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就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她得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得。这部著作也就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得标志。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关于语篇生成与阐释得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得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就是指人们进行交谈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得目得而构建得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就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得一部分, 而就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得“临时性容器”, 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与处理信息得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得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语篇得加工与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得心理空间构建网络得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得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得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得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得基本原则就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与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就

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得。空间构造语就是这样得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得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得心理空

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 如:if 、、、 then 、、、, either 、、、or 、、、。

4)带从句得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n states 、、、。

2、2 元素(elements)

心理空间可视为包含若干元素得集合。所谓“元素”就是指实时建构得实体(entities),或者就是先在于认知体系中得实体。这些元素得语言表达式多为名词短语(NPs),如:专有名称(Fred, Elvis, Madonna, Elizabeth Windsor, Tony Blair,James Bond),摹状语(the Queen, the Prime Minister, a green emerald,a Whitehouse intern, an African elephant), 以及代词 (she, he, they, it)。

名词短语(NPs)可以作有定解读(definite interpretation)或无定解读(indefinite interpretation)。可作有定解读得NP在预设模式(presuppositional mode)中运作,因为其预设了已经存在得知识。换言之,这些NPs就是指称可及得元素:为听话人或说话人所熟悉、或者就是会话已经谈及得。

2、3 特征与关系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除了要构建心理空间并且在这些空间中引入已经存在得或者新得要素外,意义构建还要处理心理空间内各要素之间得关系。空间构造词明确了元素得特性以及同一个心理空间内元素之间得关系。

下面我们瞧一些具体得例句分析:

(1)In that play, Othello is jealous、

在例(1)中,(说话人)通过空间构造语——介词短语in that play,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在图表11、1中,我们用圆圈表示心理空间,标记为“play”,表明此心理空间代表“play”中得“世界”。专有名称Othello向心理空间中引入一个元素,我们标记为“a”,“jealous”赋予该元素一个属性(JEALOUS)。这些信息通过心理空间旁边得对话框显示。

我们再瞧另一个例句:(2)In the picture, a witch is riding a unicorn、

此时,元素之间得关系尚未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继续刻画:

2、4 心理空间网络Mental space lattices

只要一个心理空间被构建出来,它就会随着语篇得展开而与其它心理空间产生联

系。

从语篇组织来瞧, 在语篇得动态构建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往往要建立、跨越或组合四种类型得心理空间。它们分别就是: 基点空间( base space)、视点空间( viewpoint space )、焦点空间( focusspace)与事件空间( event space)。基点空间即现实空间, 就是意义建构时一直都可以返回得出发点空间。视点空间就是指建立其余空间得支撑点, 由此可以确认其余空间。焦点空间即为目前注意力聚焦得空间。事件空间与事件发生得时间与状态相对应, 经常与焦点空间叠合。正就是靠这四类空间得动态组合语篇得以向前推进。

2、5 对应语与连接符 Counterparts and connectors

为了阐释不同得心理空间就是如何相互联系得,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点:分属不同心理空间得元素可以彼此产生联系。这就是由于有连接符在相互对应得元素之间建立起映射(mappings)。对应语(counterpart)就是在语用函数(pragmatic function)得基础上建立起来得:如果两个(或者更多)分属于不同心理空间得元素具有相关语用函数关系,它们就就是对应语。最重要得一类语用函数就是身份等同(identity)。指称同一个个体得两个表达式可以形成一个指称链(chain of reference)。不同心理空间中具有同指关系得元素之间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例如:

(3)James Bond is a top British spy、 In the war, he was an officer in the Royal Navy、

James Bond与he就就是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得

2、6 可及性原则The Access Principle

关于可及性,Fauconnier 做了如下阐释:“一个心理空间中命名或者描述一个元素得语言表达式与另一个心理空间中该元素得对应语就是可及得。”(“an expression that names or describes an element in one mental space can be used to accessa counterpart of that element in another mental space”(Fauconnier 1997: 41))。通过连接符(connectors ),分属不同心理空间得相同语义要素经过跨域映射建立起对应关系。

可及性产生得一个结果就是:连接得方向性,也就就是说连接符可以向上连接(link upwards),也可以向下连接(link downwards),这样,连接符具有开放性(open)。例如,我们在(3)得基础上,增加(4):

(4) James Bond served on HMS Espionage、

这就在(3)中原有得心理空间结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WARSHIPS框架,以及naval officers 与the ships they serve on之间得关系。由于James Bond已经被使用过了,对应于基点空间中得a元素,那么,a元素在WAR空间中得对应语a

1

就是可及得。关于a

1

得新信息就可以填充进来。此例中,基点空间中得a元素,身

份识别为James Bond,就是WAR空间中目标语(target)a

1元素得触发语(trigger)。

可及性产生得另一个结果就是:多重对应语(multiple counterparts)可及。

2、7 角色与值(Roles and values)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可作有定解读得NPs就是有潜在得歧义得,因其不具有固定得指称关系(rigid reference),它们可能指称某一特定得个体,也可能不就是。例如(Fauconnier 1994: 39):

(4))a、 The president changes every seven years、

b、 Your car is always different、

再如:

(5) Tony Blair is the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thinks she is still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ony Blair is the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三、语篇心理空间构建得实例分析

现在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得知识来分析一个短小得语篇。尽管篇幅很短,但其涉及复杂得意义构建过程:

(10)Fido sees a tortoise、 He chases it、 He thinks that the tortoise is slow、 But it is fast、 Maybe the tortoise is really a cat、

第二部分:概念合成理论

一、理论缘起The origins of Blending Theory

合成理论首先归功于Fauconnier(……)与Turner(……)得研究。

Fauconnier首先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用以解释关于意义构建得各种传统问题(比如我们上面讨论过得那些)。与此同时,Turner主要致力于书面语中得隐喻研究。她们二人得研究得语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就是重合得,具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就是这些语言现象用她们各自得理论却无法直接作出解释。她们都注意到,很多情况下,意义构建似乎来源于瞧似不存在(not available)得语言结构或认知结构,就是这些结构为意义构建提供输入材料(input)。

一些隐喻意义就是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得。概念隐喻得“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无法解释一些映射现象, 比如“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乍一瞧就是从与“屠夫”有关得源域向与“外科大夫”有关得目标域得直接投射, 有一系列得相应部分得映射: 屠夫对外科大夫, 动物对人, 商品对病人, 屠刀对手术刀??。但就是这种映射关系无法解释这句话得真正含义: 这个外科大夫不称职。屠夫就是不如大夫得社会地位高, 但就屠宰而言她就是称职得, 甚至得到人们得尊重。由此瞧来, “不称职”得这层意思并未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而根据合成理论, 我们可以推出“不称职”这层意思。

二、概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概念隐喻理论与心理空间理论得基础上,Fauconnier 与Turner(1996、1998)Coulsn(1996), Roher(1997), Fauconnier(1997、1998)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新得意义构建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或概念整合理论( the blending theory 或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 简称合成理论(下文称BT)。这一理论得正式提出首见于Fauconnier得第二部专著《思维与语言中得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概念合成就是人们进行思维与活动, 特别就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与活动时得一种认知过程。BT 得核心思想就是结构整合产生得意义大于部分之与。Fauconnier将概念合成瞧作就是人类得一种基本得、普遍得认知方式, 这一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就是。

例如水上芭蕾这一体育运动项目就就是整合了芭蕾舞中得有关动作与游泳中得有关动作。同样, 高空滑板与沙滩排球也都分别综合了两种不同体育项目得相关动作。“电脑桌面”就是在电脑命令与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得办公室这两个概念得基础上合成得。

一些认知语义学家也称BT就是心理空间理论得延续。这就是由于概念合成理论关注得焦点就是意义构建得动态性(dynamic),此外,它也依赖于心理空间,并将心理空间得构建作为其理论结构得一部分。然而,概念合成理论可以解释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做出恰当解释得问题。此外,BT增加了自己得一套专门得理论操作。

二、理论术语

BT 中得术语包括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s),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 (input space 2), 合成空间(blend space),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投射(projection), 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Fauconnier指出,两个输入空间I

1与I

2

合成得话必须满足一下条件,以下逐

一说明这些条件。

2、1跨空间映射(cross —space

mapping)

如图所示,图中得圆圈代表心

理空间, 圆圈内得点代表各元素,

元素之间得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

入空间I 1与I 2中得对应元素之间存

在着部分映射关系。这两个输入空

间元素之间得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

示。

2、1、1 映射得三种类型

映射就是Fauconnier 所著《思

维与语言中得映射》一书中得核心

概念之一。它反映得就是认知空间之间得关系。它主要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与图式映射三种。

2、1、1、1 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s)

该类映射就是将一个认知域得部分结构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Fauconnier,1997:9)。人们在言谈与思考时,习惯于使用自己熟悉得认知域得结构或者相关词语来意指另一个认知域。或者说通过投射建立起两个甚至多个心理空间得互指关系。时间概念常常用空间与运动得概念结构来表达。例如:

(1)The Spring Festival is around the corner 、(春天快要到了。)

其中around the corner 就就是用空间概念中得结构来谈论时间。

2、1、1、2 语用函数映射( 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

语用函数映射通过相关认知域为鉴别某个认知域得成份提供手段(王斌,2001)。Fauconnier 认为两个在局部可以建立联系得认知域,象征性地对应于两个物体得范畴,这两个范畴通过某一语用函数彼此映射(Fauconnier,1997:11)。这类映射得两个认知域具有相关性。例如用部分代整体。用“枪”指代“士兵”,用“白大褂”指代“医生”等等。转喻与借代就是其典型代表。例如:

(2)Now I ’m reading Lu Xun 、(眼下我正在读鲁迅。)

其中以人鲁迅代书鲁迅得著作。“人”与“书”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语用函数映射关系。

2、1、1、3 图式映射(Schema mappings)

图示映射将某一常规图示、框架或者模式用于语境中某一情景得构建(Fauconnier,1997:11)。Langacker (2001)认为,语法结构与词汇项能够激活意义图式,这种图式通过抽象得语法结构逐层建构而显现。这种句法构式与概念结构就是图示映射得一种。它不仅体现于语法句法结构,也体现在特定情景填充抽象框架得结构上。例如“投稿”框架会激活相关作者、写作、作品、编审、编辑、 杂志报刊得抽象认知框架,假设在某语段中出现Susan has submitted an article to Times 、这样一个句子,认知主体立即启动抽象认知框架,将实际情景一一填充到该框架中,Susan 对应于作者,Times 对应杂志,心理空间得一图式映射就是指我们运用普遍得图式、框架(frame)或模式(model)去建构话语中得某一情境。又例如:

(3)Jack buys gold from Jill 、(杰克从吉尔那里买了金子。)

Jack,Jill 与gold 分别与“买卖框架”中得买者、卖者与商品存在一一映

射关系。

2、2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如图所示, 类属空间对每一输人空间

进行映射。它反映输人空间所共有得一些

抽象结构与组织, 并决定跨空间映射得核

心内容。从以上分析不难瞧出, 两输人空

间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得结构与组

织生物学上得病毒与计算机中得破坏性程

序都有难以觉察、蔓延速度快、需要采取

应对措施等特点。从微观上来瞧, 两空间

都包含着共同得意象图式。两空间都有容

器图式与作用力图式。人得机体与计算机

都可视为一个容器, 病毒与破坏性程序都就是从外面侵人得, 而不就是它们本身所具有得。这就是一个容器图式。病毒与破坏性程序企图侵人有机体或计算机系统, 人得机体组织与计算机得使用者则会阻止它们得人侵。这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图式。

2、3 合成空间(blend)

如图所示, 输人空间I 1与I 2部分

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 即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中得元素与类属空间、

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得映射关系用虚

线来表示。源域空间中得生物病毒得

相关特性如不易觉察、传播快、损坏

机体, 与目标域空间中得相关特性如

难以发现、可自我复制、删除文件等

一起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2、4 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图4显示了一个完整得四空间合

成过程。上图表明空间中相应元素被

投射到合成空间之中后, 可能会合二

为一(图中标示为两条虚线相交), 也

可能被投射为独立得元素(图中标示

为两条虚线不相交)。合成空间中得层

创结构就是用矩形来表示得。合成空

间得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

间。就是一个其她空间所没有得新生

结构, 它就是概念整合得核心部分。

Fauconnier 与Turner 认为, 认知运

作主要在合成空间得层创结构中进

行。

Fauconnier(1997)指出, 合成空间中得层创结构得产生经过组合(position)、完善(pletion)与扩展(elaboration)三种相互关联得过程:

组合(position):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得输入空间得内容投射到合成空间, 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 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得新关系。

完善(pletion):就是指当来自输入空间得投射结构与长时记忆中得信息结构相匹配时, 在合成空间中被激活得模式( pattern) 就会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与文化模式而不断完善。

扩展(elaboration):就是指合成空间中得结构可以根据它自身得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运用人们得想象力可以根据层创结构对细节进行无限得扩展。

三、概念整合网络模式

合成理论认为, 最基本得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就是由四个空间构成得网络: 两个输入空间, 一个合成空间, 一个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得共有结构与共有得信息被投射到类属空间里; 同时, 在这两个输入空间得基础上, 通过跨空间得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形成层创结构。这样, 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图中得圆圈代表“心理空间” , 圆圈内得点代表心理空间中得各元素, 元素之间得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入空间I 1 与I 2 中得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

射关系。两个输入空间得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映射反映得就是认知之间得关系。输入空间包含来自范围(domain)得相关信息, 同时也包含文化、语境、观点与其她背景信息得附加结构(additional structure)。输入空间之间得概念投射就是过程, 非单向得, 可以从I 1 到I 2, 也可以从I 2 到I 1; 而“合成空间”则由

两个“输入空间”同时向其映射而产生, 但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得概念投射就是有选择得( selective projection) , 并不就是所有得输入空间所包含元素都能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所共有得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 并决定跨空间映射得核心内容。合成空间还包含其她空间都不具有得层创结构。由图中合成空间内正方形表示。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 而就是认知主体对投射得对象经过复杂得认知加工后而在大脑中形成得层创内容。此外,概念整合中得任一空间都能随时得到调整, 不但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 反过来合成空间形成之后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

在实际得思维活动中, 很可能具有两个以上得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整合得结果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新得整合网络得输入空间, 这就构成了错综复杂得多个合成空间相互联系得概念整合网络。此外, 概念整合网络并不就是在建立之后就一成不变得, 人们既可以建构复合空间也可以对其进行解构与重构, 因此新得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出现, 为不断创造新得意义打下基础

Fauconnier and Turner以具体事例阐释了这一模型, 比如“与康德辩论”一例(2002: 59 - 60) , 一位当代哲学教授上课时说道:

(1) I claim that reason is a self2develop ing capacity、 Kant disagrees with me on this point、 He says itps innate, but I answer that thatps begging the question, to which he counters,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hat only innate ideas have power、 But I say to that, what about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 And he gives no answer、

(我认为推理就是一种自我发展得能力, 康德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推理就是先天得, 我回应说她就是在用未经证明得假设来辩论。她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反驳道, 只有与生俱来得思想才有力量。但就是我问, 那么关于神经细胞群所作得选择性问题呢? 她无言以对。)

在此例中, 输入空间一含有当代哲学教授以及其她相关元素, 如她得语言、论题、观点等; 输入空间二中含有康德以及其她相关元素; 类属空间中就是抽象得思考者、语言、论题、观点等概念。跨空间映射在康德与当代哲学教授, 康德得著作与当代哲学教授得授课内容,她们各自得语言、论题、观点、时间、目得、表达方式间建立对应连接。输入空间中得各元素通过选择性投射进入合成空间, 例如康德、当代哲学教授、她们得某些观点、追寻真理得目得等元素被投射到了合成空间。但康德得时代、语言、表达方式(写作) 、康德已死得事实等则没有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该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得呈现结构就是两个人同时同地进行谈话; 通过完善得到得呈现结构就是两个人同时同地谈话但观点相左, 当代哲学教授使用得disagrees, answer, counters, What about等语言唤起( evoke)了“辩论”得框架; 通过扩展得到得呈现结构则就是运行辩论框架得结果, 该运行大大丰富了合成空间得内容, 最终在合成空间中形成了发问、回答、反驳、让步等辩论情景。在合成空间中, 当代哲学教授取得了辩论得胜利, 这一结果投射回输入空间, 在输入空间一中说明了该教授得观点非常正确, 她本人就是位优秀得哲学家。在输入空间二中说明了尽管康德得观点很好, 但不就是最好。合成空间对输入空间得影响与调整体现了合成空间得存在价值。

四、实例分析

(1) In France, Bill Clinton wouldn’t have been harmed by his relationship with Monica Lewinsky、

XYZ结构(XYZ constructions)

(2) a、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b、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c、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d、 Religion is the opiate of the masses、

e、 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the mind、

f、 Vanity is the quicksand of beauty、

g、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h、 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i、 Children are the riches of poor men、

这种形式最先为Aristotle所关注,它由3个元素组成,Turner将其分别标记为X、Y与Z。这些元素都就是名词短语,如(3)所示。其中得两个元素,Y与Z构成一种所有格结构(方括号中),由介词of连接。这类结构旨在说明我们应该从何种视角瞧待X、

(3) Children are [ the riches of poor men ]

[X] [Y] [Z]

(4) a、 CHILDREN ? POOR MEN

[X] [Z]

b、 RICHES ←→ RICH MEN

[Y] [W]

五、概念整合模型得类型

Fauconnier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得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成四种: 简单型

( simplex)、镜象型(mirror)、单域型( single -scope)、双域型( double - scope)。

在简单型整合中, 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 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得元素, 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镜象型整合中, 所有心理空

间都具有相同得组织框架。单域型整合网络中得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得组织框架, 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得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得组织框架。传统得隐喻事实上属于单域型整合。双域型整合网络中得两

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得组织框架, 但就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

空间中, 合成空间得组织框架同时包括来自两个输入空间得部分结构。因为双域

型概念整合得层创结构具有与输入空间截然不同得组织框架, 所以创造力最为

显著。

下面通过例子分别阐释四种类型

1简单型( simplex)

(16) John is the son of Mary、

2 镜象型(mirror)

3 单域型( single -scope)

(17) Microsoft has finally delivered the knock-out punch to its rival

Netscape、

4 双域型( double - scope)

(18) You’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

This double-scope blend has two inputs: one in which the BUSINESSMAN takes out a LOAN his pany can ill afford and another relating to GRAVE DIGGING、

又如,我们上边讨论过得:

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

六、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Fauconnier & Turner( 1998) 提出了合成有效运作得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这些优化原则在合成中互相竞争, 每个合成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项原则, 它们实际上就是对合成过程得制约。这五条优化原则就是:

(1)整合原则( integration): 复合空间里必须含一个经过整合得到得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得场景。

(2)构造原则( topology): 输入空间里得成分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里得成分要有匹配关系。

(3)网络原则(web): 必须维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得网络关系, 并保持紧密联系。

(4)解包原则( unpack ing): 仅从复合空间理解者就必须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解包处理, 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得连接网络。

(5)充分理由原则( good reason): 假如一个成分出现在复合空间里, 那它就必须有出现得充分理由。它必须与其她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在运行复合空间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这五条优化原则就是自然语言中建立概念结构得有力机制。这种机制允许大量得概念结构跨越心理空间进行迁徙。我们根据这些原则对概念进行整合, 建立

合理得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 & Turner在上述5条最优化原则得基础上又增加了 4 条原则, 即压缩原则( principles for pression )、格式完善原则( thepattern pletion princ ip le )、重要关系最多化原则( the maximization of vita l relation principle)、重要关系强化原则( the intensification of vital relation principle), 并将充分理由原则换成了关联原则。新指导原则中得压缩原则、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重要关系强化原则都就是针对重要关系提出得, 就是对概念整合理论得最新发展补充。

七、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得比较

最后,我们从宏观角度将它们得核心内容作一个比较, 以期得出它们在解释意义构建方面各自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7、1理论术语不同

首先, 概念隐喻理论与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使用两套既类似又不同得术语(见表1)。

要特别指出得一点就是, 上图左右两栏中得术语并非一一对应。比如合成理论中得心理空间就不等同于概念隐喻中得概念域。心理空间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得临时性得实时( online) 动态概念, 就是人们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境时构建起来得部分得、暂时性得表征结构。心理空间不完全等同于概念域, 但就是依赖于概念域, 它就是基于特定得域所构建得特定得情境, 它得存在依赖于与某个特定域相关得更广泛、更固定得知识框架(Grady et al, 1999)。笔者认为映射(mapping) 与投射(projection) 没有实质性区别。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 强调身体得经验, 就是把概念隐喻理论根植于认知语言学得一个连接点,而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并没有这种作用。优化原则更强调几个空间中得成分映射得逻辑性。人们有理由认为合成理论就是从概念隐喻理论发展来得。

7、2 认知操作得异同

概念隐喻理论与合成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较重要得理论。二者在认知语言学得整体框架中属于解释概念结构得理论。一般认为, 合成理论就是在吸纳概念隐喻理论得优势,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得基础上提出得。因此二者在解释新意义产生方式得操作上存在异同,详见表2。

表2: 概念隐喻理论与合成理论得共同点与不同点

7、3 合成理论得优势

合成空间理论得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其对隐喻得阐释。为“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这类隐喻提供了较为合理得解释。合成理论可以对漫画、玩笑、新生词汇、旧词新用等语言现象进行很好得解释。

7、4对Fauconnier & Turner得隐喻阐释理论得认识

Fauconnier & Turner得合成空间理论可帮助我们有效地分析与阐释隐喻得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但在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与阐释隐喻时我们应灵活地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 在隐喻得意义建构与阐释过程中我们要恰当处理相似性与相异性问题。合成空间理论强调源域空间与目标域空间得相似与对应元素之间得映射。类属结构反映得也就是两空间所共有得相似结构与组织。Fauconnier & Turner模式中推理机制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才产生合成空间中得层创结构。不可否认, 相似性就是映射得基础。但就是这种映射就是动态得, 而不就是静止得。对这类隐喻得阐释既要考虑到两概念得相似性, 又要对比两概念之间得不同之处。

其次, 在隐喻得推理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语境, 深人探究作者或说话者得意图, 有时将层创结构投射到目标域空间, 有时则将层创结构投射到源域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强调智力得参与。有关背景知识得了解、作者或说话者得主观意图都在隐喻得意义建构与阐释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如何把握组合与扩展过程中得开放性在概念合成过程中究竟如何调动我们长时记忆中得知识两输人空间之间得跨空间映射有多少种类型如何选择映射得内容合成后得概念有没有一定得确定性与得合成空间理论似乎还没有给出明确得答案。此类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得研究。

参考文献: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85、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 Cambridge: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陈道明, 2001, 概念映射得“双域”模式与“多空间”模式, 外语教学(1)。房红梅, 严世清, 2004, 概念整合运作得认知理据, 外语与外语教学(4)。

束定芳, 2002, 论隐喻得运作机制, 外语教学与研究(2)。

汪少华, 2002, 概念合成与隐喻得实时意义建构, 当代语言学(2)。

王斌, 2001, 交织与隐喻得比较研究, 外语学刊(1)。

王文斌, 2004,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回顾与思考, 外语研究(1)。

汪少华, 郑守疆、合成空间理论瞧隐喻得意义建构[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6)、

张辉, 李佐文、从“red pencils”与“fake guns”谈起形名组合得认知语义学研究[ J]、外语研究, 2001( 2)、

苏晓军, 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得认知力[ J]、外国语, 2001( 3)、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由于“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具有建设性意义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之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众多语言学家纷纷加入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队伍中来,他们结合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重在解释实时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拓宽语言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中英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建构;语境;语言结构 跨文化交际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合作交流的加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来自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际者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时,交流的信息会随着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在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认知网络系统,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受交际双方主观表达的需求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呈现动态性、语境相关性的特点,即“语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空间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1〕。 因此,以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浅析,旨在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建构分析有更创新的解读视角,更加直观生动的阐释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减少交际双方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歧义与误解的概率。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涵与本质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概念 Fauconnier将心理空間看作是一个小概念包,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的理解与行动而建构的网络系统〔2〕,同时也是交际双方交际的表层语言信息背后的各种深层语义、语用和文化等信息在交际双方各自认知系统中相互作用,并进行加工与整合的过程,这一加工整合过程需要以交际双方的思维能力、经验背景知识的储量与认知水平为基石。此外,Fauconnier将其理解为是关于如何生成并进行话语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建构话语意义、触发认知程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呈层级性的逻辑语义关系〔3〕。因此,话语的生成与阐释具有层级性,相互关联性与动态性,是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系统。 (二)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部架构 作为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领军人物,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发展成了一种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是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创新。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学家们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四个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相互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如:if . . . then . . .,either . . . or . . .。 4)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 ., Susan states . . .。 2.2 元素(elements)

心理空间及建筑空间

文章来源于:设计英才网 心理空间与建筑空间 1. 格式塔心理学 从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通过韦特曼的《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发表开始,完形论就开始在心理学领域中建立它的框架。大致于上个世纪中叶,建筑学开始与心理学形成交叉学科,建筑师们将“人——环境——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格式塔完形论的框架也就正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深入到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机体的生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基础,是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媒介物。同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里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的形式和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景。总的来说,格式塔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从整体来考虑和分析事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正是需要建筑师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涵盖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而做出一个更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个因素。可以说一个方案对场地信息(包含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环境信息等)回应程度的完整性,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格式塔性。

2. 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2.1建筑的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只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让人视觉可达。建筑存在于人生活的任意范围之中,在城市乡镇村落等,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建筑,而正是因为建筑的这一特性,建筑师才不同于艺术家,任何一个建成的建筑都会带有强迫性,强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这个建筑。因此,建筑(包括建筑空间)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建筑设计中需要细心考虑的问题。建筑师有必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在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反应做出一种接近真实情况的预计。 2.2建筑空间对心理知觉的影响 要在设计时对人的心理做出接近真实的判断,首先应该从整体的思路即完形论的理论来考虑,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指出的一样: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成分之所以有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成分具有关系……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前言) 2.概念的体验性: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1:8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 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例如:911)

概念来源于知识。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 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实践论) 2.概念的范畴: 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人的思维单位。 概念是由具有该范畴全部通常属性的原型所表征的。(Rosch and Mervis, 1995:7 :537-675)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就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她得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得。这部著作也就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得标志。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关于语篇生成与阐释得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得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就是指人们进行交谈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得目得而构建得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就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得一部分, 而就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得“临时性容器”, 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与处理信息得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得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语篇得加工与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得心理空间构建网络得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得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得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得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得基本原则就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与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就 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得。空间构造语就是这样得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得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得心理空 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 如:if 、、、 then 、、、, either 、、、or 、、、。 4)带从句得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n states 、、、。 2、2 元素(elements) 心理空间可视为包含若干元素得集合。所谓“元素”就是指实时建构得实体(entities),或者就是先在于认知体系中得实体。这些元素得语言表达式多为名词短语(NPs),如:专有名称(Fred, Elvis, Madonna, Elizabeth Windsor, Tony Blair,James Bond),摹状语(the Queen, the Prime Minister, a green emerald,a Whitehouse intern, an African elephant), 以及代词 (she, he, they, it)。 名词短语(NPs)可以作有定解读(definite interpretation)或无定解读(indefinite interpretation)。可作有定解读得NP在预设模式(presuppositional mode)中运作,因为其预设了已经存在得知识。换言之,这些NPs就是指称可及得元素:为听话人或说话人所熟悉、或者就是会话已经谈及得。 2、3 特征与关系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浅析_场域_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820026202 浅析“场域”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收稿日期:2009202226 作者简介:谢梅申(19782),女,工程师,上海刘志筠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 谢梅申 摘 要:根据勒温的“场域”理论,以“人”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为研究线索,把人身体周围的区域分为六个心理空 间,简述并浅析了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以使建筑和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词:心理空间,场域,自我感知,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 2024文献标识码:A 海德格尔曾说:“空间在本质上为的是形成房间,从而获得它 的界限;这界限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相对希腊人所说的是某些东西开始存在,是由于它的相对位置,它才经常被承认。因此,空间之所以能获得它们自身的存在,是由于位置关系,而不是个别孤立地作为空间。”可见,围合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存在形式,而空间的主导和灵魂是人,人感知和体验着空间的位置关系,并在这些被“形成房间”的空间中生活、工作、休闲和社交。因此,在研究空间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的尺度、人与建筑的距离、人对空间的依靠性、空间遮蔽和对行动范围的确定(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以及空间领域的感受等。 曾有心理学者研究表明,人身体周围的空间可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分为四个区域: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空间和后恐怖空间。笔者认为,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理论。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 ,简称L SP )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因而根据其理论,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和后恐怖空间就是在“场”的范畴内产生和细分的。人在进行活动(即发生事件)的当下,也于潜意识中对身体周围的空间性质做出判断,以知觉身心存在感和归属感,并衡量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想控制这一被感知的区域的,即个人在独处或从事其他活动时要求不受干扰。在心理上,“场域”的边界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可能是模糊或变化的,它取决于个人的信念、情感、目的、感知能力和当下发生的事件。而可以确定的是,人存在和活动于三维的外在物质环境中,所以二维指向中的四个空间区域是有局限的,须考虑到竖向尺度的存在,应增加顶上空间区域和脚下空间区域。在本文中,笔者暂且将顶上空间区域称为“上间歇无意识空间”,把脚下空间区域(人在走楼梯、台阶和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 空间变化)称为“下间歇恐怖空间”。因而笔者认为,人的身体周围可以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空间区域(见图1)。以下,笔者就以“人”作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作为研究线索,就一般情况下(非特异性)的“场域”中的这六个心理空间进行简述,并浅析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 1 前理性空间 正前方是理性、道德的空间,它给人的感受正式而庄重,有时甚至是紧张或冰冷的。外交谈判和商务洽谈以此种方式进行,而被老师批评或被老板训话时,人们也常处于这一状态。 当两人相对而坐即两个“场域”对立时,双方目光易直接相对,更易感知彼此的音容举止。此时,私密感减少,而对立感甚至防备感则相对增多,故称之为前理性空间。在公共环境中,这样的空间为人们进行正式的商务、社交、办公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方式。因而,在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考虑到前理性空间的存在。商业、餐饮及娱乐场所中,以相对而坐摆放的桌椅是最普遍的设计形式。 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使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漫长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 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用者追求高标准和投资方追求低造价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设计所需时间和甲方缩短设计周期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造型变化与结构简洁实用之间的矛盾等等,使建筑师的责任远远超出设计本身。 On architectural taste and architect ’s quality WANG X ue 2jun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architectural tast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quirements of creating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works on the sub 2jective attitude of the architect and on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oints out the service market can be created better ,so long as the sound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th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re available. K ey w ords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works ,subjective attitude ,professional ability ? 62?第35卷第18期2009年6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8J un. 2009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4,No.5 Serial No.120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 陈家旭 魏在江 (聊城大学,聊城252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提 要: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笔者主张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预设进行全面研究。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心理空间理论;理据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5-0008-05 1 引言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后来,语用学又介入其中,重视预设对语境的依赖关系,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起来,赋予预设的动态特征,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被认为是“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石安石1990:180)。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Levinson1983:225)。”本文以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新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来探讨预设,以期对预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2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1994),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它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Fauc onni-er1999),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Saeed1997)。 在语境构建话语意义的过程中,为了正确把握蓄意表达含义,听话人不仅要完成对编码化语法信息的破译,而且必须根据语法指令(gra mmati-cal instruction)即时在线(on-line)建构相应的心理空间———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是部分的、类似于物理空间的现时思维表现结构。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时磊忖呎…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 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 理空间》(men tai spaces ( Fauc onnier, 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 (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 nceptual package),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 (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 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 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介词短语如: 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 畐【J词女口: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 连接词(connectives 如: if . . . then . . ., either . . . or ..。 4) 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女口: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 n states . .°. 2.2 元素(elements

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

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 孔 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名词隐喻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应当经历类似的认知过程。本文借助Fauconn ier的空间合成理论,从认知角度探讨了身体隐喻的类型。研究发现,根据类属空间从输入空间纳入基本结构的不同,身体名词的隐喻可以聚合为四种类型:类比型、凸显型、逻辑型和转换型,从而佐证了人类隐喻认知具有共通性的假说。 关键词:合成空间;类属空间;隐喻;身体名词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120031204 Abstract: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take on differen t featu res in differen t cu ltu res,bu t they shou ld share the sam e cogn itive p rocess.T h is paper p resen ts a cogn itive discu ssi on of 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w ith in the fram ew o rk of Fauconn ier’s b lending space theo ry(1995).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in differen t cu ltu res fall in to fou r catego ries: analogical,raised①,logical and tran sferring,acco rding to differen t structu res in the generic space in suppo rt of the hypo thesis of m en’s sam e m etapho rical cogn itive p rocess. Key words:b lending space;generic space;m etapho r;body noun s 1.引言 当代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熟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映射,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人们所熟知的身体名词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L akoff(1980)把身体名词的隐喻归为“物质和实体隐喻”(m aterial and en tity m etapho r),其功能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范畴化。在以往的隐喻研究中,偏重于强调特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认为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是在特定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进而研究不同语言隐喻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文化背景因素。身体名词主要用来例证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差异性,但对身体隐喻共性研究被长期忽略。Fauconn ier(1995)的空间合成理论(b lending space theo ry)建立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可以对隐喻的推理机制进行细致的、程序化的描述和解释,能够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同时研究隐喻的共性,标志了当代认知理论的最新进展。国内对合成空间理论还处在介绍和描述阶段,利用空间合成理论具体分析隐喻的文章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合成空间的理论探讨人类身体名词隐喻思维的共通性,同时试图提供一个利用空间合成理论研究具体隐喻的范例。 2.理论框架 Fauconn ier的空间合成理论(1995)可以对隐喻建构过程中的推理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和解释。Fauconn ier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心理空间》,提出了心理空间(m en tal space)的概念。合成空间理论正是在心理空间合成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et)”(Fauconn ier&T u rner,1996:84)。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人们的日常交流就是由话语不断激活的心理空间进行有机联系的结果。Fauconn ier(1997)认为隐喻过程由两个输入空间开始,进而产生第三、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和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②。认知和语言过程是在合成空间内完成的,合成空间的核心是其层创结构(em ergen t structu re),它在一定意义上既大于又小于两个输入空间。小于是因为它只纳入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在将输入空间的结构纳入合成空间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例如“W alls have ears.”作为输入空间的“ear”,本身有很多属性,如形状、大小、位置、功能等。但此处纳入合成空间的只是它能听声音的功能属性。大于是因为它同时合并了两个空间。第四空间是指中间类属空间,它纳入了适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基本结构框架。Fauconn ier 和T u rner认为L akoff的两域映射只是多空间投射的一个特例。合成空间建立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它在哲学上区别于以往的成分分析和组合,它经常包括现实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成分。因此在合成空间中可以解释一些两空间映射中看不到或解释不清的现象。为方便起见,本文将情感经验和文化经验单独列入辅助空间。下面用图1(见下页)来说身体隐喻的推理机制。为了清楚理解图1,下面以一常见英文隐喻为例进行说明。如“T he ch ild is the app le of h is eye.”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是“小孩是他的掌上明珠。”图1中,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原域空间,所有外部空间进入目标域空间,人体和外部空 [7]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 版社,2001.作者简介: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 2003202210 责任编校 彩 吟

简述概念合成对英语复合名词语义构建的作用

简述概念合成对英语复合名词语义构建的 作用 " 论文关键词:复合名词意义构建层创结构概念合成 论文摘要: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离不开概念合成。它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离心构式复名合词的产生就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向心构式复合名词也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并且概念合成理论对复合名词的语义构建与解读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在语义构建上仍存在一定不足,须进一步改进。 1.引言 2.理论背景 传统语法把复合名词的意义看作是复合名词各个组成部分名词的意义相加之和,这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复合名词的语义构建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的一个棘手问题。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常谈》(1980:65)里指出:“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有点像打仗,占据一点,控制一片。”语言的这种“以点控面”的现象,在复合名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笔者就复合名词语义构建的主要理论作一些简单介绍。 2.1生成派转换理论 Levi(1978)主张复合词的表层结构是由其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关系从句。例如,“toy factory”是由其深层结构“toy that produced by the factory”这个关系从句转换而来的。

这种理论虽然比传统语法解释更胜一筹,但它仍然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它不可能仅用几个谓词就能穷尽复合名词各组成部分名词之间的所有意义关系。例如“rain forest”的意义就不能套用谓词而把它理解为“a forest that has rain”,因为有雨无雨并不是雨林区别于其它森林的根本原因。其次,它不能解释具有歧义的复合名词的意义,例如“dog collar”可以理解为“a collar used by a dog”,也可以理解为“a collar that a dog has”,它的意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再次,这些谓词的含义太宽泛了,谓词本身的意义也具有模糊性,如“mountain town”和“mountain river”涉及“be”这个谓词,但实际上“town”有可能是“small town”,而“river”则可能是“large river”。这样谓词就失去了它的解释力。最后,转换理论没有考虑到语言意义构建的动态性。语言使用者在构建复合名词的意义过程中,往往会依赖社会知识、文化语境等外部因素,使这意义构建过程具体化。 2.2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 Turner(1998)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发展了Langacker的认知理论。Langacker 认为复合概念结构(Composite Concept Structure)是由其成分概念结构(Component Concept Structure)整合而来的,在整合过程中成分概念必须调整其概念结构以形成复合概念结构。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

浅析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感受

建筑空间艺术心理 (2010-07-02 19:12:05) 转载 标签: 宗教 空间艺术 虚空间 罗马万神庙 心理感受 房产 分类:设计元素 摘要:建筑形体的产生和存在诠释着室内外空间。然而,室内外空间又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把握建筑空间的同时,融合着自身的各种空间心理需求:美与丑的形态、狭隘与豁达的对比、安全与暴露的挣扎、隐私与开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负载着丰富的内涵:艺术感、时空感、心理意识感知。 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艺术艺术心理 一、空间 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是造型艺术。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因其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亦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和心理感觉中。这些意识感知的空间,其性质是不同的,可依次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运动空间及心理空间。而“艺术”一词指审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础上的精神心理的审美需要,当然包括各种审美的形式:优美的、悲伤的、和谐的。那么,在营造生活空间的同时观注这些审美心理,营造各式各样的精神氛围,即空间艺术,这样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空间。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也通称美术。所谓这些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最终根据人的心理感受被区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或者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等类型。因而,建筑艺术这种最狭义的空间种类是为满足人类各种生理心理的需求而营造的空间典型代表。建筑可以在现实中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来驾驭人的心理。与此同时,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要也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室内外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建筑艺术的审美都是在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居住建筑的空间满足安全、温暖的心理需求;宗教空间满足心灵祈祷、净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需求等。 二、空间的类型 依据建筑形体的不同造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封闭的私密空间;开敞、半开敞的共享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实体围护起来的领域;在听觉、视觉上都有很强隔离性的封闭空间;没有确定的围合界面,或者是围合实体的限定较小,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性很大的开敞空间等。另外,从心理感受上来划分,也可以分成绝对分隔的实空间和无明确界限的虚空间,或者

心理空间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也对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语篇的处理与加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网络的结构体.空间构造语、基点、焦点和视点这些概念已成为文学语言学分析的常用术语. 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 1985)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包含句子意义的体现分割成空间。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装箱。通过心理空间对真值条件语义学中有争论的传统问题,如指称晦暗性(opacity)和预设等提出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和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accessibility),考察语言的用法是进行认知研究的重要工具。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有了这一功能,作者的名字可用来指称其著作就是一例,例如Plato takes up half of the top shelf of that bookcase。Fauconnier(1985)提出了辨认原则(principle of access)用来规范实体与指称的词语之间的关系。辨认原则认为,如果第二个认知域可从第一个认知域中辨认或在触发词与目标词之间有联系,那么一个命名和描写实体的词语(触发词)可辨认另一认知域的实体(目标词)。可及原则在意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 space), 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 Fauconnier和Sweetser(1996)认为自然语言的语法包括对以下问题的部分回答:什么是起始点(基础空间)(base space)?什么空间是目前的视角?就基础空间而言,视角的位置如何?什么空间是焦点? 空间之间的连接和空间的内部构造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心理空间理论应用于语法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方面。 由于心理空间建构中所固有的信息分割和主观性,一些空间可用于可及其它空间和视角,有时甚至改变基础空间,而且一些空间对其它空间没有辨认性。因此辨认是关键。下面我来看看心理空间理论是如何解释晦暗性这一老问题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14) Max believes the woman with green eyes has blue eyes. 在基础空间,我们有“a woman with green eyes”, 并与“woman”和“green eyes”的特征相关联。”Max believes”打开一个新的空间M,其结构代表Max认为的事物将会建立。在这一新空间中,“ has blue eyes”与“blue eyes”的特征相联

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概念 摘要: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虽然年轻且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理论思想,却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特有的一些语言学研究角度、思想和概念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本文重点介绍其中一个带给人们很大启发的概念“心理空间”以及因此派生出的“复合空间理论”和它们的语言学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投射域复合空间 一、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心理空间” 认知语言学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到了语言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作为一种语言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也不是语言的词汇语法理论,而是涵盖了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全部体系。它是一种不同于在语言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生成语法理论的语言研究理论,尽管认知语言学家的具体观点有所差别,整个认知语言学理论还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之下的。其中由Fauconnier(1985/1994)提出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比如指称(reference)、和隐喻(metaphor)。甚至还有学者(沈家煊,2007)认为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的思维方式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心理空间理论着重研究说话人构建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关系。Fauconnier认为说话人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实义词都反映了说话人对某一种情景所构建的心理构建(amental representation)。为了对心理构建解码和释解,我们不仅要用语言表达,还要依赖话语情景和百科知识(encyclopediaknowledge)来进行勾画。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是因为人类有概念化的能力(conceptualizing capacl‘ty)。而这种能力包括形成象征结构(symbolic structure)的能力、从具体的范畴(physical domain)隐喻地投射到抽象的范畴(abstract domain)的能力、以及形成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的能力。心理空间跟第三种能力有关,心理空间就是一种概念化和思维的媒介。即当我们对一种固定的或者变化着的状况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一个心理空间来代表这种状况。 这些状况可以是直接现实、虚拟空间(比如绘画和电影)、过去或未来空间,也可以是抽象的范畴(比如概念范畴和数学范畴)。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刘凤阁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09)04-0131-05 On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M en t a l Spaces and Conceptua l Blend i n g Theor i es L I U Feng 2ge (Zhejiang W anli University,N ingbo315000,China ) Abstract:L iterature works,as one of the means of exp ressing hu man thoughts and e moti ons,involves inevitably cognitive p r oces 2ses .Being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modes,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supp ly a powerful research means and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 or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as a kind of s pecial verbal behavi or,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ogniti on inevitably because it involves very comp lex cognitive p r ocesses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could be of great hel p t o our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if we regard 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as the instructive theories .Key words:mental s paces;concep tual blending;literature translati on 近年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有关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是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比从前更广泛,不但涉及语言学领域,还涉及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 [1] 。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 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如王斌(2001)曾就概念整合与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笔者查阅国内近年来的核心期刊文献,有关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还是主要应用在语言学领域,用该理论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然后 结合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探讨。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 弗科尼亚(Fauconnier )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了《心理空间》,其理论认为人们在使 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 [2]16 。“心理空间 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age )”[3]115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 间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例1 (a )学生们刚刚考完期末考试。 — 131—①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