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梁桥记

合集下载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共17页文档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共17页文档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纯原创,逐句翻译,已修改网络版本的错误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纯原创,逐句翻译,已修改网络版本的错误

• ①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②两 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 底者,鳞鬣皆见。③精蓝棋置,丹楼珠塔, 窈窕绿树中。 •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 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 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 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 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秀雅。
• ④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 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⑤少顷, 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 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 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也在偷 笑在这里设下宴席的人,喧嚣怒骂,和这美景 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 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他刚拜访完朋友出 来,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 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程,突 出作者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情怀。
• 第一段:写高梁桥的景致及游览盛况。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二段
• ①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②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 管夹岸。③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 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 以为戏具。
• ①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②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 岸。③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 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字词
• • • • • • 精蓝棋置办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绅(jìn shēn) 趺坐(fū) • 痴禅者(chán) • 筵中人(yán) •喧嚣怒诟(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 岚(lán) • 侑(yòu) •茗(mí ng)

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_图文

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_图文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高梁桥的景致及浏览的
游 盛况。 高 梁 桥 记
第二段:作者与朋友浏览高梁桥 的过程。
娱情山水 热爱自然
合作交流
❖京师最胜地也
1、为什么高粱桥是”京师最胜地也“?
2、写“士女、缙绅士大夫”有何用意?
与乐何有也
1、游高梁桥时景色如何?
2、作者是怎样欣赏山水的?体现怎样 的情趣?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你会读吗?
liè yǎo tiǎo jī
jìn shēn
鳞鬣 窈窕 几 席 缙绅
微岚 趺 坐 茗饮
yòu yán
侑 筵中人
zhǔ
了不相属
原文翻译: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重点)
二、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三、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重点)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 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 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 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明 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 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 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 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 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 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 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 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 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 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 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 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导学案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导学案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其文学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4、培养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体会其生动细腻的描写。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 年-1610 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多写闲情逸致。

2、写作背景本文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在北京为官时所作。

当时他与朋友一同游览高梁桥,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字词积累1、字音高梁桥(liáng)羸马(léi)趼(jiǎn) green(gēng)微泮(pàn)飚风(biāo)舛(chuǎn)邸(dǐ)砾砾(lì)著(zhuó)2、重点实词(1)两水夹堤:夹,在两旁。

(2)鳞鬣(liè):指鱼的鳞片和鱼鳍。

(3)窈窕(yǎo tiǎo):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景色幽深。

(4)羸(léi)马:瘦弱的马。

(5)趼(jiǎn):脚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

(6)green(gēng):同“埂”,田埂。

(7)微泮(pàn):稍微融化。

(8)飚风(biāo):暴风。

(9)舛(chuǎn):差错。

(10)著(zhuó):穿着。

3、重点虚词(1)而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2)之①若脱笼之鹄(结构助词,的)②局促一室之内(结构助词,的)③倩女之靧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古今异义(1)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

游记两篇-游高梁桥记(张楼中学借鉴修改版)

游记两篇-游高梁桥记(张楼中学借鉴修改版)

自学指导:品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1、游高梁桥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
答) 2、作者是怎样欣赏山水的?体现怎样 的情趣?
柳梢新翠
山色微岚 水与堤平 丝管夹岸
春 意 盎 然
古根

茗饮 浪纹 树影 鱼鸟 人物

沉 醉 忘 我 情 趣 高 雅
侑 戏具
山情水意
喧嚣怒诟

热爱自然 高雅情趣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文章通过描绘与朋友游玩高梁桥的经历,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水清柳翠山设色,
茗饮赏胜怡然乐。 可叹喧嚣筵中客,
不解山水犹笑我。
当堂练习
给红色的字注音。
鳞鬣

liè yǎo tiǎo
窈 窕
几席

jì n
缙绅
lán
微岚

趺 坐
筵 中人

yòu yán


了不相属
zhǔ
解释重点字词
春意正浓 1.春盛 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变幻色彩让人赏心 悦目。
3.士大夫 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以为戏具 当作演出(观赏)。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
三月一号那一天,我和王袗、僧人寂子 一同去旅游。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 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时响 起。我们盘腿坐在古书根上,把茶当成酒来 品饮,以波纹树影助饮,把鸟的飞翔,鱼的 潜泳,人物的来来往往,当做演出观赏。河 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人呆坐在古树下,像 傻僧人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也私下 认为那些设席饮酒的人,喧哗怒诟,跟领略 山水的情意全不相关,有什么乐趣。过了一 会儿,碰到了同年及第的黄炜拜访过客人出 来,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 极乐寺欣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游高梁桥记》是一篇值得深入探究的文言文。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背景《游高梁桥记》的作者是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作者在游玩高梁桥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二、字词解释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 中“道”:动词,取道,经过。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中“鬣”:指鱼颔旁小鳍。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 中“精蓝”:佛寺。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 中“飚风”:暴风。

“中目”:吹入眼中。

三、句子翻译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谷中流淌过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译文:河水两岸被堤坝夹着,堤上有十余里的垂杨柳,河水又急又清,鱼儿沉在水底,鱼鳞和鱼鳍都能看得清楚。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译文: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幽深而美丽。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译文:然而暴风从北面吹来,尘土遮蔽了天空,对面看不见人,吹入眼中塞满了嘴巴,嚼起来发出声响。

四、文章内容理解1、作者的游踪作者先写高梁桥的河水,然后描写了堤上的垂杨、水中的鱼儿,接着写了河边的佛寺、红楼朱塔,最后写了暴风袭来的情景。

2、写景手法(1)动静结合:如“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河水的流动是动态,鱼儿沉在水底是静态,动静相映成趣。

(2)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处的西山深涧,再写近处的堤岸杨柳、河中鱼儿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_《游高梁桥记》教学课件_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_《游高梁桥记》教学课件_北师大版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柳尚未抽条,冰未泮。
杨柳还没有发芽,冰已经有些融化。 (2)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冷冻的树枝刮落,苍老的树木呼 号,乱石相互撞击。 (3)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多次求官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 以看得见的。 (4)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我问自己,我也无法解释了。
一 • 高梁桥原有一条清澄的袋子般的 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 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 漳浦一道前去游览。那是市民都 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 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 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 游。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 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时。盘腿坐在古书根上 ,把茶看成酒来品饮,绿树浪影恰似劝人畅饮的 音乐和锦帛普通,清清的水让本人发生错觉,似 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普通,人来人往,也 恰似这景色的一局部。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 三小我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纷繁相视 而笑。而本人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 哗怒诟,和这美景涓滴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碰到了统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 下来,与他扳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欣赏了 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作者简介
•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 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 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写下《虎丘记》、《晚 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 抒性灵不拘格套"。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 记、书札、序跋、碑记、 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 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 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游高梁桥记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二、熟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3、疏通文意,积存文言词语。

4、学习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

感受作者酷爱大自然,酷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参照练习册,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3、了解高梁桥的得名: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

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朝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

传奇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昔时刘伯温受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数搬到了北京。

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

龙神在盛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

刘伯温发觉后当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

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

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

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

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课前检测:一、本文作者(),()代文学家。

字(),号(),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进士,官吏部郎中。

与兄()、弟(),并称“公安三袁”,他为公安派开创者,文学成绩居三袁中之首。

其思想受李贽阻碍较深,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

诗文不满前后七子摹拟复古主张,强调抒写“性灵”,在必然程度上冲破儒家思想束缚。

作品真率自然,内容多写闲情逸致,部份篇章反映人世疾苦,对那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所著有《袁中郎全集》。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鳞鬣()窈窕()()筵中人()烟霾()趺坐()缙绅()()痴禅者()几席()山色微岚()喧嚣怒诟()()相属()少顷()小组合作:1、小组内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拍。

2、借助注释,在小组内疏通文意,并说明以下划线的词。

(1)京师最胜地也(2)窈窕绿树中(3)山色微岚(4)丝管夹岸(5)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

(6)喧嚣怒诟(7)山情水意,了不相属3、本文通过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探讨写法:同是以鱼写水,写了水的清澈,袁宏道与柳宗元所写有什么异同?巩固练习:一、一词多义:旦夕设色以娱游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高梁桥记▪原文
3相关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持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②游高梁桥记袁中道编辑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1拉予与王子2往游。

时街民皆穿3沟渠淤泥,委积4道上,羸马5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6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7,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谭锋甫畅8,而飙风9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0目塞口,嚼之有声。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寒气凛冽,相与御11貂帽,着重裘12以敌13之,而犹不能堪14,乃急归。

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5,坐至丙夜16,口中含沙尚砾砾17。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8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19。

苟非大不得已20,而仆仆21于是,吾见其舛22也。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3,为官职也。

游客山人24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而家有产业能够糊口25,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6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7,予不能解矣。

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8,颠倒而无计算也29。

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

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

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

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

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
击。

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不过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

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能够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

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

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能够看得见的了。

而家里本来有产业能够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

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理应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字词解释
1.中郎:即袁宏道。

2.王子:即王袗。

3.穿:挖通,疏通。

4.委积:堆积。

5.羸(léi)马:瘦弱的马。

6.三月:指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

7.微泮(pàn);稍微融化。

8.谭锋甫畅:交谈得刚刚畅快。

谭,同“谈”。

谭锋,言谈精锐。

甫,才,刚刚。

9.飚(biāo)风:暴风。

10.中(zhòng):着,击中。

11.御:这里指戴上。

12.着(zhuó)重裘:穿上厚皮袄。

裘,皮袄。

13.敌:抵挡。

14.堪:忍受。

15.邸(dǐ):一般指官员的住所。

16.丙夜:三更时。

17.砾砾(lìlì):口中含有碎沙的样子。

18.上春:农历正月,也泛指初春。

19.何京师之苦至此:为什么京城恶劣到这种地步。

20.苟非大不得已:如果不是身不由己。

苟,如果、假如。

非,不。

21.仆仆: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22.舛(chuǎn):谬误。

23.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况且那些权贵之所以不得已居住在这里。

且,况且。

24.山人:这里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职业的人。

25.餬(hú)口:维持生计。

26.烟霾(mái):浑浊的烟气。

霾,风夹着尘土,天气晦暗。

27.予以问予:意思是我问自己这个问题。

28.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写下我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

通“识(zhì)”,记。

嗜进,这里指着迷于仕途钻营。

29.颠倒而无计算也:本末倒置却不去算计。

颠倒,本末倒置。

3相关介绍编辑袁中道
(1570-1623),明代散文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

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记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袁宏道
(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

为文崇尚自然,写有大量纪游诗文。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建造,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

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

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

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

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

所以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

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

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

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

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

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

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就是这样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