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郑亚伟

合集下载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

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

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

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

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5)二、文献综述 (6)2.1 特质正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2.2 不确定性的影响 (8)2.3 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 (9)2.4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创新点 (10)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1)3.1 特质正念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12)3.2 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14)3.3 特质正念、不确定性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153.4 研究假设汇总 (16)四、研究方法 (17)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8)4.2 变量测量 (19)4.3 数据分析方法 (20)五、实证分析 (21)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2)5.2 归纳性统计分析 (23)5.3 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处理 (24)5.4 模型拟合与评价 (25)六、结论与讨论 (26)6.1 研究结果总结 (28)6.2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启示 (28)6.3 对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30)七、建议与展望 (31)7.1 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32)7.2 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建议 (33)7.3 对心理学研究的建议 (35)一、内容综述特质正念作为一种心理特质,近年来在心理健康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特质正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常常面临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心理需求的缺失,这些问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特质正念作为一种心理资源,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内心的体验,包括情绪、认知和身体感受等。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特质正念可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正念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忍受无法忍受的不确定性,面对家庭环境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无助。

“空椅子疗法”增强个人自我效能感社会工作个案

“空椅子疗法”增强个人自我效能感社会工作个案
点击输入标题
CLCK TO ENTER A TITLE
1
03 服务对象问题称述
总体来说,服务对象一方面渴求被认可、被尊重、被接纳,另一方面受到潜意识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的低自尊状态的左右,两种状态矛盾焦灼让服务对象痛苦,陷入焦虑和情绪低落的状态不能自拔。 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给予服务对象接纳、肯定和欣赏,引导服务对象看到自身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努力、成长和能力;另外通过完形治疗中的“空椅子”技术帮助服务对象与自我和解,与母亲和解,从而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通过两种方式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
2
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他说、却没机会或者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这张椅子可以代表过去的自己,也可以代表生命中影响深远的一个人(在世或者去世的),通过工作人员的引导,让服务对象与之对话,宣泄情绪、表达感受和诉说期待等,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的手法。
03-实施过程
1
团体OH卡牌体验,初识服务对象家庭,并建立专业关系
4
确定职业规划建立新的支持网络
3
采用“空椅子”技术,在社工的引导下与潜意识的自己和母亲进行对话,表达感受,宣泄情绪
2
采用面谈技术做好预估和服务计划
成效评估
03
01-服务成效
支持网络:建立新的朋友圈子,定期聚会就餐、出行等;准备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社工角色
移情与反移情专业关系≠朋友
03Βιβλιοθήκη 神奇的“空椅子”谢谢观看
点击输入标题
CLCK TO ENTER A TITLE
1
02-理论依据
“空椅子”技术是一种完形心理疗法, 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是完形治疗法中,最为简便易行而适于心理辅导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培养方案级开始执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培养方案级开始执行

心理学一级学科(04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奠定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某一分支领域掌握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专业实务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 基础心理学专业(1)脑与认知方向脑与认知研究方向近年来主要围绕知觉与注意、语言与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工作。

另外,与其他方向老师合作,开展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方向要求系统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心理学实验编程与技术、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眼动技术、ERP技术与fMRI技术等。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的认知、动机、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探讨人性的学科。

它要运用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去研究个体及其差异,也要用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去探讨具体的人格变量。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对社会与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认识、理解和积极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是在掌握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历史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认知、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社会信仰和价值观、集群行为、社会病理心理与行为、人格与文化、社会发展、应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题。

2. 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1)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方向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及其在个人和组织发展中的应用。

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同伴关系、创造力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与人格培养、儿童发展指导、大学生成长与指导、成功老年化等领域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心理空间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提出的重要理论,它关注于人们在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理解意义。

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心理空间之间如何通过映射和整合过程产生新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进行概述,接着分析该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二、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心理空间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

这一概念源于认知语言学和领域,尤其在语言理解和推理过程中,心理空间理论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

心理空间,也被称为概念空间或心理模型,是人们在思考和交流时,为了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而临时构建的认知结构。

早期的心理空间理论主要关注于单个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个心理空间之间的互动和整合。

特别是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交互和整合过程。

这种整合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叠加,而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方式,形成新的、更加丰富的意义。

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部分匹配,并在合成空间中组合成新的结构。

同时,层创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它既不是输入空间的简单复制,也不是预先存在的结构,而是通过整合过程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在教育、心理咨询、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心理空间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中,心理空间理论为二语习得、阅读理解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发展与应用

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发展与应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3,16(3):204-215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发展与应用张曼婷梁伟廷王玮李永鑫(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475004)摘要付出-回报失衡模型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工作压力模型之一。

该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讨付出-回报失衡对压力性后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历经两次调整后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工作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学者们基于该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并引入了新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而将其适用范围从工商业和医疗健康相关领域逐渐推广到相对广泛的职业和社会生活领域。

未来的研究在强调付出-回报失衡的基础上,应当关注付出、回报和过度投入对压力性后果的直接影响作用;考察过度投入与其他表征个体间差异的心理变量在概念上的重叠与区分,进而引入更多的调节变量,以丰富模型的理论体系;细分付出与回报的不同维度,考察不同的付出-回报失衡组合类型对压力性后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付出-回报失衡;过度投入;工作压力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3.03.0021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性质的变化、企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导致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和感知到的与工作有关的压力水平大幅度增加(Siegrist,2002)。

工作压力不仅会对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Akbari et al,2014;Mensah,2021),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Hon&Chan,2013;Yi et al,2021)。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说明工作压力的产生机制,并进而开展科学有效的预防工作,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其中,由德国生理学家Siegrist于1996年提出,并历经三个阶段得以完善的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ERI)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Hintsa et al, 2013)。

心灵的港湾人才的摇篮——访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心灵的港湾人才的摇篮——访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心灵的港湾人才的摇篮——访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

郑晓边
【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年(卷),期】2007(000)07S
【摘要】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感受了一次“隐形”的团体辅导过程。

全国知名校长张红和她的团队成员董耘、张春媛老师,用微笑、参与、体验、同感的方式,把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带进了“人与自然博物馆”、“心灵视野阅览室”、“听心轩”、“心语阁”、“释放空间”……
【总页数】1页(P122)
【作者】郑晓边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心灵的港湾人才的摇篮——访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J], 郑晓边
2.心灵的港湾人才的摇篮——访天津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J], 郑晓边
3.天津市实验中学:打造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J], 邓薰
4.关注心理健康助力精神心理人才发展访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委书
记、主任张俊华 [J], 马达飞;张蕾
5.湖南省麓山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人们筑起稳定的“心灵港湾” [J], 赵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活方式的个人维度

生活方式的个人维度

生活方式的个人维度沈语冰【期刊名称】《观察与思考》【年(卷),期】1997(000)012【摘要】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谈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好坏、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等。

我注意到,他们多半是从社会和群体的角度、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进行描述和评价的。

这些当然都没有错,也没有什么不好。

可是,如果不去考虑对生活方式的描述和评价体系中的个人维度和自我评价的方面,就势必会导致对这些问题偏面乃至错误的看法。

生活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当然是个社会学上的同题。

人生活在社会里,这就决定了他在本质上是社会人和"交往动物"(一般动物也有交往,但不是我们所说的意义上的交往,即在社会实践和道德评价意义上的交往)。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心理不平衡"之说。

为什么不平衡?一则因为别人比我富裕了、地位比我高了;二则也因为"他者"的地位变迁总意味着对"自我"的精神压抑。

社会学上的"同等地位人集团"始终是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他者"和"自我"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凝视与窥见"关系,则能更【总页数】1页(P25-25)【作者】沈语冰【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7【相关文献】1."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及其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J], 邓晓臻2.审美与生活方式——一种历史的呈现维度 [J], 赵迪3.基于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路径研究 [J], 宋伟4.基于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路径研究 [J], 宋伟5.个人历史性维度的书写——王安忆近期小说中的“个人” [J], 周新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相关概念: 基础空间(base space):说话人现在所在的空 间,包括语义 项和主义关系
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 打开一个新空间或 将注意力转移到现有空间的语法表达方式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用于存储信息以进 行各种认知运作的空间
识别原则/可及性原则(identification principle/access principle):语义项之间可以 通过一定的语用函数,以命名,描述或者指向 等手段连接起来的关系
心理空间理论着重研究说话人构建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关系。Fauconnier认为说话人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实义 词都反映了说话人对某一种情景所构建的心理构建(amental representation)。 他认为心理空间的一个组成成分就涉及在不同空间里的成 分和关系之间的映射。空间之间的映射能够建立在许多不同种 类的关系之上,如等同、相似性、类推、换喻、提喻和表征的 语用功能。 Eg: 在“我五岁的时候去过北京”中,五岁的“我”和说这 句话时的“我”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等同映射。 再如,转喻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 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有了这一功能,作者的名字可用 来指称其著作就是一例,例如Plato takes up half of the top shelf of that bookcase。
THANK YOU group: Mental
Space members: Zheng Yawei Peng Jing Ma Jianhui
Reference:
[1] Fauconnier, G. 1985/1994.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Mas: MIT Press/Cambridge: CUP. Brandt, P. A. 2005. 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ritical Com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 Brandt, P. A. 2005. 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ritical Com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Cambridge, Mas: MIT Press/Cambridge: CUP. [4] 周蔷 张萱 李斌.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远、近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J].河北学刊,2008,(4). [5]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6). [6] 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上)[J].国外语言学,1987,(2). [7] 孙瑾. 日常交际中话语的空间性研究[D]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2011. (5).
六.具体示例
1. Max believes that Susan hates Harry.(略) 2. In the painting, the girl with blue eyes has green eyes. (略) 3. a:生日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快点啊。 b:放心,我马上就要来(去)了。
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 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语篇的处理与加工 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 间网络的结构体。众多的心理空间通过映射及连 接,结合整合理论之后共同完成语义的表达,使 读者对文章的文本结构,思想情感有了一个清楚 的了解。文学语言学中的基点、焦点和视点概念, 这些概念已成为文学语言学分析的常用术语. 详例见,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11.(7).P172-174
三.心理空间的分类 时间空间:in 1866, last year, three years ago. etc. 空间空间: in London, in my home town. etc. 域空间: in this new California religion, the devil is an angel. 假设空间: if , suppose that, if only. etc. 时态和语语态空间: he is , i was , they had... etc.
group: Mental Space members: Zheng Yawei Peng Jing Ma Jianhui presenter: Zheng Yawei
contents
一.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之目录 二.相关概念 三.心理空间的分类 四.心理空间介绍。 五.意义及应用 六.具体示例
a
a' b
R
M
例3中,用“来”不用“去”,是因为这样可以 缩短心理距离,加深彼此的亲近度,显示了较 近的人际关系。
4 “ 来我平时去的酒吧吧。”
a b
a'

R
M
例4中,用来不用去,是因为“来”表示是说话 者偏爱这个酒吧,是一种好恶的态度。 5 “你下周有演讲是吧,我会来参加的。”
a b
a' b
R
例4,同3
M
6 领导: “我们(我)今年的工作是很成功的” 7 作者:“我们(我)这本书是关于爱情的” 8 We (I) have been observing it for years, but we(I)are uable to find the solutions.
社 会 地 位
a b
a’b’
R
M
例6,7,8中,选择这样的代词原因是因为想要达到各 种目的,比如例6,7中为了缩短心理距离,显的更加有 礼貌,使听者更加容易接受。这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用处 很大,这类词的使用可以显示人物之间的关,也可以显 示人物的性格。例如《红楼梦》上下级之间经常会有这 样类似“咱们”的称呼,这可以突显人与人之间尔虞我 诈的复杂关系。
五.意义及应用 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部分,它旨在解释和分析语义。通过一个心理空 间继续派生一个或多个互不相同的子空间,也可以 由于成分之间的某种关联与其他心理空间在概念 层面上进行概念整合,从而起到解释分析语篇的 功能。目前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比如指称(reference)、和隐喻(metaphor)。 心理空间结合概念整合理论自进入21世纪以 来在两个方面又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心理空间和 概念整合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意义是在具有创 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被动态地建构起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该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 的机制和过程,如文学分析、艺术分析、文体学 和诗学,比喻语言、语法、话语分析和神经语言 学等领域。
一.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之目录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第一章语用函数与影像3 1 连接词3 2 影像10 3 现实性14 4 心理空间16 5 非限定性词语的范围22 6 简单的歧义27 第二章角色和多层连接35 1 跨心理空间的代词35 2 角色39 3 第一序位的等价51 4 非限定性词语55 5 命名与角色63 第三章预设:传递,转移和映射策略82 1 初步研究82 2 预设与空间85 3 对组合、撤销和先前程序性方法的评论100 4 预设的转移105 第四章违实与比较109 第五章跨空间连接词语、哲学问题和未来的视角143 参考文献176
四. 心理空间介绍。
心理空间理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业已成为认知语言 学五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认知语言学的五个比较重要的研 究方向包括: (1)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如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和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2)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如认知体验性 (embodiment)、概念隐喻和转喻;(3)认知语篇的研究方 向,如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4)认知社会语言学方向, 如词汇语义的变异和文化模式;(5)比喻语言加工的心理语 言学以及以用法为基础(usage based)的语言习得研究方向。 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已 成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张辉、杨波,2008)
Eg:(a )Max is 23. (b) He has lived abroad. (c) In 1990, he lived in Rome. (d) In 1991 he would move to Venice. (e) He would then have lived a year in Rome. 我们从“Max is 23.”信息构建基础空间开始,使这 一空间为焦点,并附加上Max过去在外国生活( Max live abroad)的信息。在句(c)中“In 1990”是空间构建词, 建立新的焦点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其内容为”Max live in Rome”。在句(d)中新的焦点空间成为我们考察Max 迁移的一个视点。与此同时1990相比,我们把1991看作 将来,因此从这一视点,我们构建了另一个新的焦点空间 -----1991,其内容为”Max move to Venice”。在句(e) 中,1990空间和1991空间仍分别为视点和焦点。其内容 是相对于焦点1991的过去时间(live a year in Rome), 由此 可见,空间的构建是由一系列事件,视角和焦点的变换组 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