探究: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仍要继续运动:播放动画: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时,小车上木块表现出的惯性,学生解释得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生列举)汽车刹车时,乘客回向前倾,突然启动时会向后仰,汽车刹车后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奔跑时被拌倒总是向前倒,滑倒时往往向后倒.有没有利用惯性的例子:锤头套紧、跳远助跑、掷铅球、泼水、拍打灰尘、摩托车飞跃障碍物、射箭等惯性带来危害的例子科学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

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
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
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教师:结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6】:如图,让洞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一拍,你看到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用手拍动纸箱后,箱内的空气受到挤压从洞口喷出,停止拍动, ______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把蜡烛吹灭。

教师:结论:气体具有惯性。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三个实验来说明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特别是气体也有惯性,使学生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教师【ppt07】:总结:(1)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2)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
(3)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板书】
教师【ppt08】:列表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
惯性惯性定律
区别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只有当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进行区分。

教师【ppt09】:(1)如图,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
(2)如图【ppt09】,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需要晃动?
学生:水离开喷泉口时有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学生:手的晃动使胡椒粉运动,运动的胡椒粉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洒落教师【ppt10】:如图,在杯子中盛满水,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运动杯子突然受阻,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教师【ppt11】:你知道这两幅图中哪幅是刹车,哪幅是加速?为什么?
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师【ppt12】:惯性现象的利用和防止:
(1)锤头松了怎么办?
(2)为什么煤会送到火炉中?
(3)为什么要计安全带?
教师【ppt13】: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呼应本课的开头,同时也是为了解释开始的疑问,作到有始有终。

教师【ppt14】:阅读:P67 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
【设计意图】拓展对惯性的认识,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ppt15】【ppt16】
(1)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仍然落回原处,下列说法的( )
A.火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火车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C. 据此不能够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

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

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

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

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
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

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