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第一篇: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游记小品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
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
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
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
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
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
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
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游高粱桥记》译文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宏道)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河堤,地上杨柳绵延十几里,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见。
佛寺像棋子一样分布,红楼珠塔,亭亭玉立在绿树丛中。
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变换着色彩使有人赏心悦目。
每当春意浓盛的时节,城中的男男女女像云一样聚集(在这里),官僚、有地位的文人,如果不是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没有一个不到这个地方来的。
三月一日,我和书生王章甫,僧人寂子一同出去游玩。
那时,柳树梢头刚刚吐出新绿,山中蒙着薄薄的雾气,河水和堤岸平齐,两岸飘扬着音乐声。
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做饮酒,以波纹树影来助饮,把鸟的飞翔,鱼的潜泳,人物的来来往往,当做演出来观赏。
堤上的游人看见我们三个人呆坐在树下像傻和尚似的,都互相看了看认为可笑。
而我们也私下认为,那些设席饮酒的人,喧闹怒骂,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完全没有关联,有什么乐趣。
过了一会儿,遇到同忙登科的黄昭质拜访完客人出来,我喊他下来,和他说话,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后返回。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中道)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澈的带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沟渠里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不能前行,(我们一起)步行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间了,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微融化,(我们)靠近水便坐在枯柳下小酌。
交谈得刚刚畅快,暴风从北边袭来,尘土遮蔽天空,面对面看不见人,击中眼睛,冲进嘴里,嚼着有声响。
冰冻的树枝被刮落,古老的树木在号叫,乱石相互撞击。
寒气刺骨,我们一起戴上貂皮帽子,穿上厚皮袄,来抵挡寒冷,可是还不能忍受,就急忙返回。
已经黄昏时分,我们还在沟渠间狼狈不堪,经历百般辛苦才到达住所,做到三更时,嘴里含的沙子还在。
哎!江南的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初春已能郊游,为什么京城的苦况到这般境地,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注意语气 注意语调 注意语速
品读课文
1、你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哪 些景物?作者笔下高梁桥春天的风 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把京都春天的环 境描写得如此恶劣?这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 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 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也
•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也 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 为官职也(同上) 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 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
而
•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 接) 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连词,转折)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 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游高梁桥记

水意,了不相属。
欣赏美景 体会情感
1、作者对高粱桥景色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描写了哪些景物?你喜欢哪些语句?说一
喜欢的说理由。 3、置身于风景这么优美的大自然在中,作者 一行人游览观景时的行为是怎样的呢?你能 从中品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吗?
游高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 文学观点上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 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不肯下笔”。在这篇文章中,就体现了 作者的这一主张。
学习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掌握重点
文言词句。
2、欣赏大自然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以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浪纹树影以为侑
西山之在几席者 鱼鸟之飞沉
之
请翻译下列句子
(温馨提示:句子翻译要遵循“留、换、 删、补、调、组”的原则。)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杜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
经典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它博大精 美,希望孩子们能够贯古今诵国学经典,传 承中华之精华。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游高梁桥记》是一篇值得深入探究的文言文。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背景《游高梁桥记》的作者是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作者在游玩高梁桥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二、字词解释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 中“道”:动词,取道,经过。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中“鬣”:指鱼颔旁小鳍。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 中“精蓝”:佛寺。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 中“飚风”:暴风。
“中目”:吹入眼中。
三、句子翻译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谷中流淌过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译文:河水两岸被堤坝夹着,堤上有十余里的垂杨柳,河水又急又清,鱼儿沉在水底,鱼鳞和鱼鳍都能看得清楚。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译文: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幽深而美丽。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译文:然而暴风从北面吹来,尘土遮蔽了天空,对面看不见人,吹入眼中塞满了嘴巴,嚼起来发出声响。
四、文章内容理解1、作者的游踪作者先写高梁桥的河水,然后描写了堤上的垂杨、水中的鱼儿,接着写了河边的佛寺、红楼朱塔,最后写了暴风袭来的情景。
2、写景手法(1)动静结合:如“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河水的流动是动态,鱼儿沉在水底是静态,动静相映成趣。
(2)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处的西山深涧,再写近处的堤岸杨柳、河中鱼儿等。
《极乐寺纪游》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极乐寺纪游》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袁宗道高梁桥水(1),从西山深涧中来(2),道此入玉河(3)。
白练千匹(4),微风行水上(5),若罗纹纸(6)。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7),一树之荫(8),可覆数席(9),垂线长丈余(10)。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11),朱门绀殿(12),亘数十里(13)。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14),间以水田(15)。
西山如螺髻(16),出于林水之间(17)。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18),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19)。
殿前剔牙松数株(20),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21),大可七八围许(22)。
予弟中郎云(23):“此地小似钱塘苏堤(24)。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25),何日挂进贤冠(26),作六桥下客子(27),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28)!〔注释〕(1)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架设的桥。
(2)西山:北京西郊名胜,是太行山支脉,众山连接,山名很多,总名为西山,又名小清凉。
涧(jian):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3)道:道路; 这里作动词用,是取道、流经的意思。
玉河:水源出自北京市西北玉泉山下,流为玉河,汇成昆明湖。
出而东南流,环绕紫禁城,注入大通河。
(4)练:白色的熟绢。
(5)行:经历,引伸为吹过。
(6)罗纹纸:一种表面有着象质地轻软的罗那样的椒眼纹的纸。
(7)叶繁:树叶茂盛。
(8)荫(yin):树荫。
(9)覆(fu):遮盖,掩蔽。
(10)垂线:下垂的柳丝。
(11)佛庐:佛寺。
道院:道观,道教的庙宇。
(12)朱门:红漆门。
绀(ga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绀殿:绀色的佛、道殿宇。
(13)亘(gen):连接。
(14)攒(cuan):聚集。
簇(cu):丛聚。
(15)间(jian):隔。
(16)髻(ji):把发挽在头顶上打成的结。
螺髻:螺壳状的发髻。
(17)出:显露。
(18)去:距离。
可:大约。
(19)盖:伞。
张盖:打伞。
(20)剔(ti)牙松:针叶象牙签一样的松树。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梁桥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两篇》(1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学习和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1、朗读全文 积累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再次阅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旨。
,3、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境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
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
明代诗人朱茂瑞吟诵:“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
”乾隆帝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
然---正是这一景致在兄弟二人心中却呈现不同的观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
(板书:《游高梁桥记》)(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和“公安派”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 号石公。
湖广公安 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 并称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中道:(1570——1623) 字小修 湖广公安 今属湖北 人。
万历进士 官南京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 同以公安派著称。
有《珂雪斋集》。
2、文言词语:鳞鬣(liâ)窈窕(yǎotiǎo)几席(jī)缙绅(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喧嚣怒诟(xiāo gîu)了不相属(zhǔ)岚(lán)侑(yîu)茗(míng)羸马(lãi)微泮(pàn)飚风(biāo)舛(chu ǎn)邸(dǐ)砾砾(lìlì)(三)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题:《游高梁桥记》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作者姓名:董晓可
课时: 1
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
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
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
教师让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生平。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二.听读正音,反复诵读。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正音:教师指导学生正音。
鳞鬣.(liè)窈窕
..(yǎotiǎo)几.席(jī)缙绅
..(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了不相属.(zhǔ)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
朗读节奏指导:
①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②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③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④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4.指名读。
教师提醒:
⑴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⑵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⑶要投入感情。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三.读懂读会,疏通文意
【一读】自学与积累。
学生积累下列文言文词语。
学生活动: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弄清词语的意思,然后识记。
·京师最胜地也。
----优美的
·窈窕-----原意指体态优美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非甚不暇-----除非没有一点时间
·山色微岚-----山中升起薄薄的雾气
·喧嚣怒诟-----吵闹怒骂
·了不相属-----全不相关
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活动: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指导,学生互相解答为主,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
)
【二说】文当品读,把握情感
赏析与品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预设问题:
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高粱桥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2.第一段中写到“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高粱桥景色的优美。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1.交代高粱桥的位置和两岸的景色,描绘了高粱桥的美景及旅游盛况。
“描写美景的句子”: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2.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揣摩其微妙之处。
侧面烘托,通过“城中士女”和“缙绅士大夫”等表现来写此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更主要为了说明高粱桥景色的无比迷人米美丽。
赏析与品读第二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优美的句子
【把握情感】
问题预设:
1.作者去游高粱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2.作者袁宏道游玩时,看到“喧嚣怒诟的筵中人”有什么感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
明确:
第1题: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高雅情趣。
第2题:作者看到了与大自然美好景色不相符的“喧嚣怒诟”,心生厌恶之情,表达作者高雅的情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课文。
【三比】比较不同把握特色
师指导语: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情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学生活动:探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探究展示:
⑴《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⑵《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
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狈之相。
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
四、教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景致,同一种地方季节月份,却有不同观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因为两人当时心情不一,一在表现高雅情趣;一在批判自己的“嗜进”之丑,因此观感,取舍不一。
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一反常人之道,只写煞风景之景;二是坦率直率,敢于自我批判。
把春天写得比冬天还差劲,为了什么呢?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反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一段。
2.做助学同步练习《学习测评》
【板书设计】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垂杨十里
精蓝棋置
游人如织
【教学反思】
亮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视的诵读,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一篇优美游记小品,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案,还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
问题:我先教学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但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学生此时并未完全学习,学生的比较阅读环节有些难度。
所以学生要提前预习袁中道《游高梁桥记》。
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
第一段
第二段 超凡脱俗 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