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知己袁宏道
袁宏道的山水审美心态

1撰文/郑 瑶1,刘玉群2袁宏道的山水审美心态袁宏道作为公安派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记创作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旨归,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隐喻了其山水审美心态。
袁宏道的山水记与他一生行迹紧密相关。
二十九岁,初官吴县,勘察灾情,周游洞庭,所作山水记十九篇,见于《锦帆集》;三十岁解官后,游吴山越水,所作三十八篇,见于《解脱集》;三十二岁至三十三岁,赴京城任官,游京中,所作八篇,见于《瓶花斋集》;三十三岁至三十七岁,辞官归乡,游匡庐、太和、桃花源等地,“穷极幽遐”(《行状》),所作十一篇,见于《潇碧堂集》;四十二岁,典试秦中,游遍诸胜,历经嵩山,所作十篇,见于《华嵩游草》。
此外,在他的尺牍和杂著中,也有不少篇幅是关于山水的描述和议论,而且富有特色。
明末陆云龙在对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的全篇评点中提到游记能让读者如亲临山谷间才为佳作,而袁宏道做到了:中郎诸记,真能绘沧波于楮,出穷岩于笔端……他将山水的“喜怒动静之性”绘于笔端,描摹山水神情不逊于宗炳这样的画家。
而其山水记成就的取得,与他独特的审美心态,即审美活动中的心意状态,是分不开的。
而袁宏道的山水审美心态,我们可以试着从世俗化和文人化并举的审美趣尚,以及物我亲和的审美思维方式两方面做一些探究。
世俗化与文人化并举的审美趣尚所谓审美趣尚,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志趣和好尚。
袁宏道性灵说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以人情为真,以真为趣,认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
而他所倡导的“趣”,与传统的士大夫标榜的风雅之趣不同,五泄是带有世俗化的情趣。
因此,他在山水记中呈现出世俗化的审美趣向,这主要表现在语言浅白、采用对话和展现世俗生活、人情等方面。
在《百花洲》中,他与江盈科寥寥几句对话,明了通俗,写出百花洲应遍植百花,花香四溢,是春日踏青赏花的胜地,但是亲去其地发现无花可赏,只有二三十艘粪船“氤氛数里”。
未提及百花洲在宋朝时的盛况,却从百花洲之名落笔,与明代冷落景况形成暗自比较,这种落差作者写来却未有太多古今对比的历史兴叹,而是给人一种世俗化的谐趣。
独抒性灵的袁宏道小品文

独抒性灵的袁宏道小品文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县人,官至吏部郎中,其间又数度去职归隐。
与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时称"三袁",号为"公安派"。
其文风清新流丽,"独抒性灵","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
"(1)传世有《袁中郎全集》(2)。
一、真情寄于琐事袁宏道最为世人称诵之处在于创作了大量小品文,包括序跋,尺牍,山水游记等,抒写自己的文学旨向,生活志趣,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就描写对象而言,既写名山大川,又摹城郊风光,开始有了"近代人文气息","它的感慨,抒写的景物明显带有更为近代的日常气息,它们与世俗生活、与日常情感更为接近了。
"(3)行文语调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口吻,也无圣哲训世的凌人与沉重,更没有酸儒的陈腐格套。
且成篇体制短小,"止于其所不可不止",其文简约而意蕴丰厚无穷。
恰如对佳山水,得其意而忘其形,以写意之笔墨绘自然之胸襟,寥寥数笔,境界全出。
而且只可远观静睹,一旦近处细审,可绝无相类。
如名篇《晚游六月桥待月记》。
作者不写人所共赏的湖光山色,正显他的聪明之处,因前人已极写西湖景色之胜,笔墨早就拥雍不堪,恐怕很难捕捉到新语,不如跳开思路,宕开笔墨,单抒写"我"与"景"相会时的独特内心体验: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俗客受用,宜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认为寻常的"绿烟红雾"不算胜景,更斥"歌吹为风,粉汗如雨"为"艳冶极矣",如此游西湖,不仅俗不可耐且有败景之虞。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袁宏道《徐文长传》原文、注释、译文(含赏析)

袁宏道《徐文长传》原文、注释、译文(含赏析)徐文长传袁宏道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
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关于《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袁宏道写了很多山水游记小品。
在极具条理性的山水游记书写中,袁宏道把个人内在主观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最终达到景、情、意、趣和谐统一的境界,并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独特的谐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观。
从侧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独抒性灵、率性而行以及赋予山水文化品格的个人思想取向。
关键词:袁宏道;山水游记;谐趣;性格;理性;On Yuan Hongdao's view of natural landscapeAbstract:Yuan Hongdao wrote a lot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In his highly organized writing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 Yuan fully integrated his inner subjective feelings into the nature,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realm of scenery, emotion, meaning and interest, and thus formed his unique view of landscape nature of humorous beauty, personality beauty and rational beauty.In addition, these notes also reflect Yuan Hongdao's lyric spirit,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expressing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endowing landscape with cultural character.Keyword:Yuan Hongdao; travel notes of landscape; humorous; cultural chacter; rational;“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1]567即是称赞袁氏一扫“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之风,追求独抒性灵和率性而行的文学创作情怀。
关于袁宏道的个人简介

关于袁宏道的个人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三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宏道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今属湖北)人。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三袁”。
生平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三袁”。
流传至今的作品集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敝箧集二卷》,《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
袁宏道《光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宏道《光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袁宏道:光福袁宏道光福一名邓尉,与玄墓、铜坑诸山相连属。
山中梅最盛,花时香雪三十里。
其下为虎山桥,两峡一溪,画峦四匝。
有湖在其中,名西崦湖,阔十余里。
乱流而渡,至青芝山足,林壑尤美。
山前长堤一带,几与湖埒,堤上桃柳相间,每三月时,红绿灿烂,如万丈锦。
落花染成湖水作胭脂浪,画船箫鼓,往来湖上。
堤上妖童丽人,歌板相属,不减虎林、西湖。
寺僧为余言,董氏创此堤,费不下百万钱。
时年饥甚,民无所得粟,董氏令载土一舟者,得米数斗,旬日之内,土至如山,遂成大堤。
山间苍松万余,楼阁台榭,宛然图画,柏屏萝幄,在在有之。
碧栏红亭,与白波翠巘相映发,山水园池之胜,可谓兼之矣。
嗟夫,此山若得林和靖、倪云林一二辈装点其中,岂不人与山俱胜哉!奈何层峦叠嶂,不以宅人而以宅鬼,悲夫!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至吴县为令,曾饱览当地名胜风光,留下许多记游文字。
《光福》则为其中之一。
此文约作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辞官之前。
文章开头写道:“光福一名邓尉,与玄墓、铜坑诸山相连属”。
光福山下有光福镇,因地得名;又相传东汉太尉邓禹在此隐居,因人得名。
二名兼用,先作一交代。
再言与“诸山相连属”,在于表明地理形胜。
其山居万山群中,当自有独具的风采。
同时亦为下文绘景张目。
邓尉观梅,名扬天下。
“山中梅最盛,花时香雪三十里”。
当那大地回春时节,遍山的梅树,繁花似雪,香飘数十里,后人赞称曰:“香雪海”。
此为光福山著名的景点之一,文章特作强调。
接着,作者以移步换形之法,象一位谙练的导游者,将读者引入山中。
从虎山桥至西崦湖,再至青芝山麓。
指点江山,饱赏风光。
写虎山桥,曰“两峡一溪,画峦四匝”。
前一句言形势的险峻,后一句言景色的美妙。
而四围青峦如画,皆因“诸山相连属”之故,遂与上文相照应。
写西崦湖,仅言“阔十余里”,让读者想见其阔大浩渺之境,并为下文叙写长堤风光铺下背景。
写青芝山,亦只赞其“林壑尤美”。
对这几处景物,作者以白描手法,稍作皴染,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想象。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
若浸他湖便无味。
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
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
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
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
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译文:①萧山的樱桃、鸷鸟、莼菜都远近闻名,尤以莼菜为美。
莼菜采自西湖,在湘湖浸泡一宿之后才为佳品。
湘湖能浸泡的地方也不多,方圆也就仅几十丈上下。
莼菜的根如荇菜,叶子有点像刚出水面的小荷叶,它的枝丫就像珊瑚,细细的样子又像鹿角菜。
它的嫩茎和叶背部有胶状透明物质,像冰,像白胶,附着在枝叶之间,汁液透明清凉欲滴。
它入口香脆滑柔,有点像鱼髓蟹脂,可是那种清香的味道又绝非鱼髓蟹脂可比。
出水经半天味道就变了,经一天味道全无,与荔枝相比,感觉更要娇嫩脆弱。
莼菜品性即使推崇莲藕与之媲美也不够得当,只有百花中的兰花,水果中杨梅,从异类的角度权且能与之相配。
可惜莼菜生长范围向东不过绍兴,向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离这个生长区域,所以世人很少了解这种植物。
我去吴地任职,问吴人:“张翰钟情的莼菜是什么样子的?”吴人回答不上来。
果然这样的话,张季鹰为莼菜弃官归乡,不是太赔本了。
【美学】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中)

【美学】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中)袁宏道写了很多山水写生。
袁宏道在精心组织的山水游记写作中,将其内在的主观感受完全融入自然,最终达到了景、情、意、趣和谐统一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袁宏道独特的具有幽默美、性美和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观。
从侧面也反映了袁宏道表达自己精神、自发行动、赋予山水文化以品格的个人思想取向。
二、山水中寓性格创的个性特征影响文章的行文表达,反之,文章内容亦是创个人性格的反应。
袁宏道作为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以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创作主张,在晚明文坛上独树一帜。
在以山水描摹为主要题材的散文作品中,对个人内外形象以及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刻的文学化抒写,“中郎记山水,既不是刻板的摹山范水,也不是简单的融情于景,或淡化景物描写、强化议论色彩以显露的生活感受,而是把写山水美与人情美结合起来,充分地无所顾忌地写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处山水之中的审美感受。
”[7]24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山水意境塑造凸显人物个性,二是借助对自然山水内涵阐释反映个人孤标独世的文化人格特点。
总的来看,山水散文中所蕴含的袁宏道个人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从童心童趣到独抒性灵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前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不断进化与改善,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袁宏道为后世所称道的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主张,并非是其个人独创。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深受拘束,发展到明代,李贽“童心说”的提出以倡导表达个人真实感受为主要特征,为当时沉闷的文坛注入新的力量。
袁宏道在“童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此种创作观点,认为“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4]786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不仅是“童心说”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其山水散文创作提供提纲挈领式的理论依据。
在其以山水为题材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童心童趣的表达与个人真实感受的抒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知己袁宏道提起山水名作,世人多想起柳宗元永州八记。
但我心中,却更为喜欢袁宏道之作品。
觉得柳文表现了山水之貌,袁文表现了山水之态。
柳文描绘了山水之形,袁文描绘了山水之趣。
因此柳文可让人向往,袁文则让人沉醉。
原因大概是心境的不同。
柳宗元作为唐改革派一员,是有其政治上的见解与主张,渴望着在政坛上一展所长的。
但最终被贬,虽然内心坦荡,可以豁达视之,终有些郁闷难解,山水于他,是排解的一种途径,是放纵的一种方式,因此多些幽然。
而至袁宏道,因为政治上的高压,思想上的绀制使他视仕途更为一种牢笼,他希望一种个性的抒发与性灵的释放,天性的淡泊又使他与山水相契。
如他所言,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他的所寄就是山水,那是他精神所托的一种方式。
这样心境的不同,反映到文字上就有了不同的旨趣与风格。
张岱说,菊花因陶渊明而无憾,那么山水则会因袁宏道而无憾。
他是山水的知己,代山水立传,为景物描容,每一寸山水在他笔下都有不同的妙处,每一种景物在他眼中都有不同的乐趣。
他放心于山水间,山水也对他敞开了心灵。
最终山水因他文字而增色,他因山水而更扬名。
只一个西湖,他第一次感觉是这样的:“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并且,他笔下的西湖,因季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美:“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勤,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不说别处,只一个“不忍”二字,说明了作者对桃花的依恋之深,从侧面说明了桃花的美是如何的让人惊心动魄,连有名的雪梅都可弃之不观了。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执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深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之美,在他笔下可谓尽矣。
游览山水之美,一在心情,二在陪伴之人。
心情以享受隐逸为好,心态要恬淡平和为要。
陪伴之人应该为共好,如冰心论朋友所言情才趣俱备之人为上上之选。
有这样的朋友相伴,平淡的山水也会多了几分快乐,不凡的山水更会多了分卓绝。
柳宗元此二点要逊一些了。
更何况,山水也不止是山水,在袁宏道的笔下,更有人性化的一面呢,如他写天目山:“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由庄至颠,可二十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多鲜迂曲,貌古者则鲜妍不足,骨大者则玲珑绝少。
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
凡此皆山之病。
”正像说人一样呢,才高者多恣肆有怪癖,温柔敦厚的要少几分决断精明。
他的文字都是这样,新奇清新,读起来饶有趣味。
但能亲近山水的人要多几分怪廦,才可尽享那分投入的快乐,又要有几分超然,才无视众人讶异的目光。
在<<游高粱桥记>>中,袁宏道说得十分明白:“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以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读至此处,心已随之而去,恨不能也如那三人枯坐树下以若痴禅者也。
追问,让课堂对话富有成效——以《满井游记》的教学为例□王君传统的“师授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首当其冲被反思和矫正。
取而代之的“对话”式教学已经在课堂上蔚然成风。
但是,在一线,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对话”的形式有了,但课堂的低效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
其中最突出的乃是对话进行中教师的无作为——对话评价的单一,对话引导的乏力。
这直接表现为教师追问意识的淡薄和追问能力的缺乏。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结束后的深入交流引导。
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的纵深,攀向思维的新高。
没有追问的对话其本质是教师教的缺位。
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徘徊。
学习的形式表面上是开放的,但其本质还是封闭的。
成功的追问首先讲究教学契机的微观把握,其次讲究追问内容的艺术性:追问既要能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又要能够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效应。
下面以《满井游记》中的教学追问为例说明。
一、在失误之处追问师:如果说《小石潭记》作者以写“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写“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
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是江南的初春。
北方的初春更淡雅更含蓄一些。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
……生: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多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用。
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生:新。
师:好!:非常聪明!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净。
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自评:学生的感悟有独到之处。
但是表达上不准确。
这里不适合大讲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的概念,教师稍加追问,提示学生用“替换法”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成果。
这样的追问,落实在基础知识,但肯定会作用于能力。
二、在混沌之处追问(对于“《小石潭记》以什么为美”的问题,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师:太多了,大家的归纳都很有特点,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
现在请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样分类?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
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眼睛看到的,有的是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师:太有思想了,举例子说说。
生:比如说“变…‘媚”就是景物的描绘,“喜…‘乐…‘痴”就是情感的抒发,而“淡…‘和”就是神韵的领悟了。
师:你的分析已经涉及文学鉴赏的层次,真是太棒了!看来,同学们对文字感悟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
如果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走到文字深处。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让我难忘。
学生选择的词语很多,形成了一个思维的“模糊场”,此刻,如果直入“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深入分析讨论也可以,但我总觉得这样委屈了大部分同学的“思想”。
于是,临时决定“追问”——加上了这样一个“分类”的训练。
此处的追问,梳理了课堂思维成果,廓清了懵懂迷糊之处,为进一步带领学生咀嚼文本打好了基础。
这样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巧妙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在矛盾之处追问师:我看到同学们选择的词语中有两个是矛盾的,一个是“劲”,一个是“柔”。
看看哪个词语更恰当?生:肯定是“柔”!证据很多。
柔梢披风是柔,土膏微润是柔,鳞浪层层是柔,倩女碛面是柔,春天到了,一切都苏醒了,硬邦邦的多不美啊!师:好像很有道理?你怎么反驳?生:我说的这个“劲”不是硬邦邦的意思,而是有力量的意思。
虽然表面看起来一切都是柔的,但你仔细感悟的话,就会感受到春天的力量。
师:“春天的力量”?请结合文本阐述。
生:比如“高柳夹堤”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一望空阔”也不是柔吧,还有,“脱笼之鹄”也很有力量。
师: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确实让人感觉到这天鹅是很有力量的。
生:冰皮虽然才“始”解,波色虽然只是“乍”明,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春天的气息会越来越浓,春天的脚步会越来越近,越来越有力。
师:通过文字调动了想象,用想象去印证。
真好,你是在用心读书啊!生:还有悠然自得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都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
生:人也是这样,他们的穿着、出游方式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哦,看来,分歧就在于刚才前面同学的分类,一个是感其形,一个是悟其神。
请背诵一下朱自清《春》的最后几个排比段。
(生背诵)师:有什么启示?生: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的。
它既是温柔的,又是刚强的;既是单纯的,又是成熟的。
师:既是柔的,又是劲的,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去体会感走进课堂悟了。
自评:学生对文本的初感丰富多彩,教师如何选择呢?这首先关系到训练角度的问题。
对深入研读文本有利的,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帮助的,应该是教师追问的首选内容。
在这个片段中,我选择了两个相悖的词语进行追问,以此引发辩论,把课堂讨论引向纵深。
四、在薄弱之处追问师:我很欣赏一个同学所说的以“新”为美,举例子咀嚼咀嚼。
生:“于时冰皮始解”一句就表现出了新。
师:这是笼统地说,不叫咀嚼,细细地品品。
生:冰皮才开始解冻,是新。
波色才刚刚开始明亮,是新。
师:这些表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请深入下去,感悟文字表层下的东西。
生:清澈见底——师:为何这么清澈呢?生:冰皮始解啊。
(众笑)师:为何“冰皮始解”水就清澈呢?生:水在冰层底下沉淀了一个冬天,当然清澈了。
师:好,这就出味道了。
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们感觉到如——生:镜之新开。
师:光泽度如何?生:晶晶然。
师:为什么是冷光呢?生:因为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水温还比较低。
师:对了,这样对“新”的感悟就深了。
用这个方法,咀嚼一下“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新”。
生:梳妆的是少女,当然是新的。
师:哦,还是美少女。
比美少妇还清纯美丽的。
上次学《济南的冬天》,同学们认为应该是美少妇作形象代表的。
你看,这就是神韵的不同。
生:还是刚刚洗了脸梳了头的美少女,当然通身都是干净美丽的。
师:妆罢低眉问春天,你美还是我美?生:“髻鬟始掠”也让我产生美好的联想。
髻鬟是青春少女的发型,刚刚梳好,一定漂亮。
师:少女的头发一定是浓密的,发质一定是黝黑发亮的,一切都是青春的,一切都是健康的。
用这来比喻晴雪刚刚洗过的山峦,实在是太传神了,太有新奇感了。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背诵过:山如眉峰聚——生:水如眼波横——师: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一样巧妙不是?不过趣味儿大不相同了。
自评:学生思维呈现“薄弱”状态,原因往往有两个:一是感受笼统,不习惯咬文嚼字。
二是封闭,未能打开思路。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师追问,再追问,扩展再扩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生动形象”具体化,教学就丰满了、立体了。
追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功能也很丰富。
上边举出的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追问形式。
总之,教师立足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个教学设计更多只能是着眼于整体。
教学的艺术,同时还更多地体现在无法预设的细节中。
追问,便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它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
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鼓励、提醒和补充。
对症出击,紧扣不放,一追到底,机巧地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